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182

  美国公理会如此关注山东大学堂也是因为德国传教士的势力在山东经过谭延闿的一番折腾后,实力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山东教会组织基本上被破坏殆尽,这给美国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谭延闿向托尼公使保证美国人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就能够保证他们在山东的人身安全,并且还可以扩大美国教会在山东的影响。
  如果说谭延闿对基督教保有好感,倒不如说这是纯粹的利用,其实这是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机会——谭延闿可以获得急需的教师人才,从而打开向美国大量输送留学生的门路,而美国人也可以借此向中国学生灌输美国元素,当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才的时候,哪怕其中的一成像他们的前辈留美幼童那样成为中国的顶级的新式人才,这对于美国来说都是极为可观的“收益”。
  相比之下谭延闿做的是“短线生意”,而美国人做的是“长线投资”,这中间没有什么吃亏不吃亏,都是你情我愿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的事情。况且根据前生的记忆,谭延闿对于美国的强盛是有着深刻的印象的,在这个时空唯一可以对美国造成伤害改变其命运的只有自己,但他却不这么好高骛远去挑战如此高的历史壁垒。
  山东大学堂是谭延闿根据后世中国教育体制复制来的,它不仅是一所大学,而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联合体,招收六岁儿童开始入学,如果完整的顺利通过山东大学堂的教育,一共需要十二年的时间,除了一门“国学”课替代了后世的“语文”,这所学校所有的科目设置都是依据后世的学校体制课程而来。不同的是这所学校在开始入学之后便要接受英语教育,但却不会以此成绩作为决定学生升学依据——它是一门“副课”课程。
第一百七十七章
新舰
  山东大学堂成立没几天,天津大学堂也宣告成立,还有三所师范学堂也在天津和山东济南成立——这三所师范学堂是谭延闿以个人财力来创办的。他并不主张现在就废除科举考试,即刻废除延绵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太过惊世骇俗,而且新式教育体制才刚刚发展,根本无法做到接手旧的教育体制的历史任务,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
  当然要使全国的教育状况得到改观,那就必须废除科举制,以使得新式人才得以上位——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最大的好处便是使得寒门弟子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成为帝国的官员。曾国藩的留美幼童计划持续到了李鸿章时代最终夭折,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些留美幼童已经被“美化”了,而是在于这些留美幼童在现在的体制下该如何安排?
  科举制度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当官,如果新式人才也一样可以当官,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来说就没有多少吸引力了——这才是两种教育制度的根本分歧之所在,就像商人经商一样,无利不起早。为了配合新式教育体制的推行,在谭延闿的主持下,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率先成立了“学校司”这样一个专门来推进新式教育的机构。
  谭延闿这种做法在全国引起了一片轰动,并不是他敢成为冲击科举制度的先锋,因为他并没有公开主张废除科举,现在废除科举的先锋是康有为和张之洞等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他的三元及第的身份,作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精英,谭延闿虽然没有公然反对科举制度,但兴办新式学校无疑是以实际行动来挖科举制的墙脚,时间一长了就等人在这堵墙上轻轻的推一把,然后他便可以以一套成熟的体系直接替代科举制。
  除了科举制之外,谭延闿还主张废除裹小脚,这可比他兴办新式学校更容易引起争议,不过这些争议无关痛痒,反正裹小脚从根源上还是起源于宋朝士大夫那种病态的审美观念,清朝统治者还有留发不留头的先例,这种起源于宋朝的做法如果真的挑明了,这笔糊涂账还真的没法算。不出谭延闿的预料之外,慈禧太后对谭延闿废除裹小脚这一政策表示了支持,还颁下懿旨主张全国女性开始放脚。
