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校对)第2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8/1047

  郭守敬在完成水利工程的各项计算之后,乘坐马车,亲自来到关中,来游说张华,实现自己的计划。
  “这条水渠,长达数百里,甚至接近千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要耗费许多时日。但是此工程一旦完工,可以灌溉渭水以北的土地上百万亩,乃至是数百万亩。关中百年内,不会有缺粮的烦恼。”
  “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在谷口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关中平原,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水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泾阳、三原、美原、临晋等县,最后注入北洛河。”
  “不仅是泾水,水渠沿途拦腰截断沿山的河流,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河流也将注入渠中,加大水量。”
  “如此一来,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三条大河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水道,使得关中平原得到更加充分的灌溉。”
  “此乃百年之计,请主公评估利弊,现在就开始着手修筑水渠。将来主公统一关中,水渠应该能准时竣工。”
  元朝科学家、文臣郭守敬,向张华兜售宏大的水利工程计划。
  郭守敬在关中的地形图上做好了详细的规划,张华大概知道这是一条横跨关中平原北部的水渠,与渭水平行,充分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平地,增加关中北部的农田数量。
  张华吞并刘渊、安禄山的势力,正好占领了关中北部,因此郭守敬才会在这个时候向张华兜售自己的蓝图。
  在张华攻略关中时,郭守敬已经开始规划关中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为一个苦逼的土木人,张华打到哪里,郭守敬的水利灌溉工程就建到哪里。
  郭守敬对喜欢种田的张华来说,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实干大臣,对张华的帮助,不亚于范仲淹、韩非等人。
  文臣不一定看其政治值,还要看其擅长的领域。
  郭守敬这次提出的工程,如果可以让农田增加几百万亩,那么可以多养活百万人口啊。
  百万人口,又多出十万精兵。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守敬才极力推崇这项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似乎有点眼熟。”
  张华仔细查看郭守敬绘制的水利工程蓝图,总觉得似曾相识。
  郭守敬坦白道:“这项工程,乃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秦王嬴政即位,韩国因惧怕秦国,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耗费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但此举适得其反,使秦国更加强大。关中因为此渠,变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水工名为郑国,故水渠名为‘郑国渠’。”
  “原来是郑国渠。”
  张华就说怎么这条水渠有些熟悉,原来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
  现在的关中平原没有经过多少开发,还相当原始,因此也不存在郑国渠。
  张华如果要开发关中平原北部,那么就需要调遣大量人力物力,重新修建郑国渠,扩大关中地方的农田面积。
  张华细问:“当时秦国修筑郑国渠,花费了多长时间?”
  郭守敬答道:“记载已不详细,大约是十年吧。”
  “十年时间,太久了。”
  张华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水利工程与兴学一样,耗费大量时间,以年为单位,长远来看,才能看到成果,京杭大运河就是如此。
  何况古代的建造效率极低。
  郭守敬说道:“此时关中人数更多,而且,乡勇、工匠、牲畜的力气比以前更大,因此,大概三五年时间,或许郑国渠就可以完工了。”
  “那从即日起,你负责实地勘察,确认郑国渠途径的地方。待我攻灭唐玄宗、秦孝公,再大兴土木,召集十万乡勇,挖掘郑国渠。”
  张华考虑到还有唐玄宗和秦孝公两大势力虎视眈眈,李自成、曹真等势力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不能在外部没有稳定的情况下就大兴土木,否则不但民心下降,还会耽误战事,给外敌有机会长驱直入。
  在张华扫灭强敌之前,郭守敬负责带领水利司的官吏,实地考察郑国渠的选址,还有修建郑国渠的严格预算,方便张华统筹资源。
  张华极其重视算术,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县镇,编制预算,并且比较实际财政收支与预算的出入,分析原因,追究各个部门和官吏的责任。
  来自后世的张华知道算术的重要性,因此才会强调算术在科举之中的比重。
  “这般也好。”
  郭守敬对重修甚至是改良郑国渠,也没有那么有底气,郑国渠的具体路径,还是要经过实地考察,才能最终决定整个庞大的郑国渠工程。
第一百五十四章
抢亲
  在击败安禄山之后,张华继续耐心下来,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和东部、河洛地区种田,同时举行科举,规划郑国渠,为长期争霸做准备。
  这些事项,短期内看不出任何效果,但长期来看,至关重要,一个和人才有关,一个和粮草有关。
  人才和粮草,都是长期争霸需要的最重要的资源。
  差不多两年时间,关中平原都没能统一,张华已经可以预见到道路漫长,甚至可能会重现战国,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对峙几百年的情况。
  只有和秦国一样变法图强,才能笑到最后。
  因此,张华提前为以后做打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木兰,你召集铁鹰斥候。另外,召集邓艾的长水营。”
  张华在郭守敬离开之后,让花木兰前去召集兵马。
  花木兰不解问道:“公子这是要去攻打哪里?”
