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182

  “中美太平洋和平委员会”是在中国将最新的东云级战列舰推出获得一定优势之后来提出成立的机构,这个机构虽然是以限制中美两国海军装备竞赛为最终目标,但是在这一目标并不切合实际的情况下,以这个机构为通道,以定期会谈的方式来进行两国海军相互沟通——这个机构本质上就是一个中美两国瓜分太平洋,各自圈地要对方承认“己方利益地盘”,通过这一机构的定期会谈沟通,通报双方舰队在太平洋上的行动避免擦枪走火。
  这个机构对中美两国最大的贡献便是中美相互约定,以塞班岛和夏威夷岛所处经线为界,中美两国在赤道以北太平洋范围内,两岛之间两国不得建设海军军事基地,双方在两岛之间海域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要提前一个月在委员会报备通知对方,除非是紧急救援,但不得有战列舰在这一海域行动……由此在北太平洋塞班岛和夏威夷岛之间便成为中美两国海军的“缓冲地带”,这也就成为中美两国各自“属地”的标定。当然这份委员会条约内容对美国是不利的,因为威克岛和中途岛都是不错的军港所在地,只是美国没有对其进行开发而已,而中国付出的代价便是将会放弃秘密建造战列舰的权力,中美两国在建造战列舰之时都会向对方进行通报。
  虽然在新建战列舰要向对方通报不会涉及战舰性能的具体参数,但是在这点上毫无疑问是中国非常吃亏的,根据中国海军的习惯,基本上每一级战列舰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跨越台阶,如果技术进步不明显的话,宁可沿用以前“某级战列舰的第二批次”也不会采用新命名,这在西藏级和东云级战列舰上尤为明显,因为到现在中国海军只服役了三代五个批次的无畏舰。中国海军另外一个非常“知名”的做法就是其秘密造舰,谁也不敢保证在上海的保密性越来越差劲的情况下,中国人会不会将新舰的建造放到旅顺、威海卫、或者是保密性更好的凤山和海参崴?由此美国人可以非常轻易的判断中国海军造舰技术是否会有很大的飞跃,而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
  成立这个委员会和由此签订的条约很难让人感觉到双方到底是谁占了便宜,谁吃了大亏,至少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如果不是因为世界大战,很难想象美国人要凭不到四万人的陆军来保卫如此广袤的国家,美国国会对军事方面的投资之吝啬已经是举世闻名,威克岛和中途岛不设立海军基地来换及时跟踪中国海军发展状况和明码标价的双方海军活动范围,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极为划算的;而谭延闿认为条约上限定的是通报战列舰又不是航空母舰,中国又不是称霸世界去东太平洋干什么?!
  不管怎么说,中美这两个太平洋最为强大的国家成立的这个机构在当今欧洲战火纷飞的时刻总体上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虽然美国人在谈判桌上受到东云级战列舰的强力压力而被迫坐下来的选择,但是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少美国总统可以对公众和国会有个交代——从罗斯福时代到现在每年三到两艘战列舰的速度来造舰,海军经费占据国家财政收入至少五分之一长达十四年的历史让这两位三届美国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说美国放弃海洋是不可能的,《时代》周刊刊发的“无名氏”特别专稿明确的指出“美国追求海军强国的脚步绝对不会停步,中美两国在太平洋的竞争远没有到落幕的时候,这只不过是正餐之前的开胃菜而已……纵观前后十四年,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在海军上的博弈,预示着太平洋的安全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盲目的安全’转变成为‘理智的安全’……”
  虽然中美太平洋和平委员会这个机构主要针对的是赤道以北太平洋地区,但是这个委员会在未来的影响力随着中美两国的强盛和欧洲大陆国家走向衰落而变得更加强大。做为一种“计划军事行动调解”,这个委员会成员开始扩展到环太平洋其他各国,至少维护太平洋和平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行动便已经受到了这个委员会的直接“威胁”,中美两国联合外交照会在太平洋地区在当前背景下变得空前权威,使得两大军事集团都极为忌惮,也就使局势变成了目前这个样子。
  中国提出的条件是保持太平洋不受世界大战战火的波及,要求和平解决两大军事同盟在太平洋的争端;德国需要出海进行破交作战;英法自然是为了维护本国在太平洋航线的安全,保证其海外殖民地能够持续的向欧洲本土进行输血;至于美国需要让英国人和法国人看到他们的力量……
  显然协约国在这场谈判中并不占优势,中德之间除了在明面上有着良好的关系,甚至在私下里面也签订了大量的协议密约,如果有必要的话中国可以为德国太平洋舰队在西太平洋创造一定的“机会”,保证其“持续作战的能力”。至于美国已经确定了在两大军事集团中捞银子的政策,但是却没有中国准备的时间长,该捞的银子都让中国捞走了,美国的工业还没有动员起来中国那头就已经盆满钵满,让人好不嫉妒!
