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相(校对)第7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8/1776

  林晧然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却不得不批评这个岳父有着如此丰厚的政治资源竟然不懂得“利用”,明明很关心这帮在京的门生,结果通常都是闭门不见。
  这十三个门生分别供职于六部和都察院,都算得上是潜力的种子。除了一些地方担任御史、巡按和翰林院供职的翰林官,这些人算是最有潜力的门生了。
  酒席的气氛自然说不上热闹,但还算是融洽,特别一些人已经很是感动。
  接下来的酒席中,并没有太多的话语。
  吴山禀行着“食不言,寑不语”那一套,让到酒席的气氛亦得有点压抑,但对于今晚能够参加恩师的家宴,他们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在酒席接近尾声之时,管家吴三急匆匆从那边的走廊过来,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他在吴山的身边轻声地禀告道:“老爷,郭尚书来访!”
  郭尚书,自然便是当朝吏部尚书郭朴。吴山跟郭朴有着同科的情谊,且二人出身于翰林院,又一直在京城为官,故而保持着较为深厚的友谊。
  纵使他现在出任户部尚书,且资历和声望要超过郭朴,但郭朴担任吏部尚书,又深得圣上的恩宠,其实是一位比他更接近入阁的人。
  吴山可以将一些访客拒之门外,但却不可能不迎接郭朴,当即便是让众人慢用,然后对着林晧然道:“若愚,你替我招呼好大家!”
第1149章
灌输理念
  众人站起来目送着吴山离开,心知吴山跟郭朴恐怕有好些话要谈,已然是不可能再回到酒席中,这一场家宴已然是宣告结束了。
  随着吴山离开,林晧然便成为众人的主心骨,气氛亦是变得轻松了不少。
  杨富田脱掉乖宝宝的伪装,从旁边的桌子凑到林晧然跟前,显得兴奋地提议道:“明年的京察将由郭朴主持,咱们是不是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兄弟们在他面前露一下脸呢?”
  此言一出,肖季年等人纷纷望向了林晧然,目光明显带着一份希冀。如果他们今晚能够在郭朴面前,凭着他们老师跟郭朴的交情,明年的京察定然能够受到“关照”。
  为何今年外察之时,那些地方官员千方百计地想要在郭朴面前露脸,甚至不惜讨好郭府的家仆,正是想要得到郭朴的一丝“关照”。
  林晧然的心里一动,对于他们这帮京官而言,最重要莫过于六年一次的京察。像六部主事是升任至员外郎还是外放地方,全看这一次外察的结果。
  只是在众人希冀的目光中,他却是轻轻地摇头道:“朝廷已经将京察放到明年的常规之年,当下还仅是五月份,而今后还不知跟郭朴是友是敌,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在说话的时候,林晧然的目光显得坦诚地望向众人。事情牵扯到大伙最重要的个人利益,他亦不敢马虎大意,而是争取大家都能够接受他的观点。
  “郭朴跟恩师是同年,且他们的关系素来交好,他们二人不至于反目吧?”杨富田蹙起眉头,显得疑惑地询问道。
  众人亦是轻轻地点头,显得困惑地望向了林晧然,毅然是认可杨富田的观点。
  还不等林晧然回话,一旁的肖季年却是摇头道:“此言非也!恩师跟郭尚书交好确实不假,但他们二人离阁臣都是一步之遥,难保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你们可不要忘了,高耀跟恩师亦是同科,且关系……亦很好!”
  话到这里便是停住了,但其含义已然是不言而喻。
  杨富田等人听完肖季年这一番话后,深知官场确实是反复无常,知晓林晧然更有先见之明。虽然现在是一次露脸的机会,但若是急于露脸,却并不是一个好的举措。
  林晧然心里暗松一口气,可不希望大家过于看重攀权附势,便是认真地说道:“明年京察之年能否有好结果,其实并不在于能不能搭上郭朴这一条线,而是我们自身的实力如何,能不能在京察中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师兄说得对,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杨富田当即进行响应,两眼放光地继续说道:“数月前的外察,郭质夫想要对广东地方官员大动干戈,但师兄上疏对他进行弹劾,结果如何?”
