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9/638


第829章
史阁部又被擒了
  陆四的大包围圈战略实际同蒙古侵宋有异曲同工之效,与前世人民军队挺进大西南的战略目的也是一致。
  不过随着四川的平定及用兵云贵、两广,西南方面就必须有一个可以统筹全局、坐镇指挥的统帅。
  陆四前世,满洲平定西南前后派出两个王爷,一是被李定国阵斩的尼堪,另一个是多铎的儿子多尼。
  除了这两个满洲王爷外,还有孔有德和吴三桂这两个汉人异姓王,期间又有洪承畴为经略,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也表明西南数省的重要性。
  现在进军西南的顺军主力是刘文秀的第十二军、李成栋的第九军,以及洪宝统领的炮军、李来亨(贺兰、武大定)指挥的原汉中兵,总兵力近十万人。平定四川陆续收编纳降了近十万明军,使得顺军可用兵力达到了二十万。
  这么多的兵马云集四川,又要负责攻略云贵,肯定需要一个级别很高的统帅坐镇指挥,否则各部自行为战,没有一个整体协调部署,极容易被明军所趁,从而拖延对西南数省的攻取步伐,进而影响陆四对江浙合围的战略。
  经李定国提议,陆四首先下诏将整编的四川明军组建为两个集团军,即第十五、十六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辖三镇建制,汰裁下来的士卒给予土地及饷银补助,就地屯田务农。
  第十五集团军提督一职由原小袁营出身的程思华出任。
  第十六集团军提督一职由李来亨出任。
  第十五集团军成立之后主要任务是继续攻打四川未复地方,如夔东、黎州等地,并担负剿匪、维持治安任务。
  军驻地在泸州。
  第十六集团军临时驻地在重庆,整休之后随时南下播州进入贵州作战。
  程思华早前一直是第四军左潘安的助手,率部参加过徐州会战,登莱战役、沧州之战以及保定之战、延绥战役,虽都是以副手身份协助左潘安,但绝对是一个合格的主将人选。这一次由副转正,也算是修成正果,功德圆满。
  对李来亨这个侄儿,陆四是十分喜欢的,也一心想栽培重用于他,只是由于李来亨原先资历太浅,一直无法独当一面,都是领偏军作战,因而战功不是太显赫。
  这一次随刘文秀入川表现却是优异,陆四自是要借此机会提拔李来亨,给这位小老虎一个能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的舞台。
  四个集团军加一个实际已有两镇编的炮军,当然需要一个级别比之西南诸将都要高的统帅指挥。
  这个人选李定国建议的是晋亲王李过,因为李过同西营将士关系甚好,也是老顺军的精神支柱,由他出镇西南各军都不会有意见。
  陆四倒是想让李过去西南担任方面统帅,可妻子家信中却说李过年后身体一直不是太好,便不忍心让李过前往西南,毕竟除了舟车劳顿外,西南那边也存在瘴役问题。
  这要是李过因为身体原因倒在西南前线,于大顺、于陆四而言都是极大损失,且一个亲王的损折定会让西南明军产生回光返照的心思,不利战局。
  最终,拍板决定调侄子广远这个楚亲王前往西南为方面统帅,除节制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六四个集团军并一个炮军外,又一体负责云贵、两广、四川军务。
  考虑到侄子对西南不是太熟悉,而西营方面又是平定云贵的主力,所以陆四给侄子找了个副手,此人就是李定国。
  当日即诏令李定国出任云贵总督一职,李成栋出任两广总督一职。
  四川巡抚一职暂仍由西南招抚使严锡命兼任,贵州巡抚一职由刘文秀兼任,云南巡抚一职由李来亨兼任。
  广东、广西二地巡抚任职待取云贵之后再议。
  李定国在原西军阵营中地位本就高于刘文秀,由其出任云贵总督刘文秀及那帮西军将领不会有意见。
  李成栋被授两广总督自是与其本就是替满洲平定广东的功臣有关,所辖第九军也将是收取两广的主力。
  阵容方面,陆广远是亲王,李成栋是国公,李定国同刘文秀、黄昭皆是侯爵,李来亨、程思华、窦名望、马元利、胡茂桢、杨清泉等九人获封伯爵,如此一来,西南方面就是一王一公三侯九伯并二十万大军的豪华阵容。
  明朝在云贵、两广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陆广远又有李定国、李成栋、刘文秀等大将可用,平定西南当是指日可期。
  诏令一道道发出后,李定国因接任云贵总督前来陛辞。
  陆四并未与李定国多作交待,只说云南那边有土司力量作乱,顺军一旦夺取贵州进入云南,首要打击的就是云南境内的土司武装,每攻占一处地方就要行改土归流,将当地利益更多的转让给当地人,“多以政治攻势为主”,仿效辛思忠于青海将土司控制人口与土司分割,使与大顺为敌的土司得不到百姓支持,如此,云贵当能速定。
  李定国走后,陆四又诏兵政府侍郎贾汉复前来襄阳出任御营总参一职,此职务贾汉复曾多次担任,也算轻车熟路。
  荆襄战局方面,奇兵夺取荆州吓退了湖南三路明军的左潘安,派了一支兵马南下占领了洞庭湖北侧重镇华容,虽然此后第四军没有再对湖南方面采取进攻态势,但华容的顺军却如一根钉子般搅得湖南方面昼夜难安。
  阿济格方面,在试图突围退入武昌境内不果后,阿济格与残余辫子兵两万余人被顺军三个军死死围在了随州。
  由于辫子兵先前在荆襄的做为令他们得不到百姓支持,因此现在阿济格面临的最大危胁不是顺军的攻击,而是粮草的困乏。
  《告阿济格书》已经发出近一个月,被围的辫子兵几乎是人手一张,书中内容乃是以满汉蒙古三方文字书写,明确告知被围辫子兵他们的出路在哪。
  然而,陆四想象中辫子兵主动擒来阿济格,以一人之命换取全军性命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倒是发生了让他哭笑不得的一件事——史可法又被擒住了。
第830章
秦王未必反,国公一定降
  史可法这已经是第三次被擒了。
  第一次是同勒克德浑在河南柏山被俘。
  被释放后的史可法由义子史德威护送进入德安府境,原是准备去寻忠王阿济格再图大举的,不想在一处叫牛心寨的地方被一支侦察的顺军小分队发现并当场擒获。
  尽管史德威多次解释他们是被释放的,但这支顺军小分队哪里知道什么皇帝旨意,眼见史可法穿戴的是一身明朝大官服饰,立功心切的他们还是不由分说将好不容易逮到的明朝大官押到了军部所在的应山。
  由于消息的延误,第十三军提督谢金生也不知道皇帝特意下旨释放史可法的事,因此闻听逮住了史可法也是高兴坏了,在未与河南方面通气的情况下就派人向御营报喜。
  等到御营那边八百里加急似的遣人过来说明一切,已是过去了四天。
  “误会,误会,阁部受惊了!”
