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638

  只四镇兵马不动一个,请饷却是不甘落后,实叫弘光无可奈何。
  史可法奏疏中密奏探得顺贼伪朝大肆起用降官降臣,更有若干籍贯南方人士为顺贼启用,显是意图南下,故大明如今只能先发制人,先行收复中原稳定人心,不然顺军一旦南下,恐无法收拾。
  史可法将北伐收复中原的希望放在了“忠心可嘉”的忠王阿济格身上,称满蒙大兵俱是忠心,内中不少将士家眷或被顺贼屠戮,或被顺贼奴役,“上下愤慨”,当能起哀兵之效。
  尤为重要的是,陆贼重演当年李自成旧事,于京中公开处决代善、济尔哈朗等降顺的原满洲亲王,拷刑虐杀满洲宗室将士数千人,此举让忠王部下的满蒙将士彻底看清顺贼嘴脸,“不虞通敌投敌”。
  所以,只要朝廷能够调派足额钱粮,忠王部必定挥师北上,与顺贼决战中原。
  除为忠王请饷请粮外,史可法又恳请皇帝发诏求贤,让北方心念大明的官绅南下,不使为虎作伥。同时仿效顺贼重用北方籍贯官员,使北人涌跃为大明效力,以起瓦解渗透顺贼目的。
  湖广总督何腾蛟也向朝廷建议,认为江北、山东、河南等人心尚可收拾。故朝廷可传檄这些地区的义民,委其官职,授其权力,当能起搅敌之效。又说朝廷要起用河北、山东、河南在籍各官及科甲贡监,但怀忠报国,便当破格用之。
  为了证明自己所奏不虚,忠王阿济格部的确堪用,史可法于三月初七指挥阿济格部将、获封定义侯的谭泰督兵攻入河南新野,其后传檄河南各路,号召忠义。
  明军实际是兵分两路,一路由新野向南阳方向,一路由新野向商南方向。
  当面顺军不敌,再次放弃已是空城的南阳,明军遂收复南阳。不过另一路由章京爱松古指挥的明军却在浙川遭到顺军忠贞营的坚决抵抗,双方交战一个下午,爱松古部下牛录额真塔吉克临阵叛变,导致爱松古部满蒙军五千余侧翼失去掩护,大溃而逃。
  顺军忠贞营尾随爱松古败兵复攻新野,史可法闻顺军至毫无畏惧,上阵激励满蒙将士奋力死守,更是与其义子史德威言若其战死于新野,则尸骸不必运回家乡,就地掩埋。
  “阁部与我等同在,我等焉不敢用命!”
  新野城中数千满蒙士卒深为史可法忠义感动,人人披甲死战,无一人言退言降。
  忠贞营因为缺乏火器及攻城器械,迟迟拿不下新野,又探阿济格率明军主力赶至,不得不放弃攻打新野撤退。
  此战,顺军忠贞营阵亡三千余,明军满蒙兵伤亡近四千,但明军相继收复南阳、新野、唐县等七座城池。
  战后,史可法向南都报捷,弘光帝闻新南大捷,喜不自泣,仿崇祯朝卢象升例,任命史可法为总督河南、陕西、山东、南直、湖广五省军务经略总理,加封太子太保。又任命忠王阿济格推荐的宋献策为河南巡抚,谭泰为河南总兵。
  由史可法一手主导的新南之役大是激励弘光朝人心,主伐派占据上风。
  三月底,弘光帝命原任蓟辽总督、后任山东总督的王永吉同陈洪范等料理伐北事宜,又任王溁为登莱东江等处巡抚。
  这两项任命表明弘光帝积极北伐的态度,除此以外,又依史可法奏言起用大量北方籍贯官员,并命这些人持诏书官印北上联络。
  只是,包括督抚在内临时派封的上百名官员,除了一个翰林院官杨士聪外,余者无一人动身。
  原因无它,手中无兵耳!
