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182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中国底子比较薄的劣势也就愈加明显——美国的战争生产潜力开始被激发出来,而相应的经过一年多的消耗,前期谭延闿攒下的物资存货已经开始告罄,现在才是实打实的拼生产力。事实上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存货”的,不过这些存货是谭延闿指定不能动用的,并且这些战争物资储备并不少,足可以支持四十个正规师满足作战半年的需要。
  跟随谭延闿的“老人”都很清楚他的“爱财”本色,沈静和军方高层心中都在揣测总统囤积在手中的这批作战物资到底用意何在,尤其是这些物资大多都集中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型仓储中心中,结合在欧洲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外交策略,很多人都在心中暗想中国加入同盟国的时间。只不过谭延闿对此守口如瓶,一反常规的既不对政府也不对军方高层进行解释,以往这两方总会有一方提前知道谭延闿下一步的动作,这样做未免太过反常了些,当然双方都将视线集中到共和国的另外一方强力机关——内务部。
  现任老K还是老董,不过董先生的年龄明显不适合再继续担任这个职务,中国的情报部门已经不是十五年前刚刚草创时期的简单机构,董先生已经没有这么多精力来掌控这么庞大的情报机构,而此时内务部的实权正在由董先生向温基岩手中转移。总统对内务部投入的资源一直都是个谜,总统可以对海军断奶,但是对内务部一直都是若有若无的通过各种渠道向其注入经费,以保证内务部的需要,由于内务部的特殊性,政府和军方对其心底都是有一定敬畏,甚至是畏惧,这种情况对于政府方面的官员尤为明显——内务部在国内的几次出手,几乎每次都是伴随着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的陨落,就算是军方涉及的人也不例外,可谓是手持“杀人许可证”低调而又威风八面。
  尽管谭延闿对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讳莫如深,但是政府方面从总统关于加强西北和北方铁路网建设和建设以兰州、乌鲁木齐、库伦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还有军方从总统调动起家的“北洋七镇”发展起来的几支“超级陆军师”的部署,谭延闿的嫡系中已经开始有“总统对俄采取行动”的想法。尤其是军方得知内务部的核心武装力量“黑兵”已经离开北京的驻地前往西北后,这种猜测就更加呼之欲出了,为此军委副主席杨超、陆军总参谋长李韬都有意识的将五个师的精锐部队从北京、山西和辽宁调往东云省进行适应性训练,并且指示军工生产单位和医疗保障单位对部队在寒带作战的各种保障项目进行科研攻关。
第三百八十九章
调整
  不过当杨超和李韬指示军工生产单位和军方医疗保障单位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这才发现为军方服务的这几个主要部门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从战士在寒带作战使用的手套到武器装备,还有各种冻伤药物的研究等等,这些同样也是内务部在关心的事情。当嗅到内务部的气味后,陆军高层方面敏锐的感觉到这背后有着谭延闿直接插手的影子,遂直截了当的以国防部的名义起草了一个加强中国陆军在北方寒带和南方热带地区保障作战能力的报告,以国防部的名义递交给国务院。
  国防部出台这样一份军队建设方向性纲要自然是为谭延闿的真实意图来打掩护,对国外势力释放烟雾弹——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借着世界大战的机会成为远东西太平洋的唯一霸主,并且在欧战的外交政策上也显现了其全球战略布局的影子,这都引起了欧美强国的注意,对于中国武装力量的最新变化和方向也是外国间谍所最为关心的。尽管中国内务部在反间谍工作方面做的十分出色,但这并不能保证中国的机密不被外泄,国防部出台的这份军队建设纲要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真正的战略布局所提供掩护,同时也是对欧洲战场上僵持不下的协约国集团提出警告威胁——中国的南方部队也是极为强大的,按照纲要中国的每一支南方部队都会在海南岛、云南、贵州、广西这四个省轮流进行适应性训练,甚至还有四个南方主力师要部署在南洋新占领土上进行军事训练。
  当然陆军方面也针对法国使用汽车承担后勤运输任务的做法,从而开始尝试使用汽车来做为野战重炮的牵引力量。经过十五年的建设,中国的公路网显然没有铁路网这么成熟,尤其是适合牵引重炮行驶的卡车行驶的公路,基本上在中国的各省的几个重要城市的城市主干道都已经实现了柏油路面,但是城市之间和省份之间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明显滞后。所以在国防部呈送国务院的这份报告中,也建议国务院对城市之间和省份之间的公路主干道加大投入,至少要在沿海地区完成主干公路建设,中国海军世界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虽然不大可能被外来侵略所击溃海军,但是一旦海军崩溃,中国可以选择除了铁路之外用公路来调动重炮群的方式——从年初谭延闿批准加大海军投入之后,陆军方面就嗅到了总统对海军的信心还并不是很坚定的味道,即便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威力最为强大的战列舰也是如此。
  陆军显然对于谭延闿的海洋政策是不太感冒的,因为重视海洋政策势必会削弱陆军的发展潜力,不过从最近五年来谭延闿对海军的发展决策上来看,陆军高层将领还看不出海陆失衡的苗头来——最近五年来海军固然有东云级战列舰这样的超级武器服役,但是陆军方面的发展速度则是建国以来最快的时期,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军队,陆军总体规模比十年前中俄战争时期扩充了两倍,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来看,这十年是陆军发展的黄金时期。
