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7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0/1023


想当初,华仇的部落和洪基的部落一南一北,各占建安郡的半边天,双方势均力敌,相互对峙,但却一直也是相安无事。
可现在华仇想要立国称王,那洪基怎么办,难不成也要有样学样,他也称王建国?
都是说了一山难藏二虎,一国难容二主,成立了国家,那就跟以前部落的概念不同了,二者之间,也必有一战。
洪基本来就是一个暴脾气,听说了这件之事之后,当即就率兵去攻击华仇的营地,华仇当然是不甘示弱,双方在建安城中,便展开了厮杀,为了争夺建安城的控制权,双方不遣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杀得是天昏地暗。
想要称王,那就不能继续地窝在山沟里,至少也有一座国都吧,建安城无疑便成为了最为理想的所在,这次两大部落相争建安城,也就是报着一决雌雄的架式,谁有本事拿下建安城,谁才有资格立国称王。
所以,这场交锋成为了决定越王归属的大战,华仇和洪基谁也不肯后退半步,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以前两大部落虽然是偶有争端,但很少演化为大规模的械斗,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盘和山寨,而这些山寨都建在险要地方,易守难攻,不管谁去进攻谁,都是占不到便宜的,所以多年以来,两大部落一直针锋相对却相安无事。
但这次在建安不同,入城之后,华仇部落和洪基部落各自控制了半个建安城,谁也占不到地利上的便宜。
对于华仇和洪基而言,这是一场谁也不能让的较量,一旦后退,那就意味着失败,那就意味着承认对方为王,从此得活在别人的鼻息之下。
所以这场战斗,双方可真是拼尽了全力,他们就连山寨里的最后留守兵力都调到了建安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战斗之中,不将对方击垮,绝不罢休。
而且其他的中小部落,也纷纷地站队加入到了战斗之中,以前依附于华仇部落的,此时大部也加入到了华仇阵营之中,以前依附于洪基部落的,此时大部也加入到了洪基的阵营之中。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见风使舵的部落,看到那一方占据优势,就投靠那一方,当形势逆转之时,再度地反水,去投靠另一方。
据说有一个小部落了,在几天之内,就连着转了四次舵,朝归华仇部,暮属洪基部,看似左右逢源,但却彻底地惹恼了两位大佬,脚踏两只船的下场,自然是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
这场大战,几乎将建安郡所有的落部都卷入进来,这场混战,持续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双方是死伤惨重,拼了个两败俱伤,但依然没有收敛的架式,似乎最终不决出个胜负来,是绝不罢休的。
打到了最后,双方都筋疲力竭了,就在此时,魏国的军队地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包围了建安城,将山越人的残余力量来了个一锅端。
羊祜选择的出手时机相当的准,为了争夺建安,山越人拼个你死我活,本来已经做好进军准备的魏军在羊祜的指挥下,暂缓了攻势,等他们自相残杀的差不多了,羊祜再给他们来一个鹤蚌相争,从收渔翁之利,此时打得早已经是疲惫不堪的山越两大部落,又如何经得起魏军的攻击,只能是纷纷投降。
华仇和洪基这时候才傻了眼,他们拼死拼活地争斗,到头来不过是给他人做了嫁衣,魏军不费吹灰之力地便拿下了建安郡,山越人也全军覆灭,他们这是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不过华仇和洪基要不甘心就这样投降,他们各自率领本部的残余人马,奋力突围,越王是当不成了,但如果能逃回到山里,依然可以做他们的山大王。
但魏军不可能再给他们逃走的机会了,这个包围圈有如铁桶一般,华仇和洪基虽然是拼尽全力,但也根本就撼不动魏军的防线,最终华仇和洪基双双战死,山越人彻底地失去了希望,全员投降,再无一人抵抗。
