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1023


也许他已经感觉到了阎王爷在向他招手,留给他的时间真得已经是不多了。
时不待我啊!如果司马懿再年轻十岁,或许他就会有更深一层的谋算,更为周全而详尽的计划,他更能克制和隐忍。但年过古稀的他已经确实感觉到了力不从心,他已经没有时间再从容地进行周旋了,面对艰难的战局,他必须要做出决断了。
如果并州是一把锁的话,那么介休便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司马懿清楚这一点,曹亮则更明白,所以曹亮才会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把介休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二等小县城打造成了固若金汤的要塞城池。
已经连续地进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司马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始终未能有所寸进,介休的城墙那几乎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存在,司马懿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确实也没遇到过这么难啃的硬骨头,就算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无济于事。
迫于无奈,陈骞都使出了掘地道这种极费力气的攻城方式,只可惜并州军早有防范,司马军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地道挖到了介休的城下,结果并州军引水一灌,上百人都被淹死在了地道内,挖地道的计划也最终失败。
至于建土山,立高橹的方法,陈骞并非没有尝试过,但在并州军无敌的投石车面前,这样的工事根本没半点的机会,只要是在投石车的射程之内,一律惨遭横扫,就连半点的反击之力也没有。
至于射程之外,那自然是毫无用处的,投石车已经是一种最远程的攻击武器了,它的覆盖范围之广,是其他远程武器所无法企及的,所以投石车的存在,便是司马军的大敌,陈骞司马师对它恨得牙根直痒痒,但却是无可奈何。
并州军对投石车的保护极为的严密,这些大杀器被安放在城墙上靠后的位置,城下的司马军最多只能从飞出的石弹大致地来判断投石车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尚还没有人能够一睹投石车的真容,更别说寻找机会来进行破坏了。
司马懿不清楚介休城到底储备了多少的粮食,但从目前的情况推断,并州军坚守一年以上是全无压力的,显然司马懿也不可能拿对付王凌的招数来对付介休之敌,毕竟介休只不过是并州边境上的一座小城,它不像寿春一样,是淮南的首府,围住寿春就等于是掐住了王凌的命脉。
而围住介休对曹亮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反而让司马军受阻于城下,进攻的势头一再受挫,十几万大军受困于此,粮草消耗极为的巨大,那怕是司马懿坐拥天下十余州,也是难以为继。
如果不改变目前的战略安排,司马军此次并州的行动只能是无疾而终,耗费了钱粮无数,折损了无数的兵马,换来这么一个结果,恐怕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
司马懿决定冒险地赌一把了,尤其是有情报传来,在祁县一带发现并州军的骑兵主力,这更让司马懿坚定了拼一把的决心。
上一次的上党之战,曹亮完全地放弃了所有城池据点,率军周旋于上党的崇山峻岭之间,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能力,寻机歼敌,重创了司马军。
所以这一次进犯并州,司马懿刻意地扩编了骑兵队伍,不惜重金,不惜浪费一年的时间,才算是将这支骑兵打造成型。
可像介休这样的攻城战,骑兵队伍是完全使不上力气的,当然司马懿也舍不得让骑兵弃马来步战,所以自北伐以来,真正担负主攻任务的,是步兵队伍,骑兵只能是作壁上观,闲得都快长毛了。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攻城战不是骑兵的用武之地,骑兵更重要的作用是在野战之中,司马懿打造一支如此庞大的骑兵队伍,就是欲与并州骑兵一决胜负。
其实相比于介休城,并州军的骑兵才是司马懿的真正大敌,此番好不容易地掌握了并州骑兵的动向,司马懿决定绕过介休,直扑祁县,与并州军展开一场决战,只要真正能消灭并州骑兵的有生力量,才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940章
长途奔袭
