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82


第九十一章
转折
  从张之洞的住处返回到恭王府邸的路上,谭延闿的脑袋还一直处于兴奋阶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有这么好的运气,一次礼节性的接触,张之洞居然用一块天大的肥肉砸在了谭延闿的脑袋上,这让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汉阳钢铁厂的归属还不能最后确定,但是张之洞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地方,除非盛宣怀能够走通慈禧的路数,让慈禧直接发话将汉阳钢铁厂转让给盛宣怀,否则他也唯有看着谭延闿来将目前中国最好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厂揽入怀中。
  当然仅有这个意向还是差得很远,要真的接手汉阳钢铁厂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现在就是张之洞将汉阳钢铁厂打个五折塞给谭延闿,他也不敢收——汉阳钢铁厂现在是积弊重重,张之洞是以平均每个月投进近十万两银子来维持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行,而产出的利润不过才可怜一两千两。在没有得到卢汉铁路修筑的朝廷最终决策下来之前,接手钢铁厂无疑是一种自杀的行为——张之洞绝对不允许他拆分钢铁厂来卖设备赚钱,而且老张在购进设备的时候成本高的不像话,要是让谭延闿或是北洋的人来干这事,至少可以降低一百万两的设备成本。
  “王爷,南皮已经同意支持李中堂了,并且愿意支持议和……”谭延闿笑着说道。
  “他有什么条件没有?!”恭王听后愣了一阵,立刻问道。
  李鸿章与张之洞之间还谈不上仇恨,只是为了争夺一番“天下第一总督”的虚名,意气之争自然比不得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的杀父逐兄之仇。对于张之洞,难就难在张之洞曾经有过“清流”的经历,在这个时候张之洞若是和翁同龢站在同一个战壕中来主战,那恭王和李鸿章谁都没有折。最要命的便是张之洞的发迹和慈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身又是疆臣中的扛鼎之人,他的话对朝廷政策的风向标有着很强的指示作用。
  翁同龢的位置太好,就连恭王也不能轻举妄动,而张之洞特别的发迹经历配合李鸿章与恭王,主和这一边将会占据明显的优势。
  “南皮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与日或者是和其他列强签订和约的时候不能过分让步,要维护朝廷的体面,割地是万万不能,赔款要尽可能压低;第二是汉阳钢铁厂和卢汉铁路……南皮在湖北所办的洋务产业大多都亏本,尤以汉阳钢铁厂最为耗银,南皮想要将其转为商办,并且有意由晚生来接手。汉阳钢铁厂接手后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唯有尽快修建卢汉铁路,由汉阳钢铁厂为其提供钢材所需。卢汉铁路修建完成后,晚生估计用不了七八年便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而汉阳钢铁厂也可以顺便渡过难关,则全盘皆活……”
  恭王奕訢沉思片刻说道:“这两个条件没有什么问题,他还主张用两三千万银子来买通列强从中调停或是干脆为大清出战么?”
  “张之洞的本意并非如此,相对启用刘铭传,他更希望用刘坤一来主持盛京军务。至于用两三千万银子来买动洋人调停或是出兵,他自己都并不怎么看好这条路,不过碍于形势如此也只能作罢……”
  “呵呵,刘坤一能够比刘铭传做得更好么?组安,这是总署下午接到北洋的电报——倭人前日一万多人渡过鸭绿江,昨日猛攻九连城的时候被刘铭传在后面抄了后路,结果死伤惨重,回到朝鲜的不过才半数有余,这是数月来唯一的大胜……”奕訢微微笑着说道。
  “哦?!”谭延闿对此倒是很惊讶,刘铭传据守台湾孤岛对抗法国人的事情他是非常清楚的,不过现在中日战争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日本人和法国人最大的区别便是日本人事先将准备功课做的非常出色,其谍报机关早就把环渤海区域内的地形图全部做出来了,其详细程度精确到每一口水井的地步。当年法国人若是有这个本事的话,刘铭传可就凶多吉少了。
  “除了刘铭传在鸭绿江和日军对峙之外,汉城的左宝贵部现在有消息了么?”谭延闿问道。算算时间左宝贵在汉城已经失去联系两个月了,现在还没有从日本人那边传来左宝贵被俘或是全军覆没的消息,汉城似乎在中日两国之间消失了一般,这只能说明汉城还在左宝贵手中,那支孤军还在抵抗日军!
