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1023


司马师也是一夜未眠,尽管他眼不能视物,但直觉告诉他,决战即将来临,这将会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他必须要全力以赴,他伫立在河边,沐浴着冷冷刮来的风,春寒峭冽,风刮在脸上,竟有一种刀子似的感觉。
司马师静静地听着手下不停地汇报,有关于敌情的,也有关于己方军队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忽然,司马师接到了并州军那些战船出动的消息,他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些动容,急急地追问详情。
由于此刻天光微亮,再加上河面上一层薄薄的雾气,所以司马兵对这些战船也瞧不仔细,但大概的轮廓还是可以看到的,那些船上高高耸立的的庞然大物,究竟是投石车!
这让许多人感到匪夷所思,投石车不是攻城的器械吗,并州军怎么会把它给搬到了战船上?
司马师闻听到了船上居然装载着投石车,诧异之余让他也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投石车的攻击能力是所有武器之中最为强悍的一种,破坏力极为惊人,就连厚实的城墙都可以被摧毁,如果曹亮拿它来对付黄河防线的话,司马师顿时便有一种招架不住的感觉。
也确实,投石车的恐怖他们在冀州之战中已经领教过了,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曹亮居然把这种攻城的利器搬到了船上,这脑洞开得也有些太大了吧,战船在河上颠簸不平,这种情况下也能发射石块?
要知道黄河可不是静水,就算是现在枯水期黄河水位下降不少,水流也没有那么湍急,但黄河历来便有桀骜不驯之称,想在黄河上将船稳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曹亮既然打造出了连弩飞石船,就一早地进行过规划,如何在黄河上将连弩飞石船稳稳的停住,曹亮想到了铁锚,现代大轮船上的那种大铁锚,即便是在风浪极大的海上,铁锚都可以将战船牢牢地稳往。
曹亮命铁匠打造了数百只的铁锚,每一个重达数百斤,每艘船配备三只铁锚,船首、船中、船尾各配备一只,安置在船的右舷,等到了指定的位置,上百艘的战船一齐抛锚,稳稳地立在了河心之中。
第1554章
势如飞蝗
投石车的射程比较远,是在一箭之地外,但为了照顾连弩,所有的战船都推进到了连弩的覆盖射程之内。
无论是连弩还是投石车,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射环境,否则战船摇晃不定,是很难瞄准目标的,一箭射出去,还不知道射到什么地方,一石弹打出去,也不知道要偏离目标多远,所以战船的稳定性是第一保证。
还好曹亮事先准备了沉重的铁锚,每艘船都配备了三只,都和船体有粗长的铁链连结着,到达了指定的位置之后,所有的战船都同时抛下了铁锚,铁锚沉入了河底,将战船稳稳地拉住了,上百艘的船,就如同是钉在了河面上一般。
船一停稳,连弩兵和投石兵便立刻进入到了战斗状态,很快第一支弩箭便发射了出去,第一枚的石弹也抛射了出去,天空之中,立刻笼罩在了一片黑压压的矢石之中,有如飞蝗一般,向着司马军的阵地倾泻而来。
司马军的士兵一直处于观望之中,他们也等待着出手的命令,可还没有等到命令呢,并州军就已经抢先动手了,弩箭和飞石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司马军猝不及防,遭到了迎头痛击。
连环飞石车使用的石弹虽然没有普通投石车那样大,但至少也有碗口大小,这些石弹在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在下坠的过程之中,狠狠地砸向了司马军的阵地,那破坏力也是无比惊人的,不但血肉之躯无法抵挡,就算是一些防御设施,也是如同纸糊的一般,轻而易举地就被石弹给摧毁了。
最惨的莫过于那些被砸中的司马兵,砸中胳膊的断胳膊,砸中腿的断腿,如果被砸中的是脑袋的话,直接就开花了,红的鲜血和白的脑浆,能洒一地。
