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1023


不过诸葛恪并没有为之气馁,他一力主导的淮南进攻方发案到了孙权的首肯,已经进入到了筹备阶段,现在诸葛恪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让诸葛恪是兴奋不已,还有什么能比魏国的一场内乱更令他高兴的了,这不就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吗?
不过很快诸葛恪就失望了,洛阳的政变发生的突然,结束的也快,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打败了曹爽并且篡夺了朝廷的权力,而淮南这边,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驻守淮南的扬州都督王凌更是升任太尉,丝毫未曾变化的淮南防线让诸葛恪试图出兵的计划严重受阻。
诸葛恪不禁是好生郁闷,他为了筹划这次的进攻,花费了将近两年的心血,如今眼瞅着魏国内乱,正是进攻淮南的大好良机,可淮南防线却是无懈可击,只能说王凌这老东西太厉害了,完全不给诸葛恪任何的机会。
就在此时,诸葛恪收到了濡须守将无难督陈正的禀报,称王凌受到司马懿的逼迫,为求自保,特意地派他儿子王明山前来商议归降事宜。
乍听这个消息传来,诸葛恪兴奋地差点没跳起来,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诸葛恪太胖的缘故,使他想跳也跳不动。
不过在兴奋之余,诸葛恪还是保持着冷静,他首先联想到的,是当年的石亭之战,正是因为周鲂献诈降之计,吴军才得以重创曹休,取得了石亭大捷。
会不会是王凌眼看着东吴筹备进攻而故意诈降,想引诱诸葛恪上当?
不能不说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毕竟这里是战场,充满着尔虞我诈,稍不留神,就很可能着了对方的道儿。
王凌做为老将,镇守淮南已经是有不少的年头了,这种老奸巨滑的对手,诸葛恪自然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恪亲自从牛渚前往了濡须,去会见王明山,想一看个究竟。
毕竟诸葛恪也仅仅只是怀疑王凌使诈,其实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王凌的投降是真的,如果这样的话,吴国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淮南之地,这可是皇帝孙权梦寐以求的事了。
王明山从诸葛恪将信将疑的表情之中,也看出一些端倪来,毕竟这件事发生的十分突兀,以诸葛恪的聪明,是不可能不有所防范的。
王明山开诚布公地将王凌所面对的险恶局势讲了出来,同时他一点也不讳言王凌参与了与令狐愚谋立新君之事,正是因为这个的缘故,司马懿陈兵与兖州,时刻准备对淮南发起进攻,情势所迫,王凌不得不主动地向吴国投降。
当然,王明山自然也不忘和诸葛恪讨价还价,王凌投降倒不是假的,但却也不是无条件的,所以王明山对诸葛恪提及王凌投降吴国之后,王家世镇淮南的要求,将来那怕王凌不再世了,淮南之地依然得由他们王家来控制,只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把曹魏的旗帜,换成孙吴的旗帜。
虽然仅仅只是旗号的不同,但对于吴国而言,却是意义非凡的,经历了几代人的梦想,他们才有机会将淮南之地纳入其麾下。
第802章
人的名,树的影
经过初步简单的交流之后,诸葛恪亲自带着王明山前往了建业,去面见孙权。
毕竟这样的大事,可不是诸葛恪能做主的,最终是需要吴主孙权来拍板的。
现在吴国朝堂之上,并不太平,随着孙权的年事渐高,如何选择继任者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孙权和东吴诸大臣的面前,尽管谁也不敢明面上去提这个问题,但无论是谁都是心知肚明的,孙权现在的龙体欠佳,时日无多,嗣位的争夺之战越发变得残酷起来。
原本吴国太子之位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孙权的长子孙登去世之后,太子之位出现了悬空,孙权的三子孙和和四子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人各自网罗党羽,培植亲信,为了上位而明争暗斗。
一年后,孙和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而孙霸也被封为了鲁王,本来以来这次的宫闱之争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没想到其后的发展,却是越演越烈。
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现在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赤乌七年起,孙权听到不和的风声,命二人禁止和宾客的往来,让他们认真学习,不过招致了羊衟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举措会造成邻国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另一方面,太子宾客和鲁王宾客矛盾愈演愈烈,除却一些原本就关系恶劣的人物,其他年轻人参与则是希望借此机遇,快速提升地位。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层家族关系的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从此东吴政坛上形成太子党和鲁王党两派,相互攻讦,相互倾轧,整个吴国的政治气氛搞得是乌烟瘴气,许多功臣大将深受牵连,或谪或贬,就连陆逊都因为支持太子受到孙权的斥责,郁愤而死。