  “将军阁下请坐!”谭延闿用流利的德语说道。
  这是一座位于天津郊外的庄园,表面上属于天津名望士绅龚仙羽先生所有,每逢周末若是没有重大事情发生,龚仙羽总会携家眷和至交好友前往这座庄园来休息娱乐,而这个周末也不例外,不过不同的是这个周末前往这座庄园的人格外多——龚仙羽邀请了天津工商业的头面人物来庄园做客,主要议题是联合投资曹妃甸工业区一座大型化工工厂,为此光是车队就有十余辆小轿车,可谓是高朋满座。任谁也不会想到,就是在这样一处显要的聚会地点,居然同时也会成为谭延闿与一位德国将军的会面地点,这中间少不了内务部的操作。
  “请将军阁下见谅,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方式与阁下会面,这里虽然简陋了一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一次友好坦诚的交往……”待到对面的德国将军坐下后,谭延闿笑着说道。
  坐在谭延闿对面的是一位五十多岁棱角分明的德国将军,他便是德国远东海军中将司令官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这位现年五十三岁的海军中将从十七岁便加入德国海军一直到四年前成为德国远东海军的中将司令官,以其出色的履历来看,他无疑赢得了谭延闿对他的尊重。这里距离天津名流聚会的主楼不过才四十米远,是一桩二层高的小别墅,从这里可以清晰地听到主楼传来的舞曲声,为了照顾这位海军中将,谭延闿甚至特地使用了施佩中将旗舰上的一套咖啡器具,小勺上印着施佩中将的旗舰“郑和号”字样,当然这套咖啡器具是仿造品——德国从中国引进的战舰命名为了体现两国的友好关系,都是以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的,这包括了德国公海舰队中服役的两艘战列舰。
  “谢谢总统阁下无微不至的招待,我对此表示感谢……”施佩中将在看到侍者送上来他熟悉的咖啡器具,尤其是小勺上的“郑和号”字样,棱角分明的面庞总算是松弛了一些。
  谭延闿喝了一小口咖啡后说道:“相信将军阁下对欧洲的局势有着非常清楚的了解,我可以明确的告知将军,太平洋也很快就要卷入战争了……虽然我国政府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非常遗憾的是最终我国政府无法为贵国舰队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为了表示歉意,尽管现在环境并不合适,不过我认为我有必要亲自向将军阁下表示歉意……”
  施佩中将虽然面部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但眼中还是闪过了一丝失望的神色——这并不是为他和他的舰队在不远的将来要面对远离本土孤军作战的局面,而是因为中国政府看样子还是选择了中立不肯卷入战争同德国共同作战。施佩中将心中很清楚如果中国加入同盟国向协约国宣战,这对于帝国来说将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他在中国待了近十年的时间,对于中国海军的实力非常了解。
  “总统阁下,做为一名军人我本人已经做好了随时为帝国献出生命的准备……”
  “将军阁下既然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我也就不再多说,这次来我是想和将军讨论一下未来种子岛的前途问题……将军阁下肯定是会选择带走能够拥有远距离作战的舰只在太平洋、印度洋甚至是大西洋进行破交作战的,限于贵国远东海军舰只情况,不可能将所有的贵国公民和军人都带走……”谭延闿向前探了探身体继续说道:“本来这些问题我是可以和贵国政府直接讨论的,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将军先行商讨一下,一方面将军可以对我和贵国政府提出一些建议,另外一方面将军在返回基地后可以先行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事实上谭延闿介入调解两大军事集团在太平洋即将到来的战斗是出于真心的,这与德国签订的密约没有多少关系,密约内容并不能让中国改变整体国策倒向同盟国参加大战,即便德国舰队和协约国舰队碰面发生战斗,中国也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德国远东海军“共同攻防”的要求,这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即便如此,谭延闿还是想要中国在这场大战中能够“体面一些”,尽可能的不遭德国人记恨。
