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周(校对)第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761


在场之人,不少发出了跟他一样的叹息。
往年明经科,通常取二百人左右,有时候多了,甚至能取三百人以上,大周开国二百年,很少有哪年明经科人数低于一百的。
今年就低于了一百,仅有九十一人。
听到白衣书生的叹息之后,他的同伴也叹了口气,感慨道:“只取九十一人,那今年的明经便比往年的明经值钱一些了,最起码补缺的时候,不至于等上个两三年。”
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彼此的目光之中,看出了一些无奈。
这两个人,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如果今年的明经在三百人左右,他们还是很有机会中明经的,但是只取不到百人,便很难有他们两个人的机会。
那礼部的官员唱名不停,很快从九十一名,唱道了红榜最上面的几个人。
“越州冯石龙,中明经第二名…”
“苏州陈泾,明经第一名……”
越州与苏州两地,都是科考大州,每一年的常科,都少不了这两个地方的人。
终于,念完了红榜,东华门外悬挂的红榜彻底张榜,九十一个人的名字,籍贯,出生日期,所在书院等等信息,统统记录在上。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相对进士科来说难度不高,因此榜上有不少承平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最年轻的一个,只有十九岁。
此时此刻,不少国子监编撰司的“记者”,正挤在东华门最前面,努力把这九十一个人的名字以及其他信息,统统记下来,准备印发在下一期的长安风上。
念完了红榜之后,那个负责唱名的礼部衙差,看了一眼四周拥堵的人群,咳嗽了一声之后,开口道:“取贡士金榜!”
这话一出,东华门外立刻安静了下来。
相比于红榜的明经来说,进士科中试的进士,才是重中之重!
中明经虽然也能做官,甚至如果本是足够,做到六部尚书,也不是全然不可能,但是相对于进士科的进士来说,明经的身份就要低上不少了。
朝廷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非翰林不入政事堂。
只有进士科的进士,才有机会进入翰林院,也就是说,明经的天花板就是六部尚书,不可能拜相。
而六部尚书这个位置,也只是理论上的天花板而已,如今六部的六位尚书,甚至包括十二位侍郎在内,全部都是进士科进士及第,没有一个人是明经出身!
看到东华门上,那个金榜缓缓挂起来之后,众人的呼吸都跟着急促了起来。
那礼部官员拿着手中的名单,深呼吸了一口气:“今岁常考,进士科…取二十一人。”
“青州籍齐宣,承平元年生人,中进士科第二十一名…”
这话一出,东华门外哗然一片。
倒不是因为齐宣这个名字,毕竟不是长安人,认识齐宣的并不是很多。
让他们议论纷纷的,是齐宣的年龄!
承平是当今天子的第二个年号,一共用了十二年,今年是乾德九年,也就是说这个叫做齐宣的进士……仅有二十一岁!
二十一岁的进士啊……
众人议论一片。
其中一些长安本地人,知道齐宣的真实身份,便对着身边人嘿嘿一笑:“什么青州籍?这齐公子分明是在长安出生,长安长大的,他去没去过青州,都是未知之数!”
听他这么一说,立刻有人围了过来,好奇的问道:“这位兄台,你知道这个齐公子的来历?”
“自然知道。”
这人也是长安北城的世家子弟,闻言有些神秘的笑了笑:“其人是丹阳长公主之子,当朝圣人的亲外甥。”
这话一出,立刻在人堆之中传开,众人感慨了一番之后,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毕竟皇帝的亲外甥,给个进士功名并不过分,说句不好听的,人家未必看得上这个进士及第。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那边的礼部唱名还在继续,很快从二十一名唱到了第十五名。
紧接着,就是第十四名了。
这个礼部的衙差看向自己手里的名单,先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然后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越州林昭,承……承平六年生人,中进士科…第十四名。”
这话一出,原本吵吵嚷嚷的东华门门口,顿时寂静一片,鸦雀无声!
众人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承平六年??开什么玩笑!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天下真有此奇才?
承平六年生人!!