  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中美两个强大的中立国也是这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两个国家,不过现在中国想要继续从这场战争中保持优势,在谭延闿看来已经不大可能——相对美国而言,中国的基础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人才储备方面都落后于美国,如果不是他动手早并且采取了比美国政府更加强硬的政策,中国现在的优势恐怕早已经消耗殆尽了。
  虽然中国工业发展在谭延闿执掌北洋之时便已经开始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恭王、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属于不同流派的“洋务派”们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谭延闿成为北洋新掌门人之时通过谭方两家的官场人脉和他的悉心运作,将洋务派们的成果有效的整合起来。建国之后谭延闿获得了比皇帝还要大的权力,在充足的石油资本的支持下开始了中国工业建设的高潮时期,不过国家的工业实力远不是短短十几年便可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像美国在中国建国之初便已经拥有世界第一流的工业规模。
  中美两国的工业差距只能采取某些手段使中国在起步的时候能够占个先手,随着战争时间的延续,工业实力上的差距最终会体现在现实的对交战国双方物资供应上来。除了物资供应之外,还有对交战国双方的政府贷款等金融手段的运用,中美两国也是存在了极大的差别——靠着谭延闿对局势的把握能力,中国的金融资本在以工商银行为主导的前提下统一步调集体行动,在外汇市场上狠狠地做了几笔大买卖,并且在政府的国际外交政策上也是集体行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一榔头买卖,有一笔就赚上一笔。
  美国的金融政策则不然,在开战之初美国也曾因为德国陆军的优异表现曾贷给德国政府一些款项,但是随着威尔逊总统和美国政府所谓的“中立”姿态越来越倾向于协约国,是以美国政府为协约国的成员国提供了大量的政府贷款,当然美国既然暗中支持协约国要打这场战争,那同样也就在赌桌上下注离手不再贷款给德国——这是长期的投资,与中国金融财阀们短期的投机有着明显的区别,至少谭延闿心中很清楚这两者之间意味着什么。
  之所以在谭延闿的授意下中国金融业没有向战争双方提供贷款,只做这种获利非常丰厚的一榔头买卖,还是在于谭延闿的外交政策和对战争结果熟知,况且他也不想背上对“德国盟友不义”的臭名声——既然中立则双方都不贷款,只提买卖物资,免得到时候收不回帐来。不过即便如此,中国金融财阀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果断狠辣的作风还是给美国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是论获利多少中国未必就比美国少,但是论及政治收益那则是没法比的。
  其实这也是谭延闿心中一个不太妙的设想——尽管他不相信协约国集团能够在大战之后对中国来个秋后算账,但是可以的确定是协约国集团肯定在战后的外交政策上将会联手美国对中国施压,若是自己手中的本钱不够雄厚,那多少还是要会吃亏的。谭延闿必须要为战后的中国全球地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在战后德国垮掉到崛起的这段时间,中国只能倚靠自己来解决所有的困难,手中的实力必须要能够震慑所有对中国不怀好意的敌对势力。
  虽然战争尚未结束,甚至在两大军事集团的推动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谭延闿已经开始准备为战后的事务做准备了。这次大战到现在中国已经获得了超出想象的“战争红利”,国内工业全面发展,在高收入的诱惑下众多农民开始走进城市的工厂,为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事物资订单而忙碌——在谭延闿眼中这种“战争繁荣”只能是一时的,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但是战争结束之后海外订单锐减,如果不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到时候大量的工人失业、工厂倒闭,这可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
  1916年五月,在谭延闿的授意下,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计划,对于接受海外战争物资订单而新设立的工厂或新成立的企业开始施行限制性措施,坚决卡严小工厂、小作坊的成立,并且对工业生产加强安全生产措施,对工厂成立工人夜校加强管理,工会组织的日常管理和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政策的探索性试点,施行更加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谭延闿不想为短时间的巨大利益所冲昏头脑,在战争中获得好处比不上美国就不去攀比,对于中国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国家内部稳定更重要的事情了,战后一些军事生产大工厂不可避免的将会成为社会安定的沉重包袱,大量的产业工人未来的出路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从现在就开始限制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的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政府的这一系列主要针对工业的社会政治改革其中很多都是试点性质,毕竟在目前工业发展迅猛的时候如果直接刹车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政府方面只能借此对工商业界稍微浇点凉水,控制过热的工业发展速度。除此之外,中国国土资源部、交通部、工业部、能源部开始计划筹建大型水利工程、交通枢纽工程——这些工程计划的开启,将会有足够能力来消化战后的工业萎缩所带来的失业人口问题,使中国经济可以实现更加长久的繁荣。