  那翰林院官杨士聪带了家仆数人渡江,本应经淮西之地潜入山东,不想其途经天长时却突然改道跑到了顺军控制下的高邮城,扬言反正。
  原来这杨士聪虽早年做过崇祯太子的老师,但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却悄悄降了大顺,被任为兵部侍郎。杨原是想替大顺效命,不想李自成看不起他们这帮没气节的降官,仍对杨士聪追赃两万两。杨无奈只得付清两万两换了个安然无事。
  但此事也让杨士聪对李自成感到失望,便悄悄溜出北京逃到南都。到了南都后杨士聪自是不敢对人说自己降顺之事,俨然一幅忠臣模样,结果启用为翰林院编修。
  可眼见弘光朝滥封王爵,江南又糜烂,朝堂党争不断,根本没有中兴气象。北方的陆顺先是消灭满虏,后是平定西张,对前朝降官的态度与李自成截然不同,杨士聪便又生了降顺之心,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只能隐忍。
  结果便是弘光朝唯一敢于北上的官员就这么摇身一变成了大顺的新臣。
  消息传到南京城,当真是朝堂上下一片寂静。
  户部也没有如弘光所愿为忠王部筹集饷银百万,搜刮库藏也不过凑了七万余两。
  弘光无奈,只得向收复苏州的康王孙武进下诏,希望能够将缴获所得解一半递京。
  康王孙武进果是当朝良将,自宝华山大捷后便连奏凯歌,于丹阳迫降贼寇千余,又于太湖重创湖匪,紧急着又百里行军出现在江阴。为不使江阴百姓生灵涂炭,孙武进派人劝降奴军首领、原江阴典吏阎应元。
  阎应元审时度势,率领所部奴军归降孙武进。成功收复江阴后,孙武进檄令镇江总兵张天禄领军西进同他合取苏州。
  大军未到苏州,苏州巡抚祁彪佳就派人来请康王入城。就这么孙武进不费一兵一卒就光复苏州城,且收降纳编奴军两三万余人。
  苏州的光复意味着此次江南大奴变进入尾声,随着顾三麻子、管效忠、郎廷佐等奴军首领的相继归降,明军再一次控制江南局势。
  然而朝堂上下为之庆贺,弘光却是有苦难言,但事实已是如此,那孙武进尾大不掉,自家身边也尽是孙的人,饶是弘光想设下鸿门宴也无人敢当项庄。
第808章
大臣束手,小臣无策
  江南钱粮重地落于孙武进之手,四镇则是连连请饷,朝堂主伐呼声也是愈发激烈,有心为自己争取半壁江山机会的弘光思来想去,也只能厚着脸皮派身边内侍葛洪全持密诏前往苏州。
  密诏自是求钱求粮。
  当然,弘光不会在密诏中说这些钱粮是要用来北伐,而是说朝廷尚欠四镇钱粮若干,若不能及时拨付,恐酿危祸。
  言辞极其诚恳,大有朕如今只有康王可信可用,若康王不能解朕之忧,这天下就再无人能为臣分难了。
  不想那康王孙武进却是油泼不进,根本不接诏,还当着苏松巡抚祁彪佳、苏州知府王翰、大儒归庄、顾炎武等人面声称江南好不容易平定,如今百姓困顿,何来钱粮供那贪婪四镇。
  “所谓忠王者,满虏鞑子耳!所谓辽王者,三姓汉奸耳!所谓秦王者,窃得名器耳!所谓兴安者,流寇顺贼耳!此四贼安能为国家重器,安能护大明江山!”
  在痛斥朝廷用人失误,指出四王不可信之余,孙武进矛头又指向那亲往阿济格军中督师的阁部史可法,先是说史可法当年同满虏议和,坐视北方沦陷,有不可恕之罪。后不顾三十年辽事死难军民,上书朝廷收降阿济格部,此漠视死难军民,为鼠目寸光、毫无人性可言。今又将北伐希望放在满虏余部身上,根本是本末颠倒,愚蠢透顶。
  “倘朝廷应了那史可法所求,使我江南钱粮尽予满虏,那阿济格真的收复中原,光复燕京,我朝廷便能迁都,就此中兴?...真一腔情愿,做那痴人大梦!怕那阿济格又是一个奴尔哈赤耳!”
