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638

  当日陈不平在济宁主持淮军后勤事项时,可是亲自拍板对孔林进行挖掘性保护的,大量从孔林以及衍圣公府、孔家若干家业中查抄的古董字画、珍玩宝物也多是经陈不平之手往江南贩运。
  由于大量古玩突然面世并且一下涌进江南市场,造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原本可以卖几万两一幅的书画只能卖出几千两,贬值的厉害。甚至有两幅名画得搭一付八大家字贴发卖的。
  但架不住量大,前后至今,仅地下挖掘性保护所得给淮军及大顺政权输入的白银就高达数百万两,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大顺统一北方之战。并且这个古玩行业也为大顺对江南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现为刑部尚书的陈不平最喜之事就是办案、抄家、挖掘。
  对于办案所得各式古玩,陈不平也归档划类。年代久远具有极其珍贵意义的单独保存,其它都由秘密渠道往江南发售,以换取大顺急缺的金银。
  根据陆四的指示,陈尚书前几日上书请求于京中建一展馆,使天下人不管富贵贫贱都能一睹先人遗产,而不使这天下人共有之宝藏沦于私人玩物,带到地下不见天日。
  辽东总督高杰听闻京师要建展馆,上书请为辽东提供独馆,概因高总督自辽东满洲数陵缴获甚大。
  对皇帝陛下心意最了解不过的也是陈不平这位刑部尚书,故而对孔家将来也是心中有数,就看这孔尚德知趣不知趣了。
  若是不知趣,北孔全族拔起于大顺也不是什么难事,至于圣人之后,衢州的南孔更名符其实一些。
  眼看阅兵式在即,陆四也无意与孔尚德歪歪绕绕,直言道:“你既然来了,朕就不妨与你们掏心窝子说几句...这个衍圣公你们孔家还是让出来吧。”
  “啊?!”
  这回不止孔尚德大惊失色,就是前明定远侯邓文明、都督袁佑等人也都是闻言震惊。
  要知道衍圣公可是孔子嫡长子孙世袭封号,始于北宋年间,历经宋、金、远、明四朝,不论哪朝哪代,这衍圣公都是由孔家人担任,怎的到了这大顺朝,却要孔家让出来呢?
  不姓孔的人当了衍圣公,这衍圣公还是衍圣公么?还是班列文官之首的超品么?那孔家的种种特权还有没有了?
  “我看你们孔家就不要再争这个衍圣公了,朕以为凡圣贤子弟都可为衍圣公,都可祭祀大成先师。何以把个衍圣公定成你孔家一家了?”
  陆四语气带有询问,实际却是不容置疑,就是你孔家没有选择余地。
  之所以保留衍圣公,也是出于时代特色考虑,否则按陆四心意直接废了便是。
  当然,他也允许重修衍圣公府,但新衍圣公府不在曲阜,就在北京城。并且新衍圣公府的规模不是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而是类似文庙一样的建筑。至于曲阜哪里,除了是孔圣故乡外,于政府层面不再具有任何象征性意义。
  衍圣公的“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新一任衍圣公陆四早就定了现在的吏部侍郎文彦杰担任。
  任其为五年一任。
  后面则统由礼部侍郎兼任,专事祭祀大成先师,从前衍圣公府各种特权当然是一律没收,赐田祭田全部分配百姓。
  换言之,孔家自此后完全丧失任何政治特权,所有族人都必须自食其力。
  “陛下,使不得啊!...”
  孔尚德险些要吐血,族人凑了十万两白银供他进京,为的是请大顺册封新任衍圣公,最好是能册封他,尔后如历代一样继续享受朝廷给予的特权尊贵,不想这位大顺新皇帝却将他孔家直接一棍子按到底,连祖传的衍圣公名号都要交出,简直是欺人太甚,也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的很。
  其余各家代表也是面面相窥,孔家的衍圣公有没有,他们不在意。但是大顺皇帝对孔家的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往后在大顺新朝可能要夹着尾巴做人。
  “陛下,吉时快到了。”
  侍卫统领陈威力过来提醒皇帝要开始阅兵。
  陆四点了点头,看向那脸色极度难看的孔尚德,说道:“朕这人向喜平等公正,不喜强人所难,故你们孔家若觉得朕不应该剥夺历朝给你们的特权,可以离开大顺。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你们去嘛。”
  孔尚德刚要开口,抬头却见大顺皇帝双眼竟有寒意,骇得他一句也不敢说。
  陆四不再理会孔尚德,上到城楼举目眺望下面广场,远处大顺将士正在列队,让人豪气大发。
  从刑部尚书陈不平那里得知陛下对孔尚德所言后,左辅顾君恩坐不住了,赶紧过来提醒皇帝道:“陛下,孔家万一南迁,怕是影响不好。”
  “所谓千年世家,朕想让它存在,它便能存在。朕不想让它存在,不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而矣。”
  陆四轻笑一声,右手挥起,顿时几十支烟火弹腾空而起,广场下方鼓声雷动,号角声声。
  阅兵仪式后,陆四于顺天门颁大顺定国功勋册,计封亲王二人、郡王四人,国公六人、侯三十二、伯四十七,共计九十一人。
  九十一人名单是陆四亲自拟定的,此名单相较朱元璋建立明朝所封一百五十名功勋少了近一半,但全部是在世者。对淮军及顺军战死有功之臣的追封,政务院同礼政府会另行拟定报批。
第805章
人民的意愿
  江北省立后,设巡抚衙门于淮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设淮安,巡抚掌总,布政管民政,按察管刑律。
  大顺沿明制,巡抚、布政使皆为从二品,按察使则为正三品。江北所辖扬州、淮安、徐州、通州四府知府统为正四品。
