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8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4/1023


扎竹伐就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了,用麻绳将竹子的两头给绑了并排扎紧即可。
这个活计比较简单粗糙,那怕这些竹子绑得不齐,都无关紧要,只要麻绳绑得紧,不要到了江里散开即可。
张统奉命负责监造木筏,他倒是一丝不荀,亲自逐一的查看,稍有不合格的立刻下令重做。
在张统看来,木伐承载的是魏军士兵的生命,一旦到了江面之上,他们便是孤立无援的,唯一能倚靠的,只有脚下的这块木筏,而木筏一旦出了问题,后果是堪设想的。
所以张统的态度十分的明确,那就是不容许任何一块有问题的木筏下水,他要亲自检查,亲自把关,为士兵们的生命负责。
有副都督亲自来督造,魏军士兵在建造木筏的时候压根儿也不敢马虎,更何况,以后渡江作战的时候,很可能自己也会站在其中的一块木筏上,如果现在偷工减料,到时候耽误的很可能就会是自己的性命。
所以说没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几乎所有魏军士兵在扎木筏,都是相当的仔细认真的,每一根竹子都是精挑细选,确保没有断痕裂口,每一条绳索都绑得仔仔细细,又密又紧,而且都采用双层加固的办法,确保万无一失。
毕竟扎木筏属于简单的工作,普通的士兵稍加指导,就可以胜任,比起造战船来,可简单了不止百倍。
而造战船,那明显属于技术活计,普通人根本无法胜任,那怕有专业的工匠来指导也不行,非得专门的造船工匠不可。
而且造船用的木材,也是要求非常苛刻的,可不是随便砍几棵树锯几块木板钉起来就是战船。
打造一艘战船,木材的选择极为重要,普通木材要经过多道的烘干工艺之后才可以使用,当初魏军在巢湖打造战船,几乎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全部完工,可见造船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现在羊祜兵临交州,根本没有时间长期地耗在这里,所以想要速战速决,就必须寻找捷径。
竹子是吴军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材料,吴军在搭建浮桥、修筑新城的时候,也是大量地使用竹子,于是羊祜灵机一动,也选择了竹子来充当进攻的工具,双方的这次大战,也完全可以称之为竹子大战。
好在交州盛产竹子,到处都是大片的竹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羊祜倒也不用担心造竹筏的材料不够。
经过了连续的几天赶工之后,魏军至少也建造出了上千只竹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就是部署渡江作战的了,羊祜平生指挥过无数次的战斗,大小不下上百例,但水军登陆作战却是为数不多的,除了建业渡江作战之外,就是钱唐之战了,而这两次的战斗,羊祜几乎都不要费什么力气,整个渡江的过程魏军水师舰队就可以轻易地越了过去。
而给予羊祜资助的,毫无疑问就是魏军的水师船队,正因为有强大的水军船队给他撑腰,羊祜才能顺利地完成登陆。
而现在,水军舰队是指望不上了,想要攻克番禺新城,也只有依靠魏军临时扎起来的这些木筏。
其实羊祜手中还是一部分的船只的,那就是运送粮草物资的那些大海船,不过这些海船暂时还没有停泊到番禺的港口,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战船如今已经成为了魏军后勤补给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魏军大部分粮草物资都是通过海运过来的。
所以羊祜不能冒险让这些船只参与到登陆作战来,否则这些船只一旦遭到了破坏,受影响的是可是魏军的运输计划,现在魏军可以保持着高昂的士气,还不就是粮草充足,物资充盈吗?
而一旦后勤补给线遭到破坏,粮草物资难以为继,那魏军的军心士气几乎很难再保持下去,毕竟没有那支军队能在饿着肚皮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和状态。
所以羊祜第一需要保证的,是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才是需要考虑进攻的事,所以那些大海船不会出现在登陆作战的序列之中,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本身这些海船用来运送粮草物资虽然快捷方便,消耗性小,但海上的风浪往往是变幻莫测的,一遇到强风暴的袭击,海船沉没或受损都是很寻常的事。
所以直到现在,羊祜都没有完全停止陆路运输粮草,只不过是将规模减小了一些而已,这样也可以确保如果海路出现大的变故或问题的时候,后勤补给线有一个备用的方案,不至于完全陷入到困境之中。
第2255章
嗤之以鼻
陶基早就看到了魏军在对岸大造竹筏的动静,对此他非但没有慌乱,反而是嗤之以鼻,认为魏军的举动简直就是愚蠢至极。
竹筏固然可以渡江,但和战船比起来,竹筏简陋不堪,承载力有限,一只竹筏上面,最多也只能是站几个人而已,就算魏军造出上千只的竹筏,能够投入的兵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参与到进攻之中的人马,也只有几千人,上万人都够呛。
而且竹筏上面无遮无拦的,就算他们可以驶到对岸来,吴军在江边早已是严阵以待,并且安排好了大量的弓箭手,一通乱箭之下,足以能将这些魏兵射成刺猬,他们如何能渡江成功?
