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9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1/1023


虽然魏军在交州各地都设有关卡岗哨,但想要把蜀国的间谍全部清除,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所以羊祜才需要刻意地来制造假象,以达到迷惑蜀国的目的。
中军团分散驻军,各部人马分头进剿土匪,整个魏军忙得似乎是不亦乐乎,无论从哪角度来看,魏军都没有准备向南中进军的打算,那些蜀国的间谍自然会将他们在交州拿到的情报如实地反馈回去。
而蜀国的高层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也不再对交州这边有所防备了,毕竟从交州进军南中,难度要更大得多,魏军现在大举陈兵于关中和西陵,毫无疑问这两个方向将会成为魏军的主攻方向,蜀国只要做好这两个方向的防御,便可确保国门不失了。
交州那边的魏军没有集结的动向,那就证明这个方向上魏军是没有动作的,蜀国也就无需再加强戒备了,毕竟蜀国的兵力有限,光是汉中和永安,就已经集中了蜀国八成以上的军队,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人马来考虑南线的防御问题了。
羊祜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效果,让蜀国全无防备,而此时羊祜也在等候着曹亮的命令,只要曹亮的命令一到,中军团的全部人马,就会在几天之内完成集结,然后便可以挥师北上,直取南中,对蜀国展开致命的一击了。
第2350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不管是公开的还是隐密的,魏国伐蜀大计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着,到了兴安六年二月的时候,魏军伐蜀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是全部完结,该调动的兵力,该筹措的粮草均已经到位,现在就只差天子曹亮的一道旨意了。
而曹亮也没有让那斗志昂扬战意澎湃的魏军将士们久等,毕竟曹亮也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现在魏军各军团的士气都在最高点上,如果出征之事久拖不决的话,那对魏军士气的影响将会是非常大的。
所以曹亮会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下达出征的旨意。
当然,曹亮是准备了三路人马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会采用三路齐发的进攻模式,而是率先攻一路,其他两路伺机而动,在围棋术语上,这叫做试应手,先下一子看看对手的反应如何,然后再看看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来。
这次曹亮选择的是北路的邓艾,在三大军团之中,北路的邓艾准备的最久,也是最为充分的,而且相对于中路,北路的敌人兵力较少也更为分散,而且蜀军将帅之间矛盾重重,正是魏军可以加以利用的一个重要点。
不管邓艾能不能在北线打开局面,曹亮都有着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只不过是会随着蜀军的变化而进行微调,不过总体的进攻思路倒是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邓艾在接到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命令之后,眼中掠过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激动之色,看来曹亮还是选择了他做为主攻的第一方向,责任与使命落在了他的肩上。
尽管这只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旨意命令,言辞简短,不过才廖廖十数字,但邓艾知道它的分量,伐蜀之先锋,邓艾此次出征,就是挑大梁的,从现在开始,他就需要忘掉以前所有的战绩功勋,从零开始,成功了就是名扬青史,失败了就要遗臭万年,所有的功过毁誉,都将毕其功于一役。
邓艾立刻召集副都督牵弘、马隆和越骑将军文鸯、先登将军杨波、左卫将军耿彪、锐骑将军田章、陷阵将军师纂进行议事,宣读了陛下曹亮的旨意。
其实很早之前邓艾就已经明确了进军的路线,并且和牵弘马隆两位副都督反复地商议过,总体而言,魏军将会兵分五路,每个营各为一路,马隆将指挥锐骑营及五千守备军出狄道,直逼甘松、沓中,与钟会的主力在沓中交战,牵弘将指挥左卫营及五千守备军自祁山南下,攻取武街、阴平桥头,目标是切断沓中和汉中之间的联系。
而剩下的三路,统一由邓艾来指挥,越骑营出斜谷、先登营出骆谷,陷阵营出子午谷,攻打汉中。
