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校对)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844


第五六一章
大明督查十三科
现在皇帝这么解释,张居正脸上也露出了尴尬的神情。
他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只能说道:“臣的意思是,陛下还是要注意休息。”
君臣二人对视了一眼,都略微有些尴尬。不过两人都是老手了,自然不会在这件事上过多纠结,很快就自然而然的撇过了头,话题也自然而然的转到了另一件事上。
“先生这次进宫,是有何事?”朱翊钧问道。
张居正也没有迟疑,直接说道:“臣想和陛下谈谈考成法一事。”
朱翊钧没想到张居正会旧事重提。
朱翊钧是支持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觉得朝廷的确应该这么干,毕竟后世还有纪检委这种单位的存在。大明朝也有,这个单位就是都察院。
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了,都察院早就已经变质了。当初朱元璋为什么设立言官这种衙门,还特意强调了风闻奏事不治罪?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一个对官员非常苛刻的皇帝,这种好事根本就不像是他给官员们的待遇。
老朱知道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更多的人帮他一起监察天下。说白了,他希望这些人能帮他把贪官污吏查出来。哪怕只是道听途说,也要去查一下,哪怕花费了再多的功夫,能查出一个贪官污吏也是值得的。
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监察天下这个功能早就已经缺失了。所有的言官也都知道了自个儿拥有掌控话语权的实力,他们把这种实力变成了为自身谋求好处的权力。
一方面,他们通过攻讦皇帝来彰显自个儿的大仁大义来谋求名声和升官。另一方面,他们通过这种言论的掌控来攻击朝堂上的官员,体现自身的权势。
整个监察制度可以说是彻底崩坏掉了,甚至到了后期,直接就演变成了党争的工具。再往后,那就直接变成了一个政党,这些人可比后世的媒体更加猖狂。
张居正其实早就看这些言官不顺眼了,也早就想动他们了,只不过他心里明白这种事没法做。
张居正一直想对官员的权力进行限制,他也一直都在做,只不过收获不那么大。
考成法帮张居正完成了税制的改革,实行了一条鞭法,可是后续的官员改革还要继续深入才行。
朱翊钧也明白了当前朝廷官场所面对的局面,于是笑着说道:“先生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
“臣已经写好了,”张居正仿佛料到了皇帝会这么说,直接从怀里拿出了一份奏疏递给旁边的陈矩。
陈矩不敢怠慢,双手将奏疏接了过来,恭恭敬敬地把这份奏疏呈给了朱翊钧。
朱翊钧的脸色也严肃了些,接过奏疏就翻看了起来。
屋子里面瞬间就安静了下来,没有人敢说话,甚至连喘气的声音都小了很多,只剩下朱翊钧不时翻动纸张的声音。
看了一会儿之后,朱翊钧的脸色变得古怪了起来。
在这份奏疏当中,张居正提出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要改组都察院。不过不是减少都察院的权力,而是增加督察院的权力。
虽然这上面写的很繁杂,但实际内容就是一个,朝廷要给都察院调查的权力。
也就是说,如果发现了一轮贪污,督察院可以派人下去查,在大明十三个省设立督查十三科,每一个科对应一个省。本省出了事情之后,都察院就派人下去查,只要把事情查清楚之后,直接可以在朝堂之上弹劾。
在后面,张居正还特别添了一个备注,可以交由大理寺审问。也就是说督察院负责查,大理寺负责审。
张居正这是要建立一套独立于官员体系之外的司法体系,这一套体系针对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大明朝的官员。
除此之外,张居正还把自己的考成法也加了进去。朝廷每年都会对地方的官员进行审查,而审查这件事的人也是督察院的督查十三科,他们对所有的官员都具有监察的权力。
朱翊钧摩挲着这份奏疏,脸上有些迟疑。
看向张居正的时候,朱翊钧有些无奈。
这份奏疏有可取的地方吗?
当然有,比如它整体的监察思想和官员考核都有可取之处。可是也有不妥当的地方,在朱翊钧看来,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同时,朱翊钧也想起了鞑子朝一个比较有开创性的政策,如果把这两个政策结合在一起,或许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见皇帝翻看完了奏疏却良久都不说话,张居正有些迟疑。
不过他也没有等太久,直接问道:“陛下,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
“倒是没有。”朱翊钧摇了摇头说道:“按照先生所说,这样一来的话,他们去负责监察,天下官员又要负责审计,权柄是不是重了一些?”
