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8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6/1023


第2184章
百密终有一疏
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了傍晚,西陵的防线早已经是千疮百孔,芨芨可危,而蜀兵更是累得精疲力竭,气喘吁吁,体力透支的十分严重,如果不是平江营缺乏攻城破敌的经验,很可能现在西陵城就已经易手了。
姜维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险恶战斗,所以身处逆境对于姜维来说真得不算个什么事,但像今天这样憋屈的战斗,却是他平生第一次经历。
以前不管是身处困境还是顺境,姜维都有全力来拼搏的机会,那怕是深陷到敌人的重围之中,只要姜维能够舍身忘死的拼杀,依然是有突出重围,逆转战斗的希望。
但今天这样的战斗,却让姜维看不到一丝丝的希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发力的机会,面对魏军投石车的攻击,蜀军完全是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御,无法抵抗,更无法反击,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这样的战斗,怎生一个郁闷啊!
而且这次魏军的投石车,用得特别的恶心人,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打一会儿停一会儿,来来回回地折腾着蜀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循,让蜀军只能是城上城下疲于奔命,将所有的体力和精力都无休止地消耗在无谓的奔跑过程之中,以至于和魏军攻城部队展开激战的时候,蜀军明显的出现体力不支战斗力下降的问题。
这对姜维来说,确实是一场极为难打的仗,其实从姜维整个西陵防御计划来看,他最怕的,也就是魏军的投石车。
为了消除投石车对西陵城的威胁,姜维将整个战线向前推了百里之远的距离,以猇亭为最前沿,精心打造了一条长围防线,利用险峻的山势,对试图进攻西陵的蜀军进行有力的阻击。
表面上来看,姜维是将他最为擅长的山地战发挥到极致,利用蜀军在山地战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来阻击魏军。
但事实上,也是姜维对西陵城防御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虽然西陵城一直以来都是吴国在荆州西部的要塞,同时兼顾着对抗来自于魏国和蜀国的威胁,所以西陵城的防御配置,一直以来都是最为顶级的。
吴国的经济力量薄弱,在城池的防御上面也向来是马马虎虎,就连国都建业的城防,在立国之初,都是相当简陋破蔽的。
建业称虽然有石头城的别号,但你千万别被这个别号所迷惑了,直接就认为石头城就是用石头来砌筑的,那样就大错特错了。建业之所以叫做石头城,只不过是因为它建城的那个地方就叫做石头山,因地而得名。
当初的时候建业还叫做秣陵,孙权也是因为听信了张昭之言说这里有帝王之气,所以才在这里建城的。当时条件十分的简陋,别说是砖石砌城了,就连夯土建城都做不到,只能用篱笆墙来代替,建业也就成为三国之中最为简陋的一座都城。
不过建业虽破,但西陵城的防御实力却不含糊,为了确保荆州上游的安然无恙,吴国在西陵城的建造-->>
上面,还是勒紧裤腰带,舍得花大价钱的。
西陵城的城墙虽然也是夯土所建,但在建造的过程之中,还是掺杂了不少的石块,这样就使得西陵的城墙比起普通的城墙坚固了不少,抗投石车打击的能力也是相应提高了。
但姜维却深知魏军投石车的厉害,魏军的投石车已经摆脱了人力牵接拉的范畴,而是采用更为先进的配重式,不但投石车手的数量大大地降低了,而且投石车的力量变得更强,射程更远,精度更高。
在建业的渡江之战中,魏军就曾经建造出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投石车,直接就能将石弹抛射到长江的对岸去,这种恐怖的力量任谁听了,都会胆战心寒。
所以姜维知道,以西陵的城防力量,是不足以挡住魏军投石车,一旦让魏军冲到西陵的城下,用投石车进行饱式攻击,西陵城根本就守不住。
所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姜维最终的防御方案。
但百密也终有一疏,姜维一直死盯着的,是魏军的陆战部队,对于水军这边,姜维有些忽视了,他一直认为,魏军水师虽然有覆灭吴国水军的力量,但那种力量不过是在水面上的,魏军水师还没有能力将这种力量向陆地上扩展吧,只要蜀军不下水,魏军又能奈之若何?
