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7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7/1023


回到洛阳之后,曹亮也并没有急于挥师南下,早在关中之时,他就已经给青州豫州和徐州的三位刺史下旨,让他们各自抽调出一些兵马,南下增援淮南。
别看吴军来势汹汹,但曹亮清楚他们的攻坚能力,真想要攻破淮南的那些防御重镇,几乎是毫无希望的,所以曹亮这边才会从容不迫,就算真得丢掉几座城池,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离开了水路,吴军的生存作战能力直线下降,只要魏军大军杀到,重新夺回这些城池也是易如反掌。
就比如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马氏之时,将合肥新城拱手相让给吴国,但等到诸葛诞败亡之后,吴人一样没有能够守得住新城,还是退回到了巢湖一线去。
所以在曹亮看来,吴人的进攻更多的是一种徒劳,不过魏国由于缺乏能与之相抗衡的水军,也无法逾越吴国的长江防线,几十年来,双方你争我夺,在淮南打了无数的拉锯战,但双方的边界却出乎异常的稳定,几十年来都没有任何的变化。
不但东线如此,西线也是一样,魏蜀两国的疆界,就始终定格在秦岭这条线上,双方刀兵不断,却也始终无法逾线。
凉州平定已经是毫无悬念了,曹亮已经稳稳地占据了原本曹魏的全部疆土,他这个皇帝之位,也是实至名归的。
但曹亮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停下征伐的脚步,消灭了司马氏,才是他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曹亮心中有着更大的宏愿,那是平吴灭蜀,一统天下,结束纷争的三国时代,真正的让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四海一家,河清海晏。
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到群雄割据三国鼎立,这天下纷攘已经长达七十余年的时间了,而人一辈子的寿命也大抵如此,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乃是一种潮流所在,既然司马氏已经不再有机会担起这个一统天下的任务了,那么这个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曹亮的肩上,他责无旁贷。
第1838章
吞吴之志
谋划天下一统那可是一件大事,尽管魏军目前还处于一种三线作战的状态,但曹亮却没有停止统一大计的谋划。
按照历史的进程,三国的最先灭亡的是实力最弱的蜀国,其次才是魏国,最后是吴国,而且从蜀国灭亡到吴国灭亡,居然长达十六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吴主孙皓的昏庸无道,只怕这个统一的时间,还会变得更长。
但曹亮却不想拖延那么久的时间,这天下分崩离析的太久了,黎民百姓也承担了太多的苦难,越早结束割据结束战乱,对天下百姓来说便是最大的福祉。
在其位,便要谋其政,如今曹亮已经坐到了天子的位置上,那么他的眼光和格局就不应该那么的狭隘,以天下苍生为念,造福于九州黎庶,令四海承平,国泰民安,便是他最大的使命。
谁说平定天下就得按先蜀后吴的顺序来,曹亮当然不会信那个邪,只要条件时机成熟,曹亮就会毫不犹豫地挥师而进,拉开这统一天下的大幕。
如果说魏国一直以来都无法搞定吴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吴国有这么一道长江天险,不擅长水战的魏国军队根本就无法逾越。
晋国之所以最终能一统天下,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益州,益州占据着长江的上游,晋国占据益州之后,就等于是削夺了吴国的专属福利,从此益州就成为了高悬在吴国头顶上的一把剑。
但光有长江之险还不行,晋国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由王濬在益州打造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在其他五路人马的配合之下,最终攻灭吴国,实现了天下一统。
尽管吴国的灭亡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却是,如果没有王濬在益州打造的这一支楼船舰队,晋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逾越长江这道天险的。
正是王濬在荆州大破吴国水军,彻底地摧毁了吴国的水上力量之后,吴国才丧失了和晋军的对抗能力,否则的话,那怕吴主孙皓再怎么作死,晋国都很难灭掉吴国的。
所以,曹亮想要灭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来战胜吴国的水军,如何能突破长江天险,这两个问题实质也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要建立魏国自己的水军队伍。