连环投石车的最大特点的就是射速快,石弹一枚接着一枚,几乎没有多长的停歇时间,一次可以连续发射十枚,一百架投石车的话,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向司马军的防线上倾泻上千枚的石弹,完全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更何况还有两百架的连弩车,也在一刻不停地发射着弩箭,弩箭没有石弹抛射的高,但同样也是形成一道道的抛物线,对司马军的防御目标进行低空扫射,而投石车则更像是高空轰炸,这样一高一低的配合,完全将司马军笼罩了矢石的攻击范围之内。
尽管司马军在黄河沿岸兴建不了的防御设施,但大多的设施都是为了阻止并州军步兵进行突击的,真正应对这种高低空的袭击的设施比较少,司马军最为有效的防御武器大概也只有盾牌了。
但盾牌防得往弓箭,对于弩箭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弩箭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有时直接就能把盾牌给射穿了,把盾牌后面的司马兵射个透心凉。
就算盾牌勉强能防得住弩箭,但却根本防不住飞石,从高空中落下来的石弹有着拉枯摧朽的威势,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得了这种毁灭般的力量,一轮石雨之下,司马军的防线就被打了一个千疮百孔,司马兵是抱头鼠窜,狼狈而逃,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虽然司马军的阵地上也布署了大量的床弩,但在连环投石车的强力攻击之下,这些床弩大部分惨遭摧毁,甚至都没有机会射出一支弩箭来,就算有一些完好无损的床弩,在并州军矢石打击之下,无人敢上前去操作这些床弩。
弓箭兵到是试图想要对并州军实施反击,但弓箭的射程又怎么可能和投石车和连弩车相比呢,就算司马军倾尽全力射出去,那些箭矢也只能是纷纷落入了水中,就连战船的皮毛都伤不到,更别说是破坏掉投石车和连弩车了。
不能说司马军的准备不充分,只能说并州军的攻击太犀利了,压得司马军都无法喘过气来。
在这种情况之下,司马军的防御阵地完全被打懵了,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急得钟会等人是团团乱转,却又束手无策,因为并州军这样疾风暴雨似的打击,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一时之间,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办法来。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不妙的情况,防御阵地完全丧失了防御能力,只能是被动挨打,一旦并州军的浮桥搭建成功,大批的并州军涌上岸,到时防线就会土崩瓦解。
而并州军也确实是在做这样的事,连弩飞石船的攻击再强悍,也不过是给舟桥部队提供掩护的,这边的战斗刚刚打响,蓄势待发的舟桥部队就已经展开了搭桥行动,一只只用于搭建浮桥的小船划了过来,按照预定的距离排到了浮桥的前面,并州军在上面铺上木板,用钉子把木板钉到小船上,并且用铁链和绳索进行连结加固。
舟桥部队的动作十分的娴熟,搭建浮桥的速度明显地加快了,浮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延伸着,本来到昨天为止,浮桥已经越过了河心,距离南岸也仅仅只剩下了一箭多一点的距离,此刻舟桥部队一齐发力,三座浮桥齐头并进,向着黄河南岸飞速地延伸过去。
防线上的司马军似乎有些急了,有的士兵冒着矢石,拼了命地朝着浮桥这边射箭,试图阻止浮桥的搭建。
但并州军忘我地搭建着浮桥,有的士兵中箭了,倒在了河水中,但没有人由此而后退,没有中箭的士兵仍旧埋头苦干,后面还会有人顶上继续工作,丝毫没有人畏惧死亡的威胁。
此刻连弩飞石船似乎在竭尽全力地发泄着怒火,他们丝毫不在意船上还有多少的矢石存货,全力以赴以最大的能力去发射着弩箭和石弹,不计代价地投射着。
他们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掩护浮桥的搭建,全面压制司马军的火力,在他们看来,司马军还有反击的能力,就等于是他们的失职,所以那怕是打光最后一枚石弹打光最后一支弩箭,也要把司马军的反击势头给压制下去。
第1555章
浮桥建成
并州军也不知道向着南岸倾泻了多少枚的石弹多少支的弩箭,反正远远望去,整个南岸的上空就如同是笼罩在一片飞蝗之中,遮天蔽日的,甚至这场面比飞蝗更可怕,毕竟每一枚的石弹,至少也都有粗瓷大碗那一般的大,铁制的弩箭更是长达两三尺,这样的武器遮住了天空,更令人震憾。
