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校对)第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3/924

  “尤其是那些鞑靼人,肮脏、猥琐,发育不良,脑袋后面的辫子丑陋可笑!”
  “你看哪,咱们周围那些鞑靼士兵,他们真的能够作战吗?要不是太瘦,就是太胖,连站都站不直,他们根本没有训练过吧?”
  儿子在身边喋喋不休地唠叨着,一点都没有去见一国皇帝的紧张。
  “你给我闭嘴,混球!”
  老丘吉尔忍不住用文明棍狠狠地戳了一下儿子的屁股,“如果你再啰嗦,我就把你和你哥哥一样,丢去爱尔兰总督那边去种土豆!”
  骂完儿子,老丘吉尔看了看周围那些松松垮垮,没有精神,仿佛提线木偶一般呆板的中国人,脑海中忍不住浮现起了半年前经历的点点滴滴。
  同样都是中国人,在大明,他看到的是一群朝气蓬勃,从眼神中都能读出野心的中国人。
  那里有风格迥异,但是高大气派的东方建筑,用各种各样昂贵的电灯进行装饰。
  比伦敦更加笔直,更加宽阔的马路,上面没有马车,而是一辆又一辆的,性能卓越的汽车,还有数量庞大的自行车。
  人们富足,健康,受过简单但是良好的教育,在商场、饭店里毫不迟疑消费着各种商品。
  那些被称为“漂亮时装男孩”的准军事人员,平均身高接近欧洲人,眼神锐利,执法凶狠,令行禁止。
  更别说,包括那令自己震撼到反向抽烟的飞天摩托表演,和其他层出不穷的军民两用设备了。
  如今明国的人口只有四千多万,比英国本土的人口略微多一些。
  要是哪一天,四亿,乃至五亿中国人都变成了那个样子,世界会变成怎样的情景?
  一时间,老丘吉尔感觉骨子里都有些发冷。
  明国有没有能力将数亿中国人都变成那个样子,老丘吉尔不知道。
  但他知道,大英帝国是绝对没有办法将帝国全境五六亿人口转变成“英国人”的。
  那些伊朗人、印度人怎么可能像英国绅士一样生活?
  更别说苏丹、喀麦隆、冈比亚的那些黑人……
  那些家伙算人吗?
  用他孙子的话来说:
  “痛恨那些有着“斜眼和猪尾巴”的人。”
  “为什么要为盎格鲁撒克逊的优越性而道歉,我们是优越的,我们有共同的遗产,这些遗产在英国几百年来已经形成,并且已经被我们的宪法完善了。”
  “普什图人要认识到不列颠民族是比他们更加高等的。反对者应立即杀掉,毫不留情。”
  总之,在老丘吉尔看来,盎格鲁撒克逊的优越性是天赋的,是不可能被更改的。
  就连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人都不被视为同胞,大英帝国怎么可能将那五六亿牲畜进行转变?
  这不仅仅是他的看法,也是女皇的看法。
  甚至,在女皇陛下看来,穷人最好也划出“英国人”的群体,这样就更美妙了。
  但如今,老丘吉尔感到了危机。
  一股被称为“黄祸”的危机。
  为了摆脱这股危机,他才会接手女皇的委派来到这座肮脏的东方古都。
第602章
协约国的邀请
  “父亲,您怎么了?我就说,您该多穿点的衣服的……哦,这该死的天气,哦,这该死的空气,哦,这些该死的,肮脏的鞑靼人!”
  “伦道夫,相信我。”
  老丘吉尔忽然停下了脚步,用文明棍指着周围的穿着马褂的侍卫们。
  那些本该骄傲地保卫皇家尊严的御前侍卫们,看到洋人对自己指指点点,全都将头一低,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这就是黄种人该有的样子,是他们最完美的状态。那些充满东方风情的小巷子,那些东方手艺人制作的古朴的,原始的工具,低眉顺眼的女人,弯着腰的男人,这些,才是美丽的风景线,是令人难忘的异域风情!”