  中国政府的新造舰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美国海军,美国在六月份宣布在三个月之后开工建造三艘田纳西级战列舰,其舰载武器为四座三联装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美国人依旧没有把握建造合适的四百零六毫米的主炮,继续沿用超无畏时代的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不过由新墨西哥级战列舰所使用的四十五倍径主炮变成现在的五十倍径的主炮,火力略有提升。
  美国人的造舰计划显然是和中国针锋相对的,由于现在战列巡洋舰在海上的战绩非常好,还没有发生战列巡洋舰被战列舰“虐待”的战例,任何海军指挥官都很难忍住不动用战列巡洋舰来参加战列舰之间对决的诱惑,毕竟战列巡洋舰搭载的可是与战列舰一样的主炮。所以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战列巡洋舰是等同于战列舰的,美国的造舰计划对中国并不占优,不过考虑到美国人不出意外的话最长间隔两年甚至明年又会开工建造新的战舰,数量上的差距可以弥补这道鸿沟。
  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的这批仅仅三艘主力舰的造舰计划会持续五年之久,而美国人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开始开工建造与中国东云级战列舰同样口径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随后在1921年北京签订的海军条约和海军装备竞赛的暂停使得中国和美国是唯一拥有四百零六毫米口径主炮战列舰的国家,“海军假期”的到来终于使得自无畏舰开启的海军竞赛暂时告一段落。
  延长造舰时间也是谭延闿消耗对方实力的一种措施,给对方造成“中国正在计划建造比东云级战列舰更为强大的战列舰的假象”——中国是在研制新的战舰,不过既不是超级战列舰也不是具有口径超过十二寸主炮的战列巡洋舰,而是高航速的重型巡洋舰。
  飞机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自从意大利在意土战争中让飞机走上战场以来,各国对于飞机的研发说不上很卖力,但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全球军事大国中唯独中国看上去对飞机的投入最少。事实上谭延闿是绝对不会放过飞机这一具有巨大军事潜力的新型作战武器的,只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适合飞机使用的发动机研发上来,中国已经造出了目前世界上顶尖的单翼飞机,欧洲虽然也有单翼飞机但是在战场上飞的都是双翼甚至是三翼飞机。
  欧洲战场上的飞机已经可以携带小型炸弹,甚至这种飞机已经用来和飞艇协同对付德国潜艇,谭延闿虽然不太清楚飞机的发展历史,但也可以感觉到夺取制空权的时代已经开始。战后全球主要海军国家为了避免爆发一战这样的残酷战争,达成海军装备限制性条约是势在必行,只要“海军假期”到来,就会给飞机争取到足够的研发时间,让飞机能够挂上对付战列舰的炸弹和鱼雷。
  在中国新的造舰计划中那艘拥有巨大排水量的“辅助舰只”其实就是中国的航空母舰,在北京、奉天、西安、成都和柳州都有飞机研发中心,当然北京和柳州的飞机研发中心是国有,而其他三处飞机研发中心的背后都是谭系资本在支持。谭延闿相信只要保证足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十年之内让飞机挂上炸弹和鱼雷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去攻击战列舰这绝对不是梦想,至于传说中“四百零六毫米以上的主炮的超无畏舰”就去见鬼吧——超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战列舰或是战列巡洋舰的价格实在是太过昂贵了,火炮身管的加工制造和维护所带来的成本与其寿命实在是令人难以承受。
  东云级战列舰所使用的十六寸主炮已经达到了目前中国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的最顶尖水平,再往上提高一个数量级,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不是达不到,但是要投入实战再考虑研发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那显然是极不划算的,尤其是精准度方面几乎让人难以忍受,那可真成了农民种地看天吃饭的水平了。从美国新的造舰计划来看,谭延闿认为战列舰到东云级已经足够满足中国国防需要了,放出“超越东云级”的烟雾弹磨磨嘴皮子是不用花钱的,但是一旦真的投入进去,那可就真成了第一傻蛋了。
