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7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1023


了解的柴桑之战的详情之后,陆抗下令带陆式下去休息,这一路陆式连日奔波,几乎连眼都未曾合一下,神情极是萎靡,他也是拼着所有的力气,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武昌,将柴桑失守的消息告知陆抗等人,这样也能让陆抗他们提早做出防备。
毕竟柴桑失守之后,魏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就会是武昌了。
陆抗并没有打算追究陆式临阵脱逃的责任,这当然不是因为陆式是他的族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柴桑的失守其实是水军失利后导致的,没有水军做为辟护,柴桑关根本就不可能守得住,这一点,陆抗施绩等人都比较清楚,所以说柴桑关的失守责任,根本就不在陆式身上,所以也就没有追究他的必要。
陆抗他们现在要处理的,就是荆州面临的棘手局面了,原本荆州的形势还是不错的,北有长江之险,东有柴桑门户,魏军虽然攻取了扬州,但陆抗手中还有荆州十一个郡的地盘,地险兵强,粮草充足,还是有和魏军一战之力的。
但柴桑的失守和水军的覆灭,却无异让感觉到形势乐观的陆抗当头挨了一棒,最让他痛心的,就是水军舰队的覆灭,水军几乎是荆州军唯一的基石了,也是荆州能与魏军抗衡的唯一资本,没有了水军,荆州的千里江防就如同虚设,魏军可以轻易地渡过江来,而除了水军之外,吴军在陆战方面,差距和魏军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面对这样的局势,陆抗能不头疼吗?
孙皓在建安被山越人所弑的消息传来,吴国又“亡”了一次,由于消息的隔阻,陆抗他们并不知道留平在侯官拥立孙皓的长子孙瑾为帝的消息,因为留平草草地新立朝廷之后,就将侯官当地的百姓都裹挟去了夷洲,连个传信的人都没有留下,而夷洲与建安郡相隔着茫茫大海,留平这一去,自然是沓无踪迹。
荆州那边,又一次陷入到了无主的状况之中,原本陆抗和施绩、步协还商议着要不把先前搁置的登基大典搞起来,还是让孙奉来当皇帝,以延吴祀。
国不可一日无君,孙皓在位之时,虽然他根本没有机会统治荆州,但荆州却用着他的年号,尊他为帝,其实也就是有一个精神的象征罢了,不至于让荆州的军民没有归属感。
但孙皓这一死,荆州这边已陷入到了无主状态,百姓人心惶惶,陆抗他们当然得想办法来稳定大局。
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重启先前的立君操作,仍然让孙奉来当这个皇帝。
只是陆抗和施绩、步协正商量这个事,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操作呢,就传来了柴桑失守的这个消息。
现在荆州面临着魏军的入侵,
当务之急是赶紧地整饬军备,准备迎战,至于这个新君的加冕大典,恐怕只能是压后进行了。
可是不立新君的话,必然让荆州的军心民心更加地涣散,尤其是在这种大敌当前的局面之下。
柴桑的失守,消息一旦传开,荆州必然会陷入到一片恐慌之中,再加上荆州百城无主,局面势必会一发不可收拾。
陆抗身为荆州最高的军事统帅,对这个局面也是束手无策,难呐,确实是难,在这种大厦将顷的局面之下,那怕陆抗再有能耐,也做不到力挽狂澜,他毕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
柴桑关原本是陆抗最为有把握抵御住魏军进攻的地方,只要能守住柴桑关,荆州的局面便还有转机,但现在随着柴桑的失守,荆州的局面也彻底地陷入到了无解的死局之中,陆抗想要逆风翻盘,这难度,简直有如登天。
这时,一直沉默着的施绩幽幽地道:“某倒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第1988章
故伎重演
吴亡之后,荆州方面由陆抗、施绩、步协三巨头组成的荆州地方势力主持着荆州的地方军政,随着孙皓小朝廷的覆亡,荆州这边已经成为了残吴势力的最后一片天地了。
三巨头之中,左大将军陆抗自然成为了首席大臣,荆州牧施绩次之,而西陵都督步协再次之,两人皆以陆抗马首是瞻。
三人原本是分镇三地的,陆抗坐镇武昌,武昌是吴国的陪都,孙权便是在此称帝的,后来才迁都到了建业,但武昌之于吴国,依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存在,事实在,在建业沦陷之后,武昌已经成为了吴国新的政治中心了。
荆州的治所是在南郡的江陵,一直以来,施绩也是镇守江陵的,而西陵都督步协,自然也是坐镇西陵的。
西陵是吴国的西大门,同时也是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之地,战略位置格外的重要,自从夷陵之战后,吴国便将西陵做为一个防守的要塞之地,一直派遣重兵驻守。
原本互无交集的三巨头各自坐镇一地,相安无事,但随着建业的沦陷,荆州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处于战略前沿的江陵和西陵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原本最为安全的武昌形势却变得芨芨可危起来,有鉴于此,陆抗特意地邀施绩和步协各自带兵相援武昌,共商大计。
在陆抗的计划中,将以武昌为中心来组织荆州保卫战,武昌北据长江,东接柴桑,西连江陵,南靠巴丘,如果能做好这四塞防御,必可使武昌安稳如山。
而在这四塞当中,柴桑关成为了重中之重,因为魏军攻取了建业之后,必然会西进柴桑,柴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魏军的首攻目标。
陆抗以前担任的就是柴桑督的职务,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柴桑的险要并不在柴桑关,而是彭泽湖,只有守住彭泽湖,柴桑关的山水之险才有作用。
所以陆抗特意地将武昌水军的大部分拨给了步阐,由他率船队东进柴桑关,与魏军决战于彭泽湖,只要步阐的水军能够扼制住魏军的进攻势头,便可以确保柴桑不失。
在最初的几个月时间里,步阐连续地和魏军水师交锋多次,一直保持着不败之势,稳稳地守住了柴桑,这让陆抗放心了下来,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谁也未曾想到,几个月的平静之后,突然传来了一个噩耗,水军战败,柴桑沦陷,武昌的东大门失守了,这对志在打造武昌保卫战计划的陆抗来说,不吝是一个最为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步阐所率的水军,几乎是荆州吴军的支柱力量,陆抗也没有想到他们会败得如此之惨。
按陆式所述,步阐的水军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军使用了投石车来发射猛油火弹和石弹,步阐事先没有做出防备,以密集的阵型去迎战,所以才会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
投石车?猛油火弹?
