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1023


由于受地形所限,司马军的阵型几乎被压制成了一字长蛇状,投石车和连弩车永远也不缺乏攻击的目标,牵弘下令投石车和连弩车各自只需要覆盖它们射程之内的范围,不管司马军何时经过这些区域,都会经受死亡的袭扰,让他们根本就无法轻轻松松地抵达城下。
至于抵达了城下,司马军就能安全了吗?有这种想法的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一旦他们进入到了距离城墙百步之内的范围,死亡的风险则会更进一步的提升,密集的箭雨无处不在,那怕他们手持盾牌,龟缩在盾牌的后面,聊可避箭雨。
但是司马军总不能一昧地蹲在那儿防守吧,他们的任务是攻城,可一旦他们有所动作,那些箭矢就总能找到空隙,给他们以致命的一击。
一架架的云梯被竖了起来,司马军所使用的,除了简易的云梯之外,还有那种带防护顶子的云梯车,这种云梯车是折叠的,使用时可以打开并接近城墙,省去了攀登时的风险。
冲到了城下之后,司马军变得更加地兴奋了,仿佛那巨额的悬赏就在眼前,他们不顾一切地踩踏着云梯,拼了命地向着城头上冲去,相互之间还你追我赶,唯恐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但并州军的防守极其的严密,左卫营又是极为擅长守城的,所以那怕这些司马军再拼命,想登上城头,也是难如登天,不断地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去,摔得尸骨无存。
但这丝毫也无法阻挡司马军的攻势,前面的人掉了下去,后面的人依然顽强地攀登着,前面的云梯到了下去,后面还有更多的云梯竖了起来,他们密密麻麻地挂满着城墙,奋力地攀爬着,悍不畏死,这是一场极为疯狂的战斗。
第1314章
挑灯夜战
激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了黄昏,城墙下面,司马军的尸体堆集如山,被火油焚毁的云梯残骸到处都是,还着半燃着,冒着青烟。
按理说,这个时候已经是司马军该鸣金收兵的时候了,打到现在,司马军伤亡累累,疲惫不堪,应该是没有再战的能力了。
但新的一拨军队再次地投入到了战斗之中,他们嗷嗷地叫着,士气高昂,丝毫也没有被眼前尸堆如山的场景所吓住,反倒是有一种看到鲜血淋漓场面后的狂热,他们踩踏着这些尸体,更为疯狂地向着城头冲去。
前面死的人越多,证明战斗越激烈,自己这方面有人死亡,守城的敌军想必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只要守军疲惫了式微了,攻城便变得更为轻松了,距离陈泰的巨额悬赏,则又更进了一步。
那些悬赏,始终是悬在那么令垂涎的诱饵,它激励着一拨又一拨司马军前仆后继,舍身忘死,谁都不希望这份悬赏被别人抢了去,谁都期冀这份悬赏可以落到自己的头上,只要没有被拿走,后面的人终归是有机会的。
夜幕降临之后,司马军燃起了无数的火把,照得整个战场上有如白昼一般,火光一直向着山外的营地蔓延过去,宛如一条长长的火龙,盘桓在崇山峻岭之间。
牵弘脸色微微有些变化,看这情形,司马军是准备挑灯夜战连夜攻城了。
一般的情况下,夜间攻城的难度是远远地要大于白天的,就算是采用再多的火把,其光照程度也远不能和白天相比,而且点燃火把,最容易暴露目标,让对方的弓箭手有的放矢,可不点燃火把的话,只能是摸黑进攻,反倒让攻城作战变得更为艰难。
所以,大多数攻城方都会选择在夜间休战,等到天亮之后再度发起进攻。
但显然这次司马军的进攻比较迫切,不仅白天就发动了全力的猛攻,而且夜晚同样不曾停歇,试图想要用这种连轴转的方式,拖垮守军。
不过牵弘对此早有准备,他并没有将一万五千名将士全部都派到城头上,而是将他们分为了三班,每班五千人,一班作战,另一班则为预备队,处于半休整的状态,如果敌军攻势猛烈的话,预备队便可以及时地顶上去,而剩下的一班则去睡觉歇息,全面的撤出战斗。
这种三班倒的作战方式并不是牵弘首创的,而是曹亮创立的,目前已经推广到了并州军所有的各营部队之中,不光是左卫营采用,就是其他的各营在守城作战时,也都会遵循这个原则。
因为守城战往往是持久战,经常会打上几个月,甚至打上几年都不稀罕,所以守城的军队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将兵力一次性全部投入上去,再顽强的战士也会有疲惫的时候,劳累的时候,一旦力竭,而敌人的攻势不减,这城池便很难再守得住。
