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相(校对)第1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8/1776

  在场的众人都愣住了,虽然这个炮声显得有些远,但无疑是从西边传过来。
  夫伊热刚刚还大言不惭地说西边没有明军,结果这个属于明军特有的炮声,无疑是被当场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明军为何放炮,这炮声又是怎么回事?”
  阿木古楞等人听着这个显得比较近的炮声,却是不由得疑惑起来。
  如果这是针对他们的炮击,那么这炮声不该显得如此之远。只是这场炮击不是针对他们,那么明军为何会突然间放炮,难道还有另一支蒙古军队遛进关内不成?
  夜幕降临,整个天地陷于漆黑之中。
  从蒙古营地往西三里地,这里原是一片茂盛的山林。每逢雨季,这里汇集着周围的雨水,从而形成河流由西向东奔腾而去。
  只是在去年冬天之时,这里悄然筑起了一道结实的石坝,致使这个茂盛的山林出现了一个大水库。
  “放!”
  身穿锁子甲的俞大猷是一个成名很早的名将,在身后火把的照耀下,显得十分从容地挥出干枯的手刀道。
  他出身于军户之家,早年从父亲那里继承百户的世袭职务,于嘉靖十四年考了武举人,从而被任命千户。
  不过他的仕途坎坷,经历过贬职和不得志,只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广东赢得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和海南的形势等功绩。
  而后在东南抗倭的战线上,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带领着他所创建的“俞家军”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
  由于得到林晧然的赏识和重用,俞大猷从广东总兵直接被调往北边,很快便出任了举足轻重的辽东总兵。
  在任职的这些年里,他亦没有辜负林晧然的信任,虽然没有像石华山和戚继光那般耀眼,但早已经成为了辽东的定海神针。
  俞大猷目光坚定地注定着前面的石坝,虽然他并不想跟石华山和戚继光争强斗胜,但亦是一直觉得他的俞家军被低估了。
  只是经过这大半年的策划,他知道终于是到了收获的季节。
  至此,鞑子不该只记得石家军、戚家军、马家军和骑兵营,而是亦要知晓大明第五军团“俞家军”的名号。
  轰隆!
  早已经蓄势待发的一排雷神大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突然发出了阵阵的轰鸣声,一枚枚黑色的炮弹重重砸向了那一道石坝。
  石坝在一连串的炮弹面前,很快便出现了一个缺口,而后整个石坝突然间崩塌,湍急的水流不理会漆黑的夜色朝下游奔涌而去。
第2333章
王牌
  京城的灯火璀璨,彰显着这座世界第一大城的繁荣景象。
  灵石胡同,林府后花园。
  身穿黑色居家服饰的林晧然并没有呆在书房中,而是带着孙吉祥来到凉亭中赏月,只是眼睛涌现着一份担忧。
  虽然他已经筹谋一切,只是任何事情都伴随着运气的成分,故而有了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却遭到大雨的憾事。
  正是如此,他今晚跟孙吉祥在这里吹着凉风、享用茶水的时候,眼睛还是忍不住朝着东北方向频频张望。
  “东翁,而今城门已关,辽东那边的战况最早亦得明日清晨才能知晓啊!”孙吉祥跟随林晧然十几年,便是直接捅破林晧然的心思道。
  林晧然捏着茶盖子轻泼热茶,闻言先是微微一愣,而是微笑地反问道:“孙先生,若是明日才能知晓军情,我又怎么会如此没有定力呢?”
  今晚无月,但凉亭挂着四盏灯笼,却是将整个凉亭染上一层金黄。
  “纵使辽东跟府中有飞鸽传书,那亦需明日才是啊!”孙吉祥亦是意识到今晚的林晧然确实反常,便是不由得疑惑地道。
  林晧然轻呷一口茶水,显得神秘地说道:“我方才跟你说石华山在蒙古大营二十里外的碗口岭驻扎,此事实则是今天黄昏才发生的事情!”
  “难道不是飞鸽传书?不对,飞鸽传书没有这么快!”孙吉祥先是进行推断,而后自我否定地道。
  虽然飞鸽传书比马匹要快,只是飞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加上信鸽亦会选择夜间休息,故而传递的速度不应该如此之快。
  正是这时,一个年轻人匆匆走了过来,毅然正是长林村林大彪的儿子林文书。
  咦?
  孙吉祥好几次遇到林文书出入林府,这才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恐怕是事负重职,不由得认真地打量着这个长林村的后辈。
  林文书来到林晧然身前,显得十分恭敬地呈上一张纸道:“十九叔,这是辽东军刚刚传来的电报!”