  尽管放脚事件在政治上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维系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面前,这种情感冲击指数是非常高的。以前像老丈人这样纵容方榕卿不裹脚的朝廷大员多得是,但是生怕别人说闲话便偷偷摸摸的干,现在总算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做了——与兴办新式学校不同,这放脚可是在一提倡之初便在全国滚滚推广开来,而在谭延闿的支持下,全国中外报纸对这件事进行了大肆报道,一方面宣传放脚,另外一方面也是在转移视线。
  在光绪二十三年年末,对于脆弱的中国海军来说还有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旅顺造船所的三艘自行设计、自行生产建造的新型巡洋舰正式编入北洋海军服役。经过严格的海试之后,这三艘巡洋舰的性能均达到了设计目标,而在海试之后,三艘巡洋舰在镇远、海圻、海天三舰组成编队,航行到胶州湾进行了一次公开海上军事演习。
  这三艘新式巡洋舰全新的设计和出色的性能让所有受到邀请观看军事演习的记者、各国驻华公使与武官们刮目相看,同行的还有五艘鱼雷猎舰。这些新加入北洋海军序列的战舰都是中国自己建造的,并且国产化比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九成以上,建造费用远比国外要低得多。
  此时日本在英国订购的两艘君权级战列舰其中的一艘才刚刚完成建造任务,还在进行海上测试,但是中国这一次便有三艘新式巡洋舰加入北洋海军,对于日本来说震动是非常大的。中国三艘新型巡洋舰加入北洋海军的消息还上了英国《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还附上了照片,西方海军专家们对于这三艘巡洋舰的性能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这三艘巡洋舰在实现了高航速的同时,也达到了令人惊异的防护能力,如果能够将前后主炮塔四座主炮的口径提高到十英寸,那这三艘巡洋舰的威力将会有相当大程度上的提升。
  其实这三艘巡洋舰令这个时代的海军专家们不解的地方还有很多——巡洋舰上只有八英寸和六英寸两级火炮,而没有其他小口径火炮;使用的是飞剪型舰首造型,而非是常见的垂直角舰首;加装了少见的水线带装甲,而且装甲带也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装甲的厚薄也不平均,似乎要紧地带的装甲非常厚;最重要的是这种巡洋舰上居然没有安装鱼雷发射器……巡洋舰上种种怪异配置让各国海军专家们也非常费解,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这种新型巡洋舰的性能是极为出色的,在同级别排水量的巡洋舰中,战斗力极为强悍。
  这种新式巡洋舰在各国列强海军专家眼中的评价无疑是非常高的,而且战舰的设计有很多独到之处,尽管有很多怪异之初,但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可以说这种设计相当的前卫。外国海军专家给予的高度评价使得日本海军大为紧张,因为西方海军专家在这三艘巡洋舰的储煤量上看出中国海军的作战思想没有什么变化——区区六百吨的储煤量相对于五千余吨的排水量显然是太少了,应该有一千吨的储煤量才算是标准,也就是说中国海军根本没有想着面对太平洋,而是专门应对日本海军的挑战。
  因为谭延闿对巡洋舰的设计要求开出的价码实在是太高,而且考虑到自造巡洋舰为的便是对付日本,还没有狂妄到从天津起航直接打击东南亚的地步。依托中国沿海各港口,六百吨储煤量虽然显得战舰续航能力非常弱,但是却可以满足中国海防的需要,而且省下来的吨位可以加装更厚的装甲,提高防御能力和航速。
  日本自从甲午战争结束后也并没有闲着睡大觉,但是甲午一战带给日本太多的变化,连同战略决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朝鲜北部几乎是被各国列强所瓜分,而获得的南部地区也需要陆军坐镇,可惜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陆军虽然出彩,但依旧还是被中国军队打残了一个师团。
  这就要求日本不仅要恢复原有的陆军建制,还要扩大陆军兵力向朝鲜驻扎更多的陆军来维持当地日本的统治。这三年多来日本陆军在整个国防开支中的比重一再上升,已经超过海军达到百分之五十一的比重,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狭小的地域和生存基础必然是以海军为基础,再加上在英国订购的两艘君权级战列舰和日本为了平衡现有中日海军力量对比所自己建造两艘秋津洲级缩小版的须磨级巡洋舰,日本海军开支明显不足。
