大流寇(校对)第5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4/638

  宴开之前,杨氏坦然素衣随监国陆四出现在众人眼前,并无羞怯之色,眉眼之中还带了些许喜色,比之从前凄苦样不知美了多少。
  杨氏本是不想参加这宴会的,因为她想留种,好为将来依靠,又或可母凭子贵。
  出嫁之时,母亲曾于她密言男女之事,其中便有留种之法,重点便是事后多卧,不要走动,如此能孕机率倍增。
  杨氏听的害羞面红,却依法而为,果然嫁于张献忠不久便身怀有孕,为大西皇帝产下一子,可惜她那苦命的儿子却不及长大便惨死于义兄之手。
  此事让杨氏一直耿耿于怀,故而早对丈夫张献忠生出恨意,对那直接杀死自家儿子的李定国也是心有怨恨。
  往事已过,人死不能复生,为自己将来着想,又知这大顺年轻监国尚无子嗣,杨氏便想趁别的女人无法染身的机会,多加缠绵,好能为大顺监国诞下长子。
  不过监国命人再三相请,杨氏也不好推脱,又想这也是她这前大西皇后以大顺监国女人身份首次出现在大顺文武面前,于是盛妆一番欣然前来。
  陆四对杨贞儿的扮像还是满意的,携其手来到众人面前,命人上酒,举杯于众人道:“今日除夕,明日新年,诸位与我在这西北风霜数月,忱刀卧戈,倍加辛苦...天有幸西北太平有日,便与诸位共饮此庆功酒,为我大顺贺,为我大顺子民贺!”
  “为我大顺贺,为我大顺子民贺!”
  众文武起身举杯同饮。
  .........
  百里外,盐场堡。
  昨天定边营的顺军突然赶来几十辆大车,车上堆放的都是粮食和猪肉,说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大顺第四军左提督念顺西同源,不忍西营将士过年都要饿肚子,所以特意叫人送来。
  听了部下叙说,李定国并没有去察看,而是让人将顺军送来的东西收下。
  对于是否降顺,李定国同其部下们也在犹豫。
  在听说东府已经归顺后,大部分西府将领都认为应当归顺,其中不乏李定国的亲信如总兵狄三品、参将杨宣、总兵张建、施尚久等人。
  定国的表弟马思良也不想再打下去,与总兵胡顺都、王道亨甚至密谋脱离定国。此事被人密告定国,定国却没有任何处置。
  至于降将高勋、康镇邦等人,则更是不可能为已经灭亡的大西战斗到最后一刻了。
  定国的妻子刘氏也劝定国归顺,除了其子李浦兴在顺军手中外,刘氏本人也认为既然大局已定,夫君便当为部下将士性命考虑,而不是让这些忠心于他的将士于这绝地坐以待毙。
  前番降顺的原西营文武也多使人送来书信劝说李定国归顺,如汪兆龄、艾能奇、王自奇、窦名望、张化龙等。
  李定国仍是迟迟不下了决心,因为他总觉就此降顺实是愧对义父张献忠。
  直到除夕这天下午,义兄孙可望单骑前来。
  兄弟二人再次相见,内心均是苦涩。
  孙可望也不知如何对这义弟说起自己降顺的事,踌躇再三,还是苦笑一声,从怀中摸出几个红包塞到义弟手中,道:“这是监国给你及妻子,还有嗣兴的红包。”
  “红包?”
  定国愣住。
  “过年了。”
  孙可望看了眼远处的塞墙,轻叹一声:“自随义父起,你我兄弟有多少年没有过年了?”
  “崇祯三年到如今,十七年了,这日子过得是真快,当年兄长十六岁,我才十岁。”
  回忆往事,李定国也是感慨万千。
  孙可望沉默一阵,轻声问定国:“事已如此,你还要坚持么?”
  李定国不知如何回答大哥。
  孙可望拍了拍义弟的肩膀:“监国让我带话于你,你非降大顺,实是重归一家,共造太平。”
  言罢,又微叹一声:“这么多年,你我兄弟始终没有个安生日子,没睡过安稳觉,如今便放下那心中包袱,好生做个大顺臣子吧。”
  “我...”
