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8/1023


越是没有确切的消息,越容易让人心慌,由于并州军迟迟不来进攻,整个临渝关的军心都变得有些不稳了,许多人都在胡乱猜测并州军的下一步动向,议论纷纷。
王颀认为这不过是曹亮在故布疑阵故弄玄虚,曹亮想要攻打辽东,临渝关是他始终也绕不过去的坎,所以王颀下令全军继续地加强戒备,不得有任何的松懈心理。
卫瓘到是有些担忧,他对辽东的地形并不熟悉,于是他询问王颀,看有没有绕过临渝关直取辽东的道路。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有!通往辽东的道路当然是不止临渝关这一条,不过其他的道路可都不在魏国境内,都处于鲜卑人的控制之中,尤其是大凌河一带,那可是东部草原三雄之一的宇文鲜卑的老巢,灭不了宇文部,休想通过。
王颀信誓旦旦地向卫瓘表示,别看并州军的战力比较强悍,甚至在辽西令支一带打败了鲜卑人,但进入草原作战和在幽州作战,那完全是两回事,曹亮想要横扫草原,打败东部鲜卑的三大部落,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王颀让卫瓘高枕无忧,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把守临渝关,并州军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可话音刚落,王颀就惨遭打脸,刚刚传来的消息,柳城失守了!
第1143章
弃关而走
柳城是辽西走廊的另一端出口,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并州军占据柳城之后,就等于是打开了进入辽东的一扇大门,而整个辽东无险可御无兵可守,并州军如果进攻辽东的话,整个辽东五郡,完全是唾手可得。
柳城的失守,也就意味着临渝关防御失去了作用,王颀千算万算,在临渝关屯集了大量的军队做出了精心的防御,到头来还是无用功,曹亮这出人意料的一手,让王颀的防御计划是付之东流。
不是说王颀没有考虑过进入辽东的另一条路线,但是这条路线要经过鲜卑人控制的地盘,无论从那种角度上来讲,这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所以王颀压根儿就没有担心过,他孤注一掷地将所有的主力都布署在了临渝关,似乎利用临渝关的险要,就可以挡得住并州军的攻势。
但智者千虑,也必有一失,王颀认为不可能的事,在曹亮面前却压根儿就不算什么事,他不仅通过了卢龙塞到大凌河这条路,而且是用极短的时间就通过的,短到让王颀他们得到柳城失守的消息之后,才知道曹亮已经打败了东部鲜卑的三大部落。
这么短的时间,短到就连让卫瓘和王颀重新布防的时间都没有,如果他们事先能知道曹亮可能会走鲜卑人的地盘,那么及早地加强柳城的防御,亡羊补牢,犹为晚矣。
但现在,柳城那边疏于防范,被并州军偷袭得手,临渝关这边屯集重兵,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整个辽东的形势急转直下。
现在该怎么办?王颀显得有些无计可施了,继续呆在临渝关,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辽东失守,而回援辽东的话,柳城又将成为他们绕不过去的坎,柳城已经落到了并州军的手中,幽州军必须将柳城重新夺回来,才可能回到辽东。
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就算他们回到辽东,辽东地区一马平川的,他们拿什么来抵御并州的骑兵?
原本的计划之中,依靠临渝关的险要凭险拒守,幽州军尚有一战之力,如今这个条件不复存在了,辽东的防御必然陷入死局,根本就无解。
卫瓘沉声地道:“既然辽东大势已去,再守临渝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不如趁着并州军主力尚在柳城的机会,向南突围,回军冀州,尚可保全这支兵马。”
王颀有些犹豫:“撤离临渝关,那就等于幽州再无寸土,丢失幽州的责任,俱在你我身上,万一朝廷追究起来,如何是好?倒不如派人奏报朝廷,由司马大将军来定夺如何?”