  最要命的便是日本尽管获得了相当于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英镑的战争赔款,但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光是偿还英国巨额战争贷款就让日本吐血不少,但是日本的产业在得到加强和发展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创收的生丝和向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都受到了中国自有产品的坚决抵抗。
  当时日本的贸易结构是,向美国出口生丝,向中国及朝鲜出口棉纱和棉布;从印度和美国进口原棉,从英国、德国、美国进口钢铁和机械。不过谭延闿却算准了日本的产业结构方向,以抵羊纺织为首的中国纺织团体坚决抵制日本纺织品的输入,在加上谭延闿的政治伙伴遍及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不过一个招呼便可以使日本产品还没有开打贸易战的时候便落了下风,更不要说针对日货而来的降价风潮了。
  日本在中国的纺织品市场份额一再被压缩,几近消亡的地步,而抵羊纺织厂的缫丝工业也发展极为迅速,正在和日本争夺美国生丝市场,甚至是以不惜亏本交易的方式来挤兑日本。面对势力庞大的抵羊纺织集团,和跟随其后的华盛等一大批大中小中国纺织企业的联合抵制,让日本的外贸出口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到底还是因为谭延闿家大业大,身上拔出一根毫毛来就可以比日本同行的腰围还粗,就算日本纺织企业抱成一团而来,仅凭抵羊纺织一家便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个时代日本的纺织企业对抵羊而言实在是太过弱小了,产品也是走得中低端,不像英法美等国在高端纺织品市场上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日本外贸上发生的困难使得日本即便在获得了高额的战争赔款之后,却无力对本国的纺织企业进行有效的扶植,同时外贸出口量的急剧削减使得日本外汇储备也在以极快的速度降低,这就愈发进逼日本不能轻易向海军强国订购战舰——因为日元在甲午战争中贬值的实在是太过厉害,即便日本明白白银贬值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却又没有能力大力购进黄金完成自己的货币改革,没有充足贵重金属做储备的日本是无法有效的支持其币值的稳定。
  谭延闿坚信这世界就是一张赌桌,本钱厚的绝对不怕穷鬼,尤其是日本这样生存环境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跟日本玩游戏绝对不能是速战速决的,就要小刀剌肉,一片一片的往下刮,你输一块钱,我可以七块八块的输,反正欧洲的那帮废柴用不了几年便要回去掐架了,远东这个地方虽大但也只能够容得下一个胜利者——要想出口心中恶气,就是要用钝刀斩仇人!
  对于日本在英国的那两艘君权级战列舰,谭延闿还真的有些担心,不过这两艘战舰与英国造船商洽谈的时候是在甲午战争之前,和三景舰一样也是为了对付北洋海军的定镇两舰的,看来日本对他们的三景舰还是有些不放心,不过实战也证明了这点。
  好在日本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怎么样,尤其是与俄国的关系最为恶劣,再加上甲午战争日本没有取得历史上那么大的战绩,英日同盟连个影子都还没有,在外交上对中国还是非常有利的。其实中日两国战舰对比还没有这么夸张的距离,到目前为止北洋海军战舰还是略胜日本一头的,尤其是这三艘告诉巡洋舰的服役更加大了这中间的差距。
  而自英格纳加入北洋海军充任顾问之后,加上中日甲午战争两国海军之间所结下的仇怨,北洋海军在英格纳的训练下,海战水平日益提高。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甲午战争中,与邓世昌的那批共同留学英国的海军精英们丧失大半,同时也出现了萨镇冰这样的近代中国海军名人——严格说来萨镇冰比他的前辈们能力水平上相差比较远,若不是刘步蟾等人战死也轮不到他充任海圻舰管带。
  “先生,新军招募工作基本已经完成,现在河南那边剿匪也差不多了,可以将武卫右军撤回到山东驻防,同时也是为了训练新军之便……”萧轩在河南剿匪任务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便返回了山东济南府,第二批新建陆军的训练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为了保证新军训练质量,他必须提前赶回来帮助谭延闿训练新军。
  此时新军训练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成熟的陆军军官不断的从德国军校毕业回国,而新建陆军随军速成学堂中也培养了大批的低级军官,这样一来有他们的加入使得新军训练已经不让谭延闿在一年多以前那么操心。
  “其实这次你们去河南也不要指望一次就可以将那里的土匪剿灭干净,这个省份匪患延绵百年多,有很多地方财主家数代都是有土匪案底的。太平时期他们就安心的做乡绅,局势稍微乱些的时候他们就摇身一变成了土匪……打仗你们自然是不怕的,但论起官匪斗争,你们还是嫩些……”谭延闿放下笔抬起头对站在对面的萧轩笑着说道。