这个进军路线图,邓艾夺镇守关陇之后就开始谋划了,可谓是谋划久远,当然最后的确定和最初的想法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邓艾也是根据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期望能找到一个最为理想而合适的方案。
这其间最大的变数就是姜维离开了汉中前线,一直以来,邓艾就是将姜维视做假想敌的,邓艾制定的战略战术,也多是针对姜维的,姜维的离去,让整个的汉中之战充满了变数。
尽管姜维离开的时候,就已经部署好了汉中以及阴平武都的防御方案,在汉中,姜维设计的是敛兵聚谷之计,诱敌深入,以坚城险关相据,令魏军是疲于奔命,困顿难行,最终达到不战而自退的目的。
姜维有姜维的计划,邓艾则有邓艾的应对之策,不难看出,姜维这是偷学了司马懿的招数,坚守不出,拖延不战,大概姜维也是曾经吃足了魏军的苦头,才会想到这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邓艾当然不会被姜维的这个防御计划给难倒了,司马懿之所以敢来蜀军玩龟缩战术,就是因为魏军有着强大的后援和补给能力,而蜀汉国小民贫军疲,综合实力上注定他们打不了持久战,所以司马懿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将战事给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直到把诸葛亮给拖死累死。
现在姜维想要玩同样的招数,但他忽略的一点就是魏蜀两国悬殊的实力对比,邓艾已经在关陇一带囤积了足够十万大军两年消耗的军粮,
而且后继的粮草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加以补充,所以在粮草物资的储备上面,邓艾的准备是远胜于当年的诸葛亮的。
有了雄厚的后勤补给能力来做保证,邓艾对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当然是有信心来破坏的,且不说魏军有着强大的攻坚能力,像汉城乐城阳平关这样的险峻的要塞城池未必就能抗得住魏军的猛攻,就算它们能扛得下来,但魏军是完全有实力来打持久战消耗战的,到时候邓艾倒是想让姜维看看,究竟是攻城的魏军先崩还是守城的蜀军先溃?
在这一点上,邓艾是有着足够的自信心的,为了避免生蹈诸葛亮的失败,邓艾刻意地在粮草补给上面花费了更多的精力,这几年的时间,邓艾筹措了相当多的粮草物资,就是为了保证伐蜀之所需,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姜维想要和他来打持久战消耗,呵呵,那他真是打错了如意算盘了。
邓艾当然不惧怕打持久战,但如果伐蜀之战能速战速决的话,那他更是很乐意的,而且就目前来说,魏国如此强大的实力,还需要和蜀军去拼消耗,打持久战,多少有些跌份啊!
所以邓艾在进攻策略上,还是更倾向于主动积极的进攻方式,这次邓艾大起五路兵马,完全不惧怕蜀军会各个击破,所以从这个战略布局上面可以看出,邓艾对伐蜀之事,还是充满着信心的。
当然这也和目前的汉中都督阎宇有关,阎宇都督汉中以来,为了从姜维手中夺权,将外围所有的蜀军都调回了南郑,这种自毁长城的举动,足以让邓艾在一边偷着笑了,制定战术计划之时,也变得更加地从容了。
第2351章
沓中
汉中这边有阎宇在做妖,无形之中拖了姜维的后腿,倒也不足为惧了,只有沓中的钟会,倒还是让邓艾有些忌惮的。
钟会的这一支人马,约有三万余人,几乎全部都是司马伦的部下,是当年司马伦降蜀之时从关陇带过来的。
陇西之战时,司马伦损失也是相当惨重的,原本十万人马折损过半,最终只剩下了五万人,这也算是司马家硕果仅存的部队了,他们跟随着司马伦一同降蜀,驻守在以沓中为中心的阴平武都一带,全面负责北线西路的防御。
后来后主刘禅宣召姜维司马伦等人觐见,司马伦便留下了钟会在此驻守,暂代其职。
原本按司马伦的计划,此次面圣之后,他还是会回到沓中来,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成都之后,刘禅见司马伦如此年经有为,十分地欣赏,便招赘其为驸马,留在了都城。
后来西陵那边的战事吃紧,司马伦主动请缨助战,又从沓中抽调了两万兵马,到西陵增援姜维了,所以沓中的防务,也就全部交给了钟会了,朝廷也正式地升钟会为镇西将军、阴平都督,由他来全面负责沓中的防御。
沓中的位置,一点也不次于汉中,魏蜀两国之间的边境线比较漫长,汉中只占据着东段,而西段的阴平和武都防线同样也是极为的重要,如果被魏军夺得了阴平武都二郡,那么不仅是汉中的蜀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而且魏军也可以从关城白水顺势南下,直接威胁到剑阁的安全。
剑阁可是蜀中的门户,过了剑阁,便是一片苍茫的蜀中平原了,几乎是无险可守,所以剑阁一旦失守的话,那蜀国直接就举白旗投降了。