  花木兰不理解的地方在于,如果要攻打唐玄宗或者秦孝公,仅仅凭借铁鹰斥候和长水营,这点骑兵怎么也不够用。
  这些轻骑兵,哪怕是攻打一座普通镇子都相当费力。
  毕竟战马无法翻越城墙。
  张华神秘兮兮说道:“此次并非是为了攻打哪一个势力,而是前去抢亲。”
  长安镇,薛仁贵带领一队骑兵,护卫几十辆大马车,前往秦孝公的地盘。
  “护送公主前往咸阳镇的重任,就交给薛将军你了。”
  丞相姚崇亲自送别薛仁贵一行人。
  薛仁贵点头:“我会安全将长公主殿下送至咸阳镇。”
  姚崇再次作揖:“有劳了。”
  薛仁贵率领一千骑兵,护送大唐长公主,前往咸阳。
  长安镇与咸阳镇之间的道路,在唐玄宗和秦孝公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唐玄宗派猛将薛仁贵和一千精锐骑兵护送女儿前去联姻,认为已经万无一失。
  大唐长公主坐在马车内,掀开布帘,最后看了长安镇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皇室的公主未必有众人想象中的那么幸福,不但规矩不少,政治联姻更是家常便饭。
  即使是历史上的大唐,公主一般会下嫁给某个大臣的儿子。
  此时与大秦的公子扶苏联姻,已经比一般大臣的儿子联姻好多了。
  据说公子扶苏一向有贤明的名声,而且是秦国王族,长相英俊。
  这般一想,大唐长公主这才好受许多。
  对于古代女人而言,一切靠命。
  “唉。”
  长公主轻轻放下布帘,也不敢违抗父皇的意思。
  唐玄宗站在长安镇的高阁上,俯视缓缓离开长安镇的马车车队。
  这次与秦孝公势力的公子扶苏联姻,大唐势力与大秦势力结盟,拥兵二十万,足以抗衡夏军。
  而且,唐玄宗还有其他打算。
  “大将蒙恬,真正效忠的不是秦孝公,而是秦始皇或者公子扶苏。如果公子扶苏成为我们大唐的驸马,那么将来或许可以收服蒙恬,为我所用。不只是蒙恬,蒙恬麾下还有王离、苏角、涉间等部将。”
  唐玄宗考虑的更加长远。
  将来击败秦孝公,以岳父的身份招揽公子扶苏以及公子扶苏身边的武将,这是唐玄宗的另外一个用意。
  薛仁贵护卫长公主的车队,从长安镇出发,来到唐玄宗势力与秦孝公势力的交界处。
  秦孝公也给足了唐玄宗这个同等地位的人物面子,派出大将蒙恬,领兵三千,前来迎接大唐长公主的车驾。
  蒙恬与薛仁贵交接车队,双方彼此打量对方,首次相见,都可以察觉到对方强大的气势,武力不弱。
  蒙恬在之前与瓦岗寨飞将单雄信交手,不落下风,也是一名隐藏的猛将,可以给薛仁贵带来威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8/10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