卫瓘摇摇头道:“不妥。幽州距洛阳数千里,这一来一回,至少也得一个月时间,如今幽州的局面瞬息万变,曹亮已占据辽西柳城,我们腹背受敌,万一曹亮对临渝关有所图谋,再想要撤离可就来不及了,将在外,当审时度势,临机决断,临渝关孤城一座,又无半点价值,守之何益?就算大将军将来追究责任,某愿一力承担。”
王颀沉默不语,其实他比不上卫瓘,卫瓘乃是司马家的心腹,深得司马家的重用,无论卫瓘做的对与错,朝廷那边都是不会追究的,所以这件事王颀不敢做主,他将主导权交给了卫瓘,由他来定夺。
卫瓘虽然不谙军事,但论谋略,却是在王颀之上的,他比王颀要有很好的大局观,现在辽东的局面既然陷入了死局,那么再守住临渝关没有任何的意义,即然不能北上,那么就干脆南下,放弃整个幽州,但至少能给司马师换回四五万人的军队,卫瓘相信司马师也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分析得清楚其中的利弊得失。
请示朝廷固然稳妥,但时间上不容许,等朝廷的旨意下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卫瓘这个时候拿出了魄力来,一个人就定了撤军的方案。
不过撤军说起来容易人,做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距离冀州的渤海郡,中间还相隔着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行程数百里,目前这几个郡已经都在并州军的控制之下,幽州军想要杀出重围并不容易。
唯一有利的条件就是并州军的骑兵主力都在柳城一带,在辽西三郡驻守的军队大多为步兵,威胁程度较小,总还是有突围成功的希望的。
如果并州骑兵布署在辽西的话,卫瓘恐怕连出城的勇气都没有了,良乡之战,
幽州军不光损失了大部分的骑兵,就连和并州骑兵交战的信心都没有了。
这也是卫瓘之所以要尽快撤离临渝关的一个重要原因,幽州的局面瞬息万变,一旦曹亮把柳城的骑兵给调回来,他们可就突围无望了。
既然突围的计划已定,所以就得赶紧做撤离的准备,卫瓘以幽州都督的身份,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幽州军此刻尚不知柳城那边发生的变故,所以听到了撤军的命令之时,众皆哗然,因为卫瓘的命令很明确,撤军也不是往辽东,而是要撤往冀州,要知道,往南可是并州军控制的地区啊,众军士都为之大惑不解。
卫瓘也懒得解释,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解释,柳城失守的消息,他暂时还不想当众宣布,以避免出现军心浮动的现象。
如此重要的关隘,几个月来做了精心的防御,但还未到一仗,未交锋过,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所有的军士都是一头雾水,不过卫瓘的命令十分的坚决,他要求所有的人在一天之内,都必须完成撤离的准备,明日四更造饭,五更出发,多一刻都不行。
幽州军只能是匆匆地收拾行装,如此仓促的时间,许多重型的器械和物品自然是无法携带的,每个人只能是轻装而行,尽管人人都难以理解,但还得遵命行事。
到了四更,全军已经是准备停当,吃过战饭之后,已经是临近五更了,卫瓘一声令下,打开了城门,全军鱼贯而出,奔西南方向而行。
第1144章
碣石
离开了临渝关,到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毕竟并州军虽然占据了辽西,但与临渝关相隔还是比较远的,卫瓘的撤军决定也是临时做出的,就算是并州军在临渝关附近藏着细作,会把这个消息传回到辽西郡去,但并州军也不可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卫瓘之所以撤出撤得如此之急,就是不想给并州军做任何准备阻击的时间,打并州军一个措手不及,等他们反应过来,恐怕幽州军就都已经撤到渤海郡了。
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一点果决,只要是稍稍犹豫不决,很快想走也走不了,如今呆在临渝关,就等于架在火上烤,形势逼人,卫瓘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冒险地来搏一把,说不定他们还有机会返回冀州,逃出生天。
之前卫瓘也确实有过坚守临渝关等待援兵的想法,但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朝廷的援兵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看来朝廷那边确实已经是把幽州给放弃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靠天天高,靠地地远,如果不自救的话,真得就没救了,王颀还担心朝廷会追责呢,其实卫瓘倒是一点也不担心,朝廷都主动地把幽州给放弃了,如果他真得能把这一支四五万人的队伍给带回去,对于司马师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意外之喜。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又去追究的那门子责任?
