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6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2/1023


在幽州之战时,曹亮为了进军辽东,顺道出兵平灭了东部鲜卑之中宇文部和慕容部,虽然看起来不过是打鱼捎鳖一样的举动,但曹亮可以清楚的很,东部鲜卑的三大部落,那可是没有一个善茬,尤其是慕容鲜卑,更是凶残之至,杀人成狂,在五胡十六国的时代,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对与这样的部落和种族,曹亮当然不会手下留情,只要能消灭的,一律统统地消灭,一个都不留。
当时并州军出击果敢而坚决,打得东部鲜卑狼狈逃窜,再加上东部鲜卑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为曹亮各个击破创造了机会,曹亮趁势大破东部鲜卑,慕容部遭到全军覆灭,宇文部也只是逃了宇文莫槐本人以及一些残部,只有段部鲜卑得以全身而退。
东部鲜卑的覆灭等于是给曹亮彻底地平定鲜卑创造了一个契机,宇文莫槐和段日陆眷先后投奔了拓跋鲜卑,等于是给了曹亮一个出兵的口实,当然,出兵讨伐拓跋鲜卑也无需什么借口,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真要灭他又何需商量。
不过最终曹亮还是选择了隐忍,毕竟当时他主要的目标还是司马军,曹亮不可能跨越数千里的距离去攻击拓跋鲜卑,只能是纵容拓跋力微吞并了东部鲜卑的残部,实力比之前愈发地强大了。
实力的强大也就意味着拓跋力微的野心进一步地膨胀了,曹亮知道拓跋力微一直对中原是垂涎三尺,一旦给他机会的话,那不死的老家伙是不会放过的。
别的人或许有些不以为然,毕竟拓跋力微已经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了,时日无多,又怎么可能会有再大的野心和欲望呢。
但曹亮却知道拓跋力微可是一个活得倍久的老寿星,如果曹亮没有记错的话,拓跋力微历经汉魏晋三代,一直活了一百多岁才挂的,可以说八十多岁的拓跋力微还正当壮年呢,壮志雄心未减,觎觑并州之心一直未死,这样的可怕的对手不想办法消灭的话,将来一定会成为并州的心腹大敌。
尤其是拓跋力微将王庭迁往盛乐之后,其野心更是昭然若揭,曹亮无法判断出拓跋力微何时才会进军,所以只能是给王基和乐綝提个醒,要他们时刻对北方之敌保持警惕,谨防鲜卑人的突然入侵,尤其是雁门太守乐綝,雁门郡是防范鲜卑人的第一道防线,必须要依靠雁门关一线的险要地势,做积极的防御,不让鲜卑人越过雷池半步。
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率先发难的并不是已经迁都到盛乐的拓跋力微,而是从朔方成长起来的刘渊。
尽管刘渊在并州掀起了不小的风暴,但曹亮也泰然处之,在他看来,根本就无需派遣更多的军队去参战,仅仅只需派出左军团,就足以横扫掉匈奴人了。
事实证明,曹亮的判断没有任何的问题,他亲自率领左军团回援并州,把刘渊打了一个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但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鲜卑人此时居然出手了,只不过他们并没有趁势侵入并州,而是解救出被困的刘渊之后,扬长而去。
鲜卑人的突然横插一杠,让并州军错失了全歼刘渊的大好机会,本来在劫难逃的刘渊最后也是趁此机会逃出生天,让并州军围剿计划彻底地落空了。
是鲜卑人事先就和匈奴人有所勾结吗?显然并不是,如果双方事先便有所联系的话,那么在刘渊出兵东进的时候,鲜卑人就应当出兵南下,这样两路夹击,似乎对并州的威胁更大一些。
而鲜卑人此次突然攻取马邑城,来得急去得快,就如同一阵风似的,拉上刘渊转身就逃,行动非常的仓促,显然他们此次出兵,并没有准备好要与并州军开战,而仅仅只是派兵来营救刘渊的。
这不禁让曹亮有些纳闷,没听说匈奴人和鲜卑人之间有什么纠葛和牵连的,双方以前一直可是世仇,都盼着能置对方于死地的,拓跋力微突然地出兵争救刘渊,这其中又藏着什么猫腻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曹亮又不可能是拓跋力微肚子里的蛔虫,怎么会知道拓跋力微的真实想法呢?
