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9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5/1023


沓中的屯田则是由姜维一手搞出来的,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是以汉中为基地的,所以在汉中搞屯田,自然是最为便利。
而姜维的北伐,则更加地偏远,几次都是走狄道临洮的,如果姜维以汉中为前进基地,那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他才会在阴平郡的沓中建起了前进基地,并效仿诸葛亮,在沓中屯田,囤积粮草,以为驻军及出征之用。
相比于汉中,沓中更为偏僻遥远,从蜀中将粮草运住沓中,变得更为地困难。
而阴平的人口比起汉中来,更为地稀少,根本不足以支持姜维的出征用度,所以屯田成为了姜维解决粮草问题的最关键因素。
其后司马伦降蜀,携兵马五万进入到了沓中,这无疑更为地加重了蜀国的粮草负担,以蜀国的国力,凭空地增加五万人,根本就是难以消化。
但司马伦的人马不能被饿着呀,尽管他们从陇西撤退之时,携带了不少的粮草物资,但五万人马,那可是五万多张嘴呀,就算是粮山粮海,只要时间久了,照样能把它给吃光吃空。
所以想要有效地解决司马军的粮草补给问题,唯一的办法也就是加大屯田的力度。
还好沓中这个地方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只要有人来开荒,就不愁没有地种。
姜维就安排司马伦的军队全面接管了沓中的防务,也同时接手了沓中屯田。
不过刚刚安顿下来之后,姜维和司马伦就奉旨回调都城,沓中的防务和屯田事务,也就全部交给了钟会。
沓中比较偏僻荒凉,几乎没有多少百姓在这里居住,所以指望当地的税赋根本就不可能满足司马军五万人马的粮草需求,而从蜀中进行粮草转运的话,不但运输途上的粮草消耗较大,而且本身以蜀国羸弱的的国力,再去负担百分五十的军队开销,显然是力有不逮的。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本来司马伦归降蜀国,是一件让蜀国上下比较兴奋的事,最初的时候,司马伦手下的兵马可不止五万人,而是整整的十万大军,与蜀国总体的兵力是持平的。
平空之间增加了一倍兵马,这无疑让蜀国的实力是大大的增加了,而且当时司马伦带来的可不仅仅只是兵马,而且是陇西五个郡的地盘啊。
这块地盘可是多年以来蜀国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拿下的地方,突然之间兵不血刃就归蜀国所有了,这简直就如同是天上掉下陷饼一般,估计当时蜀国的君臣做梦都能笑醒吧。
但陇西局势的发展却远远地出乎了蜀国上下的预料,司马伦能献陇西五郡而降蜀,但也得问问魏国新任的皇帝曹亮答不答应。
显然曹亮是不可能坐视陇西五郡易主的,对于魏国来说,陇西乃是军事重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陇西不保,则关中难保,关中不保,则天下亦是难保。
所以司马伦携陇西而降蜀,
曹亮是第一个不答应的,还没等蜀军立足陇西呢,魏国大军就已经杀到陈仓了,蜀军仓促应战,最终惨败而还。
不过这一战也并非是全无收获,至少司马伦的五万大军跟随姜维撤回到了蜀地,这对于缺兵少将的蜀国来说,至少在防御北方强敌的时候多了一些底气。
但兵多了,粮饷的消耗也自然会随之增加,对于本来就国小民贫的蜀国而言,这也算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吧。
姜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面还是有经验的,他开诚布公地和司马伦来谈,司马伦再这么多的兵马来降蜀,固然是件高兴的事,但坦白来说,蜀国负担不起,最多也就只能是承担一半左右的粮饷,剩余的,只能是司马军自给自足了。
如何自给自足呢,姜维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屯田,在沓中原有的屯田面积上再进行垦荒圈地,扩大屯田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司马军的粮草补给问题。
既然之,则安之,司马伦当然也不会拒绝姜维的提议,毕竟他也清楚蜀国面临的困难,想要养活这么多的军队,简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来也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尽管司马军这边是颇有怨言的,吃粮当兵,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现在混到了蜀国,竟然会沦落到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的地步,这兵当得也是够憋屈的。
不过上面有司马伦弹压着,中间有钟会无条件地执行着,司马军的各部人马也只能是遵命行事。
哎,在人矮檐下,哪能不低头啊。
第2387章
像个农民
尽管后来司马伦从沓中抽调走了两万人马,但蜀国朝廷也只支付这部分人的粮饷,而沓中的三万司马军,则成为了自给自足的优秀模范。