更为关键的一点,竹筏的机动性是很差的,它不像船只那样可以在水中划行,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任意地变换方向,竹筏的航行比较死板,只能是顺流而下,用撑杆稍稍地改变一下方向,至于逆流而上,那几乎是不用想的。
魏军想要利用竹筏渡江,就必须要在上游下水,顺流而下,斜着靠近对岸。
如果说对岸没有人,那魏军渡江也算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番禺新城这边至少也有四五万的吴军队伍,又怎么可能会让他们轻松地登陆。
就算他们侥幸爬上岸来,面对铜墙铁壁的吴军防线,最终也只能是白白送死。
所以面对魏军的竹筏渡江,陶基根本就浑不在意,看来魏军真得是给逼急了,才会想到如此低劣的进攻手段啊!
对此陶基也就是呵呵一笑了,只是下令沿岸的吴军加强戒备,自己便回营帐歇息去了,这些日子来,陶基一直忙于搬迁的事,忙得是天昏地暗的,现在好不容易才消停下来,现在他也终于可以歇歇了。
对于番禺新城的防御,陶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毕竟隔着这么宽阔的大江大海,以步骑见长的魏军恐怕只能是望洋兴叹吧。
扎几只竹筏就想渡江,这纯属搞笑吧,郁水入海口的宽阔,早已经是颠覆了人们对江河的想像,这里海天一线,辽阔无边,没有战船,凭着几只破竹筏就想要渡江,简直是异想天开。
陶基也和施绩交换了一下看法,施绩也比较认同陶基的想法,估计魏军也是无计可施了,毕竟吴军采用的坚壁清野的措施,让魏军就算是拿下了番禺,也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补给。
而魏军在长江水系上大展神威的水军船队,也是没有办法开到交州的,施绩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非常大胆地将所有的人马都迁到距离番禺城咫尺之遥的这个沙洲上来,让魏军是隔江相对,却又无可奈何。
扎竹筏虽然是十分简单的事,但魏军想要通过竹筏就能拿下番禺新城,那他们还真是想多了,打仗不是儿戏,吴军早已经是严阵以待,做好了防御的准备,那怕魏军准备再多的竹筏,想要攻上新城来,也是痴心妄想。
在吴军的一片嘲笑之声中,魏军已经是按计划完成了建造竹筏的任务,接下来就是试水了,别看魏军这段时间干得是热火朝天,但如果无法将竹筏转化为进攻的工具的话,那么他们此前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其实魏军之中,还真没有对竹筏使用在行的,包括羊祜在内,这些来自北方的人,对于水战,一直是比较陌生的。
以前在横渡长江的战役之中,中军团有着水军船队的支援,让他们渡江如履平地,所以丝毫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难度。
但现在没有水军的支援,魏军就要自己想办法了,现成的材料也只有竹子了,其实对于羊祜来说,完全是没得选才会选择竹筏,他也知道渡江渡河,还是船只好用,可现在到哪儿找那么多的船只去,所以竹筏渡江,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
试水是必须的,魏军这边必须要掌握驾驭这些竹筏的技巧,所以羊祜安排了一些会水性的魏兵对竹筏进行了试水,如果这些士兵在试水的过程之中不幸落水,会游泳的话至少不会被淹死。
试水的时候,还是发现了诸多的问题。
首先,竹筏的承载能力要低于他们事先的预估。原本他们认为竹子是空心的,连排的竹子扎成竹筏,是可以承载很大分量的。
但事实上,新砍伐的竹子全是湿的,本身的份量就比较重,而且竹子入水之后,也不能保证每一个竹节都能完好无损,不会进水,有些竹子有微小的裂纹,入水之后水就会灌入到竹筒中间。
再说竹伐筏无舷,人往上一踩,竹筏就会下沉,甚至人的脚下都是水,如此一来,就无法保证竹筏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
通过试乘,每一只的竹筏上面只能乘坐五六个人,七个人是上限,再多的话,恐怕竹筏就会沉到水里了。
毕竟每一名的魏军士兵都需要身披铠甲,都使用盾牌和兵器,每个人的负重都不低于三十斤,五六个人的份量加起来,确实也是相当不轻的。
平均一只竹筏乘坐六人,那么一千只竹筏最多也只能一次性运送六千人过江,这显然是低于羊祜的预期的。
按羊祜的预计,一次进攻至少也是需要投入一万左右的兵力,这让才能给对岸防守的吴军带来压力,人数太少的话,压力是不足的。
似乎可以通过再建造竹筏的方式来解决,现在一千只竹筏可乘六千人,再造它一千只,那不就是可以乘载一万二千人了吗?