为了保护剑阁的安全,姜维特意地在汉中和沓中建立起了两大防线,将魏军拦阻在巴山以北,不让其有靠近剑阁的机会,这样才是最为稳妥的防御,毕竟剑阁虽险,但如果真让魏军兵临关下的话,同样也是十分危险的,姜维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
所以汉中和沓中的防御极为的重要,这两处要地不管是那一处失守的话,对蜀国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汉中的防御体系是姜维一手建立起来的,同样沓中的防御虽然交给了司马伦,但姜维也是认真地参与过沓中防御体系的规划,目前钟会在沓中也是执行着姜维的防御计划,固守着沓中的各个战略要点。
钟会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大将,是司马伦最为信任的心腹亲信,所以司马伦离开沓中之后,才敢放心地将沓中的防务全权交给钟会来处理。
钟会领命之后,也是非常的勤勉,所有的关隘要塞他都要亲自去视察部署,如何的排兵布阵,也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任何的一个细节,钟会都不曾放过。
毕竟钟会也清楚沓中防御的重要性,所以他受命以来,不敢有半分的懈怠,许多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的。
唯一有些欠缺的就是,就是沓中兵力的问题了,按姜维原先的计划,驻守沓中的是司马伦的五万人,这样就能保证各个要隘关口都有相应的兵力来驻守。
但司马伦后来一下子抽调了两万人马之后,沓中的防御便显得有些空虚了,钟会本事再大,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布起防来,捉襟见肘,颇为的窘迫。
钟会确实是有些犯愁了,两万人马一下子给调走了,这不可一个小的数目,整个沓中的防御体系就得重新来构筑了,但这又无法做到平均抽调,毕竟有些紧要的地方,那可是一名士兵也撤不得的,所以钟会只能是将一些不太紧要或者是侧翼后方的据点减少一些兵少,至于那些重点防御的关隘,却是万万也动不得的。
沓中的兵力调动,邓艾自然是了如指掌的,不光在汉中方向上有大量的魏军间谍在活动,在阴平武都一带,一样也有无数的间谍在传递着情报,让邓艾可以适时地了解到蜀军在阴平武都一带的动向。
司马伦一下子抽走了两万人,对邓艾来说自然是一件相当利好的事情,沓中的防守之力,无形之中就减弱了不少,制定进攻计划的时候,邓艾也自然是要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沓中是蜀军防御的核心地带,自然是驻守着重兵的,在邓艾的进军计划之中,并没有准备对沓中实施强攻,而是命令马隆率锐骑营及五千守备军从沓中以西的甘松和沓中以东的羌道对沓中之敌进行包抄,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将钟会困在沓中。
在迂回包抄的上面,锐骑营自然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的,尽管阴平一带地势也是以山地为主,但沓中相对来说是比较宽阔一些的,否则姜维当初也不会选择在这里屯田,所以邓艾给马隆的任务就是要拖往钟会,围而不攻即可。
而邓艾真正的杀招是派遣牵弘率左卫营从祁山南下,走孔函谷,直取武街,那儿钟会虽然派兵驻守,但兵力较少,司马伦抽调的两万人马,大多是从武街和桥头一带抽走的,所以相对来说,武街这一带是比较空虚的,邓艾命令牵弘要不惜一切代价,对武街发起强攻,火速地拿下武街,然后率兵即刻南下,直取阴平桥头,这样就能一举地切断钟会的退路。
如果真得拿下桥头的话,钟会的大军就会陷入到绝境之中,所以钟会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派兵来和魏军争夺桥头的。
不过桥头那边地势险要,只要牵弘能提前一步封锁白水峡谷,钟会就是插翅也难逃,然后趁其慌乱之际,锐骑营从侧后翼发起进攻,必可以将钟会全歼于阴平桥头。
只要在阴平桥头一带解决了钟会之后,马隆和牵弘就可以合兵一处,向东夺取白水关,直逼剑阁,威胁成都。
而汉中之敌,也将彻底地陷入到孤立无援之境。
第2352章
出战心切
马隆、牵弘和田章、耿彪慷然领命,现在邓艾的命令和他们以前沟通的计划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马隆等人领命的时候都是胸有成竹,信心十足。
这个进攻的方案事先魏军各营已经反复地演练过了,就差打实战了,各营的将士皆都跃跃欲试,自从上次的陇西之战结束之后,左军团已经是休整了三年有余,这三年的时间,可算是把左军团的将士们给憋坏了,他们天天盼望着有仗可以打,等得是望眼欲穿,天天光是操练演习又有什么用,想要立功升赏,那就得真刀真枪去拼,许多的人当兵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要搏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吗?