  虽然中国的造舰计划规模并不大,但是投入的资金一点也不逊色于前几个财政年度海军拨款,其中造舰费用固然占了很多,但是对于新的动力系统研发投入才是重头戏——中国必须要为未来以航母为中心的“新海军”创造条件,要想以后省钱就必须要提升战舰动力系统水平,使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航速能够达到二十七节以上,达到为航母护航的标准。这也是中国将造舰周期拉到五年之久的根本所在,让新的东云级战列舰得到满足谭延闿需要航速的动力设备研发制造出来,至于新型战列巡洋舰则依旧采用十二寸主炮,配以更好的动力驱动装置继续强调速度优势。
  尽管中国的军事开支巨大,但是雄厚的国力尤其是欧洲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仅去年一年中国的海外贸易出超就达到了六十亿华元,是战前海外贸易出超的近五倍,而此时华元对美元的比率是0.7:1。
  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自开战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表现一直坚挺,从而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也是中国政府在1916年开始新的经济建设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欧洲战争的基础上,而欧洲战争的惨烈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政府官员相信战争双方的忍耐度愈加接近底线,一旦这场“没有胜利的战争”戛然而止,那对中国国内经济的打击可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成为中国政府第一次对经济调整形成了如此一致的口径。
第三百九十章
日德兰
  说到底中国的经济多少还是带有计划经济的味道,这主要归功于谭系资本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不光是谭系资本,在中国经济圈中顶尖的几个财阀有哪个又和谭系资本没有什么裙带关系呢?谭延闿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强势使得中国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有威胁到他的资格,他可以根据国际环境的需要在短时间内来调整国家经济结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者都无法做到的。
  虽然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但是该赚的钱也不能放过,只是不能采取粗放式经营管理的方式了。中国的造舰计划被排到了次等地位,国内造船业尤其是除了上海江南造船所这个巨无霸之外的三驾马车都承接了来自法国、英国的驱逐舰订单——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威胁下,中国首先采用了护航措施极大的增加了远洋货轮船队的生存机会,而英国的造舰资源都被集中到伊丽莎白女王级和复仇级战列舰的建造上面去了,美国本身也有自己沉重的造舰负担,并且美国在中小型辅助战斗舰只上的口碑比中国要差了八条街,只有中国有能力接受协约国关于中小型护航舰只的订单。
  不能不说英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海军强国,即便其地位先后受到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挑战,但其征服海洋的决心是所有国家中最为强烈的。在1909年英国一口气便同时开工建造七艘战列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而1912年开工建造了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四艘铁公爵级战列舰,转年便又开工建造八艘复仇级战列舰(后有一艘改建为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国力之雄厚工业之发达让中美德三国瞠目结舌。也就是从1909年开始,原本无畏舰数量相差并不是很悬殊的英德海军在当年一下子便拉开了差距,至于战前的头两年英德海军投入就相差的更为悬殊了。
  做为海军竞赛的一分子,美德两国虽然也是年年开工建造新的战列舰,中国是不憋出精品不出手,但是最终论无畏舰数量,英国还是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当然由于中美德三国海军实力在最近十年迅速爆棚,英国已经无法实现其“两强标准”,碰上这三个国家任意两个组合,英国海军都无法保证其实力占优,不过令英国非常欣慰的是中美是两个中立国,这也不能不说这是英国海军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英国船舶制造行业承担了如此沉重的造舰任务,才使得早就有所准备的中国能够半路杀出从美国人的嘴底下虎口夺食来分得护航舰队的订单——和以往的海军装备竞标一样,中国从来不按常理出牌,都是造好舰船来找买家,被德国人的潜艇封锁都快搞疯了英国人首先锁定了拥有现货的中国,一次便下达了十五艘驱逐舰订单,并且买走了十艘现货。有了这笔交易之后,以后协约国的订单也就源源不断的紧跟着来到,至于美国人固然也捞到了不少订单,但是终究还是落了后手,若不是英国人极力拉拢美国这个明显对协约国有倾向的中立国,美国船舶制造业肯定会与这次难得的机遇失之交臂。
  现在中国进入经济调整阶段事实上在谭延闿心中也是一个社会财富小规模调整的过程——由于自己的需要,国内大型财阀发展速度从建国后到现在发展极为迅速,财富过于集中,且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人阶层数量极具增长,这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谭延闿觉得“工人”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这种社会阶层完全可以归结到失去土地而必须倚靠为他人服务而获取生活保障的人群中去,像古时候的店小二之类,还有便是明清江浙一带的“织户”更是中国工人的“鼻祖”。“工人”和“农民”最本质的区别便是生活财富的来源不同,在谭延闿眼中“工人”远比“农民”对社会的稳定性造成的威胁要大得多。