  恭王奕訢听后摇摇头,说道:“还没有消息,自从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合肥那边的海军舰船大都在修理当中,就算修理好的战舰也没有再出海过。合肥也曾想过去接应他们,只是牙山海湾被倭人放了很多水雷,莫要说是货轮,就是战舰也不敢轻易靠近……”
  谭延闿听后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牙山水域的地图他是见过的,尽管看这种地图的感觉非常怪异,但是牙山水域那狭长的水道,日本人很容易用水雷让那里变成舰船的坟场。再加上北洋水师经过三次海战之后已经元气大伤,连旗舰都沉没了,这对于李鸿章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历史上的李鸿章之所以奉行保守政策,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他将北洋水师看作是自己的家底,而是因为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之间巨大的差距——北洋水师在战斗力上只能是十年前的亚洲顶尖水平,而这十年来日本海军砸锅卖铁的建设海军,速射炮和高速舰艇的建造使已经停滞建设八年的北洋水师心生畏惧。
  不过实力是需要战斗来检验的,第一次牙山海域遭遇战济远奇迹般的击沉了严岛后逃生,这使得李鸿章并没有立刻采取极度保守的避战政策,而是像正常一样保守的让海军参与运兵护航。直到第二次为截杀桥立,意外的碰上了日本的主力舰队,双方大战过后,李鸿章才采取了避战,只让北洋水师参与护航行动,但是还是在护送铭军入朝归途上出了问题。现在李鸿章就是有能力派出舰队前往牙山,也很难说服他了。
  恭王奕訢坐了下来说道:“修建卢汉铁路倒是没有问题,这一仗打过后,合肥亦是元气大伤,如果和约还算可以的话,合肥还可以与其他督抚对调;若是日本要价太狠以至于割地赔款的地步,那合肥便是众矢之的,免官都是小事。这样一来只要张之洞等这阵风刮过去之后,一道奏折便可以重新开修卢汉铁路……”
  奕訢的话谭延闿明白,李鸿章这次算是栽了,不过好在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变成可以比肩秦桧那样的人物,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现在数数各地总督,有谁还能够在张之洞之上?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老人,也有这个威望,不过不说调刘坤一当直隶总督,刘坤一本人就是一个对修建铁路极为赞成的大臣,加上他和张之洞的关系还算不错,只有赞成绝对不会反对。
  “卢汉铁路修建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你接手汉阳钢铁厂……这个风险是不是太大了些?组安,你有这个财力么?那可是至少四百万两银子的大事!”恭王奕訢皱着眉头说道。
  “晚生预计收购汉阳钢铁厂至少需要四百五十万两银子,五百万两也是可能的……张之洞谋划铁厂亦非一日,建设三年来,张之洞在这铁厂上犯下了诸多致命的错误,还将铁厂办成了一个衙门,他本人手是干净的,但是他的下属却因为铁厂很是发了一笔横财……张之洞虽与李中堂有些交恶,但难得都是支持兴办洋务的疆臣,汉阳钢铁厂也是自王爷主张兴办洋务以来中国最大的洋务实业,若是失败了,那对洋务将会是沉重的打击,朝中的翁书平之流肯定会借此大加抨击洋务,中国不兴办洋务哪里有实力来应对列强的侵蚀……”
  “你说的这些本王都知晓,可这么多银子你怎么来筹?!”
  “晚生去年年初乡试结束后也曾到过湖北,对张之洞兴办的洋务产业都有过详细的了解,这些产业放在他手中无疑是赔钱货,但是在晚生手中,晚生坚信能够办好它!至于巨额的收购资金,这里面也有很多办法,其一便是晚生回广东来亲自说服与晚生合办抵羊纺织厂的那些广东巨商,以我们的财力而言只要半年时间便可以筹集到五百万两银子来收购铁厂;其二便是发行股票;第三还可以找盛宣怀,他一定对此非常感兴趣;最后还可以分期用铁厂出产的钢铁来分段偿还收购款项,铁厂每出一吨钢便有一两银子是朝廷的,几年下来也可以还清……不过无论采取那种方法,关键的便是朝廷能够确定下来修建卢汉铁路……”
  “怎么?组安对卢汉铁路还有兴趣?”