羊祜将投降的山越人迁往吴郡去居住,便安排出大量的良田让其耕作,山越人从此也融入到了农耕社会。
至于建安郡这边,羊祜也会从吴郡淮南一带迁一些百姓过来,开垦土地,耕种庄稼,并且由朝廷委派官吏,对建安郡进行有效的管理,逐渐改变这里的荒芜状况。
这次羊祜的南征,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残吴的势力,更为重要的是开疆拓土地,他从建业一路打到了建安,跨越千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国计民生上面。
残吴势力已经逃往了夷洲,羊祜暂时还不具备跨海作战的能力,所以在上表曹亮之后,暂时地放弃了收拾这股残吴势力的打算。
曹亮给羊祜下令,让他继续挥兵南进,去征讨交州。
羊祜的军队打到建安之后,豫章、新都、庐陵的太守纷纷向魏国投降,扬州大部已经平定,现在只剩下了交州和荆州还在负隅顽抗,交州之边就交给羊祜讨伐了,至于荆州,曹亮将会亲自收拾。
第1956章
三将碰头
早在攻下建业之后,曹亮就已经布局下一步的战略了,羊祜的中军团负责向东南进军,去收拾吴国在扬州和交州的残余力量。
其实,这个任务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吴国的绝大部分兵力,都是部署在长江沿岸的,扬州的东南地区和交州,其实并没有多少力量能与中军团相抗衡,羊祜的征伐,可以说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路横扫便是。
唯一的困难就是路途遥远,地形复杂,数千里的征程,对于后勤补给来说,是一个最为艰苦的差事,所以曹亮也并没有要求羊祜的速度,让他只需要半年之内,平定东南诸郡即可。
这个平定可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攻克,选派官吏,驻扎军队,任用贤良,恢复民生,这些可都是羊祜的职责。
而盘距在武昌为中心的荆州军团,目前仍保持着充足的战斗力,更有陆抗这样的名将坐镇,依然是魏军不可轻视的对手,所以曹亮将会亲自指挥战斗,并且调动了右军团和水军两大军团,准备从南北两线,对武昌发起进攻。
杜预的右军团三个步兵营,早在去年曹亮准备渡江之战时,就已经从襄阳南下,直逼武昌了。
不过杜预的这一路人马,并非是担任主攻的,曹亮要他们出兵武昌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牵制吴国的武昌的兵力,使其无法东援建业,为东线作战提供战略支援。
尽管吴人也明白这是魏军的佯攻之计,但他们同样也不敢轻易地调动荆州的军队东援建业,毕竟武昌乃是重镇,一旦出现兵力空虚的情况,魏军的佯攻那就不是佯攻了,成为实打实的进攻。
战场上的谋略本来就是虚虚实实,实在有虚,虚中带实,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吴人认为魏军只是佯攻就不做防备的话,那到头来吃亏的肯定是他们。
而且吴人对建业的防守一向是很有信心的,所以在魏军没有展现出强大的攻击力时,吴人甚至都没有调兵东援的想法,固若金汤的建业防线,还需要锦上添花吗?
等吴人发现魏军真正的渡江手段之后,建业的失守那也不过是须臾之间的事,武昌的吴军根本就是鞭长莫及,来不及有任何的动作,等建业失守的消息传到武昌,那怕是陆抗也彻底地懵了,他似乎不敢相信魏军究竟真得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渡过了长江,攻克了建业城。
建业已经失守,陆抗当然不会蠢到调动起武昌的兵马前往建业,他现在的想法是,如何能守住武昌,这才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
建业的失守给武昌也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尽管魏军的渡江策略是不可复制的,但渡过长江的魏军就如出渊的巨龙,下山的猛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他们的前进了,失去了长江防线的武昌,还能守得住吗?
