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638

  陆四意让冯铨给南明的使团施加压力,从而让南京那边感到恐慌害怕,遂在大军南征之前可以起到分化南明作用,另外就是通过所谓和谈从南明身上割些肉。
  比如迫使南明割让淮西之地,向大顺输送若干钱粮以解燃眉之急。
  也就是让历史重演——多铎拿着史可法提供的钱粮率军打明朝。
  宫厅内太监高歧凤往鸿胪寺向使团索要财礼,也是陆四的授意,此举是在向南明使团表明大顺的强势。
  陈洪范密奏可议淮西得失,不过须大顺从四川撤军。陆四对此是不屑的,淮西他要,四川他也要。
  因此在使团抵京的第七天,陆四授意左辅顾君恩出面同南明使团进行了一次正式接触。
  会谈前,陆四接河南巡抚袁宗第奏报,有一明将施郎来投,并献东南地理图,请大顺军早日南下。
  陆四觉得这名字熟悉,问枢密使吕弼周:“这个施郎是闽人?”
  吕弼周详细看了下袁宗第的奏报,确是福建人。
  “想必是他了。”
  陆四点了点头,传诏赏施郎游击衔,调天津海军听用。
  “陛下,郑芝龙尚在犹豫,未肯表明是否归顺之心。”
  吕弼周是枢密使,枢密院统管军务,对南方诸镇的招抚策反皆由枢密院负责,而郑芝龙作为福建地方实力派,又是海上“霸主”,拥兵二十余万,若能策反归顺意义重大,因此这件事吕弼周是亲自负责的。
  “一个闽国公,一个闽浙总督,郑芝龙还嫌不够么?”陆四冷笑一声。
  吕弼周道:“郑芝龙原是愿归我大顺的,不过南都方面册其为南安侯,倒是叫郑芝龙自觉身份又涨了,故而便又观望起来。”
  “那便也晾晾这位南安侯,待大军南下,朕倒要看看他郑芝龙有无胆量与我大军一决高下!”
  陆四将案上已经批阅的奏疏交内侍整理归档,同吕弼周说起与南明使团会谈的事,最终定下须强硬的态度。
  次日,顺方直接提出南明须向大顺称臣,岁贡三百万两,割淮西、四川等地方能达成和约的条件。
  岁贡称臣,问题并不大。割淮西之地,弘光君臣也有心理准备,授意左懋第便宜行事,可割让四川肯定超出左懋第的权限,所以左懋第无法答应。
  左辅顾君恩道:“既然贵使不能做主,那你们也没必要留在北京,明天便走,我朝下月自发兵去夺淮西,至于四川,不议了。”
  左懋第等见顺方态度强硬,毫无和谈之意,便要求赴昌平祭告陵寝,议葬崇祯帝。
  顾君恩断然拒绝道:“我皇帝入京之日即登煤山,哭过你们那位先帝,尔今还要你们哭什么,祭什么?”
  并讥讽南京方面满洲势大之时惧虏之威不敢发兵,还一心想搞什么“联虏平寇”,将大顺视为洪水之祸,反将那异族满虏视为亲近之人,可谓是不忠不孝,如今却装成孝子贤孙要来哭祭什么先帝,简直让天下人耻笑。
  随即取出檄文一道,当场宣读,指责南京诸臣“不抗虏为罪一;擅立皇帝为罪二;擅留满虏封王为罪三;各镇拥兵虐民为罪四。旦夕发兵讨罪”。
  次日,顺方派员领兵三百名押送使团南返。
  南返前,陈弘范、马绍愉密奏可说服金声桓、刘良佐、余永寿等镇来降。
  陆四要枢密院负责此事,明确南明诸将若来降,一律降两级用之。随后留晋王陆广远坐镇北京,自己则轻车快马前往河南。
  速度比之回返的南明使团还要快。
  甘陕总督孟乔芳密奏,原满洲智顺王尚可喜已向大顺奉表,并愿密攻阿济格。
  这件事让南征比计划中提前。
第811章
最后的满蒙集团