  谭延闿心中很清楚德国的“复原能力”,在“利益政治”的驱动下,未来战后的德国政府未必会和中国过不去,但是谭延闿出于“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考虑,不仅对德国有个交代,更是对国人有个交代,不能让国人感觉政府在道德层面上有什么大的缺失——这也是谭延闿放弃在一战中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的根本之所在,在中国“传统道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德宣战会引起很多国人的反感,谭延闿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还不如留着力气将怒火宣泄到俄国人的脑袋上,那样得到的实惠更多。
  “舰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正如总统先生所言,我不可能将所有的德国公民和军人都带走,甚至连舰队都必须要放弃一些中小型舰只……总统先生有何建议可以提出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借鉴……”施佩中将说道。
  “我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中立的决定,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为中德两国的关系做一点事情……我的设想是种子岛的贵国公民和军人可以选择暂居我国,我国政府将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其安全,建立独立的居住区,治安等一切由贵国人员来维持,军官可以配手枪;至于将军所遗留下来的海军装备也会在战争结束后转交贵国……根据两国签署的相关条约,虽然是中立国,但我们可以为将军提供一些便利,诸如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可以为将军舰队提供三次补给,一旦将军的军事行动不顺利的话,可以立刻向我国发出请求,我国政府会给予将军足够的人身安全……这是我个人所能够尽到的最大努力,当然后面关于海军方面的协助,事关机密我不会向贵国政府做出任何承诺,如果将军同意的话,我国情报机关会与将军进行进一步的联系……”谭延闿非常平静的向施佩中将开出了“空前绝后”的大礼包……
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道行动
  是的,谭延闿开出的条件是让人难以拒绝的,可以说这变相的对施佩中将保证他的舰队只要在北太平洋只要不被别人发现就相当于进了保险柜,这也算是中国对德国的一种补偿。中德关系需要长时间的延续下去,而不是一次性卫生筷用完就扔,德国强大的复原能力会给予中国外交生存空间以重要的外援支持作用,是以谭延闿决定既然不加入协约国谋取世界范围的好处的情况下,就必须要为战争之后的未来做好铺垫——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最大的赢家永远不是欧洲的各大豪强,远东中国和北美新大陆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当然他不介意向美国下黑脚。
  1914年十一月二十日,欧洲地面战争的动能在西线和东线战场都已经消耗干净,德国虽然没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但英法俄三国同样也并不好受,尤其是在战争开始的短短两个月内,大量士兵的阵亡还有现在趴在烂泥坑中相互对峙的部队,双方仅在马恩河碰撞的六天之内便伤亡超过五十万人以上,其中法国损失要比德国惨重的多,但即便如此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将军被巨大的人员伤亡数字惊骇的目瞪口呆,而霞飞将军的境况也比小毛奇好不到哪里去——德国装甲车部队的出现剥夺了他扩大战果的最佳机会,得以让德国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稳定的撤退到新的防线。
  就是在这一天,欧洲战场似乎偃旗息鼓的时候,远东太平洋凭空掀起波浪——关于保持太平洋和平的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合海军开进苏伊士运河的同时,德国远东海军主力战舰全部出港进入茫茫太平洋进行破交作战。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支舰队给太平洋和协约国带来了什么,至少谭延闿心中很清楚这支具有极强破交能力的舰队将会给协约国带来天大的麻烦,无论英国人还是法国人,甚至是美国人将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而这支舰队和它的对手也将上演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最为扣人心弦的战列巡洋舰之间的海上决斗——这场决斗也是中英两大战列巡洋舰血统之间的决斗!