  依照中国人的本性而言,只要生活能够过得去就不会选择造反这样危险的“职业”,农民因为有土地,最多受到天灾的影响,政府救济得力的话不是什么问题,其工作重点是避免“人祸”。而工人则不同,在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社会经济大环境对于工人的生活影响简直就是致命的——因为现在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时代,“工人社会福利”这个名词还没有形成概念,社会经济大环境就相当于工人的“天灾”,而资本家的贪婪使得工人面临的“人祸”因素也比农民要高得多。
  世界大战虽然只进行了一半,但是中国从中获取的好处尤其是经济好处已经超乎想象,伴随而来的便是战争红利的分配——财阀不能不受控制的发展,虽然谭延闿是中国头号超级财阀的掌门人,同时也是中国财阀集团的总头目,但是玩火者必自焚,就算在自己手上不会出事,留下财阀这个超级怪物给后人也是颇为棘手的,弄不好谭氏家族的后人要付出灰飞烟灭的代价。这种事情中国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如果有人跟他说他的后人也会不上后尘他一点也不会怀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必须要遏制财阀的发展,并且要让财阀和新生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共同分享战争红利,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
  好在中国目前的财阀历史都并不久远,像天津、上海的财阀都属于新兴势力,而广东财阀历史虽然久远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其中中坚力量十三行被彻底瓦解算是浴火重生而已,唯有山西财阀历史比较久远,但是山西财阀因为建国初期的观望态度而被边缘化,至于久负盛名的江浙财阀更因为和谭延闿对着干而变得苟延残喘。现在限制财阀势力抑制其对政治的操纵能力新兴财阀势力正时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否则等其羽翼丰满之时,想让这些财阀将嘴里面的利益吐出来参与到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上,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只是起始阶段,力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但是这毕竟已经开了个好头。由于是谭延闿提出的这次改革,受到最大利益冲击的还是谭系资本,连财阀头领都愿意自断手臂,其他财阀自然不敢在这个时候来触谭延闿的眉头——这个总统的心思让他们难以琢磨,十几年来全国有数的几个大财阀几乎都是紧跟着他的脚步才走到今天的,一旦惹恼了他,自己未必不会成为江浙财阀第二。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对工业的调整是极为有针对性的,相对于中国刚刚起步的民用工业则是采取扶植支持的态度——中国工人工资平均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在经济改革之后城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层的收入明显增长,个人财富增加也促成了民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六年多以来中国一直就致力于加强军事工业发展,以此来带动其他工业向前发展,在大战爆发之前这些军事工业无疑是亏损非常严重的,尤以谭系资本辖下的军事工业最为严重,但是战争爆发后这些亏损与利润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说起来当初谭延闿在全国进行的军事工业布局反倒成就了这些军事工业所在城市的第三产业繁荣——这些从事军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其待遇远比其他普通工厂中工人要好得多,如果要是放在别的工厂主身上,工厂赔本那肯定是要顺手更加严酷的压榨工人。
  中国经济改革相对欧洲战争对世界的影响自然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美国人用非常好奇的眼光来观察中国的一举一动,不过很快大西洋上波澜再起,英德这两个缘起于海军装备竞赛而各自走上你死我活对立的国家,在五月十八日日德兰海域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绝后的大海战——日德兰大海战。
  尽管论海军实战中国海军首屈一指,从1894年到1905年先后打了三场大规模海战,但是在国际上对海军评价最高的还是英国和德国,并没有因为它们在进入蒸汽动力驱动的铁甲舰时代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规模海战而被低估。英德这两个世界顶尖海军在日德兰海域的碰撞极为震撼人心,双方都动用了其海军的最强阵容——尽管德国的第一级超无畏四艘拜仁级战列舰中有两艘尚为完工,只能以拜仁号和巴登号两艘出战,但是英国人同样也面临巨大的困扰,英国海军的象征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因为前期中国海军干预太平洋事务而拖延了时间,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厌战号两艘战列舰刚刚从印度洋驶往本土,无法赶上这次大海战。