不过刘渊没死,对曹亮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坏消息,他是很清楚刘渊的能耐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给刘渊机会,他一定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更何况,这回刘渊的靠山是拓跋力微,这样强强联手,对并州北境,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所以,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成为了曹亮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现在中原形势,可以放一放,就算是来年再渡河作战,也不会延误多少,但不解决掉鲜卑人,曹亮始终都会有后顾之忧。
曹亮当机立断,还没到达雁门郡之前,就下令调集骁骑营和屯骑营立即赶回并州,准备对鲜卑人抢先动手。
先下手为强,对付鲜卑人这样的强敌,就必须要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否则被鲜卑人遁入到了大漠草原之中,并州军必是无迹可寻。
但是先下手为敌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要解决冬天御寒的问题,否则大漠草源上的那种寒泠,恐怕是让任何人马都为忌惮的。
曹亮这几年在并州,就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曹亮广为搜集皮毛蚕丝,并制作了大量的冬衣,完全可以满足几万人装备,有了这些保障之后,曹亮才敢有在大冬天出兵塞外的计划。
第1482章
必败无疑
曹亮取道河内回归并州的消息在第一时间便禀报给了白马的司马师,与如临大敌却又大惑不解的司马昭相比,双目失明的司马师却比他要看得更透彻更明白。
司马师没有去看地图,因为即使是下属将地图拿来,他也无法瞧得见,不过司马师天下的山川地理,却尽在司马师的脑海之中,尤其是眼瞎之后,心里却更加通明透亮似的,他对河内以及并州的情况完全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心如明镜。
曹亮没有选择走别的路径而是选择了从轵关陉回并州,此举让许多人都为之费解,但司马师却看得比任何人都透彻,他听闻到这个消息之后,沉默许多,半晌才道:“刘渊败矣。”
众人为之纳闷,皆道:“大将军为何如此断言?”
司马师道:“曹亮之所以走轵关道,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要从河东郡进兵,而后去掐断刘渊的归路,如果刘渊拿不下晋阳而后路又被截断的话,焉有不败之理?”
刘渊是司马伦精心设计出来对付曹亮的一枚棋子,尽管司马师对这些匈奴人也不过是利用的关系,但终归司马师也是花费不菲的代价的,在投资之后,司马师当然也希望可以得到与之相称的回报,如果刘渊没有成为一个掣肘曹亮的重要手段的话,那么相当于司马师的这笔投资是失败的。
在这个天下大局之中,司马师对刘渊还是寄予了不小的期望的,司马师希望刘渊纵然无法胜得过曹亮,但最起码也能对曹亮形成牵制作用,让曹亮无法在并州脱身,这样一来,整个黄河防线的防守压力,便会骤减,而司马师也可以腾出手来,去解决淮南诸葛诞的事。
但如果刘渊速败的话,这个牵制作用就丝毫不起了,甚至曹亮可以收拾掉刘渊之后,再带兵重临黄河防线,司马师的危机,可是一点儿也没有解除。
司马师当然希望并州的战事可以一拖再拖,这样就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的时间,但是看到曹亮这釜底抽薪的一招之后,司马师顿时感到后脊背发凉,大叹一声,知道此战刘渊是必败无疑。
别看刘渊的部众多达十万余人,可一旦后路和粮道被截断,这十万人就会陷入到绝境之中,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又怎么可能会不打败仗。
除非刘渊能料算到曹亮有可能会截断他的退路而事先做出准备的话,或许刘渊还有机会,但刘渊是不可能知道曹亮是会从轵关道进得军,这样的路径,完全可以让曹亮轻而易举绕到刘渊的背后去,将刘渊的所有后路全部截断。
这样的打法,不但注定了刘渊必定会失败,而且必将是速败,这样一来,司马伦精心设计出来的这一颗棋子显然就没有什么卵用了,还白白地浪费了几万件的兵器和装备。
而这些武器和装备,最终又将会落入到了曹亮的手中,一想到这儿,还真是给司马师心头填堵。
当然,司马伦是的计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也是唯一解决目标困境最好办法了,只不过谁也没算到曹亮出手竟然是如此之狠,釜底抽薪啊,刘渊如何能招架得住?