孙权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睿智果决,才识明断,但到了暮年之后,却难免行事昏聩,明知道党争之祸有失江东之根本,但却在嗣位上一直摇摆不定,对朝堂之上的乱象也是有心无力。
为了转移矛盾,孙权在陆逊去世之后,任用对北伐之事最为积极的诸葛恪为大将军,都督江北淮南诸军事,准备在淮南一带发起一次大的进攻。
孙权的一生,都渴望着突破江东这座樊笼,挥师北进,马踏中原,那怕他现在是烈士暮年,依然壮心不已。
诸葛恪带着王明山,匆匆地进入了建业城,而后便直奔皇宫而去,到了午门外,便让黄门侍郎通报于孙权,等候孙权的召见。
诸葛恪是东吴少数的主战派将领之一,一直以来,他都积极地推动北伐事宜,这也是他深受孙权重用的一个原因,自从担任大将军以来,诸葛恪一直谋求着北伐的机会,这一次王凌的突然投诚,等于是上天给他赐下的一个良机,诸葛恪坚守,如果他能捉住这一次机会的话,很可能就会立下不世之功。
由于身体的关系,这几年来孙权已经不再天天举行早朝了,除了紧急情况临时征召的以外,一般的朝会基本上都是十天左右一次。
不过不早朝并不意味着孙权就不理政了,一般情况下,内阁大臣每日都会进宫通报,许多军国大事,也决于孙权。
此刻诸葛恪求见之时,正好是丞相步骘向孙权汇报交州的事务,听到诸葛恪突然返京,孙权有些奇怪,按理说他并没有召回诸葛恪,除非是有紧急的军情,而且在奏章之中不易言明,非得当面上奏的紧要情况诸葛恪才会亲自返京,所以,孙权想有没想,下令黄门侍郎立刻宣诸葛恪上殿。
诸葛恪上殿之后,立刻叩拜道:“臣诸葛恪叩见陛下。”
孙权已经注意到了诸葛恪身后的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此人穿得并不是吴国大臣的朝服,而是魏国的官服,诸葛恪带这么一个魏国人突然返京,莫不是真有要紧的事不成?
“爱卿平身。这位是?”孙权挥手示意诸葛恪平身,旋即又发问道。
诸葛恪弯腰躬身,道:“启禀陛下,他是魏国太尉王凌之子王明山。”
不出诸葛恪所料,他刚出说王明山的身份,立刻便吸引了孙权的目光,不光是孙权,还有丞相步骘、侍中孙峻、骠骑将军朱据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了王明山的身上。
人的名,树的影,王凌久镇淮南,是东吴的头号大敌,东吴君臣上下都深为忌惮,如今他的儿子居然会出现在东吴的皇宫大殿之上,自然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东吴君臣都十分的好奇,诸葛恪将王凌的儿子带到了这儿,究竟是意欲何为?
第803章
过河拆桥
诸葛恪从容地将王凌欲投降东吴的事说了一遍,包括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王凌所提出来的要求,诸葛恪都原原本本地上奏于孙权。
诸葛恪一边上奏,一边还偷偷打瞧着孙权的表情,看到孙权起初迷惑、惊讶,到后来则是那种按捺不住的狂喜,很显然,孙权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极为的感兴趣,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件事之中蕴含的巨大战机,很可能他的毕生梦想将会变为现实。
其实诸葛恪要的就是孙权的这个态度,此事只有得到孙权的支持,他才能放手全力去做。
孙权对此事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尽管诸葛恪说得已经是比较详细了,但孙权还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并且直接向王明山进行了求证,得到了准确的回复之后,孙权则是心满意足地颔首而笑。
随后,孙权下令近侍将王明山带下去,好生招待。王明山知道接下来该是吴国的君臣来商议此事了,所以他叩拜了一下,识趣地退了下去。
孙权也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了当地问诸葛恪道:“诸葛爱卿,你看此事可行否?”
诸葛恪道:“臣以为,此事的可信度至少有九成,王凌和司马懿不和,乃天下尽人皆知之事,此番司马懿在洛阳兵变,从曹爽手中夺去辅国之权,王凌必然是心存猜忌,唯恐司马懿会对他下手,所以才会先下手为强,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另立新君。刚刚从兖州传回来的消息,兖州刺史易人,光禄勋郑冲出任了兖州刺史,接替了令狐愚的位子,至于令狐愚,下落不明。估计王凌所做所为,十有九成真事,他现在担心兵屯兖州的司马懿南下对付他,所以才想的投降我东吴,借我东吴一臂之力来抵御司马懿。”
孙权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王凌之所以投降我们,是迫于无奈,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淮南,只要联手王凌打败司马懿,进取中原指日可待!”