  “其实属下已经知道,不过奈何这些地方官吏和乡绅勾结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楚哪个是民,哪个是匪,再加上新建陆军又要训练在即,属下也只好在一些重点城镇留下部分官兵,其余全部撤回山东了……”
  “你说的这些我都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会有人帮你们分辨清的,我在那边布置了些人手。现在先养着他们,等这批新建陆军训练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让他们来完成第二次剿匪,每年都来上这么一两次,多梳理几遍也就够他们受得了。到时候等兵力充足以后,不仅是山东、河南、直隶有剿匪任务,就是热河、山西等地的土匪也等着你们去收拾,现在先让你们熟悉一下,然后我们再私下收集情报,下次剿匪可就不会这么便宜他们了!”谭延闿冷冷地笑着说道。
  近代国家乱局,这土匪也是繁荣昌盛,众多土匪啸聚山林,就连地方官吏也不敢管得太宽,谨守着村镇不受侵犯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官匪勾结,弄得治下百姓苦不堪言。像河南、山西、热河等地都是土匪横行之地,对萧轩所率领的新军去剿灭土匪,正面打仗的时候弄死这些土匪就跟捏死一只蚂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和你纠缠起来,新军的经验就差太多了。
  这次河南大规模剿匪行动持续了数个月之久,开始的时候还是战果颇为丰硕,但是到了中后期土匪们意识到这些新军训练有素,作战勇敢,再加上手中的枪炮犀利程度超乎他们的想象,几次大溃败之后,土匪们便钻起了山沟和新军玩起游击战了。萧轩他们本事再大,人生地不熟的也只能够保证新军士兵不受太多折损,想要剿灭这些土匪,那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谭延闿也没有指望这是一榔头买卖,干过这次就不用第二次了,土匪装备是很落后,正面作战新军自然是不怕的,要不然自己当初只用了百来人就敢横穿福建,江西两省,土匪们无不望风而逃了。关键就在于这些土匪仗着地利和新军捉迷藏,新军装备沉重,转移困难自然是比不上土匪的。
第一百七十八章
抚标参将
  “先生,这是这次剿匪过程中所得的收获,除去军费等各项开支之外,还有现银八十万两,各式银元三十余万枚,还有一些金条、珠宝、古董、字画都已经原封不动的封装运回济南。现在在河南从固定的土匪山寨中还有大量的丝绸、棉布等大宗货物若干,已经委托当地商行买卖,估计也有几万两……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多被查出来和土匪有关联,甚至本身就是土匪的地主田产、房产还有相关店铺等,这些很难作价,也不像古董字画那样可以运回来,先生看这些该如何处理……”萧轩说完后将一张写满字的清单递给谭延闿。
  “呵呵,这次你们也没有白出去为民除害么?!收获挺不错!至于那些和土匪相关联的人都运到威海卫、旅顺和胶州湾去做苦力,这点是没有什么商量的……缴获的银元品质参差不一可以送到天津机器局重新回炉熔炼,古董字画一类到时候我先去看看有什么出奇的货色,至于店铺之类我们也不着急,到时候干脆低价卖掉,田产可以通过对调置换争取全部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地区,可以用来招募流民耕种,我们可以收取廉价租金……所有的战利品都会估价,除去一部分用来奖励参与剿匪的新军战士,其余全部用于补贴学校、留学生等教育费用……对了,对那些田产我们也可以组成几个农场,凡是因为各种战斗中受伤致残或是致死的军人及其家属都可以进入这个农场供养,现在对付几个土匪我们的伤亡几乎没有,但是以后还会有仗要打的,这些事情我会交代给幕友堂去做……”谭延闿笑着说道。
  萧轩点点头说道:“新军战士奖励的那块资金我已经提前做好了,并且也做了预留……另外大人身为山东巡抚,应该还有‘抚标’作为亲军,按照朝廷的定制一般都是两个营,当然还有些地方也有城守营和捕盗营,最多是四个营的建制……先生是不是……”
  谭延闿笑着说道:“呵呵,你也想到这里了,家父在直隶总督的位子上还有直隶督标新军,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山东巡抚抚标新军?这抚标编制最多还是新疆有六千多人,湖南巡抚因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强势,所以在全国来讲湖南抚标是最少的,只有七百来人,一般来说全国抚标差不多都有两千多人……我打算在山东巡抚抚标编制三千八百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多了些,但绝对没有超出朝廷的定制,正好今年你的德国同学回来的比较多,除了新建陆军中的编制之外,还有山东巡抚抚标众多位置可以安置他们……”
  “那巡抚抚标参将之职,先生可有人选?抚标即为先生之亲军,维系先生之安危,要不要属下在新建陆军中抽调精兵强将?”