  真北伐也好,假北伐也好,孙武进是不搭理的,反正他要替都督守住江南这个钱袋子。
  次日,苏松巡抚祁彪佳就在孙武进的授意下上奏朝廷,指出当下大明积弊重生,江南又经奴变,无论国力还是军力都无法支撑北伐,故当下还是需与北方议和,为本朝求得一两年时机。
  这道议和奏疏便同石头落入谭中,激起了千尺浪。
  巧合的是,奉旨与山东总督王永吉同料理伐北事宜的都督同知陈洪范,也在祁彪佳奏疏进京的当天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希望朝廷能够与燕京和谈。
  这两道奏疏着实气到弘光,也让朝中主伐派愤怒不已,国子监学生甚至围攻陈洪范家,吓得这位都督同知从后院翻墙逃走。
  阁臣、礼部尚书黄道周亦大骂祁彪佳、陈洪范为无耻之徒,请皇帝下旨罢斥二人。
  弘光对所谓议和却是有些兴趣,因他帝位本就得自北边那位,如今对方既已称帝,要是能用金银之物换取两家划江而治,不用大动干戈,倒是两全齐美的事。
  只是弘光刚刚流露可遣“北使”的风声,朝堂就一片哗然。阁臣高弘图、姜曰广、张慎言等俱是反对同“顺贼”议和。远在荆襄的史可法听闻朝中竟有议和之图,惊怒之余连番上书反对议和,更称敢有议和者,便同当年土木之后倡议迁都的徐有贞一样,俱是十恶不赦的奸臣。
  地方督抚也十之七八反对同顺贼议和,湖广总督何腾蛟更是声泪俱下,扬称朝堂不愿北伐,他何总督便率亲兵标营独力北上。
  不过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多日过去,湖广方面并无一兵一卒北进。同何腾蛟关系极密的辽王吴三桂也是拥兵盘驻地方,似有观望之色。
  弘光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四川巡抚马乾急报,投降顺贼的原西贼大将刘文秀领军数万至汉中攻入四川,于保宁击败副总兵王祥,现已攻至重庆。
  马乾称顺军来势汹汹,顺将刘文秀、李来亨等皆悍勇难以匹敌,重庆孤城兵微,请朝廷朝发大军援川。否则川省必为顺贼夺取,届时顺贼顺江东下,湖广危矣、南都危矣。
  离四川最近的明军集团无疑是荆襄的忠王阿济格部,再远些是武昌一带的秦王左梦庚部。
  弘光先派使者至阿济格部,命这位满洲忠王派兵援川。史可法也心忧四川局面,请阿济格能够派一万精兵紧急驰援四川。阿济格倒是有心援川,然其部将多不肯入川,原因是这些满蒙大兵认为若是去了四川便是离故土越来越远,将来怕是再难回家。
  阿济格部不肯出兵,弘光朝将援川希望放在了秦王左梦庚身上。左梦庚倒也爽快,当下命麾下总兵李国英带兵八千入川,可李国英部刚到施州卫就与当地土司发生冲突。结果李国英纵兵屠了土司二城,引发施州卫土司大乱,援川之事自是无从提起。
  消息传到南都,当真是大臣束手,小臣无策。
  阁臣黄道周眼看竟无一忠勇之人督兵援川,不胜愤慨,自告奋勇督兵援川,联络云贵,不使川中要地落入顺贼之手。
  可朝廷无兵,黄道周便散尽家财,勉强拼凑了三千多人随他踏上征途。弘光帝感黄道周忠心,特赐节旗一面,命其总督四川、云贵军务,又派兵部职方司主事赵士超为军前监纪。
  黄道周率部出发时,兵部实际就给拨了一个月钱粮。结果师出不久,兵饷就接济不上。途经地方实力督抚对这支临时拼凑的“扁担军”当成笑资,根本不给供应。
  黄道周无奈只好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书法亲笔书写大量委任状,计任命总兵官十九人、副将三十四人、游击以下多达数百,结果真吸引大批人士来投。
  可惜的是黄道周身为文臣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所募兵将或凭一腔热血,或为官䘵而来,缺伐行军经验。
  唯一有行伍经验的是黄道周手下的一名偏裨施郎,此人自称“十七岁作贼”,凭过往经验看出黄道周所募之兵根本不可能担负援川重任,因此向黄道周建议将这支兵马遣散,只带少数精心挑选的人快马赶往四川,再以阁臣总督名义节制四川军队,檄发云贵驻军前来,如此事情尚有可为。
  黄道周为人迂执,不达权变,以为自己有这么一支松松垮垮的军队总比没有好,又把自己的声望估计过高,认为所到之处必将群起响应。何况在他心目中施郎不过一介卑微末将,哪能有什么奇谋良策。
  见黄道周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施郎不愿陪着他送死,又见沿途所见明军大多不堪,索性出营径直往北去投那大顺。
  最终事情如施郎所料,黄道周带着的这支临时拼凑和大量“送官”得来的军队还没有抵达四川,就因没有吃喝一哄而散。
  要不是驻军在江西的金声桓及时搭救,黄道周怕是能在路上活活饿死。
第809章
皇后娘娘喜礼
  皇帝不差饿兵。
  兵马未动,钱粮先行,乃自古定律。
  淮西贫瘠、荆襄糜烂、云贵两广太远、江南赋税重地又无一文可输,福建那边郑芝龙又隐有降贼之意,实在无法凑齐北伐钱粮的弘光帝在知道黄道周部自行溃散后,沉默许久,传诏命陈洪范明日陛见。
  四月十七日,陈洪范入朝,于朝堂之中大讲议和对于大明的重要性,并请为北使,愿用身家性命为大明换得喘息之机。
  弘光帝深为感动,进陈洪范太子太傅,本意以陈为北使正使,然内阁那边却认为兵部侍郎左懋第堪用。
  左懋第也没有推辞,上书“以母死北京,愿同陈洪范北使”,弘光斟酌之后,下旨命左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以左懋第为正使,陈洪范为副使。另命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为太仆寺少卿,随同使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