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粉碎机(校对)第5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2/748

  船上还有海军陆战队的两个旅。
  而这支北伐军的目标,当然就是大沽口了。
  神皇御驾亲征的北伐舰队,在福州进行了最后一次补给,在东南季风的推动下,逆着中国沿岸流,很快就越过已经变成英租界的舟山,在英军的一片鸡飞狗跳中,耀武扬威般从他们的视野中驶过,远处监视的一艘英军双桅炮舰上,舰长擦了把头上冷汗以最快速度下令返回舟山。
  他们是真得被吓坏了。
  这时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杨丰给出的期限,但英国政府的答复依然还没传来,而且也没有英国船过来,留守在舟山的英军只能通过一些荷兰商船来打听消息,不过后者也不能给他们真正有用的东西。舟山的两千英军和四艘炮舰完全就像被遗弃般,甚至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两百多了,而且至今鞑靼人也没支付赔款,他们只能靠之前抢掠的金银珠宝,从宁波一带购买物资维持生计。话说这笔赔款的希望渺茫,甚至那些鞑靼官员根本就不再提这种事,毕竟就两千英军和四艘炮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威胁江宁了,话说就那四艘炮舰真打起来新组建的长江水师都能碾压之,这样还给两千万就是傻子了。
  好在那些士绅因为知道双方有共同的敌人,再加上这些英军很适合雇用来训练团练,所以倒也没怎么欺负他们……
  话说他们真得已经沦落到那些士绅都能欺负的地步了。
  也不用多了。
  浙东士绅只要不卖给他们粮食和肉类,这些家伙就得开着他们那四艘双桅炮舰到海上捞鱼吃,如果再撺掇一下舟山百姓搞个袭击,那这不足两千英军真不够祸祸的。
  不过好在他们对士绅很有用,双方居然搞起了清英亲善,很有默契地把两千万这件事抛到一边,不久前浙东士绅还给他们送了一幅牌匾以示友好,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祝效华封”,而英军也有数百人分散在浙东各地帮他们训练洋枪队。很显然浙东士绅们已经意识到英国人的到来并非坏事,相反他们得到了一个比咱大清更靠谱得多的盟友,虽然他们也被发匪打得惨败,但毕竟他们也把清军打得惨败,这也就代表他们的战斗力介于发匪和清军之间,这已经算靠谱了。而英国人需要的是茶叶,丝绸和瓷器,同样也需要继续出售鸦片,而这些无论购入还是售出都需要一个合作者,在广州他们的合作者是十三行,但在这里他们的合作者就只能是江浙士绅了。
  这是好事啊!
  更何况英国人还可以帮他们练兵甚至帮他们制造新式军火。
  苏州的铁厂已经开始在英国人指导下制造褐贝斯了,来自西方的新技术和东方工艺的巅峰合作,生产出了完全合格的产品,第一支用苏州产褐贝斯武装起来的长胜军,已经在苏州开始练习排队枪毙了,江浙士绅已经对咱大清的抱回不抱什么希望了,他们更愿意用雇佣军,反正他们有的是银子,就连这支军队的指挥官都是英国人……
  呃,不叫戈登。
  这时候戈登还上小学呢!
  返回舟山的英军舰长迅速向代理总督庄士敦报告,而庄士敦则以最快速度通知了浙江巡抚王植,王巡抚知道肯定没自己什么事,发匪既然没打舟山就不是冲着浙江来的,他迅速派人火速前往苏州通知江苏巡抚。当然,他们的最快速度并不比杨丰快,江苏巡抚孙善宝收到王植的通知时候也同时得到了崇明守军报告,发匪水师越过长江口北犯,至于他们的目标,这个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猜出来,无非就是北犯登莱或者大沽口。不知道为什么孙毓汶他大伯反而感觉到一阵无比的轻松,不过紧接着他意识到这不是臣子应该有的心态,另外发匪北犯登莱的话他老家济宁也可能有麻烦,然后赶紧一边自责一边迅速给道光写了奏折,同时派人通知新任两江总督李星沅。
  不过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还没等孙善宝的奏折送到道光的手中,明军舰队就已经出现在了登州镇总兵玉明的视野中。
  而且玉总兵在海上。
  “快,快跑,发匪来了!”
  原本历史上一直当到盛京将军的玉明用千里镜看着天边,看着那片诡异的妖雾下逐渐清晰的烟囱,就像发疯一样催促着他手下士兵,而他手下士兵驾驶着他脚下这艘有三十门大炮的战舰,在东南风推动下,以七节的惊人航速冲向不远处的己方舰队。
  而后者同样全速迎上前。
  话说杨丰都蹿扰江阴了,道光自然也知道他可以到大沽口,所以在登州也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水师。
  而且这支水师全是新舰。
  这些战舰最大已经达到了六级舰的水平,一共二十艘,今天是玉总兵带出来操演的,甚至还雇用了几个英国人做教官,这一点道光还得感谢林则徐,是他以奏折苦劝,才让道光明白这打仗还得跟洋人学。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这支出来进行训练的舰队,居然巧合的与明军舰队撞个正着,当然,对于玉总兵来说绝对运气不好,因为他恰好脱离舰队准备去亲自接一批货。这时候随着明军的封锁,英国人的鸦片贸易已经转由荷兰人转手,后者有一部分是运到出岛再直接送登莱,这是玉总兵主要财路,然而他刚脱离舰队就发现了明军舰队,话说这真是……
  真是倒霉啊!
  玉总兵悲愤无言地看着身后一艘艘越来越清晰的巍峨巨舰,不停催促着水兵们,不过很显然他们的速度还是太慢了,就在他距离自己的舰队还有一里左右时候,后面那仿佛遮蔽了海面的明军舰队中,最前面五艘战舰的舰首,火光同时闪耀。
  “玛的,还有两里啊!”