  “卢汉铁路事关汉阳钢铁厂生死存亡,姑且不论以后谁来做直隶总督和张之洞一起修铁路,张之洞为主导是肯定的。王爷想想看,张之洞又要当总督,还要统辖湖广两省的大小事务,他能够有多少心思用在铁路上?到时候难免张之洞要重蹈汉阳钢铁厂的覆辙,上面挂了个名却是一个傀儡,被底下的人联手欺瞒贪污横行中饱私囊……晚生以为办洋务实业,最要不得的便是书生意气,要务实扎实,手中广泛搜罗可靠的人才,将事情交给那些真正能够做事的人,否则就像张之洞这样,本来能够用三百万两银子建的铁厂,他现在用了五百万两银子还见不到铁厂完工……”
  谭延闿的一番话说的恭王奕訢颇为动容,他自己是搞了几十年的洋务,在洋务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还是洋务派在朝廷中枢的代言人。中国洋务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除了朝廷的保守派反对之外,最大的症结还是在于这些搞洋务出身的官员身上,上到恭王奕訢和李鸿章自己,下到一个普通的总办,就算朝廷中枢的阻力再大,几十年下来洋务运动的成果也不可能就这么一点。诚然因为自身限制和政治斗争的因素,他们现在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正如谭延闿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样——办洋务就不要将自己当成清高的读书人,干脆就是一个商人才可以办的好。
  “时至今日,本王才相信盛杏荪所说的是对的,难怪听杏荪所说组安在建好抵羊纺织厂后便双手一松由那些股东去经营了,起初本王还不相信天下哪里有这样做就可以干好洋务的,现在看来以前是本王做错了……”恭王奕訢有些颓唐地说道。
  谭延闿倒不在乎恭王奕訢对他的夸奖,引起他注意的倒是“盛杏荪”,自从来到北方后,无论是李鸿章、张之洞还是恭王奕訢,在他们的嘴中谭延闿都听到了这个名字——目前中国实力最为雄厚的头号官商盛宣怀。以前谭延闿对盛宣怀的印象就是“富有”两个字,他的财产实在是难以估算,但是现在又多了“能力”两个字,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代能够塌下心来做些实事有多么的难,盛宣怀虽然和李鸿章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是不容易。
  “盛杏荪未免把晚生说得太神了,晚生虽然不大过问抵羊纺织厂的经营事务,但是却事先与纺织厂的各位股东制订了严密的章程,按照章程晚生可以派出专人管理纺织厂财务,而其他股东有权力派人监察纺织厂的财务活动——不瞒王爷笑话,其实这纺织厂里面晚生和股东之间就像被关在同一间黑屋里面的两个贼一样,都是互相提防对方。这种先小人后君子的做法虽然说出去不好听,但是对纺织厂来说却是非常好的,这些股东都是世代商人,论起做生意就是十个晚生绑在一起也不如他们的一根手指头,有人做的比晚生更好,为什么不去用他呢?!”谭延闿笑了笑说道。
  恭王奕訢听后也不禁有些莞尔,盛宣怀只是和他提及过谭延闿将纺织厂交给商人来办,却没有说清楚里面居然还有这些道道。正如谭延闿所说的那样,这种分配方式是让他感到有些难受,很难想象抵羊纺织厂的那些广东商人们居然像防贼一般的防着他们的保护伞,不过奕訢想想也就明白了——谭延闿怕他们搞砸了厂子,而这些广东富商更怕谭延闿借着总督之名干脆吞掉厂子。这样分工也算是各取所需,各人该办各人的事,这才有了今日抵羊纺织厂雄霸中国的场面,至于盛宣怀正在重建的华盛纺织厂,奕訢觉得就是纺织厂重建规模即便达到了抵羊的水平,同样也斗不过抵羊。
  谭延闿意识到自己有些走题了,便轻咳一声说道:“王爷,汉阳钢铁厂和卢汉铁路的事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多大的难题,若是换取了张之洞的支持,也倒是非常划算,只是中日之间达成和约已经是迫在眉睫了,下个月便是太后的万寿生辰,王爷也要早做打算……”
  “哼哼……万寿?嗨!”恭王奕訢听后心事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今天本王已经和英国公使欧格纳达成了一项借款协议,英国人已经答应从中调解了……”
  “多少借款?”