所以守城的军队必须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持久的战斗力。以前的军队大多会采用两班倒的模式,但曹亮认为,两班倒的话如果只在白天进行,倒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遇到需要昼夜作战的情况,两班倒就难以支撑了。
而将军队分为三班,每班作战时间控制在大约四个时辰,这样那怕是连续多日作战,也不会使军队太过疲劳,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所以牵弘在看到司马军连夜继续发起攻击的时候,也仅仅只是表示惊讶,但却没有流露出担忧的神色,因为并州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足以应付司马军的连续进攻了。
牵弘并没有严格地将每一班作战的时间规定为四个时辰,因为相对而言白天司马军的攻势要猛烈一些,在白天作战的队伍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要大一些,所以牵弘在白天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两个班的轮换。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第二班奋战了三个多时辰,也已经是疲态尽显了,所以牵弘及时地将第三班的队伍轮换上去,将第二班的将士替换下来。
牵弘下令所有白天参战的队伍吃过战饭之后,抓紧时间睡觉休息,在五更之时,第一班的队伍就必须起身吃饭,并投入作战,看目前司马军的作战方式,就是想用轮番进攻的方法来拖垮守军的,估计到了天亮之后,司马军将会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所以并州军的养精蓄锐更为重要,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来应对司马军的进攻。
夜晚的进攻在规模上也确实是不能跟白天相提并论的,陈泰将攻城的部队派上去,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对守城的军队进行滋扰,毕竟司马军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他们可以分批次地发起进攻,大部分的军队都在休整,参与进攻的,永远只占人数的一少部分。
夜战的难度确实比较大,陈泰也没有指望可以通过黑夜的战斗就能攻克井陉关,他也只是希望通过不断的进攻,来瓦解并州军的斗志,让他们变得疲惫不堪,而后他将会在白天的时候,派出最为精锐的部队发起强攻,一举拿下井陉关。
如果一天的时间不行,那就两天,两天不行,三天五天也可以,甚至将战斗拖他个十天半个月,陈泰就不相信并州军是铜浇铁铸的,他们总会有累垮累瘫的时候,只要司马军能保持着这样的攻势不減,那么拿下井陉关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夜晚的时候,投石车和连弩车都停止了攻击,所以司马军在攻到城下的过程之中确实是比较顺畅的,不用担心进攻途中会有石弹落在头顶上,会有弩箭击穿他的们盾牌和铠甲。
但攻到城下的时候,司马军发现攻上城池的难道反而是倍增了,火把的光芒不仅给他们照明了道路,而且也招来了偷袭的箭矢,一不留神,就会有冷箭从黑夜之中突然地窜出来,追魂夺命。
第1315章
三班倒
夜晚的战斗,一样也是激烈而残酷的,许多的司马兵都有投机的心理,认为黑夜时并州军的防备不会有白天那么严密,他们趁夜进攻,攻上城头的机会或许要比白天更大一些,只要能拿下井陉关,陈泰开出的巨额悬赏就是他们的了。
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司马军的攻势从来也没有减弱过,人人都幻想着得到那笔巨额的悬赏,这也不得不说陈泰的手段确实是比较高段,他稳稳地抓住了大多数人贪财的心理,用巨额的金钱来诱惑这些士兵去卖命。
当然对于陈泰来说,这笔悬赏也算不了什么,毕竟陈家做为曹魏王国的顶级豪门,富可敌国,这点小钱还是完全可以拿得出来的。
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要拿下井陉关才行,如果拿不下井陉关,不管死多少的人,陈泰也是无需去兑现赏金的。