但是由于无法攻占介休,所以任何突袭并州军后防目标的行动都会面临一个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战斗力求速战速决,如果陷入到持久战之后,司马军粮草的瓶颈必然会显现出来,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司马懿决定放手搏一次了,这次他准备派陈骞和司马师继续地围攻介休,自己则亲率骑兵直扑祁县,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能力,杀并州军一个措手不及。
之所以不带步兵,就是因为步兵移动速度太慢,如果继续采用步骑混合的作战方式,骑兵的速度优势便无法发挥出来,想要提升骑兵的机动能力,无疑骑兵单独作战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其实司马懿打了一辈子的仗,还真没有这样打过单兵种的战斗,以前无论是怎么样的战斗,他都是指挥各兵种混编的大军,进行协同作战,这次单独把骑兵排出来进行长距离的突袭作战,对于司马懿来说,还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尽管这样的作战方式对于司马懿来说比较陌生,但司马懿也并非是食古不化之人,拘泥于兵法不会变通,这次骑兵长途奔袭祁县,正是司马懿好不容易才觅得的良机,可以说机会转瞬即逝,司马懿必须要抓住这次的机会,才有可以彻底扭转并州的战局。
不过就算是骑兵单独作战,就算是没有步兵的辅助,司马懿一样对这次的决战充满着信心,毕竟司马军拥有着七万骑兵,在骑兵的数量上,比并州军两倍还多,这样的优势兵力,自然是司马懿的信心来源。
尽管这七万骑兵之中有一半是新兵,但是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训练,新老骑兵的融合程度相当的令司马懿十分满意,从操练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队列战阵和驾驭战马的能力,新老骑兵已经是趋于一致,可能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些实战的经验了,他们当中的新骑兵,还真是没有经历过任何一场的战斗。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必须要去经历实战,首战即实战,司马懿没得选择,这场战斗,也将会最终决定这次战役的胜负成败。
司马师听到司马懿的这个计划,微微地有些担心,对司马懿道:“父亲,突袭祁县是不是有些冒险?这会不会是曹亮的圈套?曹亮诡诈多端,用心险恶,此刻他突然集结骑兵于祁县,会不会别有所图?”
司马懿淡定地道:“在实力的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不过是虚妄,曹亮手中不过只有三万骑兵,那怕他再耍什么手段,也变不出更多的人来,这次我们必须要抓住决战的机会,一举击败曹亮的骑兵主力,这样才有机会扭转目前不利的战局。对于介休城,你们务必不可松懈,只要在祁县击败并州军的主力,介休城的守军必然会出现动摇,这个时候便是攻克介休的最佳良机。”
司马师躬身领命,虽然他心底之中还是有一些担忧,但既然司马懿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他也不好反驳,只得依令从事。
整个北伐开战以来,司马军的骑兵基本上处于闲赋状态,当时灵石关之战时,司马懿到是率领骑兵紧急驰援,但并州军撤得非常迅速,结果长途奔袭,司马军骑兵也没有捞到仗打,当司马军先锋营在介休城激战之时,骑兵部队完全是马放南山,悠悠哉哉,无所事事。
不过司马懿的一纸军令立刻改变了他们的状态,七万大军立刻行动起来,整军备战,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便做好了一切准备。
司马懿亲自点将,胡奋被任命为前部先锋,司马懿亲自统率中军,司马昭则被安排押后。
不过这仅仅只是简单的分派,这次出兵,司马军骑兵将会是做为一个整体出战的,前中后三军并不会脱节,这也是司马懿为了防止被并州军各个击破而采取的预防手段。
七万大军,就算曹亮有再大胃口,他也未必能吞得下吧?
司马懿这次拿到的情报是十分确切的,他盯着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是很久了,长期以来,并州军的三大骑兵营一直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而这一次全部集中于祁县,想必曹亮一定是有所图谋的,司马懿当机立断,决定捉住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长途奔袭祁县,与并州骑兵决一死战。
司马师怀疑曹亮有什么诡计,因为以前的经验证明,曹亮狡诈多端,此次无缘无故突然集结骑兵于祁县,如果不是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就是他故意设下的圈套。
司马懿如何能不看透这一点,毕竟他征战沙场多年,曹亮的这点小伎俩小心思如何能瞒得过他的鹰眼,但这次司马懿直接选择了无视,就算是圈套又能如何?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不过是浮云,司马懿拥有着碾压对手的实力,又何惧曹亮玩什么花招?