  英国皇家海军包括二十八艘战列舰在内的大小一百五十艘战舰和德国二十五艘战列舰在内的一百二十余艘战舰,从十八日下午两点双方前卫舰队相互接触开始一直到转天凌晨三点,双方舰队在日德兰海域厮杀十三个小时之久。如此大规模的海战在海军进入现代化蒸汽铁甲舰时代尚属首次,双方任何一支舰队的规模都远比最近二十年所爆发的大海战全体参战战舰都要多,更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战斗场面格外惨烈——尽管英国皇家海军的超无畏战列舰数量远比德国公海舰队要多得多,长达十三个小时的战斗中英国有两艘战列舰被当场击沉,反倒是战列巡洋舰做为一种“年轻”的海军装备,在这次海战中损失格外惨重。
  双方参战的战列巡洋舰一共十五艘,其中英国九艘德国六艘,但是英国却损失了六艘战列巡洋舰,而德国也损失了三艘——在无畏舰和超无畏舰密度如此之大的战场上,战列巡洋舰虽然拥有非常可观的火力,但是战场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双方战列巡洋舰损失极为惨重。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损失的两艘战列舰阿金库尔号和爱尔兰号因为装甲防护太过薄弱,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击沉。
  尤其是英国原本为土耳其建造的阿金库尔号战列舰,这艘拥有十四门十二寸主炮却听闻一生从未曾齐射过的战列舰所在的战列舰第一分舰队在与德国公海舰队遭遇开火后第八分钟和第十五分钟,分别被来自对方的过往好和威廉皇太子号两艘战列舰的六发十二寸炮弹命中。令人惊愕的是阿金库尔号战列舰的沉没并非是因为天神帮助德国公海舰队作弊,而是因为几处被命中的地方都在水线附近开大洞,船上的管损虽然竭力补救,不过土耳其人在给阿金库尔号装修的时候将本就少得可怜的分隔舱又给拆掉了一部分,使得这艘炮塔数量最多的战列舰就这么非常不光彩的战沉了,船上的管损就算是神仙也没辙。
  在日德兰大海战结束之后,英德双方都公开庆祝“胜利”,双方都宣称自己是真正的胜利者——德国公海舰队的炮手们宣称自己打得准,在战斗中击沉英国海军舰艇数量是自己损失的两倍有余,英国海军在这次战斗中被击沉战舰的吨位数破天荒的达到了近二十万吨,而德国公海舰队损失的吨位数也达到了近九万吨的水平。英国虽然在数字上损失惨重,但是想想英国本土舰队投入战斗的舰艇吨位数就达到了令人心惊胆战的一百四十万吨,而德国只不到七十万吨——在双方损失数字上来看,德国公海舰队是赢得了这场战斗,但是战斗过后德国人的主力战舰能够继续航行在大海上保持作战能力的寥寥无几,而英国凭借深厚的实力依旧控制着大西洋的水面。
  对于这场规模浩大的海上战斗的结果,英德双方心中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对于公众来说,尤其是协约国的民众,他们认为杰里科浪费了一次全歼或是打废德国公海舰队的机会,而另外一位贝蒂将军虽然表现也不是很好,但是却成了英雄——如果说杰里科和贝蒂之间因为这场战争而使得先前融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那这就是德国人在这次海上战争中一个意外的收获了。
  即便只是战沉了三艘战列巡洋舰,那众多主力战舰受到重创这也不是德国海军所能够接受的结果——在修好这些庞大的主力战舰之前,德国公海舰队对英国皇家海军来说毫无威胁能力,它们还是被关在德国的军港中无所作为。就连舍尔自己也承认,英国海军本土舰队实力强大,一般而言是不会失败的,所以在这场战斗之后,舍尔更加倾向于把德国海军的胜利寄托在潜艇上,他坚决提倡向无限制潜艇战转化。
  日德兰大海战对于世界上所有海军强国来说都是极其震撼的,尤其是对于太平洋两岸的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实力强大的中立国而言,尽快的吸取教训运用到自己的海军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中美两国在达成相互谅解的条约之后,通过太平洋海军军事委员会从中调节,使太平洋上中美两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已经降到了最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太平无事,相反从1916年两国宣布的公开造舰计划来看,双方的海军力量依旧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着。
  不过在日德兰海战结束一个半月之后,中国同德国进行了一笔情报交易——日德兰海战对于中国海军的震动是巨大的,同样对中国的情报机构内务部也是如此。英德双方安排的战术基本上就是一模一样,都是以前卫舰队为诱饵后面跟着大舰队,双方都像用前卫舰队微弱的损失将对方引入自己的伏击圈内聚而歼之,这引起了内务部的怀疑——温基岩不相信世上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海上作战,这样的安排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在海军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几乎就是针对德国来安排的战术,在已经成为身经百战的温基岩眼中怎么都带有一股子诡异的味道。
  温基岩对此只是持怀疑态度,不过他还是对此保持一定的关注,但是他没有想到K机关很快便有了回复——K机关的密码破译机构是K机关的精华,并且因为其特殊的性质无论是谭延闿还是老K都很自然的将其放在内务部编制之外。“明远电报电话公司”本身没有任何业务,同样也没有客户,如果说有客户的话也只是内务部一家,本来它位于北京的闹市区,后来出于安全的考虑在1910年以后便搬到了谭延闿在北京房山距离云居寺不远的一处别墅中,在K机关内部被称为“灯塔”。
