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行(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187

  建平帝陷入两难境地,说是焦头烂额也不为过。
  可他作了多年的皇帝,也是一代明君,自然不做没成算的事。就在大家都坐等着观看后事之际,他反倒在一个不起眼的日子宣了魏王。
  *
  如今一众皇子们讲究父慈子孝,最显眼的标识就是大家进宫请安的次数频繁了。
  建平帝鼓励,下面的儿子们也乐意彰显孝道。
  这里头唯独魏王不太积极,其实也不是不积极,只是他向来是个刻板的性子,进宫请安他也来,且来的十分有规律,十日一次,雷打不动。
  这日,又轮到魏王进宫请安,他按照惯例来到乾清宫。
  到的时候,正逢着被召来议事的大臣散去,所以几乎没有耽误时间就被小太监请了进去。
  魏王这人话少,至少在外面是这样,请安的话来回就那么几句,说完他就打算离开了,却被建平帝叫住。
  “你那书院倒是做得有声有色,我听李文源说这次补进一批书吏才思敏捷,公务熟稔,办事十分有效率。”
  李文源是内阁的阁臣,兼着吏部侍郎一职,而建平帝提及的事情,还与晋江书院的分馆有关。
  凤笙因设女子分馆有感,觉得绍兴的师爷能成帮,能言传身教,能父传子承,能自成系统,为何其他的不能呢,这个想法在这几年里被魏王实现了。
  魏王专门在男子馆之外,又设两馆,专门用来培育书吏、师爷类的人才。
  提起这个,就要说说大梁的官缺制度。
  按照朝廷制度,官员是有定数的,在员满却有人侯缺的情况下,又称补缺。其中又分入流与不入流,入流之官自然指的是有品级的官员,不入流的则是没有品级,又称流外之官。
  看似不入流的官员十分不起眼,殊不知这类人的基数才是最大,例如每个州县定编不过二三十名,实际上超编的却有数倍不止。
  就不提下面地方的衙门,京中六部、五寺、通政司、都察院等府部衙门,所需的吏员数量极大,又因位卑却责任重大,所以各处招募书吏的要求极高。
  一部分是选派,从那些科举无望侯缺的举人中选,这种人极少,因为多数能考中举人的,都看不中小小的一个吏员,若是有钱又有人脉,选派一个流内官也不是不能,何必去做个不入流。
  还有一部分纳银充吏,也就是捐银买缺,这种人是最多的。却又因龙蛇混杂,滥竽充数,以至于即使人选进来也不堪重用,费时费力,白吃俸禄。
  而晋江书院的分馆恰恰解决了这点,择了那些于科举之上无望者,重点教其吏员的基础才能,诸如草拟公文、拟制案卷备忘、填发捕票、填制赋税册籍等等。
  这些活儿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外行之人根本不懂,即使有人带着入门,从熟悉各类文书公文,到明白各府部衙门办事规矩,至少也得半年乃至一年之上,而从晋江分馆出来的人则省去了这个步骤。
  书院便以此作为噱头,吸引人入馆,待学成结业可直接荐至六部,建平帝所提及的就是晋江书院结业的第一批文书类的学生,魏王当初专门和建平帝提过此事,以先试用为名,不合适便驱逐,此事专门交给了吏部去办,建平帝既如此夸奖,说明十分得用。
  其实此事魏王早就知道,他还知道建平帝叫他根本不是想说这件事,果然魏王跟着话头谦虚了几句后,建平帝变脸了,脸上隐隐有怒气和嗔怪,让人一时之间摸不着头脑。
  “你就真打算一直混在那书院之中?”
第117章
  龙案后,
建平帝身穿明黄色八团龙纹常服,头戴翼善冠,
一双利目炯炯有神,说不出的威严。
  此时他皱着眉,眼中隐隐透着嗔怪和怒气。
  “儿臣也不是日日待在书院中,自有下面人张罗。”魏王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势,
但剑眉却不自觉皱起,他口气有些犹豫,
似乎很诧异建平帝的反常。
  “你真当朕是在同你说这?”建平帝冷哼一声道。
  “那不知父皇——”
  建平帝没有说话,只是冷眼看着他,
魏王也没说话,
父子两人静静对望,魏王平静的脸庞却渐渐有了波动,
他缓缓地垂下眼睑,
脸上浮起一抹苦笑。
  “儿臣曾当父皇面许诺过,
言出则必行,且儿臣也不是无所事事。师者,
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
儿臣虽不是师者,却也是为朝廷培育栋梁,利国利民。”
  这一番话周全得体,
让人寻不出什么错处,
甚至建平帝巴不得所有儿子都像魏王这样,
他也能省不少心。可魏王入朝乃势在必行之事,
立储风波愈演愈烈,惠王势大,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找个人出来压制对方,彻底搅浑那一滩水。
  最佳的人选就是魏王。
  这个道理不光魏王明白,建平帝也明白,所以今日他才会故作姿态同魏王说起这些。果不其然之后他一番痛心疾首的训斥,魏王自然羞愧难当听之任之,就这么确定下了魏王入朝之事。
  消息传出后,哗然了朝野内外。
  除了哗然之外,各方暗中也甚是不平静。
  事情发生之始不过是一片乱象,很多人都是顺势在其中浑水摸鱼,为了损人,也为了利己。可建平帝突如其来这一招,却让局势再度陷入一片混沌之中。