司马师原本是站在河边的,但并州军发起攻击之后,他所处的位置也变得极为不安全起来,亲兵们马上将司马师护送到安全的地带去。
尽管司马师眼不能视物,但投石车石弹落地的轰然响声和连弩箭发出的破空呼啸声,也他也清楚地感受到危险的来临。
战船和投石车连弩车的组合,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所产生的威力却是无比的惊天动地,也只有曹亮这种鬼才,才会把这些东西鞣合的一起,产生出无与伦比的效果。
本来司马军的防线打造的固若金汤坚如磐石,可曹亮拥有连弩飞石船这样的杀手锏,却顷刻之间让司马军的防线处于了瘫痪的状态。
并州军用连弩飞石船进行攻击只是前奏,目的就是为了掩护搭建了一半尚未完工的浮桥,而浮桥一旦建成,将会有无数的并州军通过浮桥源源不断地涌上南岸来,这才是让司马师真正头疼的原因。
为了打造这么一条黄河防线,司马师着实是花费了不少的气力,就连他本人,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回洛阳休息过,一直扎根在白马,时刻督促着防线的兴建。
这条防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倾注了司马师的大量心血,就在连同司马师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条防线无懈可击的时候,却被曹亮彻底地打回了原形。
这次曹亮可没有使用任何的计谋,纯粹的正面强攻,利用连弩飞石船这样超越常规的手段,使用颠覆了传统作战理念的方式,仅仅只是一个开头,就已经打得司马军没有招架之功了。
白马渡可是云集了司马军十万大军的,就算连弩飞石车再厉害,也不可能覆盖十万大军,其实真正受到打击的,也仅仅只是河堤一线上。
连弩飞石船的攻击目标也确实就是河堤一线,这里是司马军防线的第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连弩飞石船只要能压制住这一线的司马军就足以为搭建浮桥的舟桥部队提供援助了,至于去消灭处于后方一线的大量司马军,那得等并州军的大队人马杀过黄河去,才能解决得掉。
现在司马军大部分的人马已经无法在河堤一线上立足,为了避开弩箭和飞石的打击,他们只能是被迫后撤,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带去,只有少数人敢于坚守阵地,顶着矢石砸到头顶上的危险,坚持在第一线上。
但他们却无力阻止浮桥的搭建,纵然他们的弓箭可以射死一些并州兵,但后续的并州兵很快就会顶上来,继续工作,浮桥的推进速度一点也不慢。
就算是他们使用桐油火箭也无济于事,为了防火,并州军故意地把桥面上给弄湿了,那怕火箭就是落在了浮桥上面,也很快就会熄灭,没有足够多的弓箭对浮桥进行压制,司马军根本就无法阻止浮桥的到岸。
而浮桥的到岸,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君不见北岸那边的并州军已经是蠢蠢而动了吗,他们就是等待着浮桥的搭建成功,会在第一时间便向着南岸的阵地发起攻击。
司马军的士兵恨不得跳到黄河里,去把那三座该死的浮桥起给拆掉,但是他们现在可不具备水战的能力,就算具备,也不敢出战啊,那漫天的石雨,顷刻间就能把任何的船只给击穿,无论是呆在水里还是呆在岸上,只要是在并州军矢石的覆盖范围,他们的生存几率就变得很小很小了。
司马军的大军云集在大堤的后面,这里的区域倒是十分安全的,投石车根本就攻击不到,但是留在这里没有丝毫的用处,只有把大堤守住,才是唯一能阻止并州军攻上来的方法。
但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之下,司马军十万大军都无所做为,现在那怕再多的人涌上去,也是白给呀。
等待似乎成为了司马军唯一能做的事情,他们在等待着并州军矢石攻击的结束,这样才能够让他们重新回到防线上去,但如果并州的连弩飞石船停止攻击的话,那将意味着整个河堤防线恐怕已经易主了。
从凌晨到午时,连弩飞石船已经是不知疲倦地连续攻击了三个时辰,没有人能算清楚他们到底向着南岸抛射了多少支的弩箭和多少枚的石弹,光是看看岸上那密密麻麻的矢石,就足以让人心惊胆寒了,如此密集的箭雨石雨,一直呆在大堤的司马军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大堤上横七竖八地倒满了司马军的尸体,这也是他们撤退的足够快,才让更多的人幸免于难,否则的话,遭难横死的人只怕要翻上数倍都不止。