要知道,在张居正的考成法当中,审计决定了官员的前途,不合格是要受罚的,甚至要罢官;如果好的话,那就是升官。两项权力结合在一起,就等于放出了一个庞大的权力怪物。
张居正想了想之后说道:“那陛下觉得?”
“监察和审计要分开。”朱翊钧没有迟疑的说道:“督察院做监察可以,但是审计的话就不用了。审计的事也用不着每年一次,朝廷三年一次的京查就可以,拓展到地方上就好了。”
“每三年一次考核,优秀的就升官,考核中等的就平调,考核下等着就处罚。朕觉得这样就特别好。”
张居正闻言,顿时一愣,他没想到皇帝居然会这么说。
事实上,张居正觉得皇帝的想法太轻了一些,不过这样也好,可以先试试看,不行以后再加码。
想明白这些后,张居正笑着说道:“那就按陛下说的吧。”
朱翊钧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就交给先生了。”说完,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关于监察的事,朕还有些想法想要和先生商量一下。”
“陛下请讲。”张居正点了点头。
第五六二章
密奏制度
“先生前面说的都很好,朕也觉得非常有道理。不过有一点朕有些想不明白,都察院怎么获取地方上的消息?”
“如果把人派到各个地方上的话,很容易出纰漏。如果在京城的话,都察院对地方也不甚了解。这件事如果不解决的话,怕是效果不明显。”朱翊钧面容严肃的说道。
闻言,张居正也有些迟疑,不过想了想之后,他说道:“可以派人到地方上去巡查。”
朱翊钧看了一眼张居正,笑了笑,没说话。
朱翊钧不相信张居正想不到这件事该怎么办,只是张居正不敢说,或者说,他不愿意说。
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是鞑子朝的一项制度,叫做密奏。
密奏制度始于康熙,但是扩大于雍正,是雍正皇帝几个开创性的制度之一,对加强皇权和吏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历史上也被称为密折制度。
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
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地方官员的副手全都有资格上密折,甚至很多回乡的官员也可以。这些人在地方上掌握着地方上的情况,是非常庞大的消息渠道。
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
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
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雍正七年,雍正建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军机处负责密折,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
这个制度的好处坏处都有。
好处体现在皇帝权力的加强,对地方监察的力度也大大的增加了。官员们畏惧下属告自己的状,通常在自己当官的任上也不敢胡作非为,这个制度也大大的增加了行政效率。如果地方上有什么事情的话,不用一级一级的呈报,可以直接送到皇帝的面前。皇帝在得到密奏的第一时间,就可以把事处理了然后发回去。
坏处就是臣子会人人自危,平日里生怕行差就错,根本不敢做什么事,造成了官场之上推诿之风盛行,做多错多,多做不如不做。同时这种制度也极容易产生冤假错案。
不过把密奏制度和张居正的考成法相结合,应该能好不少。再加上张居正之前说的监察制度,效果肯定能大大的加强。
张居正能够想出前面的两种制度,不可能想不到后面这种。只不过密奏制度如果被张居正提出来的话,恐怕他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个办法对皇帝来说的确是个好办法,可是对于臣子们来说就不是什么好办法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有告自己状的权力。
你会觉得自己身边每时每刻都有人盯着。毕竟你的位置已经被下属盯上了,稍微干点什么事情,下属就会把你告下来。
这个问题在朱翊钧看来,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咱大明朝是有这个传统的,当初朱元璋在这件事上就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甚至允许下属或者当地百姓士绅直接就把犯罪的官员逮捕之后押送进京。
这都不是告密的事了,是直接抓起来押送进京。
同时,朱元璋还严厉地告诉所有官员,任何人不得阻拦;但凡阻拦,一律杀无赦。
同时,还给老百姓家里面发明大诰。如果你觉得你有冤屈了,想要告状,可以把明大诰顶在头上,然后到京城。
只不过朱元璋的很多制度到最后都被玩没了。有利于文官集团的,他们就遵循祖制;不利于他们的,那就全部改掉。
朱翊钧可不管张居正怎么想,直接说道:“张先生,朕觉得可以采用密奏的制度。”
“陛下所说的是?”张居正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迟疑着问道。
看着张正一脸疑惑的样子,朱翊钧摇了摇头,还是直接说道:“就是给地方的一些官员密奏权,他们有权力直接把密奏送到京城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8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