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魔环(校对)第5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5/567


“请讲。”楚千城一摊手。
“蛮荒国度的聚落民众因为常年和虫族散兵周旋,非常吃苦耐劳,而且富有探险和牺牲精神。他们也会成为探险队队员的人选。不知道觉醒军团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后,这些民众可不可以加入?”乌鲁热切地问。
“这是一个好主意。如果能够将蛮荒国度的民众拉入探险队,四大主城的供给压力也会减轻很多。”雪莱笑着接口,“而且,我们掘墓人也可以动员一批暮光区民众参加冒险。”
“只要有足够的运力,探险队多多益善。我们需要的就是和虫族抢时间。越多的人参与到新世界的建设中,我们人类越能够抢到发展的优势。”
楚千城干脆地说。
“很好,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一个最好的说词来鼓动后方民众的士气,让他们心怀梦想地开启大航海时代。”雪莱用充满诗意的话语动情地说。
“这就交给你了。”楚千城望向雪莱,“我猜你应该已经想到了好点子。”
他的话让乌鲁忍不住笑了一下。雪莱身上的确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质。
在这场决定整个人类命运的地下秘库会议之后,巴斯城势力、掘墓人组织和追光阵线共同向全军发布了胜利通报:
圣丹斯率领的觉醒军团成功从虫族基地撤离了出来。在这十几天的奋战中,觉醒军团消灭了虫族多达八个育种基地,将数以亿记的幼虫灭杀在了育种仓中,令虫群覆灭了几乎全部的后代。
为了重新培育新幼虫,虫群进入了类似于冬眠的状态,所有虫群收缩防御育种基地,它们将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新孕育的幼虫。
这一次光荣之丘人类保卫战到目前为止,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胜利。人类已经阻止了虫群的锐势,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这则胜利通报顿时令整个光荣之丘都陷入了狂欢。
在与虫群斗智斗勇的这十几天里,每个战士的神经都绷到了极点,很多士兵都感到了极度抑郁,他们太需要这样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来振奋自己的精神了。
而在人类主城中瑟瑟发抖的难民和普通市民听到前线传来的捷报,也都兴奋地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很多当地居民热切地拿出不多的储备物资,与难民们携手举办起盛大的庆祝活动。
圣丹斯的名字继续在人们嘴中竞相传送。他的传奇果然得到了续写,而且他创造的奇迹越来越鼓舞人心了。
趁着所有人类都沉浸在欢欣鼓舞中的时候,雪莱在乌鲁和楚千城的支持下,向人类三大区发布了联和宣言:
鉴于虫群聚集在光荣之丘抚育后代的机会无比珍贵,三大区高层决定趁此五百年不遇的黄金机遇,开启新的大航海时代。三大区维持战时供应状态,所有产能都转移给不列颠岛,用于新建码头和船厂,大规模生产武装探险船。
暮光区的各大船厂也同时启动,优先生产武装探险船。
而三大区现有的一批武装探险船将全部交付觉醒军团,以觉醒军团为骨干组织探险队,开启面向全世界各大洲的远征。
在后方指挥这一次至关重要的远征的,正是为人类屡创奇迹的伟大传奇圣丹斯。
这将是人类从虫族手中收复故土的伟大开端。旧大陆上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藏,古人类遗留的科技在等待着不畏艰险的冒险家们。
让人类的野心和梦想在广袤无垠的昔日故土上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吧!
这则联合宣言在人类三大区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无数志愿成为冒险家的荒民踊跃奔赴各大主城内的招募点,在掘墓人组织的协助下注册成为了见习冒险家,犹如潮水一般涌向斯德丁市。
斯德丁市的港口密密麻麻排列着三大区几乎所有的武装探险船。楚千城率领觉醒军团全部人员没日没夜地接待着涌入市内的荒民,将他们组成一只只与觉醒者混编的探险团,分配到港口内停泊的舰船上。
很快的,齐装满员的武装探险船相继出发,朝着远方未知的旧大陆驶去。
第一批探险船一共有104艘,其中40艘被派到了通往南北美洲的航线,另外54艘则被派到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海岸线,最后由10艘探险船被派到了大洋洲航线。
他们将在这些大陆建立起第一批聚落,这些聚落未来将会成为人类新城的雏形。
第两百七十章
纠结的思路
第一批出动的武装探险船是人类三大区五百年来为了从斯德丁市启程去不列颠岛探险而造的半军事化半民用船只。
这一百零四艘船平均的船龄已经超过百年。在斯德丁市船工和机械师日夜抢修下,它们都换上了新型的海军版大力神级主发动机和相匹配的3台大力神级副机,最大航速超过了19节,续航能力达到4万海里。
这让它们勉强拥有了在充满了危机的未来海域中存活的本钱。
然而这些船的排水量仅有2.2万吨,载重量1.3万吨,其中一半的载重被大型破冰装置和灭虫三件套武装占用,船只的能量插槽也被重武器占用了百分之四十。每只船只能容纳500名船员和相应的物资。
所以出海的船只看上去浩浩荡荡,?但是只送出去了5万2千名冒险家,这其中还包括不少船员。
斯德丁市仍然充斥着上百万想要报名登船的冒险家。
暮光区各大船厂都在日夜赶工建造新船,巴斯城的新港也在觉醒军团和追光阵线装备师齐心合力下加速完成建造。
为了尽快交付新船,雪莱大胆地采用了全新的船只设计,那就是取消重武器插槽,不装备破冰装置和大型灭虫三件套,把所有的能源都用于续航,?把重武器占有的空间全都用来作为装备室和船员仓,?尽可能装更多的人。