  似乎越是接近圣诞节,欧洲大陆的战况就越接近平和,当然这也只是表象双方开挖了大量的堑壕形成了一战陆军最大的特色——残酷的堑壕战开始了。两大军事集团都躲在堑壕中一边默默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一边却又以最快的速度集合更加强大的力量再次进行决斗。
  十二月伦敦街头出现了一幅海报,时任英国陆军大臣的基钦纳用食指指向前方,海报的下方则是“你的国家需要你——伦敦观点”;而在同时中国向德国运送了一百八十辆装甲车,这也是整个战争中中国向德国运送的最后一批装甲车,当然法国人也同样得到了第一批五十辆装甲车——协约国同样需要这种武器,但是却舍不得出血购买成套的工程图纸,但却为此付出了宝贵的黄金,中国人不接受英镑和法郎交易这让协约国格外的恼火,而且卖出的装甲车价格不至于让两国政府去跳楼,但至少胸闷不已是一定的。
  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兴冲冲的准备将进口来的装甲车肢解进行研究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中国人在装甲车的武器装备上动了很大的手脚,装甲车的武器系统与协约国的武器系统口径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这五十辆装甲车还需要向中国购买弹药——协约国在这方面由于迫切的想得到装甲车,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相关资料,而中国也不想做这一榔头买卖,卖给协约国的装甲车在各方面的性能远比德国使用的最终定型产品要差得远,至于武器系统纯粹是出于恶作剧来恶心英法一把。不过中国还是颇有良心的运送了一船配套弹药供英法来做出选择,英法两国只能捏着鼻子再付款购买了这批弹药——研究是一定的,但是战场上也需要这些装甲车去和德国人拼命,没有弹药跟一堆废铁没有什么区别。
  装甲车的远离并不复杂,英法科研人员在得到样品之后起步也比较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德国人在装甲车方面的起点远比协约国要高得多,而且装甲车工厂建设也得到了中国人的鼎立协助,德国人的装甲车工厂已经开始投入生产了,虽然只是处于试生产状态,但这也让协约国受不了。在马恩河战场,德国人已经数次出动装甲车参与作战,英法联军的战线饱受其害,士兵们必须用宝贵的生命来阻止对方的攻击,若不是战场环境极为恶劣加之气温比较低,这大大增加了装甲车的故障率,说不得德国军队就已经开始打出一个突破口了。
  经过协约国的测试,不仅中国出口的装甲车武器系统有问题,就是作战性能也远比目前战场上出现的德国装甲车相差很多。根据德国装甲车在战场上的表现,英法科研人员认为德国装甲车的性能已经达到目前科技水平的极限,毕竟中国在相关科技上与欧洲相差并不多,但是相关研究开始的时间可是要早的多,欧洲的起点虽高但战局可是时不我待,根据战场侦查和情报机关反馈的情况,德国人在稳定了东线之后会调集更多的装甲车,试图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突破马恩河防线再次威胁巴黎。
  无奈之下通过紧急协商英法向中国订购三百辆装甲车外加图纸,必须要在三个月内在苏伊士运河交付一百辆装甲车——一方面协约国对目前战局的担心,另外一方面也是逼迫中国将所有的装甲车存货都拿出来,不能再向同盟国尤其是德国供应装甲车。当然英法开出如此苛刻的条件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这次得到的是库克群岛——这也许对英法来说并不算什么,南太平洋的类似的岛屿殖民地他们多的是,库克群岛资源和地域并不出众,而且中国明确的签订了相关条约,库克群岛将不会做为海军基地使用。
  不过库克群岛对中国而言却意义重大,也许现在还没有人意识到这点,因为谭延闿需要散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岛屿,这些岛屿论军事价值自然无法与夏威夷和中途岛相提并论,但是在未来航天科技时代,却可以省去很大的力气,从而部署全球观测站,如果不在这个时候谋取相关岛屿,以后的机会可就微乎其微了。
  当然英法两国还是要为这三百辆装甲车付出黄金的,库克群岛只是图纸的报酬——相对于德国付出的代价,这已经算是相当廉价了。为了省去麻烦,英国会将库克群岛所有的居民都迁往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谭延闿这也是避免发生类似“独立”这样狗血倒灶的桥段,相对于英国人,中国人可以算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户”。
  协约国确实把中国的装甲车库存掏了个一干二净,甚至连中国自己装备的装甲车都被弄出来二十多辆,不过现在德国已经具备自己制造装甲车的能力,德国自产的装甲车开始装备部队。在协约国眼中除了眼前的同盟国对手之外,还有两个极为强大的中立国美国和中国,在战争爆发之后,英国皇家海军通过封锁德国所有的港口和码头来中断德国同中立国的外贸关系,同盟国集团的成员国用以维持战争需要的大量食品和原材料只得从本国内部或通过陆上通道从中立国获取——前者对同盟国来说难度太高,至于后者对同盟国还是与其做买卖的中立国而言无疑都增加了成本,通道的安全性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英国皇家海军对德国的封锁自然引起了中国和美国的强烈反感,因为中国的那支以黑龙江号战列舰为核心的访问舰队还在地中海一带“缓慢的”行进,这让英国很难下决心对中国的商船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那支该死的中国访问舰队有着强大的作战能力,而且还顺道访问了土耳其,这让英国极为恼火。不过美国的待遇可就没有这么好了,英国人毫不客气的扣留了美国的货轮,甚至有的美国货轮上装载的并非是武器装备而是谷物豆类等农产品也被英国人在公海上多次拦截查收,这让美国人大生怨愤,这同样促成了中国和美国联手干预两大军事集团在太平洋的军事行动。