  尚可喜如今的处境也着实尴尬,作为满洲的三顺王,麾下有近万兵马,且火器众多,按理随阿济格投明之后怎么也当获封一个郡王,再不济也当是一个国公,然而最终这位智顺王仅被南明封了一个顺义伯。
  封号不伦不类。
  阿济格归明之后,明廷不仅将荆襄作为阿济格部的驻防之地,还将荆襄东面的德安、黄州二府也划给阿济格部驻防。
  名义上仍属阿济格节制的尚可喜被阿济格调至黄州驻防,然而黄州这块地盘原是左良玉的,左良玉虽死其子左梦庚同二十余万大军却在。
  左梦庚获封秦王之后便率部回到武昌,除了于城中大修王府外就是派部将前往左近各府“接收”,只是因为惧怕满蒙兵,左梦庚不敢“收复”荆襄二府,遂将主意打在了德安同黄州二府。
  哪想朝廷一纸诏令将德、黄二府交予阿济格驻防,左梦庚气的直咬牙却不敢同满蒙兵打。
  不过很快左梦庚就得知阿济格将黄州交给了尚可喜,且探知阿济格对尚可喜很不信任,尚可喜部的家眷也都被顺贼扣着。
  投明之后,阿济格向督师阁部史可法建议要么除掉尚可喜,要么将尚可喜部内调其它地方,否则此动摇之部定会影响战局。
  史可法优柔寡断,考虑除掉尚可喜恐会引发降军不安,且会让朝廷落一个杀降的恶名,故而不同意杀尚可喜。倒是答应将尚可喜内调到江西,可尚可喜却不肯去江西。阿济格以军议之名召他去襄阳,尚可喜也托辞染病不去。
  恼怒之下决意攻打尚可喜的阿济格又被史可法劝住,让阿济格将黄州交于尚可喜,使其能安心不生陷患。
  阿济格没想到这位史阁部如此迂腐,明知尚可喜对大明不忠还要大力安抚,当真是哭笑不得。
  奈何他阿济格现在也是无根浮萍,寄食落难之人,而史可法又是他在明朝这边最大的依靠,其部钱粮也要靠史可法向南京求拨,遂无奈答应史可法将黄州交给尚可喜。
  尚可喜巴不得离满蒙兵越远越好,收到调令二话不说带着其部前往黄州。殊不知其前脚刚走,阿济格就派投降的牛金星去了武昌,想借左梦庚之手除掉尚可喜。
  史可法这边不知阿济格想要借刀杀人,除了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钱粮北伐外,就是一心为阿济格部满蒙大军筹粮筹饷。
  荆襄一带相对富裕,此前大顺将领白旺在此经营数年,使得荆襄不仅成为大顺军威慑南方明军的存在,也为大顺在河南怀庆的反攻提供了源源不断钱粮。当日如果不是王体中、王得仁叛变,有荆襄这块稳固根据地同数万精兵在手,李自成未必就不敌孤军深入的阿济格。
  可惜再怎么富裕,以荆襄一地养阿济格麾下的十万满蒙大兵,百姓负担也是极重。为了筹集钱粮,阿济格更是纵容麾下满蒙兵大肆劫掠,对此史可法不仅视如未睹,反而向地方发文要求再加“北饷”。
  民间一片嚎哭。
  荆州士子辛升作《北饷》诗,诗云:“一年血比五年税,今岁监追来岁银。加二重头犹未足,连三后手急须称。可怜卖得贫儿女,不饱奸胥一夕荤。”
  吏科给事中陈燕翼素对史可法不耻,闻荆襄之事气愤之下上书道:“今史可法为五省总理,不闻行间将、吏,不闻一筹一策,用间用奇,但知张口向内添官索饷,于百姓敲骨吸髓,此无能也。”
  这边史可法仍对尚可喜抱有厚望,为了安抚尚可喜使之能真正为大明效力,其便微服前往黄州,准备同这位满门忠烈的前东江镇名将好生促膝长谈。
  哪想刚到黄州境内,史可法就被尚可喜的士兵抓到山上当伐木的苦力,直到几天后尚可喜部将连得成前来视察营建情况,史可法逮到机会扔下肩上的巨木大叫:“老夫效日数日矣!”