  “一千万两,以英镑的形式借贷给大清。先前你建议本王寻求俄国人从中调解,但是本王亦觉得俄国人对我大清东北很有野心,不过本王和欧格纳协商之时,也曾以借款相要挟,如果英国不出面调解,那大清对倭人的战争后续借款将从美国和俄国人那里借贷,欧氏没有多做思量便答应下来了……”
  “哦……”使用借贷不同币种来分化列强,这是半个月前谭延闿在翻译《纽约时报》的时候想出的点子,不过至于好不好用则很难说,连他自己都非常怀疑,只是和恭王奕訢简略的谈过一次。没有想到奕訢还真的使用了这种策略,看起来还算不错,至于英国人卖不卖力气则是另外一会说了,但是这至少也反映出了列强们的一些细微的变动,英国公使欧格纳立场转变的背后恐怕并不是因为一千万两银子的贷款,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第九十二章
咽喉
  在寻求哪家调解的问题上,说服李鸿章远比说服恭王要容易的多——恭王奕訢已经十年未曾亲政,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十年前,而李鸿章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主持者,尽管他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水平远不如后人那样清晰,但是从他所接触的各国公使看来,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英国和俄国在远东隐隐形成对抗,由此各个列强也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阵营。
  李鸿章所感觉到的,正是一次大战两个阵营的雏形,只有谭延闿非常清楚,各国列强在国际事务上不断加大的分歧最终会在十几年后演化成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当然现在列强阵营还没有最终形成,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和后起之秀德国一样在殖民地问题上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不过它和德国又不同——它与欧洲隔着大洋,完全可以像英国那样稳坐钓鱼台待价而沽;德国此时还在一代强人俾斯麦的领导之下,非常稳健的发展,两双眼睛睁大的寻求殖民地,不过它和英国的关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还没有走向恶化,和两次大战的宿敌俄国关系还处于升温状态……
  恭王奕訢的观点也没有错,毕竟在这个时候英国在国际上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远东地区,更是各国列强的领头羊,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好之前,在远东的发言远没有英国人那么有权威。谭延闿之所以看好俄国,是因为英国和俄国在远东的竞争以及英国和日本的暧昧关系,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俄国将会在二十年后发生革命倒台——二十年的时间已经够谭延闿站在中国的最顶端,就算现在割地给俄国,二十年之后他也可以来个翻脸不认人!
  现在英国人表现出来的调解中日战争的积极态度,谭延闿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历史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和北洋水师损失不相上下,陆战也因为刘铭传等人的复出,脚步停留在鸭绿江的东岸,同时联合舰队的损失过大使得日本人对于直接登陆渤海湾失去了信心——鸭绿江西岸的刘铭传已经将大量的日军粘在那里,两方人马交战多次都势均力敌,日本人也不敢分兵展开登陆作战。
  依照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地国家的一贯光荣独立的政策,谭延闿也很难判断此时英国的态度是不是因为日本的表现欠佳准备重新替换筹码,从政治收益转向经济收益——英国是此次日本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赢家,中日两国都向其借贷了大量的贷款,有力的给这个逐渐没落的日不落帝国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等着吧,今天你怎么吃进去的,以后我再怎么让你给我吐出来!”谭延闿一想起中国为这场战争向英国借款达到近三千万两白银,心中就堵的荒。狠话谁都会说,以谭延闿的能力让英国吃个暗亏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让人家已经吃进嘴的东西再吐出来,这种高难度动作就是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来发展都未必做得到。
  这一次英国答应调解果然没有失信,确实进行了切实有效的调解行为。慈禧太后因为要过大寿,中国求和之心远高过日本,而日本也因为海陆损失惨重,除了陆地上和刘铭传的军队在鸭绿江两岸隔河对峙之外,也不敢发动登陆渤海湾作战。历史上的登陆辽东半岛战争并没有发生,而这一切在谭延闿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他的目的多少达到了,在他眼中战争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第二天谭延闿召集了总督府侍卫队成员,杨超、刘禹等十四人将会在五天后出发,从天津上船前往广州会合潘敏、李韬等十人,这二十四人便是第一期留德军事留学生,他们将会在德国军校学习两到四年不等。这样的留德军事留学生规模比谭延闿以前所设想的要庞大了不少,以前他以为每期顶多有个七八人,现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已经让他可以一次输送更多的学员前往德国学习军事,可惜总督府侍卫队的成员也是水平高低相差很多,说实在的在他看来这二十四人当中也就有十多人能够达到他的目标,其余的仅仅是凑合而已。