  因为通信问题再加上有德国潜艇的威胁进出英国并不方便,所以“灯塔”破译的时效非常低下,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灯塔”的效率低——无线电电报技术从出现到普及应用一共不过才十七年,谭延闿做为无线电电报技术的发明人最初是做为捞钱的资本,在建国后就迅速开始组建情报破译机构。“灯塔”及其前身“明远电报电话公司”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无线电技术来窃取情报的机构,至少也算是“老资格”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釜底抽薪
  “灯塔”是一个非常“精致”的机构,主要负责密码破译工作,事实上只要是跟无线电技术挂钩的情报工作内容都是属于“灯塔”的工作范畴——“灯塔”在1912年的时候便与海军部门合作,在威海卫和旅顺这两个渤海湾的“门卫”建立了数个大型无线电测向站,进出渤海湾的海军军舰除非是保持无线电静默,否则很快最多用一个小时便会被这些无线电测向站侦测出来,并且测出该舰所处的大致方位。
  “灯塔”拥有一百三十多名在数学、密码学上有特殊造诣的工作人员,这是它的核心,当然与无线电技术相关的部门在谭延闿的规划中是迟早会要被剥离出来的——“灯塔”这样的情报机构注定是永远不能见光的,虽然中国人的隐私概念还很模糊,但是想想任何人发出的电报一旦被“灯塔”所截获,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破译,不要说别人,就是连谭延闿自己的头皮都会发麻。
  无线电技术发展迅猛,其应用远不止在电报上的这些,以后还会有更加强大的应用会被开发出来,同样其军事上和情报上的潜能也只是刚刚有个开端而已。“灯塔”必须要保证自己的秘密,以后这些技术上的事情势必会与之脱离——它只是技术的应用者而非研发单位。
  温基岩得到的答复是令人非常意外的——“灯塔”在去年的时候就曾发出过警告,英国海军部门中隐藏着一个“同行”,后经内务部证实这个英国同行就是“四十号房间”,不过做为“前辈”灯塔对四十号房间是不屑一顾的,毕竟一个刚刚出道连门径都没摸清楚的菜鸟是不可能被有着光辉战绩的“灯塔”看在眼中的。温基岩心中的疑问在这个原本他看不起的外国同行中被验证,英国人已经掌握了德国的无线电电报密码的秘密,并且以极为惊人的速度破译它们所截获的所有德国电报,英国海军部门在每一次行动之前都要看“四十号房间”的脸色,日德兰大海战就是由四十号房间在幕后“导演”的。
  “四十号房间”的成就是令“灯塔”极为震惊的,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破译对方无线电密码有多么困难。显然从内务部发回的有限的资料证明,这个英国同行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和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差不多,而现在德国人的电报在这个英国同行眼中没有任何秘密。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成就,这个英国同行可真是让“灯塔”刮目相看,不过这也给中国情报部门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四十号房间”这么能干,那是不是中国的电报密码也同样在对手面前毫无秘密可言呢?!
  显然来证实四十号房间是否掌握了中国密码与否对于内务部来说是没有多少难度的,很快便被证明这个英国同行能力还没有高到让人无法承受的地步。不过剩下来的关于英国人如何破译德国人的密码这对内务部来说就是一个不解的谜题了——东西方人外型相差太大,中国想要搞到西方的情报单从情报人员这一关上就注定不可能太高,尽管内务部也曾从新疆招募一些外型酷似西方人种的情报人员,但是数量和级别还差得远。
  英国的“四十号房间”多少让“灯塔”感到了一丝紧张,不过英国人应该还并没有发现“灯塔”的存在,更不知道灯塔已经在英国本土设立了数个电台监听英国使用无线电电报技术传递的军事情报。“灯塔”已经掌握了协约国和同盟国最主要成员国的电报密码,尽管在战争时期各国电报密钥更换极为频繁,像德国的密钥到现在基本上是一天一换,英国人在这方面的防护也是不遗余力,不过这些对“灯塔”来说并不算什么——内务部的情报贩子们在欧洲的生意开展的如此红火,这背后若是没有“灯塔”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要摧毁“四十号房间”这样的机构是不可能的,按照这个英国同行破译德国电报的速度,“灯塔”的专家推断英国人肯定通过什么办法获取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德国密码本——当初他们破译别的国家电报密码的时候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肯定没有这么长时间来走“灯塔”这样的路,除非是出现了这方面的天才,要么便是通过布置在德国的间谍直接获得德国的密码本。
  “灯塔”的专家这样推断虽然不中但也不远了,英国人是获取了德国几本密码本——战争初期俄军从德军搁浅在波罗的海的“马格德堡”号轻巡洋舰上,缴获德海军密码本《151号SKM》并转送给了英国海军部。“四十号房间”的老大尤因如获至宝,马上对其进行研究,同时跟踪侦抄有关的电报,又经过3个星期的研究,终于弄清并解决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原来是在原用的密本之上又加了单表单码代替。这也是“四十号房间”第一次完整破译了德军的电报。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四十号房间”又相继从其他渠道获得了德军其他几本密码本,通过对这些缴获的密码本的研究,终于发现这些密码本在编制上的重要特点,至此德国人虽然频繁的更换密钥也无济于事。