  这才被解救出来。
  窝火的史可法黄州城也不去了,直接掉头回襄阳。尚可喜得知情况也是愕然,实不明白这位史总理为何不对其士兵表明身份,以致在山上吃了那几天苦。
  把人追回肯定是来不及了,尚可喜只得写封赔罪信命人带给史可法。这边赔罪信刚送出去,那边武昌的左梦庚已遣部下总兵徐勇率两万士兵乘坐战船渡过长江,向黄州城浩浩荡荡杀来。
  有人来抢自己的地盘,尚可喜哪里坐得住,立即率兵抵抗,双方在长江边上的新生洲口展开激战。
  徐勇部虽兵力是尚可喜的两倍,却缺少火器,双方交战之后徐勇部就始终被尚可喜部的火炮压制,根本近不了尚部。
  半个时辰后,尚可喜麾下悍将郭虎亲率六百披甲死士突击徐勇中军,徐勇不敌中军大旗被夺,只得狼狈逃跑,结果折损士兵近万人。
  左梦庚闻徐勇战败,也是大怒,不信自己拿不下只有万人的尚可喜,再派大将马进忠率兵三万攻打黄州。
  这个马进忠绰号“混十万”,曾是大顺军将领,后在洛阳之战被左良玉击败收服,后与金声桓、惠登相、王允成、李成五人并称“外五营大校”。
  尚可喜这下对守住黄州没什么信心了,督师阁部史可法又被自己的士兵拿去当了几天苦力,肯定不能指望史可法替他做主。阿济格早在降明之前便对尚可喜生了杀机,更是没法指望满蒙兵来救他。
  最终,在部将连得成、郭虎等人的劝说下,尚可喜决定以黄州府作为其反正投顺的礼物。
  只是由于尚可喜之前多次拒绝大顺的招揽,河南巡抚袁宗第对其甚是厌恶,所以为了能让自己成功归顺,尚可喜派人找到甘陕总督孟乔芳,希望孟总督能够替他向大顺皇帝说情。
  孟乔芳念在昔日同尚可喜交情不错,且尚可喜反正来归将一下打破中原战局的僵持局面,利用得好甚至可以重创阿济格集团,遂向北京上书为尚可喜请降。
  尚的归降的确如同一根杠杆将中原战局给翘动了起来,陆四亲自南下,为的就是如何利用尚可喜反正这一有力良机,将阿济格这支最后的满蒙重兵集团瓦解。
第812章
但愿宇内平
  四月,秘密至北京抵达河南的陆四于鲁阳关召开荆襄作战会议。
  与会的除了河南巡抚袁宗第、布政使袁有龙,驻河南战区的第十军提督党守素、军法官麻三、镇帅谢金生、杨祥、董学礼、任继荣、曹彦虎等高级将领外,另有随皇帝一同南下的第二军提督刘体纯,第三军提督贺珍、第五军提督徐和尚三位获封国公的重臣。
  枢密院随行的是右使李定国,兵政府随行的是侍郎贾汉复。
  刘体纯、袁宗第、高一功三人皆为李自成时大将,归顺陆四后各自为军提督,领所部不管是对满攻击还是平定张献忠的大西,都立下赫赫功劳,因此皆获封国公。
  第五军提督徐和尚乃是从龙之臣,又是老淮军的重臣,获封国公也是理所当然。只贺珍这个国公看起来有些名不符实,其在重新降顺之后只参加了东征讨满,并未参加对西战事,因而在军功这一块相较其他几位国公明显逊色许多。
  贺珍在政务院初定封爵时,考虑其是一军提督,便初拟授予侯爵,然而即便只是个侯爵,也有不少人对贺珍这个侯爷不满。
  贺珍本人也觉得自家并无多少军功,前番还曾袭击过友军西路军,造成上万西路军将士伤亡,也因为他的叛变导致圣武天王李自成在陕西无法立足,因此内心对这个侯爵也是极为惶恐,上书表示自己功劳有限,能为大顺效力重新恢复中华已然心慰,绝不敢自居有功,故自请让侯。
  主持封爵事务的左辅顾君恩和右弼宋义忠商量了一下,结合贺珍的历史表现,均同意降贺珍为伯爵。
  宫中的陆四在看过政务院递交的贺珍降爵书上却大笔一挥,写道:“贺有功,侯晋公。”
  顾、宋二位宰辅不明贺珍何来大功,以至于不降反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