  “上帝保佑,请让这一切永存,否则必然是人类文化瑰宝的损失!”
  “当然了,过于美丽的清国对于帝国的远东利益也是不利的,我与女皇陛下聊过,一个军事能力介于波斯和土耳其之间的清国,是最为恰当的存在。”
  ·
  丘吉尔到来之前,金銮殿上其实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论战。
  原因很简单,大清第一巴图鲁,通辽亲王,倭八旗事实上的旗主,东江镇总兵兼辽东督师,剿明战略总指挥,索特那木彭苏克王爷,居然拒绝了朝廷请他入京议事的诏令。
  这可是一件大事!
  这是听调不听宣啊!
  是自古以来拥兵自重的权臣的必经之路。
  再加上索特那之前已经有了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特权。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大伙儿都不敢深想!
  奕就阴恻恻地嘲笑道:“总说洋兵靠不住,依我看,这蒙古人也靠不住!”
  不过慈禧等人还是据理力争,索王爷这一次远征明利坚,一脚定江山,令暴明肝胆俱裂。
  但朝廷内有一些人污蔑索王爷与明人暗通款曲,拿了明人的好处。
  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
  就是这些人寒了索王爷的心,所以人家才不敢来京城上朝的。
  谁知道有没有某些小人,暗自埋伏下刀斧手,搞十常侍杀何进之事呢?
  毕竟哀家可是知道,曾国藩如今可是进了某位王爷的王府,若不是九门提督拦着,他那支常败军怕不是已经杀进四九城来了!
  慈禧的话让奕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他把曾国藩接入王府,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杏贞早就知道了。
  藩王勾结外臣,还是领兵的外臣,这可是罪无可赦的啊!
  不过今时不比往日,之前洋人的态度模棱两可,但如今……
  奕谅杏贞也不敢拿自己如何。
  “曾总督确实在本王府上,不过人所共知,这些年曾总督为国南平发匪,中定捻匪,北战明匪,连年劳苦,体力委顿,身患癣疾、眼疾、心衰等病症。”
  “曾帅来本王府上,乃是为了寻医,本王与法兰西、英吉利的神父们多有接触,可以请他们来府中给他治病,娘娘你若是不信,可以请你那位王太医……王公公来做个见证!”
  奕倒是没有完全说假话。
  曾国藩的身体一直不健壮,远不如李鸿章和左宗棠。
  他年轻时有许多坏毛病,比如好色、抽烟、喝酒之类,30岁后为自己定下戒律,两度戒烟,最后基本上不沾烟草,不过还是只活了61岁。
  今年他已经59岁了,身体状态可想而知。
  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1岁,如今非但活蹦乱跳,而且人逢喜事精神爽,翻山过岭,涉水泅渡,一点都不像快六十的人,和小伙子没区别。
  曾国藩就不行了。
  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一年前的天津教案的打击,如今已行将就木了。
  不过作为直隶总督,他手中那支两万人的部队,依然是左右朝廷政局的关键性力量。
  曾奕勾连是大势所趋。
  这一次英国人带着大礼前来,更是他们洋务派逆转颓势,将清流派踩在脚底的大好机会。
  其实之前大清已经派了使者前往欧洲各国赔礼道歉。
  清流领袖李鸿藻带着满满三个马车的四书五经,打算走陆路去欧罗巴教化洋人。
  那时候,就连奕都劝他走海路。
  但李鸿藻十分固执,说:“海道为暴明所据,余宁死不行明道,再者,俄罗斯既能自欧罗巴来我大清,老夫自然也能自陆路去欧罗巴。
  老夫遍览记录,发现早在康熙二十八年,我大清国便遣使前往俄国都城。
  诸君勿劝,老夫便走陆路,将圣人的微言大义,本本经书送欧罗巴去也!”
  结果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3/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