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校对)第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1047

  冯异不愧是刘秀最得力的部将之一。
  “我们绿林九村有人口8000,还有流民从上游的河谷陆续逃难下来。在河谷上游,应该还有其他势力。”
  “我的能力可以将流民之中的青壮转职成绿林好汉,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爆兵。”
  “8000人口,压榨到极限,可得绿林兵3000。”
  王凤身为绿林军首领,获得的天赋是“起义”,拥有快速爆兵的能力,因此打下了不小的地盘,足足九座村庄。
  冯异皱眉:“兵贵精而不在多,兵甲跟不上,绿林好汉与乡勇也没有区别。”
  “兵器和盔甲确实不够了。”
  王凤头疼地揉了揉太阳穴。
  张华在吞并了金兀术四座村庄之后,没有立即与绿林军决裂,而是低调种田,将活捉的俘虏派去采矿,锻造兵器,因此夏村的兵器、盔甲、弓箭数量超过了绿林村。
  不仅如此,张华占领金兀术最重要的村庄,获得金兀术储备的兵甲,实力更强。
  哪怕王凤有快速爆兵的能力,如果兵器和盔甲的数量跟不上,那么也无济于事。
  这是农民起义军的弱点,所以一千个全副盔甲的官兵镇压几万农民起义军也不奇怪。
  “我亲自带兵渡河,攻打马场,引诱张华出战。”
  冯异与王凤离开金村外围。
  夏村,韩非用了一些时日,与张华、陈宫、陈乔商议,以便敲定七村之律法。
  乱世用重典。
  律法在乱世尤为重要。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治国理论影响源远流长,没有李悝变法,魏国不会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也难以横扫六国。
  韩非推崇的是秦国的制度,主张用重刑。
  张华认可韩非的主张,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改动,没有完全按照韩非的主张制定律法。
  商鞅有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张华为此还专门与韩非辩论,直到一方说服另外一方为止。
  与韩非争执了几十次后,以商鞅变法为基础的《大夏律》初稿诞生了。
  张华令人将《大夏律》张贴在告示栏,召集夏村村民,宣布新的规矩。
  很快,《大夏律》还会推广至其他六座村庄。
  一时间,行政木屋前方的空地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南唐后主李煜带着私塾的学生前来观看,被张华的魄力震撼。
  张华的领地只有7000人,已经开始明确规矩了。
  如果换成李煜,李煜自认做不到。
  韩非来到木台上,当众宣读《大夏律》。
  《大夏律》的其中一个核心是推行改良后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使得平民也有机会加官封爵。
  只要在战场上斩杀敌人或者立功,就可以获得爵位,享受徭役、官职、俸禄、抚恤金等方面的优待,甚至每天的军粮也可以多分一点,吃的好一点。逢年过节,还有额外津贴。
第四十八章
韩非变法(下)
  但军功爵位的奖励不包括分配土地,否则到后面可能会因为立功的人太多,导致土地分配不均,或者土地不够分配,那个时候,军功爵制度将形同虚设。
  军功爵制度最大的作用是激发士卒的斗志,让士卒看到了上升的希望。
  军功爵位的提升途径不一定非得斩杀敌首。
  斩杀敌兵,这是士卒晋升的方式。
  花木兰、廖化等武将可以通过攻城略地,或者取得战功,获得爵位,而且晋升更快。
  换而言之,一般士卒最多升个几级就很难了,武将才有可能晋升到侯爵,甚至是封王。
  张华对军功爵制度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动。
  其一,允许爵位世袭,但世袭的爵位会遭到削减,酌情下调几级,类似于汉武帝的推恩令。
  如果三代人都没有再立下军功,那么差不多就变成平民了。
  其二,军功爵制度更像是一种荣誉和优待,文官、武官的官职,才与实权挂钩。
  推行军功爵制度的同时,禁止私斗、内讧,临阵脱逃者,杀无赦。
  除了军功爵制度,户籍管理上,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连坐,暂时限制流通,要么官府有计划进行迁徙。
  农业上,土地国有,按户推行承包责任制,严禁土地买卖,严禁粮食流通,但官府可以买卖和分配粮食,对粮价进行调控,防止商人屯粮,抄高粮价。
  粮食是乱世最重要的物资。
  夏村的粮仓积攒了几乎全部余粮。
  村民可以向官府租借耕牛、农具,但需要上交六成的收获。
  不只是土地、粮食由官府控制,盐、铁、金、银、铜、兵器、盔甲、战马、皮革等战略物资收归国有。
  为了限制在夏村崛起的世家豪强,禁止豢养食客、私自造甲,甚至限制佣人数量。
  另外,张华还刻意统一各个朝代的度量衡。比如汉代和明代的计量单位会有出入,汉代一亩地与明代一亩地的实际面积并不相同,需要重新统一。
  ……
  林林总总,各条律法,约有一百余条。
  总体上,《大夏律》强调官府的绝对权力,有些严苛。
  但在烽火连天的黑暗乱世,能活下来就算不错了,即使严厉的律法,村民依然会接受。
  果不其然,村民们窃窃私语,但最终选择默认下来,没有反对。
  没有张华建立的夏村,他们说不定已经是皑皑白骨。
  违背《大夏律》的惩罚,要么处斩,要么发配至矿山挖矿,要么上交罚金。因为夏村没有多余的粮草供养囚犯,对于犯人,以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为主,还能增加铁矿石、木材等资源的产出。
  《大夏律》颁布,很快推行至七座村庄,引起不小的轰动。
  张华的势力有了自己的律法以及组织架构,已经与绿林军这些割据势力有了明显的区别。
  以后扩张,只要在基本框架上进行改进即可。
  来自南唐的皇帝李煜对此叹为观止,在前期可以快速制定律法,建立稳固的统治体系,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势力。
  “此人心怀大志,或许我可有一番作为。”
  南唐大臣陈乔在李煜得到安置后,见张华带着韩非、陈宫等人,制定律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招兵买马,众人充满了干劲,于是陈乔也暗自下定决心,好好经营夏村。
  陈乔辅佐南唐后主李煜,在五代十国时期苦苦挣扎,相当可悲,宋军大举南下,南唐兵马战败,李煜向赵匡胤上表投降,陈乔自尽。
  或许辅助张华,可以弥补陈乔的遗憾。
  “今后推行《大夏律》,要劳烦先生了。”
  张华让韩非管理司法,提升法家的地位。
  韩非因为张华的重视而感激涕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非岂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华点头,《大夏律》一经推行,夏村的凝聚力更强,张华有了与绿林军、八旗军争锋的底气。
  有时候,思想比武力更加有用。
  “安排宋村打造五十只木板船,发展漕运。”
  张华颁布《大夏律》之后,又增加宋村水寨初级造船厂的劳力,建造木板船。
  “奇怪,孙尚香怎么不在?”
  张华见花木兰跟着自己,而孙尚香不知去处。
  如果弄丢了孙尚香,且不说以后遇到孙坚、孙策、孙权,他们是否会放过自己,蒋钦会第一个离开夏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10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