陆抗不禁是感慨万千,建业之战失败之后,陆抗根据所掌握的情报,对魏军的投石车做了严格的防范,他甚至下令吴军所有的战船,非必要时候,不得靠近岸边两里之内,尤其是敌情未明的区域,一定要与岸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但日防夜防,陆抗还是没能防得住,曹亮居然将投石车安装到战船上,这种超乎想像的创造,足以颠覆任何人的三观了。
如果魏军的投石车在岸上的话,他们还是有防范机会的,但如果魏军将投石车安装到了船上,那吴军真得没有什么机会了。
吴国多少年来凭借着长江天险划江而治,与魏国分庭抗礼,最大的倚仗就是来自于水军,但现在这份倚仗没了,整个吴国也变得残破不堪,陆抗也是愁眉不展,一副无计可施的样子。
这时一直闷不作声的施绩突然说他有办法,陆抗不禁面露一丝喜色,急急地道:“施兄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施绩看了一眼陆抗,又看了一眼步协,步协依旧沉浸在丧弟的哀痛之中不可自拔。
施绩缓慢地道:“如今水军尽丧,柴桑失守,荆州的形势已经是危如累卵,一旦魏军水陆两路进逼武昌,以我们此时手中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抵挡魏军,荆州危矣。依某之见,不如举荆州而降,方可化解危机。”
步协闻弟之死,伤心欲绝,哀恸不止,对今日的议事也是心不在焉,但此刻听了施绩想要投降的话,不禁是大吃一惊,怒嗔道:“逆魏杀吾弟,某与之不共戴天,岂肯降乎?”
陆抗脸上也略带不悦之色,道:“施兄何出此言?逆魏大举犯我江东之境,害二帝之命,我们身为臣子,当以死节尽忠,报效社稷,如何能因敌势强大而屈膝投降,为天下人所耻笑?”
施绩不慌不忙地道:“陆兄,步兄,你们别急着否决,某之所方言降者,并非是降魏,而是降蜀,蜀国乃与我国为盟,如果得蜀国出兵相助,可得荆州之安宁。”
陆抗面露出沉思之色,道:“施兄是想要借助于蜀国的力量来对抗魏国?”
