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有福(校对)第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306

  “本王心知若此时赶回京城,定然不讨好,只能掉头回去。多年来本王谨小慎微,伏低做小,常年驻守边关,不过是为了自保。这些事虽过去了很久,但一些在朝多年的大人们应该知晓,怎好在此时指责本王谋逆?”
  “本王是谋逆?本王不是,本王不过是历经多年拿回自己应有的东西罢了。”
第36章
  这一番话让一众大臣面面相觑起来。
  有人道:“你说先皇曾属意改立你为太子,就是先皇属意了?宣王你未免太自作多情。”
  此人言语如此生猛,让众人不禁看了过来。
  是忠武侯,也是元丰帝的亲舅舅。
  如今元丰帝已死,忠武侯与他这等关系,自然也活不成,昨儿骂宣王最狠的也是他,可惜是个酒囊饭袋,身子骨早已被酒色掏空,骂两句歇三下,此时看似义正辞严,可所有人都看得出是色厉内荏。
  宣王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让身旁侍卫递给了人群中稍显比较冷静的大臣。
  对方看了下后,对其他人道:“是写给乔首辅的密函。”
  密函是宫里密函的式样,看信封及其中纸张,也是有些年头了。打开一看,正是先皇的亲笔,其上还有先皇的小印。
  信是写给乔首辅的,其中所商议的正是改立太子之事,也确实有提到打算改立宣王为太子一事。只因太子还未被废掉,只兼带着提了一句,大多说的是让乔首辅联合朝臣,以及注意太子党羽之事。
  这位乔首辅,姓乔,名其章。
  乃先皇心腹,如果算上元丰朝,算是三朝元老。只可惜晚年未得善终,元丰帝登基后没多久,就受朝中党派攻讦,饮憾告老,最终死在了还乡的路上。
  此事虽过去了十几年,但朝中依旧有人记忆犹新,当年元丰帝登基时,朝堂上乱了一阵,被攻讦抑或是落马的朝臣不在少数。
  若宣王此言为真,这封信也是真的,那么当年乔首辅为何突然提出要告老,也就不难理解了。
  信在数个大臣手里传递,最终又回到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孟河手中,他捧着信,老泪横流,道:“没想到恩师当年竟是因此才……”
  众人这才想起,这位孟阁老当年正是那位乔首辅的学生。
  一时间,殿中寂静至极。
  只有忠武侯还在跳嚣说这信是假的,一切都是宣王胡编乱造,说宣王弑君,如今先皇和陛下都死了,自然黑白由他说。
  他甚至还要上前去抢那信,被宣王身后的侍卫制服在地,又将其拖了出去。
  这一番局势转变让人目不暇接,孟阁老说出那番话,显然是默认了宣王所言。可此事到底是真是假,众大臣心中依旧有疑虑。
  毕竟他们这些人多年来在朝为官,见过太多太多的事,此事如若造假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只要宣王伪造出一封书信,再把孟阁老埋进来当钉子即可。
  “那宣王你是怎么拿到这封信的?”有人道。
  此人也提出了异议,但言语之间比方才忠武侯要客气了太多。
  “此信是乔家人送到本王手中的,当年乔首辅病死在还乡路上,临死之前怕家人受到牵连,让乔家人将此信送到了本王手上。若各位大人不信,本王可命人把乔家当年经手此事的人送来,不过人不在承德,恐怕要等些日子。”
  宣王说得风淡云轻,似不惧任何异议。
  可不管众人心中是否还有疑虑,此时也不敢当面道出。
  “孰是孰非,本王皆已道明,还望诸位大人提早做出决断,以免横生是非。”
  说完,宣王便走了。
  大门再度被关了起来,不过在被关闭之前,有人送来了许多白面馒头,和一些清水,还有两个马桶。
  这简直是解了众人之急,大门一被关上,就有人急不可耐地提着马桶,寻了一处无人的宫室。
  被关的这一天两夜里,饥渴也就罢,便溺是最大难题。
  开始还有人觉得有辱斯文,不肯随地小解,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找了间空的宫室解决。
  可小便能解决,大便又该如何,这马桶送得当是急时。
  等这群蓬头垢面衣着凌乱的大人们解决完问题,又捧上清水和馒头,有人还在嫌弃自己没净手,有的已经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暂时解了饥,也有精神说事了。
  有人问道:“这种情形,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
  有人下意识往孟阁老望去,显然还忌惮他有可能是宣王的人。
  一番犹豫,几个人去了一旁商议,有人坐在原地只管填饱肚子,其他暂时不多想,孟阁老身边也聚了几人,在问他该怎么办。
  孟阁老看了看手中馒头,苦笑道:“怎么办?本官也不知,不过宣王显然没给我等选择其他的余地。”
  别看宣王似乎对众人很和善,还给他们送了所需之物,可人还是关着的,显然没打算放他们出去,临行前又说了那么一句话。
  提早做出决断,什么决断?