  林晧然知道战事已经有了结果,便是放下手中的茶盏,然后伸手接过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纸张。
  在很早之前,他便意识到通讯速度的重要性,故而在联合研究院所攻克的诸多方向中,亦是将无线电报的领域交由联合研究院来攻关。
  只是任何技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林晧然要联合研究院直接跳过有线电报,故而其难度已经上了几个档次。
  无线电报的最初基础理论源于电磁感应定律,此定律揭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后证明电磁波的存在便奠定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理论体系。
  林晧然先是给予这一套无线电通讯的理论基础,接着将研制装置的方向定为波波夫所发明的火花发报机,进而交由联合研究院攻克这层层难关。
  这个举动就像是抛出一个“太空快递”的理论构想,而后由相应的团队尝试载物火箭的发射,而后火箭到达相应的地点进行降落。
  联合研究院在得到林晧然的任务后,亦是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这个无线电报进行了攻关。
  无线电报的原理是利用火花放电来产生高频电磁振荡,从而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进而通过电磁波的变化来发送代表不同含义的信号。
  虽然这一套理论听起来很简单,但想要将这个无线电报的装置弄出来,其实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
  毕竟这涉及一个华夏民族从来没有探索过的领域,其中无线电报装置还涉及电池和电容,这毅然成为困扰联合研究院好多年的两大难题。
  无线电报的首个大难题是电池,这既是电的起源,亦是电磁波的基础。
  只是林晧然将一块锌板和一块锡板浸在盐水里,联合研究院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便推开了电池的大门。
  这种简单粗暴的原始电池的弊病显而易见,其所产生的电压连一只苍蝇都电不死,自然无法满足电报的发电电压需求。
  联合研究院吸收着华夏最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才,他们孜孜不倦地对原始电池不断改良和优化,进而朝着增强电压方向努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后,他们很快意识到产生电流的原理并非是由某种物质所提供,而是锌板、锡板和盐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有鉴于此,在摸索着电力理论体系的同时,亦是不免产生很多奇思妙想,而后通过实验不断进行尝试。
  通过多番努力后,他们终于寻得最合适的稀硫酸作电解液,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化学反应,进而通过激烈的化学反应获得了足够的电压。
  只是单纯的发电存在着不可控性,故而这些电需要一个容量将他储存起来,而后再合理地进行利用。
  很显然,一个难题解开的同时,往往会面临新的难题。
  在解决电池问题后,联合研究院面临着如何将电能进行储存的难关。
  林晧然再度扮演无所不知的上帝人设,给联合研究院提供了理论支持,抛出了电容器的概念,即“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这就构成了电容器”。
  有了这一个理论支持,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出现莱顿瓶,但电容器原本就不需要莱顿瓶的特定装置,只要两个金属板中间隔一层绝缘体就可以做成电容器。
  正是如此,一种属于联合研究院的电容器应运而生,便一举解决电能的储存问题,进而能够不间断地进行火花放电,从而向四周释放特有频率的电磁波。
  在这两大难题解决后,所面临的发射频率变化和如何破译电波都不是什么难事,故而属于联合研究院的无线电报应运而生。
  随着无线电报的发射装置得到圆满的解决,接收装置亦是提上日程。
  由于这时代的电磁波由联合商团单一制造,故而不用过多地考虑无线电波的相互干扰问题,仅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接收电磁波即可。
  联合研究院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终于寻得捕捉电磁波的方法,进而推出了联合矿石电波接收器。
  通过一根金属探针接触到矿石的一个针尖大小的点位,调整其在矿石上的接触点可以找到有半导体效应的接触点,利用该点的半导体效应,对调幅无线电波进行检波,从而得到音频信号。
  至于如何提示周围有电波出现,对联合研究院自然不是什么难题,一个通过捕捉电磁波来转化成声信号的装置很快便问世。
  联合研究院的无线电报装置跟很多电子产品一般,初代产品往往伴随着很多的问题,却是足足花费数年的时间不断地优化。
  联合研究院的无线电报分别遇到气候、距离、细铜线和信号干扰等问题,针对在实际运用所面临的问题,他们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升级。
  事到如今,无线电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却是能够肩负起传播信息的职能。
  其实林晧然在无线电报问世的过程中,主要是提供着一些理论基础,很多事情都是由联合研究院来完成,这亦是他创立联合研究院的初衷。
  终究而言,林晧然更希望成为带领华夏走上世界之巅的领袖,而不是一个钻研于科学技术的技术宅。
  由于没有林晧然的深度参与,致使无线电报的问世时间滞后了好几年,但亦让联合研究院可以独当一面,让联合商团得到了这个领域的数百顶尖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林晧然以他背后的联合商团无疑是做了一笔好买卖,已然是坐拥无线电报的技术和人才。
  有鉴于无线电报的重要性,从刚刚开始研制便实行了保密制度,而后测试和商用都采用联合商团的内部人员。
  像无线电报的电报员全部都出自于联合学院的生员,他们是经过筛选的优质生员,且拥有极高的忠诚度。
  电报员无疑是需要极好的记忆力,这样才能迅速地从特定的《电码本》上,发送或解读那些信号的含义。
  无线电报装置先是在联合商团内部进行商业运用,在成功运作一年后,林晧然选择将这个技术运用到军事作战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8/177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