  于惠王而言,他自然清楚这一遭是危机,也是机遇,不管挑事者是谁,若是能成,对他的好处不言而喻,他即使心知这可能是陷阱,却不得不明知故犯;于吴王之流,他们也疑惑暗中推波助澜之人,可最近惠王的风头太盛,能打压对方自然是好的,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习惯,十分容易上手,于是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而于魏王来说,这一场本就是他故意布局,为的不过是让建平帝主动开口准许他入朝,也算是一解当年他为了娶凤笙,给自己布下的桎梏。
  不管外面如何纷纷扰扰,魏王入朝终已成定局。
  *
  按惯例,一般皇子封王后入朝,都是从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中,随意择一处任主事。
  既是历练,又可当做监督。
  当然也有例外,诸如战时领兵出战为将,或各省若有贪污受贿的案件、及水患旱灾等天灾人祸,奉命领旨出京为钦差。像当年魏王受命南下坐镇扬州,就是受了密旨出京办差。
  可如今既无战事,各方又还算平静,自然没有特例,魏王便在户部暂时领了个主事的衔儿。
  这主事一位不过六品,可任谁也知晓皇子们不能等同视之。户部收到圣谕后,有人头大,有人心中不安,也有人大喜过望,可谓是众生百态。
  可不管如何,都知晓魏王这番来户部,肯定动作不小,到底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多想无益。且人没还没到,具体如何谁也不知,做什么都嫌早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当魏王按规矩去户部上值点卯,户部这边并未对他表现出任何另眼相看,除了办公的值房远超应有的品级,又择了两个小主事帮着熟悉环境,仅此而已。
  恰恰是这种态度,让魏王觉得户部尚书王锡是个知晓轻重之人,不愧能列位九卿之位。人的心思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若王锡真对魏王刻意逢迎,是时恶感倒不至于,但难免看低几分。
  不管如何,魏王在户部的日子就这么开始了,超乎他想象的平静。
  事实上这种平静并不难猜测,凡事总有酝酿发酵期,即使旁人有个什么针对,总得寻着机会待时机成熟。而就在这种平静中,魏王一家迎来了建平三十四年冬,魏王和凤笙的第二子终于诞生了。
  *
  也是巧,当年珒哥儿出生是个大冬天,如今老二出生又是冬天。
  幸亏魏王身份高贵,若逢着个小门小户,刚生下的婴孩恐怕要遭不少罪,养不住夭折了的也不再少数。要知道即使有些富贵人家,也只能以炭取暖,是万万烧不起地龙的。
  即使如此,玹哥儿出生也在魏王府中引起一片波澜。
  无他,与他是个男丁有关。
  凤笙怀这一胎时,反应比怀珒哥儿大多了,不喜酸,反倒喜欢辣,人也不显憔悴,反倒容光焕发,一点都不像怀了身子之人。
  种种迹象都表明,魏王妃这一胎是女儿。
  替凤笙如此归纳的,除了宫里那些无聊的妃嫔,还有京中各府上一些无聊的女眷,乃至魏王府里几个上了年纪的婆子们。当然,魏王府的下人肯定不敢这么说,毕竟世人多重男轻女,触了主子的霉头,恐怕是好日子过腻歪了。
  可能管住自己府里的下人,难道还能管住别人不成,所以当凤笙怀胎刚过六个月,这些消息便传到她的耳朵里。
  换做一般人恐怕都要恼,偏偏凤笙不是一般人,外人不知,她可知道魏王一直想要个女儿。
  这是夫妻之间的闺房事,总而言之魏王没少一边对凤笙说,一边埋头努力。如今好不容易怀个女胎,最高兴的莫过魏王。
  当然不止魏王,还有一人,那就是宗珒。
  也是这大半年的时间里,魏王总有‘你妹妹’、‘娘给你生个妹妹’、‘妹妹生下来,当哥哥要好好保护她’之类的言辞,所以在宗珒的小脑袋瓜子里,早就笃定娘肯定是要生妹妹的。
  谁知他去上了一天学回来,却告诉他娘给他生了个弟弟。
  他又怎么能轻易接受?!
  也是十六这个当人皇叔的坏,今儿早上宗珒去上书房时,凤笙已经发作了,所以他念叨了一天,等他下学回去就有小妹妹了,这是他身边太监哄他的话。
  谁知十六听了颇为刺耳,自己都没有妹妹,这小子一口一个小妹妹,那脸上的笑乃至那口气,就像藏了几罐油的小老鼠。作为当人长辈的皇叔,别看十六只比宗珒大两岁不到,却自诩比他懂得多。
  于是,在十六的‘娃娃没生出来,谁也不知道男女’、‘说不定是个弟弟呢’、‘如果是个弟弟,就会像宗晗那样惹人厌’的普及下,宗珒对弟弟的抵触极大,却又不能不接受。
  只是为何妹妹变成了弟弟,这个问题注定没人能解答。
  就因为这,受到打击的宗珒直到洗三那天才去看小弟弟。
  *
  此时的玹哥儿,浑身通红还没褪下去,像只脱了毛的小猴子。
  倒是头发长得极为浓密,乌鸦鸦的一把,也睁眼了,眼睛很大,就是脸和身子还有点皱,又红又皱。
  宗珒十分嫌弃,原来这就是弟弟,和爹说的漂亮可爱的妹妹一点都不像。
  虽然心里已经确定是个弟弟了,但宗珒内心深处还是不愿相信的,所以他解了玹哥儿的襁褓,想看看他有没有小雀雀。
  果然有!虽然比他小很多,但他还是能分辨清品种都是一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1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