长期以来,魏国在水军方面,一直是存在着一个短板,除了在淮南和荆州有一些小规模的战船之外,事实上,魏军根本就没有成建制的水军,而在荆州和淮南两大战区,魏军也长年是处于一种防御的状态,双方交战多次,七成以上是吴国主动发起的进攻,而魏国对吴国的征伐,也始终停留在表象上,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水军,最多也只能是打到长江边,望江兴叹而已。
曹亮也知道,想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绝不是几个朝夕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吴国的水军之所以强大,除了它的底蕴之外,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便是它的关键所在。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这些的百姓出行,船只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而且江南的民众,个个水性出众,人人都是游泳的高手,以此为基础的训练出来的水军,自然而战斗力相当的强悍,在水面上作战,鲜有敌手。
反观魏军,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来自于北方,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通水性的,妥妥的一群旱鸭子。
当年曹操为了兴兵南下,特意地在冀州邺城开凿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名为玄武池,并且打造了巨大的战船,在玄武湖上操练水军。
训练了半年之后,这支水军也变得有模有样了,于是曹亮满怀信心,挥师南下,直取荆州,准备荡平江东,一统天下。
但到了赤壁之后,战争一开打,曹操才发现自己的水军近乎是一塌糊涂,玄武湖是一潭的死水,这支临时改编的水军操练起来没有任何的难度,但到了长江之上,这里的风也大,浪也急,战船一晃,许多的士兵当场就吐了,在船上站都站不稳,更别说打仗了。
最后赤壁之战的结果自然是孙刘联军大获全胜,而曹操是惨败而归,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奠定。
而赤壁之战后的几十年间,魏国虽然极为的强盛,但却再也没有机会饮马长江,与吴国的交战,也大多是集中在淮河一线上,染指江东,一统天下,似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道长江天险,无疑也成为了吴人最大的倚仗,光是孙权,就曾十余次兴兵进犯淮南,这完全是一种有恃无恐啊,那怕他们把仗打得稀烂,一退到江边,魏军就拿他们无可奈何了。
如果论国力,魏国是明显的要强于吴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还是军力,魏军都远胜于吴国,但在双方的交锋史上,却是吴国的进攻多于魏国的,实力强的一方处于守势,而实力弱的一方却是咄咄逼人,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奇观了吧。
吴军在水上确实称得上是龙,但一上岸,却变成了虫,陆战之中,无论是步战还是骑战或者攻城战,他们没有一处能占得上风的,可偏偏吴人就是这么拽,打不赢也得打,牛皮糖一样,黏黏乎乎的,挣不脱也甩不掉,确实是比较烦人的。
双方的疆界一直维持在淮南一带,虽然互有攻守,但这条边界,却是出乎异常的稳定,几十年来一直维持着原貌,似乎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吴军强于水战而弱于陆战,魏军是强于陆战而弱于水战,双方各擅胜场。
在自己的优势范围之内,吴军和魏军都是不可战胜的,在自己的劣势范围之内,又都不是对方的对手,所以双方这么多年来打来打去,也没有打出一个所以然来。
曹亮既然有灭吴之志,那就不单纯的想一想,而是要付诸于实施的,但究竟他如何能破解吴国的长江防线,无人可以知晓。
书阅屋
第1839章
玩一票大的
在这之前,曹亮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过平吴的想法,那怕是自己最为忠诚的心腹将领和最为倚重的谋士幕僚,毕竟这个想法太过于激进了,尽管曹亮的军队已经可以横扫天下,但那条宽阔的长江,却不是魏军搭建几座浮桥就可以横跨的。
平吴定江南,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最起码,以现在魏军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但曹亮心中却有一个宏愿,那就是准备趁着这次的淮南之战的机会,一举解决掉吴国这个割据的势力,吴国如果能率先灭掉,那灭掉蜀国还远吗?