可万万没想到,魏军居然就在姜维的这个盲点上动手了,尽管说魏军派出来的陆战部队并不是最为精锐的野战步兵营,但上万人的攻城部队,还是给姜维带来了无穷的压力。
当然,魏军陆战队之所以能占据主动,完全就是因为有投石车在背后给他们撑腰的结果,在投石车的强力掩护之下,魏军的攻城行动进展的十分顺利,几次都快要将西陵城给攻破了,如果不是姜维的嫡系军队拼死抵抗的话。
姜维身边的这支亲兵卫队那可是跟随姜维身经百战的骁锐之师,经过参战过数次的北伐之战,战力之强悍,一旦也不亚于蜀军王牌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在陇西战场上全军覆灭,连同它的指挥官张嶷一同命殒北伐之路,尽管说退回到蜀国之后,姜维也一心再想要重建这一支王牌部队,但在所有的精锐都损失殆尽的情况,想再将这支队伍重建起来谈何容易,再加上转战永安的事,重建无当飞军的计划也就搁置了。
姜维的这支亲卫军,已经是蜀军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了,装备最为精良,斗志也是最为旺盛,在这种危难时刻,也是他们挺身而出,多次地击退了魏军的进攻,才确保了西陵城的不失。
但这支亲卫军的数量也太少了,多年的战斗下来,虽然有所补充,但总人数现在已经没有千人了,在这种大的战役场合下,它们能挽一时危局,但却能挽回整体的颓势。
现在,姜维只能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宁随的这支援军身上了。
第2185章
赶着去投胎啊
宁随也是在第一时间便得知了西陵城遭遇魏军袭击的情况,接到了姜维的命令之后,他片刻也不敢耽搁,立刻集结队伍,火速地回援了西陵了。
本身宁随在驻扎在四风山这个地方,就是充当预备队角色的,四风山和猇亭相隔不远,也算不上什么险要之地,唯一的重要之处就是这里是猇亭通往西陵的必经之处,而且距离西陵,也只有三四十里的距离。
不管是增援猇亭还是回援西陵,四风山这个位置确实是刚刚好,不远也不近,正好可以左右逢源,做为预备队的驻留位置,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了。
但如果说论险要程度的话,四风山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姜维压根儿就没有把这里当做一个需要坚守的要塞点,所以宁随到达四风山之后,也仅仅只是在这里进行了宿营,简单的兴修了一下工事,只是按照普通的宿营地一般搞了搞防御,基本没有在四风山去构筑什么完整的防御阵地,摆明了就是把这里当做一个临时的宿营地而已。
其实呆在四风山宁随也挺憋屈的,原本他可是猇亭阵地的指挥官,肩负着抗击魏军的重要职责,但司马伦一来,就立刻取代了他的位子,不管是谁,心里一定也是不爽的。
但宁随却不敢有任何的怨言,因为这个决定是姜维做出的,做为姜维身边的心腹之人,理当不会质疑姜维的这个安排。
更何况,司马伦是蜀国的骠骑将军,地位是仅次于姜维的,而他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宁随只是一个副将的身份,如何能资格和司马伦来相提并论。
当初姜维从江陵撤向西陵,面临着马上就必须临时构筑给猇亭防线的问题,以阻挡魏军的追兵,当时姜维手下的人手不足,只能是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守猇亭。
宁随跟随姜维多少年了,忠诚度肯定是没有得说的,否则姜维也不会将他引为心腹,但宁随的能力如何,姜维自然比谁都看得清楚,水平肯定是有的,武艺自然也不会太差,但如果让他来独挡一面的话,也确实是有些勉为其难的。
猇亭的重要性对于整个西陵之战而言,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人手齐备名将云集的情况下,姜维自然而然要选择最为合适的人选,司马伦取代宁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姜维这次担负着西陵之战的重任,他需要对西陵的整体防御计划进行谋划,如何能做到万无一失才是姜维需要考虑的事。
至于任人唯亲,恐怕在姜维的字典之中,过没有这个词,现在也没有,将来更不会有,不管是安排谁来担任要务,姜维永远考虑的都是是不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没有其他人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姜维自然会重用宁随,但当有了更为合适的人选之时,姜维也会立刻进行更替。
让最合适的人来做最合适的事,一直是姜维的治军之道。
宁随就算有些不甘,却也不敢质疑姜维的决定,更别说提什么反对的意见了,姜维让他担任预备队的统率,驻守四风山,宁随也没有任何的怨言,立刻无条件地执行了姜维的调令。
其实当预备队真得很郁闷,没有紧急的情况,他们是根本没有出手的机会的,看着其他的兄弟部队打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立功的机会一抓一大把,而宁随只能是呆在四风山无聊地等待着,如果猇亭前线那边出现了险情,或许还有他的用武之地,但如果猇亭那边平安无事的话,宁随还真是一闲到底了。
宁随每日无所事事,只能是眼巴巴地紧盯着猇亭那边,如果真要出现什么问题的话,那他便会立刻带兵增援。
宁随也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猇亭山那边,只有那边有意外的情况,才需要他顶上去。
只可惜猇亭那边打得虽然十分激烈,但司马伦将猇亭守得是安稳如山,根本就无需宁随的增援,所以现在宁随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了。
至于西陵那边,根本就不在宁随的考虑范围之内,毕竟西陵是大后方,就算还有来自于上庸那边的威胁,但姜维已经派罗宪去守马鞍山了,西陵那边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危险,宁随当然不会认为他还有机会需要去回援西陵。
可接到了姜维的命令之时,宁随还真是为之一愣,猇亭那边没有出问题,反倒是西陵出了事。
这还了得吗?既然姜维都下达了紧急的调令,要求宁随即刻率兵增援西陵,显然西陵那边的军情是紧急无比的,宁随当即便集合起了部队,前后都没有一刻的时间,他就已经率军离开了四风山,一路小跑地赶住了西陵。
从四风山到西陵,只有三十多不到四十里的路程,而且都是比较低矮的丘陵,路况也不是太难,宁随预计自己全速前进的话,最多也就一个半左右的时辰即可抵达西陵。
冬天的日头比较短,宁随出发的时候,抬头看了看太阳,此刻已经是日影西斜了,就算他赶得比较快,回到西陵也大概是傍晚黄昏之时了,也不知道蜀军在西陵城遭到了魏军的攻击,能不能顶得住?