  从这次中美两国统一行动中,谭延闿也看得出来美国人是极为记仇的,做为排名尚在中国海军至上的美国海军,在欧洲的“战时贸易”待遇上却落在了中国的下风,这也是联合干预行动失败的缘由之一——按照谭延闿的设想是设法保留这支德国远东海军的,算是为战后的德国海军留些种子,不过想来想去这个想法太过一厢情愿,德国战败后这支舰队的战舰肯定不是被拆掉便是被卖掉,重建德国海军还需要德国人自己去努力,而此时美国态度改变后,谭延闿也正好顺水推舟,让所有人为他们的短视而头痛去吧,想要干掉这支分舰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像施佩中将这样老辣的海军军官一定会在破交战上让所有人对德国海军重新进行认识。
  1914年圣诞节这天的凌晨零点十分,在漫长的西线战场上,每隔数公里在战线两边都会有一架探照灯亮起,随即便有一支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打着红十字旗的队伍从协约国阵线这边出发前往德国一方阵线——这是中国政府连同红十字会向同盟国和协约国发起的一次“人道停战”行动。在一个月之前,中国便向同盟国和协约国发出了外交照会,希望能够在圣诞节这天双方在现有战线上停战一天,由红十字会派出官员监督,中国政府提供相关物资,让战线两端的士兵过上一个安稳的圣诞节。
  显然与在战线上对峙的上百万军队相比,中国所能够提供的人道物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次行动却得到了世界所有国家的一致交口称赞——中国总统谭延闿将他在德国和法国所有酒庄内的存货全部捐出,并且由双方的士兵来品尝对方国家所产的美酒,以消弭双方的仇恨。
  当然所有的政治家心中都很清楚,经过数月厮杀的双方军队不可能因为平均每人不到一杯的美酒而放弃仇恨从而终止战争,但毫无疑问中国总统的做法还是颇有人情味的。世界各大报纸都在当天头版头条上刊登了这一消息,欧洲国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刊发了文字消息,还配以大量的图片,只不过内容变了味,都不约而同的统一口径宣称自己将会赢得未来的战争。
  倒是美国等中立国家的报纸宣传对此持肯定的态度——美国人已经被发生在欧洲的杀戮吓破了胆。美国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在战争报道上更偏重于协约国,尤其是德国入侵比利时和卢森堡,这更使得德国在美国的得分急剧下降,德国将比利时的卢万中世纪图书馆付之一炬并且烧杀劫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良玉当时就在卢万,秀才出身的他比任何人都敏锐的意识到德军烧毁图书馆这意味着什么,便直接向正准备烧毁图书馆德军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也许在这卢万城中,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能够比他的身份更尊贵。德军的一个营长在得知这个中国人居然是中国大使,立刻命令暂缓烧毁图书馆的命令,并且亲自带领他前往师部面见师长鲁恩少将。最终曲良玉没有能力阻止这个德国将军放弃烧毁图书馆的打算,但是这位德国将军却出于对这位尊贵不速之客也不好置之不理,便私下做主让曲良玉挑选了三卡车的书籍。
  曲良玉也许不会让德国人感到威胁,但是曲良玉身边的那个精通德语的中国武官则非常关键,中国设立在比利时的所有仓库只有他说了算,这些仓库中有大量的物资是德国总参谋部必须要“接收”的。这位中国武官曾经留学德国,他不太认同大使的“荒唐”举动,不过爱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自己的任务少不得曲良玉的配合,便采取了这种折中的办法。
  事实上武官尊重曲良玉并非是没有其他的想法,这位武官是内务部安排的,不过他的上级曾再三嘱咐过他要对曲良玉保持尊重——曲良玉没有特别的背景,秀才出身的官员在中国并不少见,就是进士出身也不少,但要命的是曲良玉是湖南人,与谭延闿是同年,这个身份让内务部很是忌惮,生怕武官副手不给面子折辱了曲良玉,所以再三交代要和大使搞好关系。于是这三卡车的珍贵古籍成为卢万图书馆得以逃脱劫难唯一的一批书籍。事后中国外交部表彰并且重奖了曲良玉,战后中国政府主动向比利时归还了这批珍贵的书籍,比利时政府向曲良玉授勋。
  在比利时的一切都被美国外交官吉布森回报给国内,在吉布森的报告中比利时已经成为地狱,到处都是人和牲畜的死尸,美丽的卢万城被变成一片废墟——事实上照片的内容和报告也差不多,吉布森的报告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上也算实事求是。
  不过吉布森的报告却让美国人惊骇万分,当初德国闪击比利时和卢森堡在美国报纸上也就是口诛笔伐,但是吉布森的报告和相关照片传到美国后,德国人在美国人眼中就成了恶魔的化身,全美国的报纸都在谴责德军的暴行,而抗争德军的比利时军队成为英雄——威廉二世被画上漫画,双手沾满了比利时人的鲜血。可见德国人的形象已经彻底完蛋,而此时谭延闿推动的“人道停战”则树立了极为正面的光辉形象——尽管有美国报纸已经爆出让欧洲人心惊胆战的化学武器是源于中国的消息,但很快两大阵营都使用了化学武器,这一不利报道立刻被淹没在“人道行动”的报道中。
