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全知者(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1616

  青铜器其次,足有一万六千多件,并且大部分是兵器。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损坏严重,不是被人为破坏,而是水蚀!
  并且从地质上来看,遗址乃是被洪水裹着泥沙轰然覆盖。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也正是因为被瞬间覆盖,所以建筑群反而保存完好!
  整个城市被整体压在了泥沙下,只要精心挖掘,可以还原整个城市的面貌。
  不过随着挖掘进度,众人又困惑了。
  因为现场挖掘出成片成片的铸铜、制陶的作坊遗址群,已发现的就有二十万平方米!。
  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一度让考古学家们怀疑,这是不是古城遗址?如果是城市,为何全是冶炼、生产的建筑?
  “这极有可能是个专门从事锻造、生产的城市,它一定不是某个文化的都城。”
  “这难道是夏代的工业中心?”
  “也有可能是军事中心,暂时还不能断代,从文化上来看,既不属于二里头,也不属于龙山文化,这可能是中原的一个附庸文化……”
  “附庸?你这就更没有依据了,这里是新郑,位于中原腹地,从玉器来看,它和龙山文化很像,一定是虞夏之间的一个过渡文化。”
  “虞夏之间哪有过渡文化?从如此强大的青铜器生产力来看,这应该是与夏代同期的文化。”
  考古学家们争论不休,直到有人从遗址中,挖掘出一尊青铜神树……
  “啊?不会吧?它竟然与三星堆文化属于同一类型?”
  “这是个重大发现!三星堆不是独立、孤立的文化了,它是有开枝散叶的!”
  “中原与蜀地相隔甚远,却有着极其亲密的交流。这座城市的人,极有可能同时身兼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化,所以才会这样。”
  “这么说……难道是颛顼?”
  在场的都是大佬,很快想到颛顼,因为文献记载,颛顼祖上是被封到蜀地的,传了几代之后,颛顼又成了中原之主。
  所以中原与蜀地在先商时期,交流最密切的时代,大概率是颛顼的时代。
  “这是颛顼的都城帝丘?如果是真的,那么青铜技术的出现,至少向前推进了五百年。”
  “说了不可能是都城,虽然还没发掘完,但如此大规模的作坊遗址群,必然会有相应的供工人居住的区划,如此一来,就至少占了三十到四十万平方米的面积,这显然就不是个政治中心。该文化的国都,只能说还没被发现,我们仅发现了这座冶炼之城。”
  “该文化除了未被发现的国都以外,竟然还有规模庞大的,集中性的,专门冶炼生产的城邑……颛顼时代,竟然比尧都的技术还先进?尧舜时期属于技术倒退了?”
  考古学家们惊骇莫名,陶寺遗址他们猜测是尧都,也有青铜器,但从生产力来看,比这座城差远了。
  倘若真是颛顼的时代,那意味着颛顼死后文化出现了中断,技术出现了倒退。
  唐虞之时,失去了颛顼时期先进的青铜技术。
  “等一下,我知道这可能是什么了……祝融之墟啊!对吧!古史记载,祝融之墟就在新郑。”
  “对对对,祝融之墟,既然叫墟,说明早已废弃,从现场来看,是洪水导致的,整个城市覆盖于泥沙之下,所以从祝融国改叫祝融之墟。”
  “共工掌水利工程,祝融掌‘火利’工程,也就是冶炼制造!”
  “不仅如此,祝融还是军事长官,所以祝融国,就是上古时期的国防部!”
  “此地专门负责生产大量的军械,同时也是中原的工业中心。”
  ……
第66章
最好免费
  在文物的年代检测结果出来前,一切都是猜测。
  不过这是个发达的先商文化,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根据地理位置,考古学家们将其命名为‘草沟村遗址’。
  光是一期发掘的面积,就高达四十万平方米,其中将近一半是熔炉冶炼、制陶作坊。
  毫无疑问,有这么多的生产作坊,其陶器、铜器、青铜器的出土,简直如井喷一般!
  仅从现有的青铜兵器数量来看,至少可以武装一支五千人的军队!