当初在上党之战时,曹亮确实想要伏击司马军,但双方的骑兵较量,基本上是五五开,一场大战下来,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只能是以平局收场。
也许是这场战斗,给了司马懿一些触动,战争虽然也是要讲究谋略的,但实力更为重要,没有实力来做保证,任何的谋略都是苍白的,你拿鸡蛋玩出花来,也敌不过一块不动如山的石头,只要拥有足够强悍的实力,你就可以无视敌人的一切花招和手段。
正因为如此,司马懿这一年来才不遗余力地发展骑兵,如今司马军的骑兵已经强大到无可匹敌的程度,司马懿当然无视曹亮的任何诡计了。
祁县之战,将会是决定并州生死存亡的一场决定性大战,司马懿拿出了他很少有的虎狼之气,只用了一夜,便完成了骑兵的集结,凌晨的时候,七万骑兵大军便离开了灵石关,绕过介休,一路长驱北进,直扑祁县而去。
铁骑滚滚,如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悍然北行。
第941章
算不上是圈套
其实司马师猜得不错,曹亮将三大骑兵营全部集中到祁县,确实是有所图谋的。
但是圈套么,倒也算不上,毕竟曹亮也没准备没准备玩什么阴谋诡计,他之所以选择祁县做为战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祁县地势平坦开阔,做为骑兵的交战地点,这里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司马懿为了准备这场北伐,殚精竭虑,而曹亮又何尝不是,为了提升现有骑兵的战斗力,曹亮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倾囊而出,打造出了一支全新的足以改变时代格局的新式骑兵。
这也是曹亮所能提供的技术的上限了,尽管他也知道有着更厉害的武器,比如飞机大炮,但那些东西技术含量太高了,不是曹亮所能企及的,就算是掌握了这些武器的生产技术,以这个时代的基础科技水平,是无法制造出这些东西的。
所以现阶段,能制造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打造出一支全新的强悍的骑兵来,已经是一种划时代的突破了,此次的祁县之战,也将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
司马师认为曹亮有可能玩阴谋诡计,在祁县设下圈套埋伏,不过他这次还真有点冤枉曹亮了,曹亮是选择了祁县做为战场,但是没有圈套,也没有埋伏,这次的较量,将会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正面对决。
祁县的地势开阔平坦,这样的地形条件,想打伏击几乎是没有什么可能的,曹亮也清楚,如果想要诱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上钩,决不能把战场设在地形险要的地方,否则司马懿肯定不会来的,相对来说,祁县这儿做为主战场,将会很对司马懿的胃口,司马懿也不用担心并州军会有什么埋伏,对于急于想找并州军进行决战的司马懿来说,这样的机会他肯定是不会错过的。
司马懿一直以来对并州军骑兵的关注程度都异常的高,甚至不惜派出间谍高手潜入并州来刺探军情,以便他可以掌握并州骑兵的最新动向。
让司马懿比较放心的是,并州骑兵在数量上并没有什么增加,想必是并州的人口和经济限制了骑兵的发展,原先在骑兵的数量上,双方差不多是持平的,但司马懿这一年来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大力发展骑兵,可以说司马军的骑兵从数量上已经是完胜并州军了。
至于质量,司马懿也没有太担心,其实从上党之战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实力还是基本持平的,那怕司马军新增的骑兵战斗经验不足,但与老兵混编之后,也不存在太大问题,相信双方骑兵的交锋,司马军可以取得碾压似的胜利。
根据间谍探明的情报,并州骑兵似乎在演练一种新的战阵,这或许对战局会有些许的影响,但司马懿坚信,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毕竟指望某一种战阵就能大幅度地提高骑兵的战斗力,那肯定是痴心妄想,决定战斗胜负的,数量的多寡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司马懿不信,自己七万骑兵,还能打不过并州军的三万骑兵?