以前朝廷奉行的是察举制,只有出身士家名门的人才有机会当上孝廉茂才,寒门子弟那怕就是再努力,也是难有机会出人头地的。
现在虽然说条件好多了,曹亮开设了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不论士家豪门还是寒门庶子,都有同等的机会去竞争官位,但这仅仅也是只针对极少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的。
而那些大多数连大字都识不了几个的寒门子弟,科举制依然是他们永远都无法迈过去的门槛,不想一辈子就这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吃粮当兵,只要能获得战功的话,他们依然还是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战乱年月,这也是那些普通的寒门庶族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机会了,在战场上,只要你不怕死,勇敢善战,那立功的机会还是一抓一大把的。
而且为了激励军心士气,魏军的赏格历来是相当的丰厚的,许多目不识丁的士兵,就是因为作战勇猛战功赫赫,一路高升,做到了军侯司马甚至是校尉,在战斗中,只要肯拼命,青步平云根本就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些科举出身的人,还需要熬资历熬年限才有升迁的机会,但在战场上,根本就不需要,只要你杀敌足够多,立功足够多,升迁的速度堪比弩箭还快。
那怕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是渴望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咸鱼都想着要翻身呢,更何况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那些锦衣玉食的生活,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的,他们没有别的本事,但有一腔的热血,一身的勇力就足矣。
赏罚分明,是魏军最大的特点,在魏军之中当兵,不用担心别人会冒功领赏,在这方面,魏军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任何一个人的功勋都不会被埋没,那些贪功冒领的人,反而是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尽管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相对来说,在魏军之中当兵,还是有大把的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的。
这么多年的征战,无数的将士获得了奖赏和升迁,这些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所以那些已经得到实惠的士兵想着如何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那些还没有机会立功的新兵更是渴望着可以建功立业,鱼跃龙门。
然而随着天下一统的大势将至,再想凭借着战功而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机会已然是不多了,这次伐蜀征战的机会那更是弥足珍贵,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立功受赏的机会了,如果再抓不住这次,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有机会了。
所以,立功心切的魏军将士早就盼望着向蜀国开战了,他们翘首以盼,等的是望眼欲穿,甚至比那些领军的将军们更迫切更焦急,毕竟可以伐蜀的军队又不是只有他们这一支,一旦被其他的军团抢了先机,攻破了蜀国,他们左军团可就没有半点的机会了。
只不过出征的命令可不由他们左军团自己就能确定下来的,那怕是身为左军都督兼雍凉都督的骠骑将军邓艾,也是没有这个资格的,除非天子曹亮的旨意到来,左军团根本就不敢动一兵一卒。
还好曹亮没有让左军团的将士失望,当早春二月的春风吹拂着渭河两岸的垂柳之时,出征的旨意终于下达到了关中。
春天果然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期待的季节,在这一片的欢欣鼓舞之中,中军团终于是准备向蜀国开战了,这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啊!
魏军甚至都无需做出什么准备,本身他们就一直做着出征前的准备,尤其是在进入到了兴安六年的时候,左军团基本上就已经是万俱备了,唯一差的就是一道命令而已,命令一下达,所有的部队随时就可以出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1/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