再往后,吴国陆抗降蜀,带来了同样不少的兵马,这些兵力虽然对于蜀国来说是是比较急需的,但同样的问题也是无法得到解决,反而雪上加霜,
永安那边地势完全是以崇山峻岭为主,没有可供军队屯田之用的耕地,所以那怕永安集结了再多的军队,也是无法进行自给自足的,所需要粮草,都必须要由蜀中各地来供应。
不过永安和汉中以及沓中比起来,有一个优越的条件,那就是水路,整个益州水系众多,各条支流皆汇入江水,三国时人们是以流经成都的岷江为长江正源的,而后世公认的长江干流金沙江这个时候被称之为泸水,洛水、涪水、西汉水、宕渠水皆汇入长江,流向永安。
正因为永安有着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粮草的运输反倒不算是什么困难,水路运粮,方便快捷,更为关键的是粮草的损耗是最小的,这显然是永安最为有利的条件了。
而远在沓中的司马军这个时候倒更像是一个弃子一般,被丢在沓中没人管没人问,自生自灭。
不得已,钟会也只能是奉司马伦的命令行事,一边做好屯田之事,一面还得认真备战,准备对抗魏军的入侵。
自从去年秋季以来,关陇那边的局势就一直相当的紧张,魏军在山那边秣马厉兵,瞎子都能看得出来魏军的意图了,钟会没有理由不清楚魏军想干什么。
虽然魏军主力是集中于关中一带的,在陇西并没有部署太多的兵力,但钟会清楚,这不并意味着魏军就一定确定以及肯定会从汉中进攻蜀国。
兵法上讲究的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如果魏军刻意地不在陇西屯兵,那恰恰证明,陇西将会很有可能成为魏军的一个主攻方向,如果沓中的军队毫无防备的话,那么等到魏军攻到了眼皮子底下,可就什么都晚了。
所以钟会在沓中一直采用积极防御的姿态,屯兵于各个险要关隘,又分五千兵马给州泰,驻兵于武街,来守武都郡,与沓中形成犄角之势。
武都北临祁山道,想当年这可是诸葛亮北伐的最主要路径,所以魏军从祁山道进军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大的,好在武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州泰固守武街,武都郡便是安然无恙。
钟会将最主要的防守精力还是放在沓中的,在沓中,可没有什么敛兵聚谷的计划,而且沓中本来也没有什么城池,仅仅只是由于这里地势比较平坦,水源便利,适合于屯田,所以姜维才将这里设为了北伐的一个前进基地。
出征时,就从沓中临近的狄道进军,攻打魏国的临洮、襄武,撤退之后,则回到沓中,屯田休整,养精蓄锐,以等待再次出兵的时机。
所以沓中只是一个蜀军的前进基地,并不是防御要塞,如果单纯地将兵马集中在沓中,那就等着被魏军给包饺子吧。
钟会的防御思路是在沓中的北面,也就是狄道的南出口那儿,设下一座营寨,封死狄道的出口,御敌于国门之外,倘若魏军从狄道来攻,首先他们必须要拿下狄道口,否则就无法对沓中发起进攻。
虽然在狄道口钟会只留驻了几千人,但此地距离蜀军在沓中的屯兵营也只有二三十里的路程,只要这边战况一起,钟会随时都可以增援狄道口。
同时,在沓中的东西两边的险要地带,钟会也安排了兵马进行驻守,沓中本来说是一块盆地,四面环山,只要守好四面的要塞,任凭魏国来多少的兵马,钟会也能守得住。
钟会只能是这么守,毕竟魏军虽然有进攻的意图,但并没有具体的动作,蜀军不可能时时刻刻派重兵驻守吧,蜀军在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屯田,而屯田是需要人手的,没有足够的人手,那肯定是种不出庄稼的。
这不刚过年,沓中还是一片冰天雪地,钟会就开始考虑今年的春耕之事了,俗话说这节令可不等人,误了农时的话,那冬天可是要饿肚子的。
沓中虽然也处于秦岭的南侧,但地理条件却和北方相似,一年之中无霜期比较短,只能是一年一收,和蜀中一年两收的条件相比,沓中在生产上面,效率要低得很多。
去年的收成就不太好,由于大多是新开垦出来的地,粮食的产量有些不尽如人意,收成好一些的,还是原先姜维在沓中时候屯的田,想要解决三万多人的肚皮问题,钟会还得在屯田上面多费点心思才行。
这让钟会颇有些郁闷,出身士家的他,什么时候关注过农事农活呀,钟会喜欢的是舞文弄墨,要知道他们钟家的书法在天下也是赫赫有名的,他父亲钟繇那可是真正的书法大家,开一代楷书之先河,钟会的书法得自其家父的传承,也是有大成的。
只是自从到达沓中之后,钟会忙得就连练字的时间都没有了,为了屯田之事,他常常几个时辰蹲在农田里,跟手上满是老茧脸上满上皱纹的老农一起研究如何种田的事。
有些时候钟会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农民了,为了多收那么几斗几升的粮食,他不眠不休,耕种、施肥、灌溉,样样都要亲力亲为,为了这一亩三分地,他真是操碎了心。
在其位就得谋其政,既然司马伦将这支军队交给了他来统领,钟会就得保证这支军队战斗力,首先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呀,蜀国朝廷拨来的粮饷压根儿就不够开支。
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就只有屯田种地了,今年钟会谋划着开春之后,再开垦两三万亩的荒地,再增加一些粮食的产量,现有的粮食产量只能是勉强支应,一旦遭遇到紧急的情况,还是比较麻烦的。