  此外,淮安还设有协理漕运衙门,此衙门是在前明总督漕运衙门基础上改建而来,由正二品总督降格为正四品协理,所属理漕参政、监兑、理刑、主事等官皆六七品不等。
  同前明将漕运重心放在淮安不同,大顺将漕运重心放在了山东济宁,于此地设总理漕运衙门,总理便是前明降将,曾任山东招抚大使的胡尚友。
  也就是说淮安的协理漕运衙门属于山东总理衙门的分支,前者主要负责扬州至徐州段漕运事务,后者则主要负责徐州至北京的漕运段事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政府考虑江北地区比山东繁荣,如果仍同明朝一样将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淮安,除了让淮扬地区愈加繁荣,对于运河流经的山东地区无任何好处。
  但要是将漕运总理衙门设在济宁,则能使济宁代表的山东南部地区获得一个政治及经济特权。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政治与经济带来的特权便可以让山东南部得到空前的发展,如此有利于整个山东地区的发展与建设。
  因此在陆四的拍板下,总理漕运衙门改在了济宁。
  大顺各省省会所设也大多遵循这一原则,即不将省级衙门设在人口多、经济较好地区,而是设在省内相对贫穷地区,以避免“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畸形发展现象出现。
  现任淮安漕运协理是前明时期的漕运清江司主事宋庆,此人在投靠淮军后一直负责淮军的船队和辎重,后出任盐城县令负责盐业整顿。
  淮扬地区改建江北省后,宋庆重新回到熟悉的漕运领域,任职漕运协理。从正七品的县令升为正四品的协理,肯定是高升,对于才36岁的宋庆而言,当真是前程锦绣,不可限量。
  淮扬地区是淮军最早经营的地盘,漕运这一块恢复得也是最快,所以在宋庆的主持下,江北地区的漕运全部贯通,船只通行率也恢复到明万历时期的六成,极大促进了江北地区经济发展,也确保了北方地区的钱粮输送和贸易往来。
  短期内,漕运仍将是联接大顺政权南北的大动脉,这一点哪怕志在开海远拓的陆四也不得不承认。
  江北省还有一个正三品的衙门,便是设在盐城县东部海子里的江北清盐司。
  清盐使便是当年在运河同余淮书一起发动河工起事的算命先生王二,由于在淮安事变中王二坚定支持“盟主”余淮书,事后虽没有被陆四诛杀,但也将其调离淮军。不过考虑到王二先生毕竟在起事之初对淮军的稳定和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故陆四命其率800兵丁前往盐城县主持清盐任务。
  管盐,自古就是肥缺。
  此前由于宋庆在任盐城县令时大力整顿盐业,打击豪强盐商,使得淮盐生产极大恢复,各项建设也是有条不紊,这让王二接手清盐工作后相对较为轻松。
  任职一年后,王二上书行营,认为当下盐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私盐泛滥,所以建议开行“票制”,即认票卖盐。
  此法同前明时期的开中法很相似,不过手续变得精简,也就是盐商在得到准许后便可以在清盐司领票前往盐场购盐,之后再运往各地发卖。
  而清盐司只要将盐场牢牢控制,没有票盐商就购不到盐,就能保证私盐不会继续泛滥。
  接到王二的上书后,陆四因为对盐业领域调研不够,便找来户政府尚书孙可望,问其意见。
  孙可望称前朝各代私盐大致为六类,分为场私、军私、官私、邻私、船私以及商私。
  也就是说在生产盐的每个环节,实际都有人私下偷盐并私卖,根本无法杜绝。
  六类私盐中,其实以商私最轻,最重的反而是场私、军私、官私。
  陆四问为何如此。
  孙可望奏称:“有权者,即为私。”
  陆四了然,用前世话来说,只要是垄断,那就必不可免会有腐败。
  对着食盐这一块肥肉,上上下下有权力的官吏,哪个会不伸手?
  就是以制盐灶户来讲,他们平时肯定会多制额外的盐,私下将盐运输出去以低于官盐价格售卖百姓,这是人的逐利天性导致,也是无法杜绝。
  因此若同意王二的认票制度,就一定会让这个“票盐制”沦为上下官员捞钱的工具。
  盐铁专卖这一块,又是上千年来历朝历代最为稳定的赋税来源,在没有统一南方大规模开海之前,大顺对于盐税的需求渴望也是极大。
  那么私盐泛滥问题就一定要加以解决。
  陆四问孙可望如何解决私盐。
  孙可望奏称统一征税即可。
  “私盐能够存在且泛滥的根源不过是无税,百姓贪小利而矣。如此,只要统一征税,放开盐业,私盐问题纵是仍就存在,也不过皮毛,妨碍不了大局...”
  孙可望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政府今后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只管生产具体来讲就是紧盯制盐这个环节,而这个环节的私盐问题其实就是灶工。
  孙可望认为可以通过提高灶工待遇,提高盐户收盐价格,使灶工、盐户的收入相对高于,或与其偷贩私盐持平,就可以遏制食盐生产环节的私盐问题。
  销售这一环节则彻底放开,不论是盐商还是小贩,都可以到盐场直接购盐。至于他们如何定价往外贩卖,商人自有算盘。
  陆四摇头说道那不行,万一商贩将食盐价格定得死贵,岂不是叫百姓骂大顺,骂他隆武帝的娘了。
  孙可望补充可以由中央政府定下一个“指导价”,商贩所售价格在这一“指导价”的两成左右浮动,若高于两成,政府即行干涉,或从源头进行解决。
  “大盐商可以通过规模组织船队、马队大量运输食盐往外地出售,获利自会高。小贩走街穿巷也能有所得,使大商小贩互相竞争,不虞盐价过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