  免得横生是非,什么是非?
  宣王显然深谙棒子加大枣的道理,先给出你们转为效忠我的理由——如果先皇暴毙,真与元丰帝有关,说明其得位不正,宣王有先皇属意,诛杀元丰帝,不过是匡扶正统。
  不管是从人情,还是从大义都能说过去。
  众臣转为效忠他,自然算不得是乱臣贼子,也不算是为保性命,投靠叛王,不会让众人在名义上有损。
  要知道为官者最重清誉,谁也不想遗臭万年,被记在史书上被人口诛笔伐。
  所以理由给了,威胁也来了。
  若是他们不识趣,宣王不介意关他们一辈子,或者直接让他们枉送性命。
  孟阁老说出的话,其实所有人都在听。
  这其中道理,他们自然也懂。
  “就是不知京城那如何了?咱们被关在行宫,想必行宫和承德都尽在宣王掌握中,就是京城……”
  “你们忘了宣王是从何处来承德的?”
  京城。
  六部五寺中,大半高官都跟来了承德,少部分和底层官员留守京城。若太子没被擒也罢,偏偏皇后和太子皆被擒,京中群龙无首,恐怕要讨伐宣王都不能。
  宣王既能拿出这等说辞,来说服他们,自然有一套说辞留给京城那边。毕竟看宣王架势,显然不打没把握的仗,既然出手了,肯定不会留有疑虑。
  “那咱们不是只能……”
  剩下的话此人未说,但都明白什么意思。
  一时间,连手中的馒头都显得淡然无味。
  .
  宣王从宫殿里出来,一名身穿蓝色袍子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此人正是承德总兵狄锟。
  与宣王粗犷的长相不同,狄锟面白消瘦,长眉细目,下巴上留着一络胡须,看着不像个行伍出身的总兵,倒像个谋士。
  “王爷觉得这些大人们何时能服软?”
  ‘大人们’三个字被狄锟说出了几分讥讽的意味,不过自古以来,文官武将都是对头,如此倒也不稀奇。
  宣王不问反答:“你觉得?”
  狄锟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道:“这些文官向来注重官声官誉,哪怕心里已经服了,面上还是要装一装的,最好能探探其他人如何,若有人提前开了头,他们自然借坡下驴。”
  “既然如此,那这事就交给你了。”
  狄锟也没拒绝,反而显得很有兴致:“王爷放心,交给属下保准他们三日内跪下高呼万岁。”
  宣王道:“别直接上手,这些人本王都还要用,而且你既知道他们注重颜面,便要提防他们被羞辱后鱼死网破,虽本王不怕他们鱼死网破,但未免节外生枝。”
  “属下知晓轻重,保准不上手让他们乖乖服软,只是王爷打算何时回京城?”
  宣王略微沉吟一下:“蒙古那些部落还没处理,等本王跟他们谈完再说。”
  “那皇后和太子……”
  宣王就知道他跟自己说了这么多,别有目的。
  “如今提这些事为时尚早,先把大事办了再说。”
  说完,宣王便匆匆走了。
  对于王爷要去哪儿,其实狄锟也能猜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