  定国心中煎熬,抬头向外看去,已是聚满人群。
  所有人都在紧张的看着屋内,定国的妻子抱着嗣兴也在人群之中。
  许久,定国终是长叹一声,朝兄长孙可望缓缓点了点头。
  永昌三年除夕,李定国归顺。
第778章
康王武安伯
  广西巡抚衙门驻地在桂林,省城之内除了广西巡抚瞿式耜这位明朝的封疆之外,还有两位宗室亲藩。
  一位便是神宗六子惠王朱常润,另一位则是朱常润同母弟桂王朱常瀛之子、永明王朱由榔。
  前年潞王朱常淓以远支宗藩承继大统,于南京祭孝陵登基为帝年号弘光时,除当时南都城不少官员觉得潞王承继不符礼法外,远在广东的两广总督丁魁楚同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等官员也都认为潞王不当继大统。
  两广总督丁魁楚本是崇礼朝任命的河南、湖广总督,兼巡抚承天、德安、襄阳,可是其还未上任,北京就已经被李自成攻破。朝廷都没了,丁魁楚这个河南、湖广总督又如何就职。
  等到弘光朝建立,丁魁楚这个前河南、湖广总督却被内阁首辅史可法改任为两广总督。
  于天下诸省而言,除去不在弘光朝控制下的河南,湖广之地肯定比两广之地更加重要,所以好好的湖广总督变成两广总督,丁魁楚对于南都自是一肚子不满。
  只是这个不满一开始丁魁楚也没有表现出来,到了广东后这位总督大人也不思政务,每日以享乐为事。为了供个人享乐,竟派水师到肇庆附近的羚羊峡放干河水,在斧柯山下的老坑取砚石。
  选用官吏方面,也是弊端丛生,大致做到了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把个两广吏治搞得是一塌糊涂。
  约过了半年,一封凤阳来信让丁魁楚突然抖擞起来。
  这封信是凤阳总督马士英送来的,信中告诉丁魁楚崇祯太子尚在,所以南都的潞王政权是不合法,也不合伦序的。
  “为国事计,当另立新君。”
  马士英的言外之意就是两广方面当同凤阳方面合作,共同推翻南都的潞王政权,拥立先帝太子登基为帝。并明确告诉丁魁楚,凤阳已同武昌左良玉联系,平南侯也对潞王窃居大统十分不满,愿率大军沿江东下,以正国统。
  马士英所告之事让丁魁楚真是大喜过望,并且丝毫不疑马士英所言崇祯太子真假,因为其与马士英私交甚厚,甚至可以说没有马士英就没有他丁魁楚。
  原因便是崇祯九年丁魁楚官至河北巡抚,可同年清军阿济格率师八万余从独石口入犯,袭击延庆、昌平等地,侵掠京城,掠人畜十八万东归。
  身为河北巡抚的丁魁楚既不敢率部抗击清军,也不敢带人解救被清军掳去的人畜,所以事后被囚禁遣戍边卫。最终此事以丁魁楚向朝廷交纳饷银获得释放,随后便罢官居故乡永城。
  也就是在家居永城期间,发生总兵刘超叛乱事件。
  当时率军平叛的就是马士英,而丁魁楚偕同练国事辅助马士英设诱降免罪之计,擒获刘超杀死。由于这个功劳,丁魁楚又被起复为总督河南湖广加兵部尚书衔。同时,因平刘超之乱与马士英的“甜蜜”共事,使其与马士英成了至交好友,关系极为紧密。
  现在好友马士英准备搞个“大的”,除凤阳精兵强将数万人外,又有左良玉的几十万大军可依靠,成功的可能性至少六七成,丁魁楚原本“冷”下来的心思自是大动,想趁机能够重回中枢将史可法等东林党人赶出朝堂。
  因此,丁魁楚便秘密派人同马士英联络,准备以两广呼应凤阳同平南。
  不过丁魁楚嘴上说两广会一同起事,可直到左良玉大军启程,两广方面对于正国本之事也没有任何实际动作,甚至官场和民间都没有任何质疑潞王的“舆论”准备。
  广东布政使顾元镜倒是想先煽煽风,结果没等着手就被总督大人派到潮州治水灾去了。
  丁魁楚这显然是打着不见桃子不伸手的念头,不想其观望风头再下注的想法倒是对的。
  因为,左良玉突然死了。
  没了左良玉,原本被马士英当成“正国本”依靠的几十万大军,一下子变成了威胁社稷,荼毒生灵的祸患。
  所有人都知道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根本控制不住其父那些骄兵悍将,因此只要这帮虎狼窜到南京城下,富庶的东南必然要被这些虎狼之兵毁于一旦。
  生怕左军几十万虎狼入东南之后会生灵涂炭的马士英偃旗息鼓,从“引狼”变成了“拒狼”,在其部署调遣下,淮西兵将终是将左部大军堵在了安庆一带,此后南都令史可法以首辅阁部身份督师平叛,到了最后南都最大的威胁却被“流寇”给解了。
  左梦庚封王、阿济格封王、吴三桂封王,弘光朝一夜之间冒出几十个公侯伯来,此事令得天下大哗。
  有识之士皆说朝廷不智,此举无疑让国家名器泛滥成灾,进而动摇国本。而且不论是左梦庚麾下的大军,还是阿济格麾下的满兵,又或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三者本质上都是大明的叛军,三家同时归降不过是因为北方顺贼势大原因,又哪里是真心要扶保大明江山社稷的。
  故即便朝廷要接纳三家,也要施以平衡制夺之策,或使兵将分离,或控其钱粮命脉,然今日观地方督抚所为,个个以叛军为依重,反过来借助拉拢叛军巩固自身权位,向朝廷要这要那,又哪里是什么中兴气象。
  不少人都说朝廷再如此胡乱作为下去,这天下终归是归了顺。
  对于南都的胡乱封赏,接引满虏大肆封赏,欲“以虏制寇”之策,丁魁楚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因为若不如此,南都拿什么应对?
  “不能诱来,便是敌人。”
  清流长篇议论,说这不好,那不好,可叫他们实际去办事,大概也就是抚一途了。
  纵是火烧起来了,也烧不到远在两广的丁总督。
  但是好友马士英临阵变卦,或者说临阵脱逃却让一心想重回中枢的丁魁楚大为不满,但没有马士英打头阵,他丁魁楚远在广东又能如何。
  此时广西发生一件大事。
  封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闻听南都竟然纳降满虏阿济格,还将其封为忠王,气愤之下怒而起兵自称监国于桂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