  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再加上发掘出来的石斧、石矛,完全可以再配一支三千到六千的仆从军。
  怎样的一支势力?竟然需要这么多军队?
  简直就是当时的军械生产重镇!
  在发现草沟村遗址后的第九天,C14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
  城市的建立时间,定位在公元前两千九百年,到公元前两千五百年之间。
  大部分的青铜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至于石器则明显年代更早,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八百年左右。
  也就说,青铜器技术就是在该城市建立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且在城市被水淹的前一百年以内,才明显高过后来的陶寺遗址。
  其中在检测中还发现,该城被两次水淹!
  第一次洪水时间约为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左右,第二次洪水时间是公元前两千年。
  被泥沙轰然覆盖的时间可以直接精确计算到,那就是公元前两千年。
  如此,已经可以确定了,该遗址比唐尧时期的陶寺遗址更加先进,技术水平不亚于夏代的二里头遗址,甚至从生产力来看,则更为强大!
  该古城毁灭前夕,青铜器技术达到同时期巅峰。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到公元前两千六百年之间,这很可能是颛顼的时代。
  一时间,考古学界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出土的文物太多,且还有很多被掩埋在更深的泥沙下,所以全国各地的相关考古队,都开始朝新郑汇聚。
  纪录片频道的拍摄团队,也立刻前往新郑,打算全程记录挖掘历程。
  考古学家们猜测,这就是颛顼时期的祝融之墟。
  因为洪水的原因,这座冶炼之城被毁灭、遗弃,所以青铜技术出现了大倒退!
  文化也因此变化,出现了分叉。
  一部分文化内核过渡到了后来的唐虞时期文化,另一部分文化内核,比如青铜神树,则在蜀地发扬光大,走向了另外一条风格诡谲的路。
  中原与蜀地的文化就此越来越迥异,直到秦朝才统一。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说。
  严格来说,它只能被称作‘草沟村文化’,从类型上,属于龙山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早期阶段。
  也无任何证据指明,这与颛顼有关,与所谓的祝融之墟有关。
  不过,【发现祝融之墟,上古的军械重镇】、【上古的水淹全城,祝融与共工大战】这样的帖子,还是开始出现在考古爱好者们的论坛里。
  许多历史专业的学生,都开始对此展开讨论。
  认为这就是‘共工大战祝融’的发生地。
  祝融之墟,被洪水淹了?还发生了两次?第二次时间刚好是大禹治水的时间段,所以应该只是自然灾害。
  但第一次呢?有没有可能是人为决堤?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就有完善的水库设施,颛顼时期的水利工程应该也很发达,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很低,水淹全城也不是难事。
  “共工氏决堤,淹没了祝融国,使其化为祝融之墟,这或许就是共工大战祝融的原型。”
  “严格来说,那是神话传说,历史文献记载,只有颛顼与共工氏争帝,共工引水淹民。”
  “这么说颛顼就是祝融咯?”
  “很明显嘛,祝融和共工都是氏族的职务,颛顼称帝之前,肯定不是平民啊,必然担任极其重要的职务。这祝融一职就刚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级别的只有共工。颛顼还是‘国防部长’的时候,与共工氏做过了一场,最终赢得胜利,成为帝王!”
  “真牛逼,祝融疯狂造武器,共工直接开闸放水,水淹七军。这种情况下,祝融怎么赢的?”
  “失了民心呗!共工也许小赢一场,但祝融绝对不亏,因为掌管水利的共工氏,竟然决堤防水淹死民众,他做得了一次,难道还能次次都这么做?打蛇不死反受其咎!最后必然只落个暴虐之名!”
  “对,颛顼没了军械,没了军队,但是还有人民,共工能淹一座城,难道还能淹十座城?颛顼趁机引导舆论,以大义讨伐,刀枪、兵源都会有的。自古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论坛上聊的飞起,在他们看来,这是又一则被考古发现所验证的上古传说。
  当然,依旧没有任何证据,文字也是毛都没发现,更无法指向颛顼这个人的存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16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