  谭延闿摆摆手说道:“不用这么大动干戈,免得朝中会有人惦记我!本来这个抚标参将我最中意的人选便是你和杨子瞻,再说子瞻再过几个月便可以回国了,不过子瞻和你都是大才,屈居抚标参将未免有些可惜,这第一批新建陆军是由你训练而来,我打算采用老办法,将新建陆军中的建制打散分入新军中,你和他各带一部完成训练……至于这抚标参将之选,我想等几个月你的同学回国之后,由李韬或是刘禹来担任,在他们没有回来之前,先借调直隶督标新军中的曹锟来担任……”
  “曹仲珊?这个人我听说过,据说此人曾经在甲午战争中赴朝作战,后来先生组建新建陆军便来投,以一个哨长甘在新军当中做一个小兵,不过他在新建陆军中常受人欺负。属下在上课时曾经被他问过几个问题,影响比较深,后来才知道这个曹锟居然是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后来才进的毅军,便提拔他做了哨长,后来见他带兵还可以,虽然不是和我们一样的出身,但还是升他为帮统官……这个曹锟虽然还有两下子,但是毕竟不是侍卫队出身,亲兵营参将如此重要之职,如果属下要是不能安排好,那其他人不会将属下骂死的……”萧轩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谭延闿也笑着说道:“做我的亲兵营参将可不是这么容易的,而且你们这些人都是我所看重的,一个从德国学习一年或数年的人就为了给我当参将?那实在是太浪费了!先让曹锟当着吧,这个人曾经读过私塾,在新兵营受辱而不动怒,这就说明曹锟此人天生就是个窝囊废,要么便是心中别有锦绣,看看他现在当直隶督标新军的帮统官也是不错,显然此人是属于后者……”
  “此人出身是旧式军队中的毅军,忠诚上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这件事我已经和文渊商量过,对旧式军队出身的军官,一面要严加管束,另外便是利诱……这些人的出身和你们有很大不同,他们当兵就是为了能够谋个好生路养家糊口,所以特别容易贪污军饷之类的事情,对于军队荣誉并不是很看重,对他们要借助新式军队的气氛对他们重新进行军官素养养成,你们这些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要帮助他们,不应该排斥他们……除了曹锟之外,像段祺瑞、王士珍、梁华殿、冯国璋等人,他们都是非常有本事的人,军事素质甚至不会比你们从德国学习归来的军官差,唯一可虑的便是他们身上旧式军队的味道太重……”
  段祺瑞、曹锟、冯国璋等人,这些人在谭延闿前生的记忆中可都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军事上的强人,在后袁世凯时代北洋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他们好像都当过北洋政府的总统。其他几个人谭延闿不清楚,但是这个曹锟可是赫赫有名的“贿选总统”,虽然他们的品行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中包括现在还不知道在那里藏着的张作霖和吴佩孚,他们身上都一种共性——晚年的他们都受过日本人的引诱,却都一致不肯为日本人卖力。
  谭延闿对历史上的老北洋是有些看不起,但是对他们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有这样的骨气还是非常欣赏的。尤其是这个曹锟,虽然出身市井小贩,还颇为受气,但能够有如此忍耐之心,就算当了哨长和帮统官之后还不念旧恶不去报复曾经欺负过他的人,在这个时代为人应该算是不错的了。
  谭延闿看重曹锟,还因为这个人是非常有眼光的——历史上吴佩孚就是他所发掘的,曾经有个段子说曹锟和段祺瑞干架,张作霖从中劝架暗中问曹锟:“段祺瑞人比你多,枪炮比你好,你这样有把握么?”结果曹锟回答了一句:“我没有把握,但子玉(吴佩孚)说有把握,子玉的把握就是我的把握!”