说到指日可待时,孙权苍老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色彩,也确实,他等这一天,几乎等了快五十年的时间,如何不令他为之激动。
这时步骘上前道:“陛下,臣以为此时贸然出兵,并不妥当,此事还容从长计议才是。”
步骘的话明显是给孙权的热情浇了一盆凉水,孙权有些不悦,但步骘身为丞相,乃百官之首,终究是要给一些面子的,孙权沉声地道:“步爱卿有何忧虑,不妨直言。”
步骘道:“陛下,王凌所提要求,过于苛刻,他名义上降吴,但实则却是继续把持淮南,做国中之国,此番借我东吴之兵击退司马懿,虚耗得是我东吴的兵马钱粮,换来的不过是一个虚名,如此为他人作嫁衣的之事,臣以为,还是不做的为好。”
王凌的投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求世镇淮南,不光是王凌要做国中之国的淮南王,就连他的子孙,也要代代在淮南为王。
在步骘看来,这一要求很难接受,王凌所付出的,只不过是改旗易帜这么简单的事,而东吴付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兵马钱粮,而且打起仗来,肯定是会有伤亡的,用东吴将士的鲜血,来给王凌垫背,最终除了一个虚名,东吴一无所获,这样的买卖,很难用划算来形容,所以步骘建议孙权从长计议,不要草率地做决定。
诸葛恪轻笑一声,道:“步丞相多虑了,王凌有他的想法,我们也有我们的考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进军淮南,击退司马懿的进攻,至于得胜之后,我军未必就需要退出淮南,王凌能不能当成这个淮南王,还不是陛下说了算。”
诸葛恪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说一致对外的时候,不妨先答应王凌的要求,等到打败了司马懿的军队,回过头来再处理王凌的事,那时候吴军已经全面进驻淮南,如何处置,则由孙权说了算。
孙权闻言大喜,看来诸葛恪果然聪明过人,现在大敌当前,全盘答应王凌的要求未尝不可,等到东吴军队进入淮南,木已成舟,撕不撕毁约定,那自然是孙权一句的事。
当年为了得到荆州,孙权不惜悍然撕毁孙刘联盟之约,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整个东吴都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蜀国暗弱,最终也只能是忍气吞声讲和了。
所以在孙权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为了利益,背盟毁约也在所不惜,诸葛恪提出现在对王凌的要求可以百依百顺,将来等大军进入淮南,稳定大局之后,这撕毁约定,不过是孙权轻车熟路的事。王凌如果识时务,主动地将大权交出,或许还能保他一官半职,如若不然,一口气灭了他,也不过是举手之事。
而东吴如果不借助于这个机会的话,是永远也无法插足到淮南的。
最终孙权很愉快地决定由诸葛恪全权负责淮南事务,王明山则被留在了建业,充当人质,这也算是通行的“国际惯例”吧。
离开建业之前,诸葛恪向孙权提议,应立刻照会蜀国,让他们出兵关陇,共谋天下。
如今魏国内乱频仍,曹亮叛于并州,王凌叛于淮南,光是为了平定这些叛乱,就足够司马懿殚精竭虑了,如果这个时候吴蜀两国可以共同出兵的话,赢取天下的机会无疑就大了很多,此时不出兵,还更待何时?
吴蜀两国之前曾有过约定,甚至连如何平分天下已经定了,豫、青、徐、幽四州归属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归属蜀国,想想这也是够荒唐的了,连个最起码的战略布署都没有,却想到先来分赃了,典型的画饼充饥。
如今天下的形势大变,风起云涌,正是谋夺天下的好时机,所以诸葛恪寻求蜀国同盟的援助,趁热打铁。
孙权欣然允之,立刻派出使者,前往蜀国。
第804章
叛逃
夏侯霸历经千辛万苦,辗转达数月之久,终于抵达了成-都。
夏侯霸虽然是行伍出身,但年过半百,体力和精力终归比年轻时差了很多,这几个月的颠沛流离,让他尝尽了苦头,须发皆白,形容憔悴,人也明显地瘦了一圈,不过总算是来到了成-都,也算是苦尽甘来,熬出了头。
这次逃亡蜀汉,夏侯霸也是迫不得己,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杀了曹爽,对曹氏宗族和曹爽的亲信嫡系进行了疯狂的大清洗,从洛阳传过来的消息,司马懿仅仅只是在洛阳杀的人,就超过了七千人,整个洛阳腥风血雨,成为了修罗地狱,但凡和曹爽沾边的人,都终日惶惶不安。
夏侯霸自然也是心有戚戚,唯恐祸及己身,虽然夏侯霸不是曹爽的直系嫡系,但身为夏侯家族的人,自然和曹氏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侯霸的堂侄,如今他的顶头上司征西将军雍凉都督夏侯玄正是曹爽的表弟,洛阳事变之后,有消息传来郭淮将取代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而夏侯玄将会被调往洛阳,前途未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