杜预南下之后,虽然并没有对吴国的武昌长江防线发动进攻,但却也一路横扫了吴国的江北诸多战略要地,连续地攻克了编县、云杜和当阳诸城,东路逼近了武昌,西路逼近了江陵,对吴国的荆州防线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虽然杜预手中只有三个步兵营再加军团直属部队,合计兵力五万人,但是魏军的野战步兵实力却是无比强悍的,根本就是吴军所无法匹敌的,所以那怕是魏军一路横扫江北诸地,驻守武昌的右大将军陆抗和驻守江陵的荆州牧施绩以及驻守西陵的西陵都督步协根本就不敢出战,只能是坐视魏军进逼长江一线,而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现在荆州的形势也是相当严峻,就算是坐拥长江防线,难以用乐观二字来形容,这一次的淮南之战,吴国损失了十五万,只对常备军只有二十五六万的吴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最为沉重的打击,虽然战后一年多的时间,吴国不断地征兵扩充,但也再难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了。
而且就算是人数上达到了,但这么多的新兵,势必会拉低吴军的战斗力水平,战争打得可不仅仅只是兵马人数的多寡,决定战争的因素很多,但军队素质和战斗力水平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魏军的队伍久战善战,他们的战斗力远在吴军之上,除了水面的较量之外,吴军真得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但水军的优势,随着建业的失守,也变得荡然无存了,整个的荆州处于一片惶恐之中。
建业拥有吴国半数以上的军队,拥有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但就算如此,长江防线还是无法抵御魏军的攻击,从魏军拉开了渡江的序幕直到建业的沦陷,前后也不过才两三天的时间,等武昌的陆抗得到建业的失守的消息,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吴主孙休龙驭宾天,吴国群臣星流云散,吴国亡矣。
闻讯之后的陆抗对着建业的方向是痛哭流涕,陆家世代忠良,为了吴国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孙氏的这片江山基业,只是没想到吴国三世而亡,如何不令陆抗是痛心疾首。
虽然建业沦陷,吴主崩殂,但荆州交州未失,吴国还有大半的领土在握,陆抗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屈膝投降的人,所以得到孙休崩殂的消息之后,陆抗第一时间就决定与魏国对抗到底,他当即就命人将消息通报给荆州牧施绩和西陵督步协,请他们到武昌来,共商大计。
这可是头等的大事,得到消息的施绩和步协连夜乘船,便直抵武昌,三人碰头之后,便开始讨论何去何从的问题。
三个人当时就达成了共识,尽管吴国已经亡国了,但身为吴臣,他们绝对是不会向魏国投降的,步协提议册立孙氏宗室子弟为帝,承继大统,恢复吴国,只要吴国的大旗不倒,吴国的人心就会涣散。
陆抗和施绩当即表示赞同,认为步协的主意不错,国难之时,必须要新立一个君主,才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击退敌人。
第1957章这下有些尴尬了
但让陆抗他们比较头疼的是新君的人选问题,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孙休驾崩之后,理应由当朝的太子,也就是孙休的皇长子即位,其次便是孙休的其他儿子,但不幸的是,孙休的几个儿子都尚在年幼,建业沦陷之时,他们和孙休一样俱在建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孙休既死,恐怕太子及几位皇子也很难幸免,从建业传来的消息之中,虽然没有太了亡故的消息,但谁都知道,要这种战乱之中,几个孩子想要逃出性命,难度绝不是一般的大。
更何况就算太子活着,恐也成为了魏人的俘虏,就算是他能侥幸逃脱,但无法来到武昌,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新君的人选,已经没法再去考虑孙休的后人了,父死子继无法达成,那只有兄终弟及了,但孙权的诸多儿子之中,孙休是活在最后一个的,其他的兄弟全部早亡,大部分都是死于宫廷内斗,所以选择新君,孙休这一代人是没得选了,只能是从下一代之中来远,也就是孙权孙子这一辈的。