  谭延闿不知道前生记忆中的这个关于曹锟的段子是不是真实的,而前生记忆中的这个段子也是在讽刺曹锟的无能,但是他却看出这才是智者的表现,因为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没有人比吴佩孚更会打仗。现在历史已经改变了,谭延闿没有想到的是前生记忆中的近代史上的北洋名人居然都成了自己的手下,而且还不是最优秀的手下,这个天空下的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谭延闿心中倒是非常期待的很。
  萧轩听谭延闿说这个山东巡抚抚标新军参将的位子居然是沈静从中插手,他立刻就不说话了。谭延闿身边的亲兵将领带兵虽然不多,但直接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而此时谭延闿一人生死荣辱已经不是他一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北洋陆军团体的兴衰,另外还牵扯到很多政治、经济方面,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不完全是一个军事问题,更多表现在政治方面,沈静作为萧轩等人的老师。在这些总督府侍卫队出身的军官群中威望自然是居于谭延闿之后的第二位,要不然沈静以一幕僚的身份怎么可能能够调的动直隶督标新军前往威县等地剿匪?既然是沈静和谭延闿共同商议之后所做出的决定,萧轩也知道这个曹锟担任山东巡抚抚标新军参将的事情就算定下来了,心中不禁对这个曹锟也是高看了两眼,没有想到一个旧式军队出身的人也可以成为谭延闿的亲军将领。
  其实对于谭延闿和沈静来说,像曹锟这样的人才是最保险的,倒不是说他们不信任自己培养出来的军官,不过留德军事军官中曾经出现过的剪辫子思潮之后,谭延闿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些军官是有再造之恩,但是他们在接受新式军事教育的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亲军最高将领必须是最忠实于自己的人才行。
  谭延闿相信自己对新建陆军的掌控能力,但是人心是最难揣测的,历史上没有少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关键是看这个人有没有脑子。作为自己指挥的亲军,仅仅简单的效忠是绝对不够的,亲军将领不能有太多的是非观念,不能有太多的主观思想,只要服从谭延闿的命令,自己指东他不往西,说白纸是黑的他就不能说是灰的。
  这种人绝对不是留德军事生所能够胜任的,只有那些旧式军队中的人才会有。段祺瑞、冯国璋也是谭延闿所知道的和曹锟同时代的强人,就他的理解这个角色段祺瑞等人并不胜任,至少老段同志还旗帜鲜明的反对袁大头称帝。
  想来想去,谭延闿认为这个角色还是由曹锟来扮演最合适,曹锟军事方面是弱了些,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麻烦,等轮到曹锟出手保护自己的时候,估计局势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谭延闿不相信这种情形会出现。
  “可惜不知道现在吴佩孚在哪里,否则吴佩孚来充任这个角色会更合适!”谭延闿心中比较遗憾,对于这个秀才将军,他可是非常倾慕的很,在二十年后军阀混战的时代,这家伙简直就是所向无敌。
  如果现在把吴佩孚招来,谭延闿肯定要将他送到德国去系统的学习现代军事理论。这个非常有个性的将军对伦理纲常可是非常看重的,历史上曹锟和他之间的故事也算是北洋时代的一大亮点。不过相对于让吴佩孚当自己的亲军将领,谭延闿更愿意提供给他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让这个原本历史上一直致力于内战的将军走向世界战场。
  萧轩已经走了出去,谭延闿看看书桌上的那张战利品清单,心中也是非常感慨——这年头干土匪占山为王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事业啊!要知道他所办的山东大学堂,一年到头总共的费用不过才六万两就可以搞定,而新建陆军从河南土匪窝中转上一圈回来,就搞到了价值百万两的战利品,还有一些难以估价的古董字画,难保里面不会出一个精品,到时候可就不是一百多万两的事情……
  山东巡抚抚标不过是谭延闿极速扩充自己陆军军事力量中的一环而已,在他看来与其等待朝廷拨款训练新军,倒不如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充新式军队来得更快。直隶督标新军训练的时候,他还没有想过这一点,在新建陆军提前成军贯号武卫右军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仅仅凭着一万新式陆军很难应付以后所遇到的各种危机,尤其是现代陆军的宗师德国人对山东如此虎视眈眈,就算手中有一万陆军在手他也是心中非常不安——一旦胶州湾有变,他可是打算使用人命来保护脆弱的国防,誓死不让德国人占领这个东亚桥头堡。
  在宣布重整扩充山东巡抚抚标的同时,谭延闿上书朝廷仿照西方军警制度训练新式警察来承担维护城市警务工作,而山东济南府可以为全国之表率。在病体缠身的恭王奕訢的支持和荣禄的操作下,谭延闿的这份奏章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通过,同时这也是作为《变法九要》中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将会在全国得到推广。
  这支将要成立的警察队伍其实就是谭延闿变相扩充兵力的手段之一,他表面上向美国和英国提出了聘请英美两国警务工作多年的干才来华帮助中国训练城市警察,暗地里却再次招收兵勇,一个警察队伍居然是三千人!