  不仅如此,这一批二十四名侍卫队前往德国后,总督府侍卫队将会再次招收成员,将侍卫队规模扩充到两百人的规模,其中还有四十名老队员将会前往天津紫竹林租借对面的北洋武备学堂接受系统深造学习,相信经过正统军事教育后的他们将会比第一期有更为稳固的军事根基,以此来适应德国的留学生活。
  将侍卫队送进北洋武备学堂也是谭延闿和李鸿章私下达成的协议,现在老李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他非常明白战争之后他将会面临怎样一种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渐风生水起的谭氏父子毫无疑问将会是他的重要外援。将谭钟麟的总督侍卫队送进北洋武备学堂去学习,这在李鸿章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并没有看到战争结束后的政治趋势,而谭延闿却非常明白后世袁大头统帅威震北中国,影响中国政治走向数十年的北洋集团就是从现在开始真正缔造的。
  至于袁大头本人,谭延闿决心横插一脚——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袁大头之所以能够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完全就是靠北洋陆军,他干脆就在这上面掐断袁大头的发迹之路。谭延闿已经睁大双眼关注已经回到天津的袁大头同志——朝鲜的局势就如同后世的豆腐渣工程一般,叶志超等人的惨败牵连到袁大头的身上便是他也失业了。
  谭延闿只知道新式陆军的组建就在明年,好像是定武军开始的。现在他是军机红章京,身份地位不知道要比袁大头高出多少,加上现在李鸿章还有求于自己,老头子和恭亲王之间密切的关系,他相信只要他出手,新建陆军绝对轮不到袁世凯。
  “经济抢在盛宣怀的前面,军事抢在袁大头的前面!”谭延闿紧紧的攥攥拳头,想要打破历史宿命的轮回,那就尽情的破坏历史的进程,至少在现在他非常成功,况且他也是朝好的方向干扰历史的进程。
  北洋武备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这所陆军军官学校虽然比不上那些列强著名军校,但在国内已经是最好的陆军军事学校了。就算谭延闿再白痴,也明白一所强悍的军事学院在近代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特有的国情使得一所优秀的军事学院很有可能成为黄埔军校那样的存在。
  袁大头能够扯起新式陆军的虎皮大旗,北洋武备学堂从中居功甚伟——一个合格军官的培养远比培养一名士兵所要花费的时间长得多,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大批合格的军官想要组建一支军队并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合格军官的培养才是建军的核心。
  谭延闿走到今天这一步知道自己是该做出选择了——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近代的那些政治军事强人也都开始大量涌现了,袁大头训练新军以此为根基崛起;而孙中山估计也会在这一两年内发动武装革命,组建国民党的前身。
  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卷铺盖举家迁移到国外,谭延闿必须在这一两年中做出决定。进一步就是等于步上争霸天下的征途,谭延闿此时对争霸天下还有很多顾虑——当了一辈子的平头老百姓,现在反而要争取走上权力巅峰,出于对近代史的了解,尽管他早有这种预感,但心中还是有些七上八下的。退一步就容易多了,从现在开始凭借他的财力开始在美国转移自己的财富,经营一个根基出来,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举家迁移就得了。
  对于这一进一退两条路,谭延闿委实犹疑不决——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是每个中国男人千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对于权力是很淡泊,但天下在手的感觉依旧让他心潮澎湃难以自制;选择退却,心中更加不甘,尤其是让他坐看中国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他就更不愿意了。
  根据谭延闿的认识,在近代中国实行所谓西方的民主无疑是选择自杀,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要采取权力集中到一个手上,总统的名号不过是“皇帝”的遮羞布罢了。
  “我该怎么做呢?!”谭延闿无精打采地看着茶杯内腾起的水雾呆呆地想道。
  “朝廷已经下旨,父亲将会调任四川总督……”
  “哦?!岳丈升官了?!”
  “你在军机处还不知道么?”
  谭延闿收回自己的思绪,揉了揉脑袋尴尬的说到:“这段日子实在是太忙了,我也并不是老在军机处守着,整天跟着恭王爷东奔西跑,待在军机处的时间还不如在恭邸的时间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有听老头子说过?”
  方榕卿皱了皱眉头说到:“你今天回来的晚,下午公公告诉我的……”
  “呵呵,这是好事啊!莫要小看这半级,多少人都卡在这一关口上,总督可比按察使厉害多了,你没有看到一省官员中可能仗着天高皇帝远不怕朝廷,但是对于巡抚、总督可是敬畏的很……”谭延闿笑着说到。
  方榕卿听后微微一笑问道:“你从回家后便一直皱着眉头,可是有什么难以抉择之事?”