  玉总兵悲愤地骂道。
  就在他的骂声中,一连串刺耳的呼啸震撼他的耳膜,同时他感觉自己脚下猛得一震,还没等他看清发生了什么,脚下就像火山爆发般,整个甲板在四分五裂中向上喷射,而他的身体也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抛起,下一刻他看到了脚下的火红,然后……
  木有然后了。
  一枚九十斤重的开花弹打进了这艘四百吨级小船的船舱,爆炸的同时引爆了火药桶,然后这艘船整个被炸成了碎片。
  “诸位,我们的末日到了!”
  在一里外的一艘同样战舰上,一名英国教官面带笑容,看着那些面无人色的清军水师官兵说道。
  “咱,咱们有十九艘战,战船!”
  他最近的副将哆哆嗦嗦地说。
  “那么将军阁下,请您告诉我他们有多少?还有,请您告诉我,咱们的这艘战舰能否挡住一枚刚才那样的炮弹?还有,请您告诉我,六级护卫舰如何同一级战列舰交战?啊,这个问题我不应该问,您不知道什么是六级舰什么是一级战列舰。”
  教官微笑着说道。
  副将继续在那里哆嗦着。
  这时候明军舰队的八艘主力舰已经在远处横过舰身,然后亮出了侧舷炮口,除了定镇威以外,其他五艘新式战舰上前后两门六寸巨炮同样完成转向,黑洞洞炮口瞄准了已经一片混乱的清军战舰。
  “将军,您是选择战斗吗?”
  教官带着自信的笑容问道。
  他很清楚这些鞑靼将军们绝对没有胆量迎战,而只要他们投降,他自然也就不用死了。
  然而……
  副将大人哆嗦着,突然间发出一声尖叫,一把抱起身旁的浮环,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大海,然后就像得到了命令般,那些清军军官和水兵都争抢着夺取一切可以帮助漂浮的东西纷纷跳入大海,同样的一幕也迅速向着其他战舰蔓延,还没等明军开炮,这十九艘战舰上所有官兵就已经如下饺子般跳落大海,然后拼命向远处其实也就五六里远的长山岛游去。
  那教官直接傻了。
  “他们居然连投降的勇气都没有?”
  他看着这一幕悲愤地自言自语。
  就在同时远处的明军战舰上密密麻麻的火光闪耀……
第610章
发匪兵犯大沽口
  话说登州水师的绿营兵,真还就连投降的勇气都没有。
  投降可是要砍头的。
  弄不好还是要满门抄斩的。
  但迎战也是不可能的,大家无非就是混口饭吃,那发匪战舰就跟山一样,大炮都快赶上腰粗了,一发炮弹就把他们的旗舰和统帅炸成碎片,这样还怎么打?要是明军南下目标登州的话,为了保卫家乡他们或许还能鼓起勇气战斗一下,可明军是向西去的就没什么可担心了,至于明军是不是兵犯大沽口……
  这关他们屁事。
  这点距离弃船就能直接游到北长山岛,然后找渔民联系船回登州,回去就说发匪船坚炮利,大家血战至舰船尽毁,玉总兵壮烈殉国……
  这样就很完美了。
  话说咱大清将士之头脑其实英夷能理解的。
  在那些漂浮海面的清军心有余悸的目光中,明军战舰很快就把十九艘清军战舰轰成了碎片,对于这些木帆船,杨丰连俘虏的兴趣都没有,他的舰队包括运输船在内,全都是蒸汽动力的机帆船,俘虏这些清军战舰只会耽误时间,在摧毁这支清军在渤海的唯一真正海军后,北伐舰队穿过长山水道继续向前。
  杨神皇站在威远号甲板上眺望着隐约可见的长山岛海岸。
  他暂时对山东没兴趣。
  如果按照原定计划,他是准备在登州登陆,然后建立根据地,并且向着山东扩展势力,但因为必须解决西北问题,这个原定计划已经改变。
  “神皇,总参谋部战报。”
  一名侍从在身后说道。
  “念。”
  神皇说。
  “第六军克广昌,僧格林沁弃杉关及新城,南丰退保建昌。”
  侍从念道。
  “他跑得倒是挺快!”
  杨丰冷笑一声说道。
  僧格林沁不跑不行啊,明军攻克广昌下一站就是南丰,而南丰是他的后方,一旦南丰不保他就被堵在杉关和新城也就是黎川之间了,他只能弃杉关和新城,至于南丰这时候也没有守的意义,他需要做的是集中兵力保建昌也就是南城,堵住抚州大门。而抚州又是南昌的大门,另外也是转向信饶二府的大门,而这两府又是从后方杀向浙东的大门,这是一个必须死守的点,江浙士绅不在乎丢掉赣南这些穷县,但明军若出抚州,那就是真正威胁他们心脏了。
  然而这没什么卵用。
  “第二军奏报克吉安,俘督战的鞑虏江西巡抚常大淳,此人自称其为开平忠武王之后。”
  侍从接着报告。
  “赐自尽,赦其家!”
  杨丰说道。
  当然,赦不赦也一样了,常遇春的这个后代是衡阳人,老家估计已经被抄了,如果没有被抄也就算给常遇春后代一个特殊待遇了,实际上这段时间不时有大明那些名臣后代,甚至还有几个自称宗室的官员,以这些理由妄图逃过人民的惩罚,但他们统统也都没能如愿以偿,最多给他们的家人一些比较宽大的处理。
  而吉安的攻克,让大明东西两路同时叩关南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2/7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