不过陈泰可一点也不吝啬,他更希望将这笔悬赏给送出去而不是省下来,他这一次担负的任务就是拿下井陉关,如果攻克井陉关的话,他得到的,又何止这点悬赏,但如果没能拿下井陉关,估计司马师也没什么好脸色给他了。
司马师调派了给了他五万大军,兵力上是井陉关守军的三四倍,如果就这样他还拿不下井陉关,恐怕会令司马师大失所望,进而影响到他的前途。
所以这场战斗对于陈泰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陈泰出身名门,才识过人,为人颇为自负,但这几年来,他一直于并州军进行作战,无论是在河内还是河东,非常不幸的屡遭败绩,让朝中质疑陈泰能力者比比皆是。
不过司马家对他还是极为信任的,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一直以来都对他挺是重用,所以陈泰这次出征,还是暗暗地憋了一口气,趁着司马师出征的这股子东风,他一定要有所斩获,重拾声望,改变人们对他这位“屡败将军”的看法。
所以这次进攻井陉关,陈泰还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应对井陉关险要的地势,大队人马无法施展开来,只能是采用了轮流进攻的方式,为了防止有些人在划水,陈泰还自掏腰包开出了巨额的悬赏,就是为了激励士气,让司马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司马军也确实是不辜负陈泰的希望,他们的攻势,永远是一浪高过一浪的,用着血肉之躯,去冲击并州军的铜墙铁壁,尽管数度的进攻,只能是碰了一鼻子的灰,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退缩,他们继续举着刀枪和盾牌,克服着夜间作战的困难,持续不断地发动着进攻。
当然,司马军这些士兵的出发点,还是那巨额的悬赏,跟他们去谈什么理想前途,谈什么忠君爱国,那纯粹是对牛弹琴,只有不停的往里面砸钱,才能最大程度地鼓舞这些士兵,取得想要的战绩。
漫长的一个黑夜终于过去了,疲惫不堪的司马军撤退了下来,战场之上一片狼籍,谁也无法计算清楚这个过去的黑夜究竟死了多少的人。
但新的攻击军团无缝地投入到了战场之上,重新发起了进攻。这是陈泰安排的最为精锐的部队,他们的攻击力更为的强悍,整个攻城战斗也再掀高潮。
但牵弘事先早有预判,在司马军夜间攻城部队撤退的同时,左卫营也完成了换防,激战了一夜的第三班人马全部撤离了城头阵地,而歇息了一宿的第一班人马重新登临城头,严阵以待。
整整的一天,双方都处于一种不停歇的激战之中,司马军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攻势却是丝毫也不见衰减,他们的进攻既疯狂而原始,完全就是在堆砌生命,陈泰就是要利用这种高强度的冲击,来瓦解并州军的斗志,他始终坚守,只要给并州军足够的压力,城头上的这一道防线迟早会瓦解的,现在并州军还能坚守,那就是证明司马军给予他们的压力还是不够,只有继续不断地发起强攻,不计代价,不畏伤亡,拿下井陉关只是迟早的事。
牵弘在守城方面,确实有他丰富的经验,尽管司马军的攻势如潮,气势汹汹,但牵弘一直也是不慌不忙,甚至在危急的时刻,也不轻易地调动预备队,更多的是依靠这一班的人在防守。
因为牵弘清楚,城池攻防战,是一个长期而艰苦过程,如果从一开始就投入全部的力量,拼尽全力去防守的话,那么打到后头,就会出现脱力的现象,难以为继了。
所以,不管局面如何困难,最重要的是做到如何平均地分配守军的体力和精力,尽管有些时候战斗看起来险象环生,司马军都已经冲到了城头上,但牵弘还是从容不迫地组织起反击,将司马军这一波进攻给压制下去。
守城战最忌讳的就是用力过猛,刚而易折,敌人的进攻是持续不断的,你不可能指望一波就能打退敌人的全部进攻,没有长久的持续作战的能力,城池必然不可久守。
牵弘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调度上面永远是不急不徐的,该战斗的时候一定要奋勇作战,该休息的时候,也一定要充分的休息,绝不能让部队陷入到半疲劳的状态无法恢复。
而防御物资的合理调派,更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前期投入的过多,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弓箭射光了,石头砸完了,还有什么武器来防御敌人的进攻?