曹亮回到了洛阳,跟随他回到洛阳的,还有中军团的全部人马和右军团的屯骑、劲骑二营,整整十一万的兵马,如果这个时候,曹亮直接挥师南下,解决合肥之围,恐怕是轻而易举之事。
但曹亮却没有轻举妄动,他现在正在谋划着一盘大棋,这十一万大军压上去,解决淮南战事丝毫没有问题,甚至孙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逃之夭夭都是很有可能的事,如果魏军兴师动众,但赶到淮南之后,却发现没仗可打了,那这次魏军的南下,便没有任何意义。
解围容易,但如果无法歼灭吴国的有生力量,这样的仗,曹亮根本不屑去打,毕竟曹亮所谋的,可不仅仅是击退吴军的进攻,如果只是为了打退吴军,王昶便可以办得到,又何需曹亮出兵呢?
为了不打草惊蛇,曹亮回到洛阳之后,立刻是按兵不动,仅仅从青州、徐州和豫州调动了一部分的郡兵给王昶,稍微加强一下淮南的防御力量。
但郡兵的战斗力毕竟有限,曹亮调兵的目的,便是示敌以弱,故意地让吴人觉得他们在淮南战场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为下一步请君入瓮打下基础。
而中军团和屯骑营劲骑营的人马,则被曹亮给掩藏了起来,他们回到了洛阳之后,这十几万人根本就没有现身,更没有进入洛阳城中,而是分散地驻守在了荒山野岭之中,掩旗息鼓,那怕最为出色的吴国间谍,也难以全部查得清这支魏军的真正实力。
而曹亮公开的宣布,魏军的所有主力,都留在了关中,下一步,魏军主攻方向,将会是凉州,彻底地消灭残晋势力司马氏的余孽,不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曹亮说的倒是一点也没错,就在曹亮返回洛阳之时,马隆已经率军进入了凉州,征讨凉州之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但曹亮并没有提到此次魏军进军凉州的,仅仅只有先登营和越骑营,这便无疑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错觉,认为魏军进军凉州的,至少也是一个军团级别的兵力,他们自行脑补的结果,便是出征凉州一个军团,留守关中一个军团,护送曹亮返回洛阳的,充其量也不过一两个营的兵力罢了。
放长线,才能调大鱼,曹亮专门派人前往寿春,给王昶面授机宜,对淮南的战事做出了详尽的安排。
此时的淮南,战况正趋于激烈,孙綝这次调动了十三万大军,其中吴军十万人,司马伷的降军三万人,兵分四路,直袭淮南荆州,拉开了又一次的北伐大幕。
与蜀国诸葛亮的五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相比,吴国在淮南荆州的用兵更为的频繁,频繁到连他们自己都记不住这是第几次出兵了,反正吴魏之间的边界,就从来没有安生过,你来我往,几十年间战事连绵不断,从来也没有消停过。
距离上一次孙峻北伐这才刚刚地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次孙綝又重整旗鼓,再次大举进犯淮南。
和往常一样,这次孙綝依然将进攻的重心,放在了淮南,至于荆州那边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策应,以牵制荆州一带的魏军,使其不敢向淮南方向大举增援。
这已经是吴国进攻时惯用的套路了,攻淮南时就一定要稍带荆州,攻荆州时就一定会稍带淮南,在吴国多次的进攻之中,在淮南的用兵至少占到了七成以上,可见吴人对淮南的执念究竟有多深了。
这次孙綝进攻淮南,和他的诸多前任一样,也是满怀信心的,在自恋这一点上,吴人向来是无人能及的,每一次的出兵他们都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怀,皆有一举问鼎天下,逐鹿中原的感觉。
但理想很丰满,现在却很骨感,无论吴人怎么折腾,他们都无法在淮南或荆州获得寸土,一次次的挫折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汲取教训,反而是让他们更加地起劲,在他们看来,也许下一次进攻就会有奇迹出现,就会大功告成。
当然,这也和他们背倚长江天险有着莫大的关系,不管淮南或荆州的战事打得有多烂,只要他们一撤军,魏军就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每一次吴人都能全身而退,这无疑让吴人是底气十足,你奈何不了我,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能把我怎么办?
