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6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7/1023


胡奋等人极是愤慨,都纷纷地向司马伦请命,要求率军救援冀县,给姜维予重创,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魏国的叛徒。
但司马伦却没有同意,而是陷入了沉思。教训姜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以司马伦手中的十万大军,再加上郭淮的军队,里应外合,可以说击退姜维不是什么难事。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司马伦和姜维开战,那便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真正得到便宜和实惠的,只有曹亮。
司马伦刚刚抵达陇西,还立足未稳呢,就和蜀国的军队大战一场,不管胜负如何,都会元气大伤,这样的结果,恐怕千里之外的曹亮都笑不拢嘴了。
尽管蜀国一直是司马家的大敌,从司马懿的时代起,双方就鏖战不休,但和曹亮比起来,双方却没有那种亡国灭族之恨,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讲,曹亮才是司马伦的头号大敌,吴蜀远次之。
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长安失守,大晋覆灭,这样的局面对于司马伦来说,已经是糟得不能再糟了,就算他撤兵到了陇西,曹亮会放过他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曹亮拿下长安之后,便会毫不犹豫地继续挥师西进,不将他们斩草除根,那是绝对不会善罢干休的。
所以抵达陇西的司马伦首要的任务就构筑陇西防线,抵御魏军的随时进犯,陇西已经是司马伦最后的堡垒了,一旦连陇西都守不住了,司马伦将退往何方?
难道说司马伦还要继续地逃亡,逃到更为荒凉偏僻的凉州去吗?
且不说魏军会继续地追击,将司马伦彻底地逼入到荒山大漠之中,就单单说凉州之地,那儿人口稀少,粮食匮乏,司马伦的十万大军到此,恐怕都会给活活饿死了,关陇富饶之地,能养活十万大军已是不易,一片荒芜的凉州,又怎么可能负担得起?
所以,司马伦已经将陇西之地做为了自己最后的基地,不管成败,这儿也将是司马伦和曹亮的最后决战之地,再无退路可言。
这原本就是司马伦比较成熟的想法了,但听闻到姜维出兵围攻冀县的消息,司马伦便有了一个更为胆大而疯狂的想法,那就是投降蜀国,与姜维一道共御曹亮。
出于对司马昭的厌恶,司马伦对所谓的大晋并没有什么归属感,如果不是司马昭自己作死,非要弑君自立篡位称帝,司马家必然可以稳稳当当地在关中呆着,有着山河之险的关中,也将会成为司马家东山再起的保障。
而现在,司马伦却如丧家之犬之一般,别说什么东山再起了,能不能苟延残喘下去,都会一个严重的问题。
司马昭已死,晋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司马伦也没有什么兴趣抱残守缺,继续地高举晋国的旗号。
对于司马伦来说,只要能守住司马家的最后一片基业,只要能有机会复仇曹亮,就是最大的心愿了,至于奉谁为主,司马伦还真心不在乎。
第1698章
改旗易帜
当然降蜀的话,并不意味着司马伦会将自己的兵权给交出去,降蜀之后,名义上也只不过是旗号的改变而已,但实则军队和陇西的权力依然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司马伦的手中,司马伦还没有愚蠢到放弃兵权,任人宰割的地步。
其实司马伦内心之中还是有自己的计较的,现在受形势所迫,司马伦为求自保,投降蜀国,等于是给自己安排了一条退路,将蜀国的军队和自己绑在了一起,共同来抵御曹亮的进攻。
将来如果真能击退曹亮的进攻,让司马伦在雍凉一带站稳脚跟甚至有了谋夺中原的基础,司马伦倒也不妨将蜀国一脚踢开。
只要兵马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今日司马伦可以降蜀,异日同样可以反蜀,进退自如,谁也束缚不了他。
司马伦这个计划也不完全是突发奇想的,从蒲坂津撤离的时候,司马伦就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了,就算他真得逃到陇西,逃到凉州,就能躲得曹亮的追击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曹亮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斩草除根的,那怕司马伦逃到天涯海角,曹亮也能派兵追得上,对于司马伦来说,曹亮就有如是附骨之蛆,会死死地咬着他不放,不死不休。
所以别看司马伦手中还握着十余万的大军,但是跟曹亮军队相比,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单凭司马伦的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战胜曹亮,司马伦想要生存,想要立足,就必须要找到一个靠山。
凉州一带倒是有不少的胡族,比如鲜卑、羌、氐等族,可这些力量过于薄弱,参考曹亮灭匈奴灭鲜卑的战例,司马伦也不认为这些胡族会对曹亮形成什么威胁,也就是说这些胡人是靠不住的。
那么与雍凉毗邻的最大势力自然是莫过于蜀国了,尽管蜀国兵力也有限,但做为和魏国抗衡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政权势力,有还是有着他的生存之道的,蜀国有着号称天险的蜀道,才得已偏安于西南一隅之地,而且还时不时地派兵出来滋扰一下魏国的边境,虽然难有斩获,但一直以来也算是魏国的一大边患。
不过司马伦从蒲坂津撤退的十分的仓促,而蜀国远隔重山崇岭,想要和他们联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伦总不至于率十万大军南下进入汉中吧,在没有说明意图之前,蜀国方面也只会把他当做一个入侵者,当然就算是他声称是来投降的,蜀国方面估计也不会相信,只怕司马伦使诈。
所以就算司马伦投降蜀国,也必须要有一个契机,一个合适的机会。
就在司马伦还在考虑怎么办才好的时候,便在陈仓得到了姜维出兵攻打冀县的消息,司马伦不禁大喜,真是柳暗花明啊,他苦寻机会不到,没想到机会却在前面等着他,真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啊!