施绩微微一笑道:“然也。如今荆州局势危在旦夕,仅凭我们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和魏国大军相抗,所以必须要借助于蜀国的国力量,方有机会守住荆州。不过蜀国没有好处的话,也是不会轻易出兵的,所以某才有降蜀的打算,蜀人垂涎荆州之久矣,若我们许之以荆州,蜀人必心动矣。”
施绩的这个计划,还真不是现在才想到的,当初孙綝当政之时,残害忠良,杀戮宗室,把整个江东都搞得乌烟瘴气的,局势危急,当时施绩就曾经秘密地联络蜀国,向蜀国献出荆州之地,希望能够借助于蜀国的兵马,杀孙綝,清君侧,维稳吴国的大局。
只不过后来张布丁奉陆抗他们诛杀孙綝成功,施绩的这个计划才没有施行下去,如今施绩提出这个方案,相当于是故伎重演。
第1989章
降蜀
步协立刻反对道:“蜀人历来贪得无厌,当初赤壁之战时,公瑾都督率军浴血而战,才得以驱逐曹操,刘备据公安,以地少不得安民为由向我主借得荆州数郡,岂料这一借却是有借无还,若非吕蒙都督杀关羽抢回荆州,只怕到现在荆州还为蜀人所占。施兄此番欲以荆州之地降蜀借兵,只怕是肉包打狗,有去无回。”
施绩微微一笑,道:“我们明为降蜀,实则借兵,此乃驱虎吞狼之计。等将来击退魏军,蜀军早已力衰,根本在荆州站不住脚,我们只需要略施小计,便可以驱逐蜀兵,兴复大吴了。至于蜀人肯不肯派兵,这一点勿庸置疑,蜀人眼馋荆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么大好的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的。”
施绩几年前联系蜀国意图对抗孙綝之时,就曾得到了蜀国的积极响应,蜀主刘禅还特意给永安都督阎宇增派了五千人马,让他随时准备出征。
当时施绩并未曾许诺将整个的荆州相让,而仅仅只是说割给几个郡给蜀国,也让足以令蜀人为之心动了。
后来计划流产,蜀人那边估计也是一片叹息,肯定觉得他们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时机。
收复荆州,估计是蜀人最大的梦想了,只不过夷陵之战后,蜀人也再没有那个实力了,而且他们还需要抽出精力来,去对付北方的曹魏,最擅于审时度势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担任辅政丞相之时,就明智地做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与吴国重修旧好,恢复了吴蜀同盟的关系。
尽管两国这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蜀人就没有收复荆州的野心,如果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蜀人一定会疯狂地为之追逐的,这一点施绩深信不疑。
借助于蜀国的力量抗衡魏国,这也是陆抗可以接受的,比起投降魏国来,终究是要好一点的,毕竟蜀国的国力,和魏国相比,那绝对不是一个层次的,他们现在名义上降蜀,但将来还是有机会复国的,可降魏的话,那真就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既然陆抗同意了施绩的方案,步协也就没有再坚持反对了,毕竟魏人刚刚杀了他弟弟,步协是绝不会投降魏国的,至于降蜀,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因为他也清楚,仅凭现在荆州的残吴力量,是很难和强大的魏军相对抗的,只有借助于蜀国的力量,才有打赢这场战场的希望。
当然,就算最后打输了,那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毕竟他们已经算是尽了最大的力气,吴国现在这种局面,他们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这是陆抗最终的想法。
既然确定了这个方案,那么派谁去就成了最关键的事了,出使蜀国,需得派一个能言善辩又得熟知蜀国内务的人,如果所用非人的话,把这事给搞砸了,那荆州最后的希望也就泯灭了。
施绩显然是早已经想好了人选,道:“派建平太守吾彥去吧,他为人极是忠烈,又熟知蜀国之事,是最佳的人选。”
建平郡是吴国最西的一个郡,和蜀国的永安相邻,自然也是和蜀国打最多交道的地方,吾彥在建平郡担任太守多年,对蜀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同时吾彥也是一个对吴国极为忠诚的人,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现在吴国已亡,许多的吴国文臣武将都在变着法子找出路,为他的后半辈和子孙后代谋利了,如何还能替残存的吴国势力卖命,如果派这样的人去,很可能转头就将吴国给出卖了。
所以必须要选一个对吴国极为忠诚的人去,他们才放心,施绩推荐的吾彥,陆抗是没有任何的意见的,而步协是吾彥的上司,对吾彥也是比较了解的,所以三人商定,就由吾彥前往蜀国。
此时的吾彥,还在建平郡,陆抗一纸调令,将他火速地调到武昌来,向他面授机宜,毕竟这次吾彥前往蜀国,是和蜀国进行谈判的,既是谈判,那就必须要有谈判的底线和谈判的技巧,就算荆州投降蜀国,那也不是无条件的投降,必须要在合量的范围之内,为吴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
姜维抵达永安已经有些时候了,在这之前,蜀中就不地有谣言传出,姜维是惧怕黄皓,害怕留在成都会被黄皓给迫害和暗算,所以才会出镇永安。
毕竟永安远离北伐前线,和盟国吴国相邻,根本就没有什么战事可发生。
姜维和阎宇的防区对调,这完全是一种认怂的表现。谁都知道,阎宇是黄皓的人,姜维将汉中交给阎宇,自己去了永安,不就是向黄皓低头了吗?
可叹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
却迫于形势,不得不向阉竖低头,蜀中之人多数是摇头感叹,蜀国之亡不久矣。
对于这种流言,姜维则表示沉默,没有加以任何的驳斥,就连的手下的诸将愤愤不平之时,姜维都下令让他们缄默,似乎姜维本人都默认了这种说法。
但对于姜维来说,根本是不值一提的,黄皓不过是一个太监,依仗着皇帝的宠幸为非作歹,但对于姜维来说,捏死他,不过和捏死一只蚂蚁没有多大的区别。
那怕就是后主刘禅,如果姜维不爽的话,将他给废了,重立一个听话的新君,也不是什么难事,这对于手握重兵的姜维来说,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姜维之所以没有动手,只不是为了大局,如今的天下之势,已经和当初三国鼎立的局面大为不同了,曹亮的强势崛起,已经打破了三国原本的平衡。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如果姜维执意要杀黄皓的话,那必然和刘禅彻底地反目,姜维不想当权臣,但为了自保,也不得不走那条废帝之路,如此一来,就算是功成,蜀国也将陷入到万劫不复之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