更关键的是,司马师明知曹亮的计划,却又没办法去通知他,司马师想要和刘渊取得联系,就必须要通过雍州的郭淮,兜一个大圈子,才能把消息传递到刘渊那儿。
从白马到长安,一路上倒是有驿站的,这样消息传递会比较快,但是从长安到朔方,再从朔方到并州,这段距离是没有驿站的,消息传递的速度便会大打折扣,恐怕还没等消息传递给已经进入并州的刘渊呢,曹亮的大军已经掐断了刘渊的退路,这个消息根本就没有到达刘渊手中的机会。
尽管曹亮撤走了一部分的兵力,但在黄河北岸,并州军仍旧集结着大量的军队,摆出一副随时都可能渡河的架式,让司马师须臾也不敢松懈。
此时的黄河,已经进入到了枯水期,水流较缓,在黄河凌汛到来的这段时间,是防御渡河的危险时期,司马师已经派人日夜坚守在大堤之上,时刻戒备着,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便会立刻全员上堤,绝不给并州军任何的可趁之机。
司马伦并没有立刻返回洛阳,而是在白马暂住了下来,调虎离山的计划是他提出来的,司马伦留在白马,便是想要以观后效。
看到司马师满脸忧色,司马伦便问道:“阿兄可是担忧刘渊能不成事否?”
司马师轻轻地点点头,道:“然也。曹亮用兵,常有诡异之道,不走寻常之路,这次回援并州,他并没有直接返回晋阳,而是从轵关道绕道前往了河东郡,去抄刘渊的后路,如果刘渊全无防备的话,并州这一仗,势必难打了。”
司马伦道:“曹亮不救晋阳反而偷袭刘渊的后路,那他就不担心晋阳会失守吗?刘渊十万大军进攻晋阳,并州空虚,他曹亮就真有那个信心守得住晋阳吗?”
司马师道:“曹亮这个人,心思缜密,手段诡异,料算之神,无人能及,如果他此次敢放手一搏,直袭刘渊的后路,那肯定他是对晋阳的防守有着极大信心,刘渊就算是倾尽全力,也未必能讨得什么便宜。”
司马师对匈奴人也并没有十分的信任,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就算是人多势众,也不见得战斗力有多强悍,和曹亮这样强大的对手来较量的话,司马师也从来没有认为刘渊的打赢的机会。
司马师只是希望自己这边给刘渊提供了不少的援助,将这些乌合之众可以武装起来,战胜战败无所谓,只要能牵制住曹亮一段时间,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可现在看来,司马师的想法还是太乐观了一些,曹亮的手段,恐怕已经是超出了刘渊的应对能力之外,这一战,刘渊注定是回天乏力,必败无疑。
第1483章
并州军的再次调动
司马伦没有再吭声,而是低头思索着,慢慢地咀嚼着司马师的话。
从他出生之时,曹亮就似乎是他们司马家最大的对手,从他父亲司懿到哥哥司马师,对曹亮无不是忌惮三分,曹亮的存在,让已经执掌天下权柄的司马家始终笼罩在一片的阴霾之中。
这让司马伦很是好奇,小时候他就常常地去问母亲,而柏灵筠似乎对此是讳莫如深,甚至连曹亮这个名字都不许他提起,更别说知道关于他信息了。
司马府里的下人们,也似乎得到了相应的警告,没有任何人敢提曹亮的名字,似乎这世间并不存在一个叫曹亮的人。
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的,尤其是像司马伦这样聪明绝顶的天才神童,你越不想让他知道的事,他就越要刨根问底,弄个明白。
只过少时他活动的圈子并不太大,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又是每日忙于政务,自然无暇去解答他的疑问,毕竟司马家和曹亮的之间的恩恩怨怨,那可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细细地来讲,那也得说上个三天三夜才能说个明白。
司马伦长大了一些之后,接触到了军机大事,这才明白,曹亮竟然真得是恐怖如斯,他控制着并州和幽州,雄居北方,虎视眈眈,对司马家的大业形成了极大的阻碍,而且曹亮还把手伸向了冀州,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司马家分庭抗礼的能力。
这样的对手如果不剪除,司马家就纯粹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将大位传给了司马师,但同时还指定由司马伦将来接替司马师的位子,那时候司马伦还尚年幼,对此是懵懵懂懂。
而现在,司马伦明白了过来,司马懿传下来的,可不仅仅是司马家家主的这个位子,还有家天下的这份担子。