  大家的眼睛亦是一亮,自然不会忘记林晧然的壮举。
  林晧然那一次的惊人之举,不仅自身没有受到伤害,更是逼得郭朴让步,在广东地方官员的人事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
  林晧然看准时机,当即趁热打铁地道:“咱们只要团结一心,并在职位上做出一定的成绩,我相信我们都能有一个好结果!若是真遇到不公之事,不说我们还有老师,纵使我亦能为诸位对郭朴再鸣个不平!”
  “多谢师兄教诲!”肖季年等人相视一眼,便是朝着林晧然拱手道谢。
  在这一刻,他们亦是明白林晧然的言外之意。
  郭朴固然是京察的主持者,但却并不一定要跪舔于他。只要他们能够团结一心,表现出能够令郭朴所忌惮的力量,那他们大部分人都能有好的结果。
  由于吴山已经离席,众人在这场恩师的家宴又不可能放开狂欢。
  杨富田跟着林晧然先是交换了一个眼色,然后拱手进行告辞道:“师兄,那我先行告辞了,还请您跟老师说一声!”
  有了杨富田的带头作用,其他人亦是纷纷离席,跟着林晧然进行了告辞。
  林晧然本身就是吴山的女婿,刚刚又肩负了吴山帮忙照顾的叮嘱,当下亦是如此主人般。他将杨富田等人直接送到门口,跟着他们一一作别,这才朝着书房而去。
  虽然他在吴山的面前是永远“抬不起头”,但面对郭朴已经能够坦然视之,不说双方已经只剩下两级之差,他个人的升迁早已经不在郭朴的手里中。
  来到书房后,林晧然看着坐在茶桌相谈甚欢的二人,气氛显得很融洽的样子。郭朴已然没有吏部尚书的高傲样子,在吴山的前面宛如一位好朋友一般。
  郭朴是河南人士,现身居吏部尚书,但他同样面临着压力。虽然只要得到圣上恩宠,哪怕严嵩想要除掉他亦是不容易,但人无远虑必有近虑。
  现在得知吴山被圣上重新启用,担任的是户部尚书一职,他自然想要进行拉拢。特别是纵观整个大明,并没有谁的声望比吴山要更高了。
  最为重要的是,吴山这一次虽然次点彻底栽掉,但未尝又不是因祸得福。因为进谏于皇上而被闲住,现在又因高耀倒台而复出,其在士林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如若严嵩和徐阶去职,恐怕朝堂会推举吴山出任新首辅,而不是先一步入阁的袁炜或者他这一位高高在上的吏部尚书。
  林晧然进到书房,对着郭朴恭敬地见礼道:“下官见过天官大人!”
  “无须多礼!曰静兄,你有此佳婿,当真是如虎添翼啊!”郭朴微笑地对着林晧然点了点头,接着对吴山显得一语双关地道。
  官场从来都没有绝对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虽然在广东的人事上,林晧然跟郭朴一度水火不容,但当下见面却仿佛没有昔日的任何不痛快。
  郭朴对林晧然亦是少了一些成见,反而多了一份赏识。
  这一次,如果不是林晧然出手,找出了高耀理财之秘,将高耀从户部尚书的位置拖了下去,吴山绝对没有复出的可能。
  现如今,吴山有着林晧然这样能干的女婿相助,确确实实不容小窥。吴山不仅可能要在他的前面入阁,甚至还会在他前面成为首辅。
  吴山的脸上亦是显得有些自豪,但还是保持一贯的君子作风,显得谦虚地轻轻地摇头道:“质夫兄,你过誉了!”