第2388章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别看这个数目挺吓人的,其实在这个广种薄收的时代,几万亩地也只能养活几千人而已。
有时候钟会站在一望无际的屯田土地上瞭望之时,也会生出一种沧桑无力感来,为了养活这三万人,得付出多大代价啊。
但开荒容易,种田却不容易,如果关陇的局势相当的紧张,魏军随时都可能会打过来,钟会还得将主要的精力和兵力放在应对魏军进攻的上面来,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现在钟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人手不足,无论是布防还是屯田,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但如果说现在再给钟会调三万人过来,钟会肯定会连连摇头,以沓中现有的存粮,养活三万人都够呛,再给钟会一倍的兵马(不带粮草的那种),那岂不是要了钟会的老命。
这似乎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之中,沓中这边缺兵少人,无论防御还是屯田,都严重的人手不足,但如果此时再调兵过来,却又无法接受,来再多的人也养活不了。
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缺粮,种田是需要周期的,不是说今天种下了,明天就能收获,屯田只能是长久之计,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循序渐进,慢慢推行有效的屯田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才行。
但蜀军能等,魏军等得了吗?关陇那边的魏军经过了三年的筹备,伐蜀时机已成,邓艾是不会给钟会慢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的。
魏军此次伐蜀,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军群,东路由左军团的三个营:越骑营、先登营和陷阵营组成,分别从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进军,统一由邓艾来指挥。
西路则是由左军团的锐骑营和左卫营组成,分别从狄道和祁山道进军,分别由副都督马隆和副都督牵弘统率,分别进攻阴平郡和武都郡。
由于路程较远,马隆是各支兵马中最先出发的,他从长安一路向西,抵达了陇西郡襄武,并和先期已经抵达陇西的队伍相会合,接着便进军牛头山,准备向沓中发起进攻。
比起子午谷斜谷这些谷道来,狄道相对来说比较好走一些,毕竟这里的山势虽然十分高峻,但峡谷可没有子午谷斜谷那样幽深,更没有栈道这样只能在山体上开凿出来的道路,狄道基本上是沿着山谷蜿蜒而行的,总得来说还是可以通行的。
前些年姜维屡次北伐,就曾多次兵出狄道,邓艾为了准备这次的伐蜀行动,也曾派人多次从狄道潜入到阴平去勘察地理,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对阴平武都一带的地形情况掌握得也比较详尽。
现在锐骑营和左卫营司马以上的军官,基本上都是人手一份地图,马隆的指挥部内,还特制有地形沙盘,可以立体地展示阴平武都一带的地形地貌。
提到地图,自然不能不提裴秀,正是这位当代最为卓越的地图专家提出了全新的制图六法,才让地图的绘制更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地理地貌,为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由于人的目力是有限的,那怕是站得再高,所能看到的区域也不过几十里的范围,而在更远的距离上想要进行战斗,为将者就必须要学会如何绘制地图如何识别地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事行动的准确性。
否则的话,前进中的军队对前途一无所知,这仗还怎么打,地图不仅是为将者的眼睛,更是维持整个进攻或防御方案的基础,一旦失去了地图的支持,任何人都会变成瞎子,盲人摸象,不知所为。
在抵达陇西之前,马隆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不光对沓军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就连魏军在沓中的布防情况也是熟记于胸的。
这当然离不开渗透到阴平的魏军间谍的努力,正是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将情报及时地传了回来,给魏军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信息,他们的这些情报,就如同是海上的灯塔,为夜行的船只提供航向和坐标。
而此刻的魏军,就如同是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如果没有灯塔的指引,他们是很容易迷航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5/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