  谭延闿皱了皱眉头说到:“不错!是有些难事捆着我,我也不好做选择……”
  方榕卿没有细问困扰谭延闿的是什么事,她对谭延闿的脾气已经摸得非常准了,对方想要说不用自己问他也会告诉自己,他要不想说你怎么问他也不会说。方榕卿将谭延闿面前的茶杯拿过去后将凉茶倒掉,重新倒了一杯后放回原位,神色淡然的说到:“官场上的事情是你们男人的事,不过父亲曾说过:‘大丈夫立身行事但求无愧于心’,夫君也不要太过操劳,伤了身子……”
  谭延闿听后未可置否,只是将面前的一杯热茶一饮而尽异常平静的说到:“这一步踏出,便永没有回头之机,亦没有一个尽头……”
  中日两国虽然在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列强调解之下展开和平谈判,但日本人是不愿意接受眼前这个结果的,在谈判初期,借口王文昭等人不够分量中断谈判。反而再次大举渡过鸭绿江侵犯中国盛京,刘铭传将刚刚得到补充的马克沁机枪投放到战场上,仅在九连城一地一天歼敌近一万,第二天日军进攻就因为昨日损失过于惨重无以为继。
  农历九月二十夜,中日双方再次在鸭绿江展开激烈战斗,这一次进攻一方变成了刘铭传。战斗在夜间打响,日军因为前阶段陆上作战顺利,压根没有想过清军会渡过鸭绿江重返朝鲜,结果一夜之间义州被清军收服,歼敌两万二千,在火烧义州城之后旋即又渡江返回九连城去了。
  刘铭传不知道这一战彻底打消了日本人想要从朝鲜抽出作战部队进行登陆渤海湾作战,双方也因此在鸭绿江展开对峙,大规模渡江作战再也没有进行过,只有日本军队以少数小分队形势偷渡过江进行侦查。当然刘铭传也试图渡过鸭绿江,只有这样才方显他刘铭传的本事,可惜对岸的日军数量极多,而自己手下的兵在优于日军装备的情况下防守都有些岌岌可危,更不要说进攻了,所以才义州城转上一圈,烧毁日军准备用于渡江囤积的作战物资后便快速撤回了。
  刘铭传火烧义州城同时也打破了中日两国就和谈的僵持局面,原本日本是绝对不愿意和谈的,陆奥宗光致电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和驻朝鲜公使井上馨时,便透露了他的真实意图:“据我之见,即使谈判开始后,也不实行停战。如果中国迫切希望停战,则要待我们提出的有利的三个条件得到保证以后方可答应。”所谓“三个条件”,就是朝鲜“独立”、割让土地和赔偿军费。但是陆奥“即使谈判开始后也不实行停战”的话,私下说说可以,公开说出总是不那么光彩的。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致电陆奥称:“根据国际惯例,除非同意停战,否则就不必同中国进行正式议和谈判。因此,应通知中国……停战时间应经各自全权代表在会议上同意。”陆奥认为青木的意见不失为可行的办法,于是日本政府于九月初经美国驻日公使谭恩致电北京,告知:“日本政府选定广岛为全权委员之会议地点”;“至于休战条件,纵使日本政府许诺休战,亦须在两国全权委员会商后,始能明言。”
  本来李鸿章怕的便是和谈地点选在日本,极力主张在烟台等地设立和谈地点,免得中国派出的和谈大臣受到日本的要挟,并且建议在上海设立中日两国和谈筹备委员会,若是有可能的话,借助上海乃是各国列强盘踞之地的便利,将和谈地点就近设立在上海附近——之所以不选择京师和天津,因为李鸿章已经预感到这次和谈必然又是一次屈辱的和谈,将和谈地点放在北京附近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尤其是慈禧太后过寿,单从慈禧的角度考虑也不能将和谈地点放在北京附近。
  谭延闿现在更像是恭王奕訢的秘书,在恭王身边所受到的重视远比李鸿章的幕府中要高得多,除了他自身有真本事之外,也离不开他老爷子与恭王之间的交情。虽与自己所期待的调解列强有些分歧,不过谭延闿还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了依附恭王,在他眼中这个时候选择英国或是俄国都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肯干活选哪一家都无所谓,无论英国和俄国都不是好东西,若不是对于历史上英国对华的敌意,说起来选择英国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一次刘铭传突袭义州乃中日两国战争以来中国方面最大的胜利,同时也绝了日本继续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想法,在政治上自然映射到了谈判地点的选择问题上。即便有火烧义州这样的两点,日本人对于谈判地点依旧还是持坚定态度,上海、烟台他们都不想去,就是在日本,就这样相互扯皮了快六天,日本突然答应在上海进行谈判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