  “人道行动”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不仅在民间赢得了交口称赞,就是在两大集团对峙的情况下,从趴在泥坑中处于紧张状态的士兵到各级军官,对于中国的人道主义行动从心底是极为感激的——圣诞节这天,在马恩河战线的泥坑中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蜷缩在冰冷的战壕里,尽管中国的人道物资相对于士兵总量很少,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一天中,他们不用担心对方的炮弹从天而降。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队不仅带来了各种食材,还带来了液化气罐用来烹煮食物——除了不用担心敌方突然而至的炮击之外,再也没有比能够喝上一口热腾腾的肉汤更能让这些已经麻木的士兵感到更加惬意的事情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中立国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能够持续一年以上,也从来没有人想过战争一开打便是以如此血腥的场面拉开序幕——几十万士兵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命赴黄泉,而换来的只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尽头的对峙。正是一切都曾未预料的情况,谭延闿提出的和平行动才如此深得人心,当然也有人为此表示担心,双方的军队会不会趁此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大打出手,不过很快所有人都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了保证“和平行动”切实的施行,中国政府向侨居在法国、德国、英国的中国人发出了倡议,几万侨居在欧洲的中国人积极相应了年轻总统的号召成为志愿者,这么多的中国人在战线上,若是因为任何一方不怀好意的突然袭击而死了中国人,那毫无疑问将会把这个格外强大的中立国树为自己的敌人。
  在向德国出口物资方面,英国对中美两国的区别对待除了中国比美国更有威胁到战争平衡的资源之外,也是因为中国向德国出口物资比美国要规矩的多——美国虽然不像中国那样进入“战争生产状态”数年之久,因为其国内的武器装备生产厂商受订单影响普遍产能没有提高到最佳水平,更是因为资本家过于斤斤计较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其仓储存货根本没法和中国相比。
  在奥匈帝国那个倒霉的师长出问题之后,谭延闿就已经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绝佳借口,便不等订单直接派出庞大的船队前往欧洲,甚至为了赶时间直接将爪哇共和国军火库给调集一空。中国尽可能地抓住英国尚为封锁德国港口的空挡时间向德国输送军火,德国人不要也没有关系,中国不仅在英国设立大型仓库更是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也设立了同样的仓库。等英国加强海上封锁后,中国便寻求陆路中立国通道向德国进行武器装备输出,在海上就是专门的粮食、日用产品的物资运输了,而美国人的武器装备输出才刚刚进入状态,正好撞到了英国人的海上封锁。
  美国的资本家们手中都握着大笔的资源,而持续了几个月的战争又证明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尽管在宣传上都在鼓吹自己可以在几个月内获得胜利,不过真正了解大局的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可笑的是对这场持久战最为了解的莫过于参战各国的政治家和军人们,他们则是鼓吹轻易可以获得胜利的主力。正因为意识到这场战争还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各主要参战国都对于各种战略物资都是拼命的吃进,而协约国因为拥有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得同盟国对于战略物资的渴求远比协约国要强烈的多。
  美国拥有不逊于欧洲的强大工业,现在正是发战争财的最佳时机,可是英国人却对德国实施了封锁,为了突破封锁美国商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美国商人见单纯的运送枪支弹药被扣留之后,看到中国的谷物船只可以继续同行,便在谷物船只中暗藏军火,随后这一招被曝光,继而将目光转向了在客轮中挟藏军火……目前对于美国资本家而言,最新的消息是美国货轮上就算是运输谷物和豆类这样的食品,不仅被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登船检查,而是被视为战时违禁品被查收。
  如果说德军在比利时的暴行让美国人感到惊骇不已的话,那么以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在美国资本家的眼中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毕竟发生在比利时的事情对于美国来说还是很遥远,但是英国现在已经是确确实实的在侵害美国商人的基本利益了。英国人对美国的外贸和商船的态度激怒了美国工商业,美国的金钱势力对美国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庞大?消息传来后就连一向很温和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都感到怒不可遏——美国在中立的道路上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关口!