这样的船只建造起来更加迅速,?而且容积更大,用途也更广泛,但是在海上的风险也成倍地增高了。
不过在斯德丁市聚集的冒险家们丝毫都不在意这加倍的风险。他们大部分都是荒民和暮光区破产游民,本来生活没有一丝希望。
现在虫群被圣丹斯打得被迫收缩防守,整个地球再次落入了人类的手中。无数五百年未经开发的肥沃土地就在眼前。在这些土地里孕育的隐藏财富,从古至今都是先到先得。
财富和传奇都在远方等待着他们,而所有的虫子却都聚集在眼前。如何选择,在斯德丁市的冒险家心中再清楚不过。哪怕雪莱每人给他们发个舢板,他们都可能坐上就走。
第二批探险船在暮光区全区动员,日夜赶工的环境下,越来越接近完成。
这一天,楚千城和雪莱在船厂中视察了一圈船只的建造进度后,在领域的帮助下传送到新江户市千代田町的上屋敷。
“圣丹斯,你看船厂的进度还满意吗?”雪莱不动声色地望向楚千城。
“进度远超我的预计,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就可以再生产78艘大探险船,而且容量加倍,?这就能容纳78000人。”楚千城若有所思地说。
“然而,远远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雪莱看懂了楚千城的心思,微微一笑。
“是的。差得太远了。”楚千城苦笑着说。
“我们暮光区所有的工厂都已经进入战时动员,日夜赶工生产建材,支援巴斯城和不列颠岛的新港船厂,我听燕上校说新港船厂的进度非常喜人,再过半个月就可以生产大型探险船了?”
雪莱笑着问。
“是这样,甚至可能更早。”楚千城肯定地点点头。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雪莱的表情严肃起来。
“我们派出探险队到各大洲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在世界各地建立人类的工业区,把全世界的原材料和建材都集中到三大区用于大规模科技升级,甚至启动一场科技革命。工业区成型的时间越短越好,我们是在和虫族竞速。”
楚千城忧虑地说。
“你的意思是,目前探险船的制造效率远远无法和虫族的进化竞争?”雪莱问。
“不止如此。我们很可能从根本的方法上就错了。这种靠探险船队到达各大洲的效率太低了。”楚千城抿嘴摇头。
“你不会想要建立空军吧?”雪莱吓了一跳,“重装空列没有补给站无法远航。旧式的大飞机是无法在辐射尘中长途飞行的。”
“不,我并不是这个意思。虫群也不会容忍人类与虫族抢夺天空,天空的辐射虽然很低,毕竟也是能量源,这会激发它们的领域意识,任何飞行器的升空都会激发虫族的应激反应。这非常危险。”
楚千城连忙说。
“空间折跃也不可行,?没有超凡者有能力折跃到未知区域。”雪莱思考着。
楚千城思考了一下菲德罗与塞巴斯蒂安建立的白山城——光荣之丘——临时中继站——千顶之城的线路,?无奈地发现这条线基本上已经断了。
因为虫群现在必然已经吞噬了千顶之城新虫族的巢穴。除非菲德罗和塞巴斯蒂安能够折跃到千顶之城以东的区域。
“你想要到千顶之城以东的地方探险?”雪莱和楚千城一样熟悉菲德罗和塞巴斯蒂安的空间折跃路线,?他顺乎自然地顺着楚千城的思路思考起来。
“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探讨这种可能性。如果能从千顶之城以东的广大区域进入东亚,?在那里我们将会获得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会有保存良好的古老科技。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启动科技革命。”
楚千城满怀憧憬地说。
“嗯。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种信心,但是我完全信任你。”雪莱笑着开始思考,“可惜东部区域已经被广阔的虫群封锁,斯德丁市东面北面区域,到处都可以看到虫巢的踪影。万虫之主对于欧亚大陆的掌控,恐怕和我们人类不相上下。”
“嗯……”楚千城看着雪莱,眼睛里仍然流露着光芒。
“你如果想要从不列颠岛启程北上到法罗群岛,然后再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入白海登陆,那就更加不可能了。这条海路因为目前地球极端气候的影响,几乎被浮冰和极地风暴封锁。我们目前的探险船装备无法安全通过。如果我们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制造相对安全的船只,反而更会拖慢探险的时间。”
雪莱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你的初衷应该是加快探险和工业区建立的进程吧?”
“看来,我这是舍近求远了。”楚千城无奈地摆了摆手。
“你的思考倒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从斯德丁市绕行到法罗,然后进入白海这条道路,我也是经常想去探一探的,只是因为如今所有的资源都投注到了各大陆快速探索的进程中,所以暂时有心无力。”雪莱无奈地说。
“嗯,我能理解。”楚千城轻轻叹了口气。
从新江户市,楚千城进入了塞巴斯蒂安的移动居所,直接折跃回了巴斯城。但是他的思路仍然凝固在与雪莱讨论的探险路线之上,久久无法摆脱。
他犹如梦游一般在巴斯城街道上行走着,苦苦思索着自己不断纠缠这个思路的原因。他感觉这是灵感在召唤他,他在潜意识中已经想到了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还没有浮出水面。
“哟,IG!”
一个清脆的声音在他面前响起。
他定睛一看,发现艾莉正陪着娜塔莎说说笑笑地走来。
“嗨,艾莉,你不用在伦敦厂区呆着吗?”楚千城微微一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5/5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