这一辈倒是有不少的人,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早亡,生有三子,也早早地死了,所以孙登这一脉是断绝了的;次子孙虑,官至镇军大将军,年二十而亡,无后;三子孙和,曾被立为太子,后被孙权所废,育有四子:孙皓、孙德、孙谦、孙俊;四子孙霸,曾封为鲁王,因为二宫之争事,为孙权所杀,育有二子:孙基、孙壹;五子孙奋,因擅杀被废为庶人,有五子;六子孙休,刚刚驾崩的吴国皇帝,有四子;七子孙亮,前任皇帝,无后。
所以在活着的孙辈之中,孙皓是嫡长孙,自然也是有着优先的继承权的,但不管是孙皓还是别的皇孙,都不在荆州一带,陆抗他们便是有心立其中之一为新君,那也是鞭长莫及之事。
最后他们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准备迎立长沙桓王孙策之孙上虞侯孙奉为帝,虽然说孙奉的血脉算是旁系,但孙奉此刻在荆州的桂阳郡任太守,这也是陆抗他们唯一可以接触到的孙氏子弟了。
吴国灭亡之后,许多的宗室子弟四散而逃,远在荆州的陆抗根本就无处寻觅,而且他们也没法等待下去,现在吴国大地上需要这一面旗帜在飘扬,去挽回那些崩溃的人心和低落的士气。
经过陆抗施绩步协三人慎重地商量之后,他们火速地派人前往桂阳郡,把孙奉请到了武昌来。
孙奉一听要他当皇帝,当时就懵了,连忙地推辞,施绩对他道,江东的这片基业,原本就是他的祖父孙策打下来的,只因孙策亡故之时,其子孙绍年幼,江东的局势还过于险恶,孙策才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弟弟孙权,现在到了国家危亡劫难之时,孙奉身为长沙桓王的子嗣,理应站出来,挑起社稷的重担,为恢复吴国尽一份自己的棉薄之力。
听到了这番话,孙奉终于是勉强地答应下来,陆抗施绩他们立刻着手布置登基大典,然后诏告天下。
可就在他们万事齐备的情况下,会稽那边突然地传来了消息,丞相张布和濮阳兴拥立乌程侯孙皓登基,成为了吴国第四位皇帝。
这一下武昌这边就显得无比的尴尬了,他们甚至连祭天的坛子都准备好了,可会稽那边的消息一传来,所有的一切筹备只能立刻停止。
从血统上来讲,孙皓是孙权的嫡长孙,比孙奉这个侄孙更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且孙皓抢先一步登基,如果荆州这边还是执意立孙奉为帝的话,那岂不是一国二主了吗?
这样分裂的局面对已经是支离破碎的吴国来说,那将更会是雪上加霜,陆抗施绩他们深思了几日,决定放弃称帝,改而迎奉孙皓为帝,在荆州采用了孙皓的年号纪元,改年号为,并向会稽朝廷递送贺表。
只是这份贺表孙皓是没机会看到了,因为这份贺表还没有来得及送抵会稽呢,会稽郡已经被魏军所攻破,孙皓被迫地向南迁都,荆州这边也失去了和孙皓朝廷的联系。
其实双方压根儿也没有联系上,由于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魏军这个巨大的障碍,让他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无比困难。
而且魏军在攻克建业之后,根本就没有停歇的打算,他们是立刻兵分两路,一路向东,横扫吴郡、会稽,一路向西,直指丹阳、鄱阳、豫章,水陆并进,显然是直指荆州而来。
摆在陆抗等人的面前的形势已经是无比地严峻了,荆州江北的杜预军团一直是虎视眈眈,王濬的水军已经逆流而上,而石苞所率的屯骑营和劲骑营更是一路所向无敌,征服了江南的诸多郡县,渐次地向柴桑逼近。
相对来说,西路军的进军速度并不会比东路的羊祜快到那儿,曹亮要求各部进军步步为营,这次的进军不仅是征讨,而是平定,魏军所到之处,必须地要将吴国的领土转化为魏国的疆域,吴国的子民转化为魏国的黎庶。
所以这样的行军速度肯定是快不起来的,沿途所有还在抵抗的吴国军队都必须予以干净彻底地歼灭,不留任何的后患,那怕是已经投降的郡县和军队,都需要细致地处理,该整编的进行整编,该调遣的进行调遣,绝对不给他们再度滋生反叛的机会,一切都必须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个平定的过程,就好比是农夫在田里锄草,但凡锄头伸不到的地方,或者是锄得不够深的地方,就会有残存的杂草和草根,如果斩草不能除根的话,只要给它们合适的机会,又会春风吹又生。
在短时间内征服如此辽阔的疆域,面临的问题是诸多的,如果仅仅只是进行粗放式管理的话,魏国在江南的统治基础就不会是牢固的,所以曹亮要求各部人马,不贪功不冒进,稳扎稳打,力争只要锄一遍,便将所有的杂草都锄个干干净净。
第1958章
望风而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0/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