这个时候,司马军最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第一浮桥首先触岸,直通大堤上,这里已经没有司马军在防守了,兴建浮桥的工兵可以大踏步地迈上大堤。
随后第二座、第三座的浮桥也相继建成,横跨黄河的浮桥终于在连弩飞石船的掩护之下,顺利地完工。
担任敢死队的步兵营将士也早已在浮桥上面等候着了,浮桥刚刚建成,他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冲了上去。
此刻连弩飞石船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矢石已经不再攻击浮桥的正前方了,开始向纵深和两侧进行延伸,如果继续攻击浮桥前方的大堤的话,很容易造成误伤,毕竟这些矢石又不会长眼,他们一旦飞过来,是分不清敌我的。
连弩飞石船已经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舟桥部队也算是功德圆满,接下来,攻坚的任务将会落到步兵营敢死队的身上,他们将同蜂拥而上的司马军展开浴血之战,生死较量。
第1556章
血战到底
并州军步兵营的敢死队有如下山的猛虎,出水的蛟龙的一般,沿着浮桥,迅猛地向着对岸的司马军防御阵地扑了过去。
这些敢死队,使用的武器统一都是环首刀和盾牌,刀盾兵是攻防一体的兵种,虽然说攻击力不是最为强悍的,但它具备在攻击之中对自身有着一定程度的保护,可以防范冷箭的袭击,所以在突击的时候,刀盾兵几乎是一种不二的选择。
这些敢死队已经等待了很久的时间,此刻接到了出击的命令,个个精神抖擞,意气纷发,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扑向了对岸。
此刻浮桥已经顺利地搭建完成了,而连弩飞石船为了避免误伤自己人,开始将火力移向了别的方向上,并州军敢死队扑到对岸上的时候,几乎没有遭到任何的抵抗,他们就顺利地登上了大堤。
这里几乎是一片狼籍,残破的防御工事,血肉模糊的尸体,更多的是并州军连弩飞石船投射过来的石弹和弩箭,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整个的河堤,看得是触目惊心。
不难看出连弩飞石船的打击力是何等的恐怖,那投射而来的飞石和弩箭几乎将司马军的防御阵地做到了无死角的覆盖,也难怪整个阵地上几乎看不到一个活人了,那些司马军如果不是逃得快的捡了一条命回去,便是在飞石弩箭的打击之下,死无全尸。
不过敢死队刚刚登岸,黑压压的司马军就反扑了过来,连弩飞石船都已经停止了攻击,他们不冲上来更待何时,在钟会的指挥下,司马军是蜂拥而上,试图将刚刚上岸的并州军给赶下河去,并且将浮桥给破坏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黄河防线的不失。
这个时候,时间就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谁能有效地控制河堤,将会最终决定战役胜负的结果,并州军的反应虽然是要比司马军快一拍的,他们在连弩飞石船刚一停止攻击的时候,就已经向着河堤扑了过去,而司马军则是稍稍落后一些。
不过他们也没有落后太多,等于是并州军刚刚在河堤上落脚,司马军就已经扑了上来,双方立刻陷入到了混战之中。
而且并州军过河,通道只有三座浮桥,也就是三条线,向前输送兵力的能力相对来说弱得多,而司马军扑上来的时候,完全是整个面,黑压压的一大群人,光是攒动的人头,就不计其数。
如果不是连弩飞石船在两侧进行了压制性的攻击,恐怕司马军从两翼还要包抄过来,这样刚刚上岸的一千余名敢死队就会面对更大的危机。
但连弩飞石船毕竟覆盖的面积有限,正面冲过来的司马军还真没法子去对付,尤其是双方形成了混战,犬牙交错,这样的形势下,连弩飞石船还真是一点忙也不帮上,现在的局面,也只有依靠敢死队来撑着了。
一千名敢死队员已经全部登上了河堤,他们现在面对的是十倍甚至是几十倍的敌军,在数量上他们处于一种绝对的劣势,在地利上,也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他们拥有的,只有以一挡十甚至是以一挡百的勇气和毅力,唯有血战到底,才能为后续的部队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