  英国人怎么获得德国人的密码本这并不是中国所关心的范畴,关键是德国人的密码已经暴露在英国人面前,这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德国经过日德兰海战之后尽管官方说是赢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且还为此专门引发了纪念邮品,但是海战过去一个多月德国海军甚至连像样的水面舰艇骚扰都没有,英国本身就在海军实力上远超出德国,若是因为情报和无线电定向监听暴露了德国海军的行动计划,那德国海军真的只有在港口内生锈了。
  尽管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力量已经完全不是英国的对手,但是中国还是希望德国能够在这一方面给英国人造成一定的麻烦——德国每击沉一艘英国主力战舰不仅是对德国有利更对中国有力,因为只有英国海军能够实施全球打击能力,而美国因为海军素质和国内政治的束缚还没有对全球海军力量有通盘考虑。只要有军费英国就有自信,而美国就算有军费现在还处在自信心不足的水平,若是德国能够再拼掉英国几艘主力舰,那就会将英国对中国“秋后算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当然中国海军参谋部并不认为德国能够对英国本土舰队造成更大的伤害,但德国水面舰艇不会因为日德兰海战之后对对手生出畏惧之心而采取避战行为,能够给英国皇家海军造成更大的麻烦那中国就达到目的了。
  德国海军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还并没有丧失活动能力,现下正准备出动装甲巡洋舰或是战列巡洋舰出海寻求战机。不过因为中国情报部门的交涉,被告知自己电报内容和舰队活动已经被英国人掌控,德国海军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终止了行动计划——中国情报部门为了获取德国方面的信任,将德国的密码本、密钥及其编译特点交给了德国人,并且还展示了几份由“灯塔”破译的德国军方重要电文。
  中国情报组织提供的这些电文令德国异常的不安,得到这些关乎德国命运的秘密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通过技术手段来破解密码,另外一条便是通过间谍,如果中国人能够做到,那英国人有更加充足的理由做到——中国虽然和德国外交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中国想要通过间谍来打入德国政府高层简直是痴人说梦,毕竟人种上的巨大外型差异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英国人在这方面的条件远比中国人要好得多。经过德国安全部门的紧张讨论后,他们向德皇所呈送的报告主要有两点:第一,德国的密码已经是极度的不安全,通过中国所提供的大型无线电定向检测试验,只要德国向英国出发的舰队不保持无线电静默,七十分钟之内绝对会暴露大致的方位,并且德国海军已经以一艘装甲巡洋舰受重创为代价证明了即便执行作战任务的舰只保持无线电静默,但是一样会遭到英国皇家海军“令人吃惊的准确性”的打击——德国公海舰队的电报故意“暴露”了它;第二,中国人完全是通过技术手段来破译的德国电报密码!
  不管专家们的结论如何,就算英国人可能没有破译密码,但德国必须要全面更换一套密码,因为就算中国是德国的盟友,在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面前,对盟友保持一定的神秘是必须的,更何况这个盟友并没有和德国并肩与协约国作战。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情报人员在欧洲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情报,这些情报的来源多半也是中国密码专家的贡献,德国必须要获得中国手中的这份重要的情报——英国人的密码!
  中国人虽然没有提出交易,但是中国的情报部门将德国的密码公布给德国政府以示德国密码有极大的可能被英国获悉,并且准确的指出了英国的相关情报机构,这本身就是为交易埋下伏笔——中国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出卖对方的情报,这对于两大军事集团来说并不是秘密,既然只要出得起令中国人足以心动的代价,那么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卖情报。
  战争已经进行到这个份上,别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如何谭延闿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他所在意的是如何提高中国的软硬实力——像英国和德国这样的顶尖军事大国,一旦拥有它们的密码本而不被对方所知的话,就算频繁更换密钥也是无济于事,碰到这种情况只能花大力气重新编制一套全新的密码,德国密码本泄露到现在一直吃瘪的局面就很生动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意味着和德国人的这次特殊的交易若是英国一直没有察觉的话,那就是一榔头买卖。
  德国人想要从中国手中获得英国密码,这就相当于一次性“买断”中国所获得关于英国所有的情报,谭延闿自然不会拿“灯塔”的智力成果去当人情,若是不好好宰德国人一刀那就实在对不起他往日的名声了。可惜德国目前处于战争状态,中国虽然有办法将一些“大块头”的特殊货物从德国运出,但是像精密仪器设备这样和军事生产直接相关的东西,德国人肯定是不会卖的,就算卖那价格同样会让谭延闿想去跳楼的。
  谭延闿非常明智的放弃了机械设备的采购,而是选择了德国最为擅长的化工、电气工程、冶金、机械加工专利和相关技术人才引进——这些对目前德国的军事生产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中国极为重要的科技,在战前同样是中国所大力引进的,只有在德国火烧眉毛的时候中国才可以以如此小的代价得到这些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