这短短几个字,让林昭的名字,压过了榜单上所有人的名字,以至于在贡院附近的围观者,甚至都不怎么在意头三甲是谁了。
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喃喃道:“十……十五岁的进士老爷啊…”
人群之中,也有些长安本地人,看到这一行字之后,气的跺脚,叫骂道:“我家里的那小子,今年都十六七岁的,还只会整日在街头,与那些青皮厮混!”
说罢,这个说话的大汉捋了捋袖子,气冲冲的回家去了。
不少人呆愣愣的看着那张金榜,感叹连连。
“十五岁的进士。”
“我大周有国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而在贡院门口,礼部衙差唱名之后,就有两个衙差带着报喜的帖子,挂着红幡,去平康坊报喜去了。
在报喜的差事之中,属进士科的喜报最吃香,因为中了进士,就代表前途无量,只要不犯错不犯蠢,即便平平无奇,致仕的时候最少也能混个五品官。
五品官对于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已经比头上的青天还要高出好几层天了。
因此这些报喜的衙差,往往会得到一笔不菲的赏钱,算是福利之一。
东华门外,衙差还在继续高声唱名。
“永州李雍,正朔二年生人,贡生第三名…”
“昌州赵传芳,永昌七年生人,贡生第二名……”
“湖州严徽,正朔元年生人,贡生第一名……”
随着东华门唱名完毕,金榜正式在东华门外张挂起来,按规矩,这张金榜要张挂三天,等殿试之后进士名次排出,殿试的金榜会在东华门外张挂整整一个月,以彰荣光。
随着东华门唱名完毕,各路报喜的衙差也从东华门外出发,一些大门大户派来抄录名次的家丁,也带着各自抄录到的姓名,回了自己家中。
最多半日时间,这一批二十一个贡生的名字,就会被送到各大家族掌事之人的桌案上,最迟明天,这些长安城里的达官贵胄们,便会想办法拉拢这些新晋的“贵人”,或者给钱,或者给女人,能拉拢到门下一个,便是赚的。
当然了,那些中了明经的,也会有人出面拉拢,只是相比较之下,规格要稍差一些就是了。
胜业坊崔氏,作为当朝的相门,在长安城里的消息自然灵通,东华门唱名过后不到半个时辰,今岁进士的名单就已经送到了崔家老大崔寅的桌案上。
崔寅是宰相崔衍的长子,因为崔相公要去政事堂坐班,没有闲工夫打理家事,因此崔家上下的事情,都是由这位崔家的大爷在管事。
正巧今日尚书仆射崔衍,在家中休班,崔寅得了名单之后,简单看了一遍,便来到了老爹书房之中,敲响了房门之后,很快里面传来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
“进来罢。”
崔寅推门走了进去,只见书房的主位上,坐了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虽然头发已经有了不少苍白,脸上也有了不少皱纹,但是却不见什么老态,崔寅立刻躬身行礼道:“父亲。”
很显然,这个老人家就是在承平年间便拜相,至今执掌尚书台已近十年的宰相崔衍了。
崔相公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淡淡的说道:“今岁常科放榜了?”
崔寅点头道:“明经与贡士都放榜了,家里的下人已经抄了来,正要给父亲过目。”
说着,他颇为恭敬的把手里的名单递了过去。
崔宰相伸手接过这份名单,一边展开一边开口道:“有些事情就不用我交代了,今岁的进士科的贡士,去打听打听来历,能结交的便结交,缺钱的便给钱,年龄合适而不曾婚配的,想法子从家里的旁支或者从亲戚之中,找个女娃嫁过去。”
每一年中试的进士,对于朝廷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因为这些进士,会固定的分掉一些政治资源,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想法子把这些人收归自己门下,或者干脆与之结亲,这样这些被分走的政治资源,等同于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崔寅立刻点头,笑着说道:“父亲放心,儿子已经差人去办了。”
崔相公微微点头,展开名单往下看去,大致看了一遍之后,目光突然停在了林昭的名字上,随即又看向了林昭的出生年份,即便是相国近十年的崔衍,也不禁愣了愣。
“承平六年生人…”
他有些吃惊:“十五岁的贡生?”
微微惊讶了一番之后,崔衍合上手里的名单,抬头看向自己的儿子,开口道:“这个越州林昭,是林元达的那个侄子林昭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7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