  有意思的是现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的局势和一百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法国拿破仑帝国的沿海港口,并且强行登上美国商船进行检查,这一危机直接导致了美英两国在1812年的战争。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英国外交官们的做法就明显的吸取了教训,他们变得非常精明敏锐,在战争爆发最初的这几个月中,他们多次巧妙的避免了和美国的冲突——做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中立国,美国和中国对欧洲各自都有着非常微妙的影响力,中国有足够的武力实力打破欧洲的平衡,而美国则是一个潜在的平衡破坏者,尤其是在地理环境上美国的武力威胁更加直接,它不用像中国那样通过在东南亚、澳洲和南亚掀起腥风血雨间接打击协约国,美国的海上力量威胁更加直接一些,除了海上力量之外美国的陆军力量不值一提。
  英国的外交家们不仅不想冒犯美国,更像拉拢美国为协约国的事业做出贡献——两个强大的中立国,中国的态度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而美国人的态度就很好理解,对于美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金钱更具有诱惑力了。两大中立国之中,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进入战时状态长达数年之久,扩军速度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是从其陆军发展速度而言,规模何止翻了一番?!中国到底想要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强国政治家都在猜测,只要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将这样一个强国置于体系之外,英国外交家也不会愚蠢到视而不见,尤其中国还是德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对于中国的尺度放得这么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不过本着“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原则,在无法判断中国立场的前提下,英国外交官们采取不激怒中国,尽力拉拢美国的策略。中国虽然不时的隐隐表现出强硬的立场,但是就海上运输而言中国商船队还是非常“规矩”的,至少比美国人要干净的多,英国海军也曾拦截中国货船,不过从来就没有搜出过军火的前科,后来也曾抽冷子突击检查过,中国商船队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货物能够和战争沾得上边,英国人也就对中国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国人在外贸上手脚非常的不干净,虽然英国人要拉拢美国,不过一次又一次的查出军火,加之新旧大陆的矛盾,这多少让英国海军感到非常的不爽,也就采取更加严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每次事件之后都是英国外交官们为皇家海军来善后擦屁股。
  当欧洲在枪炮声中过完新年步入1915的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尤其是在西线战场更是进行了第一次装甲车大战,双方总共在不到七公里宽的战线上共投入两百一十三辆装甲车。尤为讽刺的是,装甲车走上战场之后的第一次大混战,双方使用的装甲车除了德国有三十八辆是自行制造的之外,其余的装甲车都是中国生产的,更加讽刺的是同样因为战场环境恶劣,这两百多辆装甲车只有不到四十辆是自己开回来的,其余的不是被击毁便是因为各种原因趴窝。
  堑壕战所形成的战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想象,就算是中国装甲车研发单位也没有想到总统提出的要求已经够苛刻,而欧战战场的环境比总统的条件更加恶劣十倍。在双方士兵堑壕工事的中间,被火炮犁出来一个全新的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后成为一片沼泽,甚至连人都能够“吞没”。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的作战性能,双方指挥官固执的选择和有意识的决斗心理共同“制造”了这场谁也打不赢的战斗,甚至双方碰面真正看到对方的装甲车都还没超过半数,这对双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而至于装甲车在西线的战斗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寒冷的天气使得装甲车连行驶的可能都不存在,毕竟东线实在是太过寒冷了……
  这次大规模装甲车作战的结果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至于双方的军事统帅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不过十天之后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只是这个消息相对于德国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法国来说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惊险——德国人不甘心蹲在战壕里跟对手一起耗干最后一丝力气,驻守在法国北部皮卡第的一支德国部队,在未经得到总参谋部的允许下,便投入了十三辆装甲车和四千多人进行了一次军事行动,而皮卡第属于硬质白垩地层,这里的堑壕工事是漫长的工事群中非常罕见的比较干燥的地区,结果在黎明前突然而又短促的(不到一个小时)炮击后,德国步兵簇拥着装甲车居然以非常微弱的代价突破了眼前的这段战壕!