司马师自从接替了这个位子之后,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忙着,承继大业也就意味着将会承担更大的责任,看到司马师呕心沥血的样子,司马伦似乎明白了,地位与责任是相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有朝一日司马师不在世了,那么这份担子,便会落到他的肩上,由他来承担了。
权力看起来相当的诱人,古往今来,让多少的人趋之若鹜,可真正站到了权力的顶峰之时,才发现权力其实是一副千钧重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面对曹亮这样强劲的对手时,这副千钧的重担可能就不止千钧了,而成为了万钧重担,一般没点坚强意志的人,根本就无法撑得起来。
地位越高,责任便越大,这是司马伦自己悟出来的一个道理,如今司马师双目失明,能力受到了限制,做为后继者的司马伦,就必须要学会主动地承担更多的责任,来替司马师分忧,这也是司马伦滞留白马,暂时没有回到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虎离山之计是司马伦提出来的,虽然他无法左右战局的变化,但司马伦还是希望自己的计划可以成功,这样便可以大大地减轻司马师肩上的压力。
并州那边的消息传回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黄河对岸的的消息却是实时,在曹亮离开黎阳半个多月之后,并州军突然又发生了大规模的调动,并州军之中的两大精锐王牌骁骑营和屯骑营突然被调离了冀州,连夜返回了并州。
这次并州军的调动是在极为隐密的状态下进行的,骁骑营和屯骑营的出发,都在半夜时分,偃旗息鼓,悄然进行,显然就是为了防备司马军的细作探知。
只不过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根本就无法瞒得过司马军的耳目,到了凌晨的时候,司马军的细作就已经大致可以确定并州军调动的人数和番号了,并且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情况传递到了黄河对岸的白马,传递到了司马师的手中。
并州军的这一次调动,似乎有些出乎司马师的意料,这次并州军一下子把最为精锐的两个骑兵营调回了并州,显然是并州那边的战事升级了,否则的话,曹亮是不可能向并州增派援兵的。
难道说曹亮带出去的八万人竟然搞不定匈奴人?司马师大感疑惑,并州军的战斗力如何,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凭借着十万乌合之众的匈奴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败曹亮的人马的,除非并州那边发生了特殊的意外的情况,否则曹亮不可能如此急冲冲地调动骁骑营和屯骑营返回并州。
消息的滞后性让司马师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并州军的这一次调动,对于司马军的黄河防线来说,却是一个无比利好的消息,并州军调走的越多,说明他们渡河作战的可能性便越低。
尽管骑兵部队不是渡河作战的主力兵种,但是却是后续作战的有力保障,如果没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州军就算是渡河成功,也会推进缓慢,无法进行大纵深地战略攻击。
所以说,并州军这次的调动兵马,传递给司马军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并州那边的军情紧急,曹亮应该大概率地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并州,暂时无暇顾及渡河之事,只要司马军可以撑到凌汛期,便可以安稳上半年了。
钟会有些担忧地道:“大将军,这会不会是曹亮的疑兵之计,故意地将骁骑营和屯骑营调离黎阳,让我们放松警惕,然后突然地发起偷袭?”
钟会的担忧也是一定道理的,并州军的骑兵部队并不会参与到渡河作战之中来,所有准备渡河的军队,并未撤离,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军思想麻痹的话,万一是计,那情况可就糟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2/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