胡奋请命出兵去救冀县,但司马伦则是另有打算,想要投靠蜀国,那这个时候就不能得罪姜维,但同时司马伦又不能这么堂而皇之地派人去和姜维讲和。
司马伦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妙计,那就是不与姜维交战,但却要切断他的归路,给姜维那边制造一些紧张空气,然后再派人下书给姜维,说明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对于姜维来说,这也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司马伦找到了蜀国当靠山,而姜维则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陇西之地,这样双方合作的基础是有了,接下来,就是需要去商谈细节了。
司马伦将诸将召集起来,宣布了他的这个决定,众将惊讶地差点没把下巴掉地上,司马家和蜀国那也算是世仇了,司马伦却想着要去投降敌人,这无疑让人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不过钟会对司马伦的这个计划却是比较赞同的,在他看来,司马伦做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投降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存自己的力量,能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存活下去。
晋国已经随着司马昭的身死而覆灭了,司马伦根本就没有必要继续地维护晋国的正统地位——而且,所谓的大晋王朝,只存活了百日的时间,早已沦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投靠蜀国,改旗易帜,借助于蜀国的力量,这才是司马伦唯一和曹亮相抗衡的机会,别人认识不到,但钟会头脑敏锐,也许司马伦刚提出来之时,他也是很是惊讶,但细细品来,这恐怕是司马伦的唯一出路了。
所以钟会率先地对这个决定表示支持,其他将领虽然在情感上还是很难转过这个弯来,但也都纷纷表态,誓死追随司马伦,不管司马伦做出什么决定来,他们都无条件地支持。
如今他们的生死荣辱都和司马伦是绑在一起的,都是一条蝇子的蚂蚱——跑不了我,也跑不了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管司马伦更换什么样的旗号,向什么人效忠,他们只管追随便是。
司马伦的部下这些人,和司马伦一样,对所谓的晋国,都没有什么认同感,他们生而为魏人,一直以来都是以魏臣魏将自居的,那怕是司马家如日中天之时,名义上的皇帝也曹芳和曹髦。
直到他们迁都到了长安,司马昭突然弑帝自立,废魏立晋,自己当上了皇帝。
许多的人在一片茫然之中,就被迫地改换了身份,从魏人成为了晋人,可还没有等他们适应这个新的身份呢,晋国又覆灭了,眨眼之间,他们又成为了亡国之臣,这身份的急转,还真让人无法适应。
现在司马伦决意投降蜀国,而蜀国是以汉为国号的,晋国存在了一百来天,魏国也只存在了三十七年,也就是说,三十七岁以上的人,出生之时便是汉人,就算是三十七岁以下的,虽然生在魏朝,但是他的父辈祖辈却是汉人,世代以汉人自居,四百年的香火延祀,以汉为正朔,恐怕早已是深入人心的。
第1699章
谈判的底线
司马伦选择进军的地点是西县,西县正好在冀县和祁山堡之间,姜维北进之后,在西县并没有留下多少的人马,而祁山堡做为祁山道的出口,倒是驻扎着几千人,同时也是蜀军的粮草转运地。
如果说司马伦想给姜维重重一击的话,攻占祁山堡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一举即可切断姜维的归途和粮道,让姜维的北伐大军陷入了困境之中。
不过司马伦的目的是议和,自然不能下重手,所以进军西县无疑成为了上上之选。
所以司马伦挥师西进,穿过段谷之后,从木门直取西县,毫无悬念地就占领了该地,之后司马伦便按兵不动,写了一封亲笔书信,派信使前往冀县城下,去见姜维。
姜维也正是看到司马伦并没有什么敌意,所以才会暂时没有撤走,等到司马伦的信使前来,姜维读过司马伦的亲笔书信,这才明白司马伦的意图,旋即派出长史王含前往西县,与司马伦进行和谈。
其实姜维对这次的和谈更为地急迫,诸葛亮死后,蜀国朝野偏安于益州,不思进取,早已没有了当初诸葛亮北伐之时的锐气了,蒋琬主政之时,还曾计划从汉中沿水路东进,谋夺东三郡,只不过因为风险难测,再加上群臣的反对,蒋琬北伐的计划最终是无疾而终。
蒋琬死后,大将军费祎继任,但费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鸽派人物,完全废弃了诸葛亮的北伐主张,甚至多次打压积极北伐的姜维,还恬不知耻地对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主政之时,姜维每每出兵,都要受其制裁,所将之兵,常常不过万人,姜维虽有大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次带着数千人马,侵入魏境,最多也是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
姜维一直对费祎是心怀不满,直到费祎被刺身亡之后,姜维独掌大权,大肆兴兵,准备大干一番。