所以在防御物资充足的情况下,也尽可能不要浪费,弓箭、火油等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尽可能地节约,而开水砖石这些充裕的物资则不需要节省,可以无节制地来使用。
尤其是金汁,这种可以再生的资源,要尽可能地多加以利用。
所谓的金汁,并不是液化的金属,而是人的粪便,恶心归恶心一点,但在守城方面,却是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利器。
第1316章
杀手锏
守城的军队,往往把人的粪便收集起来,倒在大锅之中加热沸腾,屎尿本来就已经是臭气熏天了,加热之后那味道更是酸爽,操作的士兵也只能是掩住口鼻,这样才能避免被熏死过去。
不过人的想象力挺丰富的,这么一个恶心的东西反倒有一个好听的名称:“金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黄金或黄铜一类的东西呢,不过把这玩意儿煮沸之后,味道不敢恭维,但色泽金黄,倒也不负其名。
在金汁之中搀上砒霜、水银之类的有毒物质,这种东西不但腥臭难闻,而且烫伤之后,伤口既深且有毒,很难愈合,在没有什么清创消毒的技术之下,这一勺下去,基本上就是一条命啊。
所以一般的守城战,金汁都成为了一种常备的武器,伤害值远高于其他的武器,并州军当然也会充分的准备,只要一切有利于守城的物什,都在储备的行列之中。
司马军攻得猛烈,而并州军则是守得顽强,双方陷入到了僵持之中,这战事一拖,十几天就过去了。
陈泰的脸上,也露出了无奈之色,原本他对这次的攻城充满着信心,有如此多的兵力,再加上巨额的悬赏激励士气,陈泰不信就拿不下一座小小的井陉关来。
可惜事与愿违,那怕陈泰调动兵马,昼夜不停地连续发动攻击,从场面上司马军也是占尽了优势,可就是始终攻不上去,不管他们的攻势有多么的凌厉,总能够被并州军化解于无形,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
陈泰也是暗暗焦急,他知道司马师对此战是寄以厚望的,也知道目前司马军已经严阵以待,就等着并州军前来援救,可井陉关这边一直也打不开局面,并州军根本就无需派援兵前来,司马师打援的计划很可能就会破产。
可是再焦急也没有用,只要是陈泰能想到的招,他都用遍了,但井陉关这道横亘在司马大军面前的这座坚城,就是无法攻破,陈泰虽然依旧在竭尽全力地努力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攻克井陉关,在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尽管司马师并没有对陈泰进行催促,但每日都会派特使来督战,并把情况及时地汇报给司马师,这无形之中也让陈泰是压力倍增,他也只有咬紧牙关,调派兵马,继续加大进攻的力度,希望可以尽早地拿下井陉关。
……………………………………………………………………
井陉关那边发生的状况,一切都瞒不过曹亮的耳目。
曹亮之所以任命牵弘去把守井陉关,完全是知人善有,清楚这个职位非牵弘莫属,事实证明,曹亮的判断是最为正确的,牵弘果然没有辜负曹亮的期望,牢牢地把守住了井陉关,将十几万的司马军拖在了井陉关附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
曹亮很清楚,司马师攻打井陉关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分出了一部分的兵力去攻打井陉关,而其他的主力部队则在真定一带张网以待,就等着自己去钻了。
井陉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失守,司马军就可以长驱直入进攻并州,所以司马师才会选择进攻井陉关为诱饵,试图迫使曹亮出兵去救援井陉关,他便可以轻松地半路截击之。
司马师挥师北进,急欲和并州军进行决战,试图以兵力上的优势来压倒并州军,但曹亮却选择了避而不战,司马师对此束手无策,毕竟冀州地域广袤,而并州军也无需去守卫城池,只要他们分散流动,刻意躲避,司马军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
所以司马师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围点打援的办法,一旦井陉关告急或失守,曹亮定然不会坐视不理,只要了率兵来救的话,就会踏入到司马军的埋伏圈之中,这便是司马师最为想要的结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