  当然战斗指挥官对于大局没有太多的考虑,这段堑壕被突破后德国人随即便面临着周围的法国军队的拼死抵抗和反攻,各种口径的大炮发射了海量的炮弹,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刚刚夺取的阵地。德国人为这次非常冒失的行动付出了代价,伤亡一千余人,不过双方的宣传机构对这次意外的战斗事件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都不约而同的在报纸上宣传着自己的“胜利”
……
  宣传机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不是将军们所关心的,军官们对于这次装甲车出人意料的表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德国人没有快速的向纵深推进,除了对战役计划安排不周之外,同样也是受装甲车的性能限制,不过这次战斗也同样说明装甲车在战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突破堑壕是至关重要的——堑壕战所布设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再配合后面不远的机枪堡垒是步兵的第一号杀手,老兵在进攻的途中不怕炮弹,但绝对害怕自己不能短时间内找到突破铁丝网的缺口,更害怕扑面而来的机枪子弹,而这一切对于装甲车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装甲车“强横”的身躯开路下,德国士兵聚集在装甲车的身后,直接碾过铁丝网将正在喷射子弹的机枪阵地一炮送上天,这种进攻方式对于长时间在堑壕对峙的老兵来说堪称“惬意”
……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只能让双方两败俱伤的战争……”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1915年第三次会议上谭延闿的发言记录,虽然战争才开始几个月,但地面战争的动能已经全面被消化干净,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处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两大集团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填补在数百公里长的堑壕战线上,就算有局部突破,但可以想象战线背后集结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庞大炮群,可以让任何一支敢于突破的敌方军队在炮弹的反复“耕作”下变成土壤的肥料。根据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和战地记者发回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怕的炮击场面远非当年海参崴战役所能够比拟的,字里行间无不是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士兵的血肉所铸成,就算是谭延闿看了也未免有些心惊……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去年的十二月刚刚宣布加入同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意土战争之前一直都是中国海军装备的潜在客户,直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北洋级战列舰才正式成为中国的“友好伙伴”。不过显然这个“友好伙伴”被卷入了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那支访问舰队在欧洲没有一个安全的立足之地继续赖在那里不走了,在土耳其卷入战争的第一天,中国访问舰队离开了土耳其。
  事实上中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卷入战争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之所以在战争爆发后还前往土耳其就是想跟土耳其做一笔交易——如果土耳其愿意,这支访问舰队中除了黑龙江号战列舰之外,中国愿意将所有的访问舰队都送给土耳其,以此来换取科威特。即便英国插手科威特,但是科威特还是做为土耳其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就如同荷兰人在婆罗洲一样手脚不干净,只要土耳其肯割让科威特,那中国海军就必然出兵科威特以武力将英国人“劝走”。
  显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科威特问题上脑袋不知道犯了什么糊涂,不肯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这实在是让谭延闿感到惊讶——奥斯曼土耳其可能是格外坚定的相信德国会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和土耳其的青年军官有着很深的联系。如果奥斯曼帝国坚信德国会胜利,那么他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就会重新获得,毕竟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便是在于重新分配世界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的殖民地。再者土耳其认为它的海军已经“足够强大”,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购买更多的中国战舰加重国家负担。
  对此谭延闿也只能表示遗憾——科威特的石油可以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毕竟中国不鼓励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在获得了南洋之后国内的石油需求都是由南洋来满足的,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科威特在谭延闿心中的分量。不过对谭延闿来说控制中东石油还有很多方法和机会,而现在“中东油海”还处于云山雾罩的阶段,也不急于一时。
  协约国对美国采取拉拢态度,更多的向美国下订单,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贸易,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向英国、法国或是通过陆路中立国通道向交战国双方运送,美国一时还无法达到中国这样的生产水平。即便如此美国对协约国的态度已经好转了许多,在舆论上重新是“西风压倒东风”——美国也没有必要非要一根筋走到底,协约国的一部分订单就够让美国忙活了,而协约国的外交家们也是出于先稳住美国的想法,等美国的胃口越来越大的时候,战场上的形势说不定已经是协约国一边倒的压倒同盟国,就算美国有意见也是无可奈何了。
  德国也看到了封锁英国周边海域用以对英国实饥饿战术迫使其投降的迫切性,在水面舰艇没有任何效果的前提下,德国向英国发动了颇具攻击力的潜艇战,进而在1915年二月德皇正式宣布德国海军将会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柏林宣布不列颠诸岛周围的海域都是战区,不管是哪一国的船只,只要一经发现便会被“送往海底”。最重要的是德国还宣布,在战区内活动的任何船只,德国潜艇都不会事先予以警告直接击沉——前几个月德国潜艇作战时还要浮上水面朝商船开炮警告,旅客和船员们就会驾船逃走。
第三百八十六章
破交
  不过现在大海上航行的商船和客轮有一部分在航速上要比潜艇快多了,更要命的是商船在甲板上也安装了小口径火炮,这对潜艇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潜艇上浮发出警告也让潜艇失去了隐蔽突袭和鱼雷这两项最大的进攻武器,最为糟糕的情况是潜艇刚上浮开炮发出警告,后脚便是商船开炮击沉潜艇这样狗血倒灶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