但愿情况不是那么太糟吧,宁随此刻也是心忧如焚,焦急地眺望着西陵方向,只可惜前面有群山隔阻,宁随根本就看不到西陵城的状况,他现在只有加快速度,倍道而行,尽可能地早一点赶到西陵实施救援。
一直到现在,宁随才算是刷出一点存在感了,姜维十万火急地命令让他赶往西陵增援,显然西陵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否则姜维也不会轻易地下达这种命令的。
宁随现在也顾不上管天是不是快黑了,全力以赴赶回西陵才是他任务,他这一路之上,不断地快马加鞭,还一再地催促步兵加快速度,搞得步兵是怨声载道,暗暗地腹诽,说宁随这是赶着去投胎啊!
第2186章
拉胯
宁随现在所指挥的这支军队,并不是单纯的益州兵,其中还包括着为数不少的荆州兵,做为预备队,肯定不会是蜀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人员杂芜,大部分都是各军淘汰下来的人马,才会临时地拼凑到一起。
这样的军队自然很难有一致的想法和信念,宁随为了解西陵之围,不惜耗费士兵的体力,采用全速前进的方式,驰援西陵。
宁随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忽略了士兵的体力耐受程度,来自于益州的士兵由于常年行走于山地之中,训练有素,如此长距离的快速行军,他们倒是没有太多的负担。
可是对于擅长于乘船不习惯步行的荆州士兵而言,这样的快速行军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个个是苦不堪言,自然对宁随是心生不满。
不过宁随可没有在乎这些荆州兵的想法,西陵遇险,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这么好的立功机会,他又怎么可能会白白地放弃了,更何况姜维已经是明确地下达了军令,让他尽快地回援西陵,于公于私,宁随都没有懈怠拖延的理由。
此刻的宁随,都恨不得能肋生双翅,一下子就飞到西陵去,所以他压根儿就没管这些荆州兵有什么意见,不断催促其前进,如果遇到消极怠慢的行动拖沓的,宁随便会大声地喝斥,恼怒的时候,直接就拿鞭子去抽了。
为了能尽快地回援西陵,宁随也确实是拼了,只可惜他虽然是倍加努力的,但手下那些士兵是比较拉胯,越跑越慢,眼看着天色已经是越来越暗了,蜀军却迟迟也无法赶到西陵,让宁随是气得七窍生烟,心急如焚。
可是再急也没有用啊,就算宁随有心去杀他几个来儆儆猴,但那真得有用吗?看看那些来自荆州的士卒一个个累得气喘如牛,双腿如灌了铅一般的模样,宁随也只能是放弃了杀一儆百的打算,这种长跑的体力活不同于战场地上的拼杀,没有平时的高强度操练做为支持,连续地跑上几十里路,只对荆州兵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不是他们不尽力,实在是没那个能力。
吴国的军队大体上都是这个素质,以前他们依仗水军之力惯了,出门大部分时候都是坐船,比如进攻淮南的时候,吴国的水军船队会一直将步军护送到巢湖,而且在那儿登岸,对合肥新城发起攻击,长达数百里甚至是上千里的征程,真正让他们走路的距离,也只有那么几十里。
从建业到西陵这样蔓延万里的路途,吴军百分之百地都是依靠舟船,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这无形之中也就造就了吴国军队在行军上的短板,有水军船队的时候他们可以弥补这个短板,但没有了水军船队,吴军的弱点就完全地暴露无疑了。
就如同是陆抗在武昌撤军时,明明吴军要比魏军早几天出发,可最后赶到了洞庭湖畔的时候,依然被魏军给追上并包围了,如果不是罗宪及时带兵增援的话,很可能陆抗就交待在那儿了。
因此可见,吴军的行军速度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说魏军有骑兵,速度上肯定要比步兵快一些,但别忘了,魏军的骑兵和步兵是协同行动的,魏军行军的快慢并不是取决于骑兵而是步兵。
这就如同是木桶的原理,决定木桶存水量的多少并不是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骑兵步兵同步前进,那么决定整支队伍快慢的便是步兵了。
由此相比,可见吴军步兵的行进速度有多拉胯,实力是真得不行啊。
相比之下,蜀军这边要稍微好点,由于他们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体力和耐力都是十分出色的,虽然他们的速度是没办法和魏军骑兵相比,但要和魏军步兵拼速度的话,蜀军可一点也不吃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6/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