当然,每次吴国的进攻也是瞅准了机会再下手的,不是乘着魏国国丧就是实力空虚的时候才会出兵,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孙綝也是瞅准了曹亮用兵于雍凉的机会,才会悍然出兵,发起进攻的。
如今魏军的主力基本上是放在雍凉一带的,那儿的形势极为的复杂,有司马残晋的势力,也有河西鲜卑的势力,再加上不甘寂寞的姜维,整个雍凉如今至少也有四方力量在角逐,所以孙綝认为曹亮想要从雍凉战场之上抽身的可能性为零。
魏军的主力在西北,那东南一线就近乎空虚了,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孙綝想要在吴国立威,那就必须要拿得战绩功勋来,没有威望,他如今的地位也不会太牢固,更别说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所以孙綝不顾别的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倾起大军,直袭淮南,这一次,他玩一票大的,打一场震惊天下的大仗。
第1840章
再战新城
毫无疑问,这一次,合肥新城又一次地成为了吴军的首要攻击目标。
对于合肥新城,吴人是又爱又恨,至少一半以上的吴军进攻,都是围绕着合肥新城来进行的,可见吴人对合肥新城的钟情程度有多深了,执着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但同样合肥新城也承载了吴人最为痛苦的回忆,新城的城墙之下,埋葬着吴国的多少亡魂,数都数不过来,那不可逾越的城墙,似乎成为了吴人的一个噩梦,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成为了吴人心中的一道阴霾,挥之不去。
就算是上一次吴人沾了诸葛诞的光,空手套白狼拿下了合肥新城,在屁股还没有捂热呢,新城便又得而复失了。
没有得到和得到又失去了,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后者会更令人懊恼和沮丧,新城的得而复失,无不令吴人是扼腕而叹,仿佛是失去了一件最为宝贵的东西。
不过这一次吴人能够得以拿下新城,一偿多年的夙愿,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认为新城也并非是牢不可破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吴国还是有希望再次拿下的。
这次孙綝率军大举进攻新城,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而来的,他认为上次吴军能够拿下新城,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这次一样也可以。
出征之前,孙綝已经是掌握了魏军在淮南方面的布防情况,由于曹亮用兵于西北,整个东南防线上魏军的守备空前的薄弱,荆州那边有杜预在坐镇,手中倒是还有三个营的主力营,而刚刚从荆州对调到淮南任都督的王昶,手底下的兵马可全部是郡国兵,总兵力合计都不超过四万人,做为最前沿的边防要塞合肥新城,守军也只有七千人,蜀军的如此兵力配置,不禁让孙綝是颇为心动,这不是天赐良机是什么?
驻守新城的将领是诸葛靓,诸葛诞之子,与吴人也是老相识了,由于上一次淮南之战时,吴人先是与诸葛诞合作,得到了合肥新城,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吴人背盟弃义,与诸葛诞反目成仇,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而双方从此结怨,诸葛诞兵败之后,诸葛靓舍近求远,拒绝了向吴国投降,转而北投并州,如今奉曹亮之命,镇守新城,新仇旧恨,让他和吴人更是分外眼红。
进攻新城之前,孙綝还特意地派人前去劝降诸葛靓,准备打一打感情牌,说以前吴国和诸葛诞的合作比较愉快,只是受到司马伦的挑拨,才会导致双方反目,做为补偿,孙綝亲口允诺,只要诸葛靓能献城归降,至少也能给他一个车骑将军的位置,比起诸葛靓在魏国现在的官职,可高得多的多。
诸葛靓当时就唾了那使者一脸,吴人也太不要脸了吧,当初正是他们背信弃义,才导致了诸葛诞败亡,如今居然又跑过来给自己画大饼,我呸,爷我不稀罕,鬼才知道吴人还会不会信守诺言,真如是归降了他们,只怕自己将来会死无葬身之地。
诸葛靓虽然没有毁书斩使,但也没有轻饶,他下令将吴国使者们的鼻子全给削掉了,而后乱棒给打出去,从新城的官署一直棒打到城门口,那使者和一堆的随从,几乎是爬着离开新城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7/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