  这个数目相当于又成立了一个山东巡抚抚标,这些未来的警察将会在英美警务专家来临之前与第二批新建陆军接受同样的军事训练。因为谭延闿扩充兵力之心太过急切,短时间内的招募工作又跟不上进度,便将已经招收进入山东巡抚抚标的两千余人先进行训练,不足之数由第二批新建陆军士兵来补足,等完成五千人的招募工作之后再进行填补窟窿。
  此时就连沈静都非常佩服谭延闿当初在闽浙总督府的时候招募的百多人的侍卫队,如果没有这支侍卫队的话,那训练新军将会无从谈起,更没有现在谭延闿这个山东巡抚的封疆大吏了。虽然对谭延闿心中到底是怎么个想法,沈静也没有多少准头,但是这样未雨绸缪预先准备,确实是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便捷之路,再加上谭钟麟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谭延闿这颗政坛新星愈发的光芒耀眼。
  做戏做全套,虽然是扩军,但谭延闿除此用意之外,也是心中希望能够建立一支正规的新式巡警来完成城市治安工作。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支巡警本质上还是一支军队,只是在装备上和新建陆军有所不同,但是接受的训练和武器使用之法都是异常严格的。
  作为建立巡警制度的配套工作,沈静正在领导幕友堂幕僚加紧时间搜罗各国巡警制度的典章,然后根据各国巡警相关制度建立符合当前国情的中国巡警制度。还在济南府创立了巡警学堂和巡警局。此时的巡警尚在和新建陆军一起进行军事训练,这些机构不过是搭个架子,里面的大小头目都是幕友堂中有志于仕途的幕僚前来充任。
  幕友堂中的幕僚都知道,谭延闿对待他们非常宽容,如果有意于仕途的话还可以出钱帮助自己购买道员衔等官衔,再由谭氏父子操作补上实缺,可以说幕友堂的仕途远比苦读八股文考科举要容易的多。
第一百七十九章
变故
  通过幕友堂走上仕途也不是没有前提条件,一方面你自己要有本事能够让谭氏父子看得起,另外便是一定要接受一定难度的任务作为考察过渡。一个幕僚起始官职和将来的发展有多高,在考察过渡期间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当然作为一个直隶总督府的幕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谭延闿衡量一个官员在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最为看重的便是这个官员是否廉正。以往从总督府幕友堂中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这点,但有些人走上了仕途之后就以为自己的翅膀硬了,开始肆无忌惮的贪污腐化,这样的败类不是没有,结果每一个下场都非常难看。
  经过数次教训之后,幕友堂中幕僚的出路问题总算是达成了一个大家都默认的潜规则,而谭延闿陆续完善了“高薪养廉”政策,设立了包括养老金和机动资金申请等规则,以保证自己的幕僚不用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或者是在短期内着急用钱的时候能够非常容易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银子。
  在谭延闿的期盼当中,历史就这样一脚迈进了光绪二十四年,西元纪年的1898年。在全国还处于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当中时,中国政坛却迎来了一场小规模的震动——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湘军的早期元老之一刘坤一病逝。
  大清政坛上素有南北洋大臣鼎足而立的说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若不是身兼京畿重地的防卫工作,论地位应该是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是平起平坐的,而历史上镇压太平天国时期,天下总督权势责尽集中于两江总督之手。最近二十年因为李鸿章转任直隶总督,筹建北洋海军狂挖南洋大臣的墙脚,使得南北洋大臣的势力对比打破平衡,但南洋大臣依旧是举足轻重的位子,没有想到刘坤一就这么撒手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