现在最难的就是离开了临渝关,幽州军必须在荒野上行军了,没有了城池的防御,这几百里的路程,如果遭遇到并州军的阻击,能不能顺利地抵达渤海郡,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虽然困难是有,但是撤离临渝关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了,无论如何,也必须拼一把。离开临渝关之前,卫瓘把军中所有校尉以上的军官都召集到了一起,特别地交待了这一次突围的方案,任何一部的兵马,都必须要听从指挥听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如果遇到敌人的阻击,能避开的要尽量地避开,实在避不开的,打仗一定要坚决,绝不能拖泥带水,紧要关头,很可能要牺牲掉一部分人马,以保证大部队的顺利突围。
这一点,众将都没有异议,只不过大家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显然谁也不成为那个先牺牲掉的一部分。
离开临渝关的时候,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走了一段路之后,一轮红日从东面的海面上升了起来,湛蓝的海水也似乎被朝霞给染红了,不过对于逃命之中的幽州军来说,无人去欣赏这样的美景,他们都低着头,急匆匆地赶着路,只有进入冀州地界,他们才能真正地平安无事。
还好这一路这上的行军似乎都很顺畅,并没有发现并州军的踪迹,卫瓘暗暗点头,看来自己的撤军举动还是比较明智的,在并州军刚刚拿下柳城,还没来得南下临渝关之际,自己这边抢先撤离,或许真得可以避开可怕的并州骑兵。
四月天气或许对于中原来说已经是比较热了,但在幽州却是刚刚好,四月的幽州,真是草长莺飞百花繁盛的季节,沐浴在阳光和海风之下,似乎是很轻松很惬意的事。但幽州军似乎都感受不到这种惬意,压抑在他们心头的,还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毕竟一时没有离开幽州境内,一时就得不到安全的保证,曾经他们可都是幽州的主人,在这片土地上飞扬跋扈,无所欲为,但今日离开临渝关后,却如同是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时至中午,行至一片山前,那山特别地突兀,怪石嶙峋,矗立于海边,而四周却极为的平坦,仿佛凭空飞来的一座石山。
“此乃何山?”卫瓘勒住了马的缰绳,手执马鞭遥指此山,问身边的王颀道。
王颀对幽州的地理极为谙熟,随口道:“此乃碣石山也。”
“可是当年太祖皇帝征讨乌桓时路过的的碣石山吗?某可记得,太祖皇帝路过此处,诗兴大发,还留下一首诗作,叫《观沧海》,便是此处吗?”卫瓘问道。
王颀点头道:“正是,太祖皇帝当年在此确实留下诗作,后来的幽州刺史田豫还专门在令石匠在碣山山上,镌刻了这首诗,
就在临海的那一块巨石上面,卫刺史如有雅兴,不如登山一观。”
曹操的诗作在当代是极为受人追捧的,不仅仅是曹亮的王者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才华,建安七子虽然皆负才名,但他们的格局毕竟小了,谁也没有曹操的大气磅礴,曹操的诗别具风格,以雄浑称著。
幽州刺史田豫为了讨好曹操,特意地命人在碣石山上临海一块巨石上镌刻了这首诗,后来倒是成为了碣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凡文人墨客到此,无不前往碣石去瞻仰一下太祖皇帝的文采。
卫瓘也是文人,如果游历到此,断不会绕到而行,必亲自前往观瞻一番,但现在他可没那个闲工夫,整支军队的性命,都唯系在他的手中,卫瓘就连一息的时间也不曾耽搁。
本来他也是极想去看看的,但最终还是摇了遥头,道:“此处并非是久留之地,传令军队,加快速度,全速前进,天黑之前,务必要赶到右北平郡,延误者斩!”从临渝关到渤海郡,至少也有四百多里的路程,按正常的行军速度,至少也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行,但卫瓘担心曹亮知晓了他们撤离临渝关的消息之后,会派骑兵来追,而并州的骑兵,本就是以速度见长的,一旦被他们给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卫瓘给幽州军下令,七天的路程,将会压缩到三天,三天之内,必须要赶到渤海郡,所以每日幽州军的行程,不低于一百三十里,对于骑兵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步兵而言,这将会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拉练,为了虎口逃生,卫瓘也确实是拼了。
第1145章
天罗地网
可刚到碣石山下,就听得山上突然传来呐喊之声,伏兵尽起,乱箭飞射,拦住了幽州军的去路。
原来并州军早在碣石埋伏了一支人马,此时伏兵一出,幽州军不禁大乱。
王颀急道:“卫都督,大事不好,看来并州军已经知悉我们的去向,故意地派兵在此拦截,这如何是好?”