  林晧然显得是规规矩矩的,在跟郭朴见过礼后,当即便将杨富田等人离开的事对吴山进行了简单的汇报。
  郭朴刚将茶送到嘴里,听到吴山刚刚竟然跟着十三名门生共进家宴,心里却是五昧杂陈。
第1150章
大人物的烦恼
  大明官员为何会以词臣为尊。
  一则词臣从进入官场那日起,便还会继续钻研于学问,系统地学习着治国安邦之道,更是较早便参与到军国大事中来。
  一则词臣是天下读书人的道德表率,历届会试通常都是由词臣主进行持,而主持者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届新科进士的恩师,从而获得一笔无以伦比的政治资源。
  郭朴虽然贵为吏部尚书,更是得到圣上的恩宠,已然是在吴山之上。只是论到个人声望和资质,仍然处于下风之中。
  最为重要的是,吴山早在四年前便以礼部尚书的身份成功主持一场会试,将那一届的新科进士收于麾下,而他则要排在阁臣袁炜之后,起码要六年后才有机会主持会试。
  跟着吴山相比,在这一点落后吴山实在太多了。
  另外,吴山还有一个如此精于算计且已身居顺天府尹的门生兼女婿,还当真是不能再小窥这位性子过于刚正的同年。
  “你坐吧!”吴山对那帮门生选择离开并不感到丝毫的意外,抬起手对林晧然淡淡地说道。
  林晧然朝着投来目光的郭朴轻轻地点了点头,这才对吴山施礼并庄重地坐下。
  他现在已经是顺天府尹,当下吴山将他拉下来,自然不是将他的这个女婿推荐给郭朴。现在之所以被邀请坐到这里,更多是出于吴山的信任和认可。
  不论是他所具有的潜力,还是他跟吴山的翁婿关系,已然是吴山政治资源的一个继承者。
  吴山让着林晧然坐下后,接着刚才的话题望着郭朴询问道:“质夫,你言漕运之弊,可有何良策乎?”
  林晧然这才反应过来,敢情吴山因为即将出任户部尚书,故而正在问策于郭朴。由此看来,二人的关系还算是挺不错的。
  郭朴跟着吴山有几分相像,特别在谈及正事之时,整个人显得极度的投入,当即斩钉截铁地给出肯定的答案道:“有!”
  吴山和林晧然投去询问的眼神,并耸起耳朵进行倾听。
  郭朴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当即侃侃而谈地道:“一曰:岁运漕粮,非灾伤重大,不得轻议改折;二曰:粮运积欠者,除照例讯问外,还要严限追捕;三曰:粮船漂没,须督工补造,本帮出银补粮,不得从官旗假名侵费。若能做到此三点,漕弊可去其害四成!”
  说到最后,显得真诚地望着吴山,眼睛明显透着一丝期许。
  相对于追逐名利的六部官员,或是为搏上位而擅长于嘴炮功夫的科道言官,词臣反倒更为“务实”,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郭朴恐怕早对漕运之弊看在眼里,只是他至今仅是吏部尚书,根本无法将这种构想进行实施。当下吴山即将出任户部尚书,他未尝不是想要借吴山之手实现他的政治理念。
  林晧然宛如一个旁观者般,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只是保持着不发表任何的意见。
  顺天府并非是粮食产区,只是随着明成祖立下“天子守国门”的宏伟夙愿,便在这片荒凉之地修建了一座新的都成,并将皇宫和中央衙门迁到了这里。
  为了满足京城百万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边军的军粮需要,另外是朝廷粮食的储存,京杭大运河便成为了一条大明最重要的运输粮食的路线。
  每一年,朝廷从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征得数百万石漕粮,而这些漕粮支持着京城之地的稳定和繁荣。
  只是这一条大明的生命线,早已经滋生出大量的蛆虫。为了将这数百万糟粮顺利运到京城,每年投入建设和维护京城大运河的成本,实则已经高达八成之多。
  如此巨额的运输费用支出,自然被大家所诟病,但这种情况却一直无法得到根治,甚至费用每年还呈上升的势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8/177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