  知道搞了乌龙的谢金生带着一众部下诚恳向史可法赔罪,并立即安排人护送这位史阁部南下。
  为了表示愧意,谢金生还特意向史可法赠送仪金百两。
  当然,谢金生不可能将史可法送给被围的阿济格,其也不会告知史可法阿济格部的情况,只是派专人将史可法送到了安陆,并告知驻防此地的尚可喜不可刁难截留,并派兵护送史可法进入武昌境内。
  尚可喜这边自然也不会擅做主张杀害史可法,于是派部将郭虎带兵护送史可法到武昌府应城境。由于应城已经是左梦庚的地盘,郭虎便在两府交界处回去复命。
  终是到了明军地盘,史可法同义子史德威等人一直悬着的心方才落下。先前,史可法还真担心顺军会食言杀害他,因为此时他已经不想就这么白白牺牲。
  他想明白了,于其迂腐求得一忠名,不若为国事尽最后努力。
  尽管顺军方面并未向史可法透露阿济格动向,但从顺军已经控制德安大部分区域来看,史可法知道阿济格那里的情况肯定不妙。
  因此,史可法急于前往武昌去见秦王左梦庚,以期能够说服这位宁南之后以大局为重出兵北援忠王。
  如此的话,荆襄战事尚有挽回之机。
  然而让史可法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应城之后他刚向守将表明自己的身份,守将竟是二话不说便让士兵将他五花大绑,然后塞进马车又给德安境内的顺军送去。
  应城守将名郝效忠,此人原是左良玉的副将,当初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从武昌起兵进军南京时,就是这个郝效忠暗中带兵进入九江城,然后公然于城中纵火,致使九江城一夜之间变成废墟。
  因为此事,病重中的左良玉自觉对不起江西总督袁继咸,当场吐了几升血,当天夜里就死了。
  故而严格说起来,这个郝效忠其实就是左良玉之死的元凶。郝效忠若不在九江城纵火,左良玉未必就死的那么快。
  左良玉一死,其麾下那些悍将哪里把个纨绔子左梦庚放在眼里,阳奉阳违,有好几回还有人公然顶撞左梦庚,把左梦庚气的无语。
  所以,左梦庚对郝效忠真是恨透了,只是由于当时左军还在与淮西兵对峙于安庆一带,左梦庚既没有机会也没有那个胆量敢杀郝效忠替他爹报仇。
  后来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的穿针引线下,加上阮大铖的极力奔走,总算给左梦庚弄来一个体面的下场,不仅获封秦王,其对左部各军的节制权还得到了南都朝廷的承认,如此才使左梦庚重新回到武昌,并握有部分兵权。
  问题是左梦庚这边安稳了,郝效忠却不安心的很。
  九江纵火之事他郝效忠干得很不地道,不仅气死了左良玉,还让一心图谋九江的金声桓、常登等人对他极为不满。
  而其与李国英、徐勇、张勇等左部将领关系也不好,因此十分担心左梦庚会利用这些与其关系不好的将领对其下手,躲在应城当真是天天愁的睡不着觉。
  等得知顺军大举南下攻打荆襄,那个前鞑子英亲王阿济格同一众辫子兵都叫顺军围在了德安后,郝效忠便有意脱离左良玉投顺。
  只是他不仅名声不好,从前跟着左良玉还杀了不少顺军将士,因而担心顺军那边不会接纳他。
  结果就是天上掉馅饼——史可法来了!
  浑然不知内情的郝效忠只以为史可法是打荆襄逃出来的,高兴的也不问人史可法怎么回事,就敲锣打鼓的将人当作自己给大顺的贺礼给送了回去。
  此,史可法三擒。
  “这他娘的...真娘希匹。”
  登基以后还没说过粗话的陆四叫郝效忠的赤诚给打动的骂了娘,也是哭笑不得,只觉此事太过荒唐。
  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乃是有收孟获之心从而为蜀汉获得稳定后方,可他隆武皇帝对史可法那是真没半点收服之意,反而是一心想将这位阁部送的远远的。
  无它,此公,不如没有。
  然而仔细再想,此事又太过正常。
  当前之局面,如前世阿济格风卷湖广般,莫说郝效忠等人要给自己谋个后路,就是左梦庚这个大明秦王也正在是否归顺之间摇摆呢。
  扳指头数一数,卢光祖、李国英,张应祥、徐恩盛、郝效忠、金声桓、常登、徐勇、吴学礼、张应元、徐育贤、张勇这帮左良玉留给儿子的将领,哪一个不是墙头草,哪一个又有民族气节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