所以曹亮相信,只要他撒下诱饵,司马懿肯定上会钩的。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装备到骑兵营之后,反响极为的强烈,几乎所有的骑兵对其是赞不绝口,那怕就是从来都没有骑过马的人,有了这样的马具,都可以轻松的驾驭马匹,更别说这些骑乘经验极为丰富的骑手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让他们如虎添翼,驾驭战马更加地得心应手。
马匹的操控一直以来其实都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性子烈脾气倔的马,想要骑乘绝非易事,动不动就撂蹄子,一不留神就会从马背上摔下来。
有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骑乘马匹如履平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骑手仅仅依靠双腿和腰腹的力量就可以骑乘,解放了双手。解放的双手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战斗力的提升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正因为拥有着两大“神器”,并州军骑兵也第一次像步兵那样可以细分兵种,轻骑兵、重骑兵、弓骑兵,不同的兵种有着不同作战方式,并州骑兵现在可以利用不同的兵种排出多样的进攻或防御组合来,全面地提高了骑兵的作战能力。
为了让骑兵各好的适应新式的马具和新的兵种身份,三大骑兵营在各自的秘密训练基地进行了专门的针对性的训练,到如今,各个骑兵营的战斗模式均已成型,所以曹亮才敢将全部的骑兵投入到祁县战场上来。
尽管并州骑兵在人数上没有增加,但战斗力的提升却让曹亮是信心十足,那怕面对七万之众的司马骑兵,曹亮也全无惧意。
曹亮已经将他的中军营移到了祁县,随后才将三个骑兵营陆续地调到了这里,对于这样的军事调动,曹亮也没有做丝毫的掩饰,相信司马懿很快就会得到这个消息。
介休之战羊祜打得确实不错,根本就无需曹亮这边给他再派援兵,羊祜率两万多人的部队,抵御住了司马军五万人多人攻击,介休那边固若金汤,让曹亮这边也安心不少。
介休是并州防御体系上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次曹亮并没有采用迂回包抄的游击战法,而是采用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强硬打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晋中一带的地形特点与上党有着很大区别。
上党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山林茂盛,并州军采用游击战法,迂回作战,集中兵力攻击司马军的薄弱之处,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重创了司马军。
但是介休不同,从河东到晋阳,除了个别的地方地形险要之外,其余大多地方,皆是一马平川,如果让司马军长驱直入的话,那么整个晋中一带都将陷入到战火之中。
唯有介休,才是挡住司马军长驱直入的一座据点,曹亮为此不惜花费重金,将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县城改头换面。
第942章
蓄势待发
曹亮的这个钱显然是没有白花的,羊祜及步兵营不负众望,将司马军死死地挡在了介休的城下,不得寸进。
介休城顽强的防御,对整个并州的战局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虽然通往并州的道路千万条,但司马军却无法完全无视它将它绕过去,介休就如同是横亘在司马军前进途中的一块拦路巨石,只有将它搬动或移除,才能让司马军前进的道路变得顺畅起来。
司马军也可以走其他的路绕过介休,但是一座拥有重兵的要塞式城堡始终存在于后防,就如同是一块卡在喉咙里的骨头,咽不下去,吐不出来,难受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司马军诚然可以绕过介休,但如此一来,漫长的运输补给线就会始终受着威胁,而一旦这条补给线受到攻击或者被掐断的话,前方的十几万大军必然出现粮荒,军无粮自乱。
如果绕过介休,司马军的攻击比较顺利的话,可以轻松拿下晋阳以及整个并州,那么介休也就没有什么要紧了,但如果进攻晋阳受挫,或者是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的话,司马军就会受到腹背之敌的威胁。
所以介休属于必须要拨除的那颗钉子,只可惜司马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始终无法撼动介休的防御,曹亮甚至无需向介休增派援兵,仅仅凭着羊祜的一支军队,并州军就可以牢牢地控制住局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