但多年以来早已形成苟安的蜀汉朝臣,对姜维的北伐之举并没有抱什么希望,连续三次出征失利之后,朝中非议四起,尤其是光禄大夫谯周,更是公然上书刘禅,称姜维穷兵黩武,虚耗钱粮,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所以,虽然说姜维领军在外,但依然是承受着来自朝廷的巨大压力的,这次姜维倾尽举国一半的兵力,就是想要有所建树的,如果这次依然无功而返或者说是惨败而归,那朝中的舆论可真就是一边倒了,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支持自己北伐了,恐怕就连后主刘禅都会弃用他,可以说,姜维背负着相当大的压力。
刚一听到司马伦率十万大军出现在木门的时候,姜维的心就凉了半截,遭遇到晋军的前后夹击,别说是建功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一个未知之数。
而这一次回到益州之后,可想而知姜维又将承受多少的骂名,这无疑让姜维以后再想北伐就会变得困难重重了。
可再心有不甘,姜维也不能破罐子破摔,和晋军拼个鱼死网破,蜀军一半的兵力在他的手中,这也是蜀国之根本了,如果将这支精锐之师给折损掉了,蜀国必然是元气大伤,甚至动摇国本。
所以,姜维只有撤退的一条路可选了,但没想到峰回路转,司马伦竟然欲携十万大军再加上陇西之地降蜀,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姜维不禁感叹命运之奇。
如果姜维能得到司马伦的十万大军相助再加上坐拥陇右之地,北伐的第一步就算是成功了,这可是诸葛丞相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必然大振蜀中军民之士气,也让那些反对派闭嘴不言了。
所以,姜维对这次的和谈是抱有极大的厚望的,如果成功,那他便可以立下不世之功,更是有了窥探中原的资本,匡扶汉室,还都洛阳再也不是一句不着边际的空话。
王含临行之前,姜维特意地叮嘱于他,只要司马伦肯归降,其他的条件都可以放宽一些,不过谈判嘛,自然是要讲些策略的,能多争取的利益就一定不要放弃,司马伦既然主动地要来归降,那肯定是有着他的苦衷的,王含要捉住这一个有利的条件,尽可能地达成于蜀国有利的协议。
王含能言善辩,睿智而有头脑,姜维派他去谈判,还是看好他的能力的,反正姜维已经很清楚地交待给他蜀国方面的底线,至于王含能谈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他的本事了。
抵达西县之后,王含一行人很快便见到了司马伦,王含本来已经做了艰苦谈判的打算,甚至准备来耗上个几天几夜,但出乎意料的是,司马伦却是开门见山开诚布公地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司马伦归降蜀国之后,原本他麾下的军队,还继续地由他来统领,蜀军方面,不得插手他所属军队的事务,至于其他的事,就随意了,完全由蜀国方面来安排。
因为司马伦根本就不想扯皮,如果在谈判上面斤斤计较,铢辎必较的话,那就是谈上个几天几夜也谈不拢的,可现在时间紧迫,魏军随时都会杀来,司马伦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磨蹭,反正司马伦的底线是明确的,不管怎样,谁也休想动他的兵权,如果蜀国没有这方面的诚意的话,那就一拍两散,总之,在原则的问题上面,司马伦是不会让步的,这也是双方谈判的基础。
至于其他的条件,司马伦统统做出了让步,或者说司马伦压根儿也不在乎,只要蜀国方面的没有特别的苛刻要求,他都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他要把有限的时间给利用起来,一旦双方谈成了,马上就要布署联合防御,来抵御魏军的进攻。
第1700章
没什么可担心的
王含一听,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保留司马伦对军队的控制权,原本也是在蜀国底线之内的,姜维也不可能趁人家归降之际,就将兵权给夺过来。
就算是夺过来也没什么用啊,那些晋军将士都是忠于司马伦的,姜维根本就指挥不动,如果强行地剥夺司马伦的兵权,反倒会激起晋军将士的叛乱,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姜维给王含的底线就是同意司马伦继续地执掌军队,王含也就不必再向姜维进行请示了。
甚至其他的条件,司马伦表示,蜀国方面可以尽管提,包括向陇西各郡委派官吏,司马伦都可以接受,只是要求蜀军方面尽可能地来安置陇西诸郡的原有官吏,以免引起各地的波动。
有了这么一个良好的谈判基础,双方的谈判变得异常的顺利,王含也没有趁火打动狮子大开口,只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后,提出了蜀国方面的要求,司马伦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同意了。
没有半天的工夫,谈判就已经结束了,双方都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只不过王含还没有权力来拍板,需要将协议带回去给姜维审阅。
王含返回蜀军大营之时,天才刚刚的黑,就连姜维都十分诧异王含会在这个时候归来,难道说谈判谈崩了?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么快。
王含笑容可鞠地呈上协议文书,对姜维称:“末将幸不辱命,请都督过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7/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