卫瓘向前打瞧了一番,碣石山不大,也藏不了多少的兵马,看并州伏兵的数量,也不过是千把人而已,只不过占据险要,气势正旺,仿佛有千军万马似的,幽州军看到这阵式,自己先把自己给吓住了,其实形势并没有那么糟。这一支并州军,显然在此埋伏多时了,而卫瓘的撤军决定,是临时做出的,所以,这支并州军并不是刻意地针对他们的,而是曹亮早有安排。
卫瓘沉声地道:“诸军勿需惊惶,此处的并州军,并没有多少人,而且我们也无需与之交战,绕道而行便是。传令下去,大军绕过碣石山,继续向南进发!”
在碣石山上埋伏的并州军并不多,如果幽州军发起强攻的话,卫瓘自信用不了一天的时间就能打下来,但如果此刻去进攻碣石山的话,那显然正中曹亮的下怀,曹亮想必在此设下伏兵,意图就是想要拖延时间,自己可不能上他的当,反正辽西一带一马平川,幽州军完全可以绕过碣石山,这里又不是什么必经要道,卫瓘没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如果并州军敢下山追击的话,卫瓘倒是不介意狠狠地教训他们一番,攻坚和野战,显然前者的难度要大得多。
王颀担忧地道:“此处突现并州军的伏兵,虽然规模不大,但很可能并州军已经掌握了我们的动向,如果再派兵在前路拦截的话,形势不利,不如退回临渝关,再做计较?”
卫瓘摇摇头,道:“临渝关我们是回不去了,现在我们是别无退路,只能向前。”
现在退回临渝关,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且不说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半日,再加上返回去的半日,这段时间谁知道并州军是否已经是趁虚而入,拿下了临渝关?
就算并州军还没进占临渝关,幽州军退了回去,结局还是一样退回到了原点,原则性的问题根本就得不到解决。所以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幽州军都已经没有了退路,既然已经走出了这一步,那么他们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将要面对什么。
卫瓘下令幽州军绕过碣石山,不与山上的并州军发生纠缠,此刻并州军的计划恐怕就是想要利用山上为数不多的人马做诱饵,引诱幽州军前来攻击。
碣石山虽然面积不大,山势也不高,但是怪石嶙峋,道路曲折狭隘,确实是易守难攻,卫瓘确实没有短时间内拿下碣石山的把握,而双方一旦纠缠起来,战斗就不知会拖延到何时,形势必然对幽州军大为不利。
所以这个时候卫瓘还是相当冷静的,并没有因为并州军的挑衅就主动地发起攻击,在这里他还真耽误不起,一旦并州军的援兵抵达,恐怕他们再想走也走不了了。
于是幽州军的队伍开始绕道,远离了碣石山,山上的并州军弓箭射程毕竟有限,幽州军这一绕道,他们就鞭长莫及了,只能是望着幽州军扬长而去。
以他们的这点兵力,占据险要地势打打伏击还行,真要是前去追击,那跟送死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为首的是一名军司马,他目送幽州军的离去,只是冷冷一笑,他奉命驻守在碣石山,也确实没有拦截幽州军的打算,而是另有用途的。
军司马吩咐部下的士兵点起狼烟,此时碣石山上并没有什么风,那狼烟滚滚,直冲云霄,恐怕就是百里之外,也清晰可见。
卫瓘已然通过了碣石山,回头望望,并州军竟然是通过点燃狼烟的方式来传递讯息,他的心不禁是微微地悸动。
用狼烟来传递信息,古以有之,一点也不稀罕,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在北面的山里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每隔数里便会修筑一个烽火台,一旦敌人入侵,就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传递信息,增援的部队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信息,赶来增援。
显然此刻并州军点燃狼烟,就是向辽西的军队传递信息的,这个时候卫瓘才明白,曹亮在碣石山上派驻军队的真实意图,他们并不是在此阻击幽州军的,只不过碣石山是幽州军从临渝关南下的必经之路,他们在碣石山上登高远眺,不管幽州军走哪条路,他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然后利用狼烟传信,将消息给传递出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8/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