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校对)第10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6/1047

  恶名也是名声。
  桓温的用兵能力还是很强的,凭借军功,试图篡取东晋的权力,被谢安等东晋士族阻拦。
  后世的刘裕倒是有点类似桓温,只不过刘裕的军事能力更强,成功取代了东晋,建立刘宋。
  桓温与司马错在汝水交战一个月,粮草将尽,于是退却。
  在退却途中,司马错率领九阶兵种铁鹰锐士尾随其后,与李信的骑兵联手发起突袭,桓温损兵折将,部队溃败,数以千计的晋兵被赶入汝水之中,汝水为之断流。
  李信在断桥下方活捉了躲在桥下的桓温。
  桓温身为东晋大司马,却如此窝囊,憋红了脸。
  但桓温也没有办法,司马错的铁鹰锐士是九阶兵种,过于凶猛,小规模战斗或者突袭,铁鹰锐士就是出奇制胜的一支奇兵。
  章邯的三万刑徒兵更是不要命地要砍下晋兵的首级,以此赎罪。
  王龁不如白起,但王龁也是一员宿将,曾经与廉颇对垒。
  李信曾经败给楚国名将项燕,但李信是一员擅长使用骑兵的秦国武将,截断桓温的粮道,又趁着桓温撤退,与司马错携手追击,击破桓温军团,活捉了司马懿招揽的名将桓温。
  “夏军取得天下,恐怕已经不可阻挡。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愿降服。”
  不出意料,桓温被活捉之后,选择投靠强大的夏国。
  三秦军团,以及隋军团,只是夏国一路兵马,对汝南郡的攻势却摧枯拉朽。
  桓温自知即使设法逃跑,也无法阻挡夏军强大的攻势,所以打不过,干脆选择加入。
  桓温对司马懿也没有多少忠诚可言,只是司马懿给予高官厚禄。
  “你带兵引我们前去攻打司马懿的主城。”
  司马错作为这一支秦军的主将,收下桓温,让桓温作为向导,继续进军。
  “遵命。”
  桓温收拢溃败的晋兵,摇身一变,变成了夏军将领,为司马错的兵马披荆斩棘。
  有桓温出面劝降,沿途城邑尽皆献城投降。
  毕竟连桓温这样的狠人都被秦军打服了,他们这些少则只有数百兵力,多则数千兵马的城池,根本无法抵挡司马错的秦军。
  “父亲大人,我的死士,几乎都……死了。”
  另外一处,司马师的心里在滴血。
  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与信陵君的三千门客有的一拼,但在王翦这一路秦军,以及张须陀这一路隋军的夹击下,三千死士死伤殆尽。
  司马懿脸色阴沉。
  他用尽了各种计谋,但对面是王翦、陈宫等智囊,又有秦琼、罗士信等猛将,司马懿的晋军苦战多时,也不能取胜。
  投靠司马懿的九江王英布,被秦琼、罗士信联手战败,落荒而逃。
  司马懿再也拿不出可以抵挡秦琼、罗士信的猛将。
  王翦的百战穿甲兵、张须陀的八风营、秦琼的玄甲军,这些高阶兵种三面夹击,晋军大败。
  “报!北宫纯兵败,为敌将蒙恬生擒!”
  “报!桓温兵败,投靠夏军,正在向此地进军,距离此地不到一百里!”
  战报陆续传来,司马懿更是皱眉。
  他并非王翦、蒙恬、司马错、张须陀四大军团的敌手。
  司马昭说道:“父亲大人,江东的明军正在攻略淮南,不如我们依附明军,还能活命。到时候,天下可能又会是三分的局面。”
  “为今之计,只有如此了。”
  司马懿不敌王翦,干脆舍弃汝南郡,带兵向淮南逃亡。
  王翦、张须陀趁势追杀,不少来不及逃亡的晋朝文武大臣被夏军活捉。
  淮南,寿春城,一支兵马攻破这座城池,这座城池的城主被迫向来敌投降。
  明军的旌旗插在寿春城的城头,而带兵攻破寿春城的是明军大将徐达。
  江东明军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淮南……
第六百八十八章
生擒晋惠帝
  “将军,司马懿向淮南败逃,再往南边追赶,渡过淮水,那就是寿春了。”
  “寿春城是什么情况?”
  “寿春城原本是一个名为杨行密的诸侯占据的城池,但根据夜不收最新的消息,江东的明军,趁着我们与司马懿交战之际,出兵攻克了寿春城。杨行密向明军投降。”
  “明军,据说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来自一千多年以后。”
  王翦得知明军攻破寿春城,对明军有所忌惮。
  秦军、汉军、唐军、明军,这几支兵马在历朝历代,都能排到前面。
  “明军是强敌,不可硬碰硬。”
  王翦在占领司马懿的领地后,没有贸然攻打寿春,而是观望明军的兵力。
  寿春城,明军大将徐达率领30万明军,按照明帝朱元璋的计划,开始北伐,率先占领淮南地区,在淮南设立马场,作为桥头堡,筹备进攻山东、中原等地。
  六国合纵攻夏,引起了连锁反应,就连独断江东的朱元璋,都没法按捺住。
  朱元璋在击败孙坚之后,立即派出徐达,按部就班,进行北伐的前期准备。
  徐达的三十万明军渡过长江,击败盘踞在淮南一带的诸侯杨行密。
  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的奠基人,有一支黑云长剑军。
  但杨行密还是无法阻挡徐达、常遇春的明军,城破被俘。
  司马懿一路收拢溃兵,逃到寿春,见到了明军大将徐达。
  徐达的气场,犹在司马懿之上。
  徐达带来的武将阵容,一点不弱,甚至远超现在司马懿的班底。
  司马懿的部将北宫纯、桓温等人兵败被俘,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与九江王英布逃亡,20多万晋军,只剩下万余人。
  司马懿的文武大臣折损了过半,无法与徐达背后的大诸侯朱元璋平起平坐。
  “以司马宣王的谋略,居然如此狼狈,看来秦将王翦是一个劲敌。”
  徐达冷漠地扫视逃亡至寿春城的司马懿众人。
  虽然徐达不是很认可司马懿的人品,但为了朱元璋的北伐大计,还是接纳了司马懿这一伙人。
  张华建立的夏国实在是过于强大,又占据中原等富庶的地方,朱元璋的明军也要集结一切力量,才有可能北伐成功。
  此时,并非元末。
  元末,蒙古人内讧,再加上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蒙古骑兵日趋堕落,以及朱元璋本身也有能力,时也命也,所以朱元璋创造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奇迹。
  然而张华麾下名将如云,一旦占据了北方,朱元璋北伐的难度,远超过元末。
  “后世居然有如此之兵,后生可畏。”
  司马懿见到来自后世明朝的大军,颇为吃惊。
  徐达的30万明军,气势如虹,一度扫荡江东,屡败强敌,所以这三十万明军,杀气腾腾,无疑是一支劲旅。
  江东猛虎孙坚对战徐达、常遇春的明军,战绩是七战七败,没有一次取胜。
  由此可见,徐达、常遇春这一对大明双璧的可怕。
  在徐达身边,是虎背熊腰的猛将常遇春。
  常遇春的武艺,与五虎将在一个层次,都是冲锋陷阵类型的猛将。不仅如此,常遇春还有带兵能力,号称统帅十万骑兵,将无敌于天下。
  司马懿父子在徐达、常遇春两员名将面前,也不敢摆谱。
  “夏军动用多少兵力攻打汝南?”
  “40到50万左右,汝南一战,夏军至少损失数万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6/10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