但在水面上,不像陆地上那么简单地搞人数堆砌就行,每一只竹筏会占用江面上的一片空间,羊祜计算过,一千只竹筏已经是占据了足够大的空间了,那怕建造再多的竹筏,也只能是排在后面。
无法在第一时间抵达对岸,其实竹筏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就如同十万大军走一条狭窄的山谷,纵然兵马再多,也只能是依次通行,展不开队型,再多人马亦是无用。
第2256章
拭目以待
除了载人少的问题之外,让羊祜比较头痛的还有竹筏的操作性的问题。
竹筏长约三丈,宽有六七尺,粗的一头做筏头,细的一头做筏尾,而且粗的一头通常都要用削去皮火烧了,弄成高高翘起的模样,这样吃水的时候不会浪头淹没,筏尾那头倒是平铺即可。
但相对于船可以使用帆或桨橹来做为动力,而且还安装有专门来转向的舵,竹筏在操作上面,就简单的多了,无论是动力还是转向,所依靠的就是一两支篙。
篙就一根长长的竹竿,一般分为前篙和后篙,前篙是控制方向的,而后篙是撑船用的。
桨或橹不受江河深浅的影响,无论是浅水区或者是深水区都可以使用,但篙不同,它只能是浅水区使用,必须要用篙触及到江底才能给竹筏提供向前或转向的动向。
一旦江水或河水的深度超过篙之后,整个竹筏就会面临着失控的风险,所以这次的试水,必须要摸清郁水的深度,然后选用不同长短的篙,而一旦最长的篙也无法触及到水底之时,那这段江面就无法使用竹筏了。
经过试水之后,发现郁水入海口的深度超过了十丈,而竹筏所使用的篙最长也只有四丈,而且入海口附近还受到海潮的影响,涨潮时水位将会变得更高,落潮时水位则较低。
所以最终羊祜选择了沙洲北面的这个河段,这里在番禺之西北,距离番禺差不多也有十五里的路程,江面也不太宽,只有两三里的模样,平均水深也就是两到三丈的深度,最深处也不到四丈,可以使用竹篙来撑竹筏。
郁水会纳百川之后,流经番禺一带入海,在入海之前分为了数支,最大的一支就在番禺新城的西面,而流经番禺城附近的这一支河道,反倒是最窄的,水量最少的。
郁水干流一直是由西向东的流向,到了番禺附近的时候,才突然地折向南入海,而羊祜最终选定的渡江地点,就是在这个巨大的折弯处。
虽然羊祜也不是太精通水文地理,不过他经过观察,如果魏军的竹筏在平直的河道上向在靠向对岸的话,需要克服水流的影响,至少也得划好几里的距离,才能靠近对岸。
并不是说竹筏下水之后,就可以直接横渡过江,通常受到水流的影响,会产生一个较长的切线,也就是说正常只有两三里的河道,往往渡江的距离会长达七八里甚至是十几里。
而羊祜选择在郁水的折弯处前面下水,江水流过折弯之后,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切线也就相应的变短了,竹筏靠岸也就省时省力不少。
选定了渡江的地点之后,需要羊祜考虑的就是兵力配置的问题了,一只竹筏最多只能乘六个人,光是撑篙的一前一后就需要两个人,而且撑篙是一个力气活,必须使用双手才能完成,也就是这两名在渡江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心无旁鹜地来撑篙,必须要保证竹筏能行进地正确的航道之上。
这样一来,六人之中肯定首先是两个人无法使用盾牌,无法参与战斗,只要在靠岸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加入到战斗之中。
这基本上就确定了使用长枪兵来当篙手,而且寻常长枪兵的臂力要强一些,由他们担任篙手也是最为合适的。
所以剩下的四人,至少也得配备两名或三名刀盾兵,一到二名弓弩手,刀盾兵不但要保护自己,而且要保护身后的篙手以及弓箭手。
毫无疑问,只要魏军进入到吴军岸防部队的射程之内,他们将会遭受到弓箭的打击,就算是魏军士兵都有头盔和铠甲护身,但面对密集的箭雨,单凭铠甲的保护是不够的,只要利用方形的盾牌才能抵御住箭雨。
羊祜考虑到处于第一梯队的竹筏将会受到吴军更多的打击,所以他在第一梯队之中,至少安排三个盾牌手和一个弩手,而在后续的梯队之中,将会安排两名刀盾兵和两个弓弩手,以达到攻守平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4/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