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566

  话说无论东林群贤还是后起之秀们,至今都依然没学会什么叫安全意识和保密工作,他们这些锦衣卫重点监控的,每一次聚会都是被监听的目标。收买画舫妓女,收买酒楼伙计甚至他们家中奴仆,在锦衣卫无孔不入的各种手段监听下,只要不出意外最终都会送到杨庆手中。
  尤其令人无语的是,直到现在阅江楼仍旧是这些人最喜欢的。
  “见小利而忘义,临大事而惜身,终究是一群烂泥扶不上墙的,跟民国大师们一个德性!”
  杨庆鄙夷地说。
  旁边圆圆好奇地看着他的奇怪言语。
  “不过还有些人你最好关注一下。”
  她探头杨庆耳边说道。
  “谁?”
  杨庆问道。
  “几社那些人也在搞小圈子。”
  圆圆从一堆机密情报里抽出一份递给他说道。
  “几社?”
  杨庆翻开着情报内容,然后饶有兴趣地说道:“这是知道既然已经反抗不了那就索性闭上眼享受了!”
  “呃,什么意思?”
  圆圆愕然道。
  随即她醒悟过来,那俏脸立刻一红。
  “走,我让你知道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杨庆随即抄起她的腰,在她的惊叫中扛在肩头,然后直接朝旁边的小船走去……
第二七八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我们为何要与忠勇侯对抗?”
  而就在这同一个夜晚,南京湖广会馆的一个位于二楼的房间里,陈子龙正站在窗前说道。
  这是王夫之的居所。
  不过此时共聚在这里的可不只有湖广人,还有包括陈子龙,夏允彝在内的多名几社成员,而且不少还是在职官员。这就是圆圆给杨庆的那份关于几社的情报,以几社为核心的苏松士绅们和湖广士绅正在结盟,成为大明政坛的第四股势力……
  杨庆的北党。
  东林党。
  黄宗羲等人为核心的浙党或者也可以说复社党。
  而几社党是第四股。
  湖广士绅和苏松士绅结盟的基础其实很简单,前者的出口全是后者代理的,湖广物资向海外销售,肯定全都得从上海海关走。
  而且湖广士绅在经历了张献忠的杀戮,左良玉的造反,之后桂王的称帝等一系列折腾后,基本上可以说损失惨重。本来楚党因为魏忠贤的缘故在崇祯朝就受压制,延续到现在朝中连个像样的大员都没有,也就一个户部侍郎张同敞,一个刚刚调任贵州巡抚的杨鹗,江西巡抚郭都贤。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和另外的势力结盟,而苏松这个集团成了必然选择,苏松籍的陈子龙,沈廷扬,何刚这些官职虽然未必多高,但却全都是朝里中层的中坚。
  而他们的原则……
  “合作不是更好?”
  陈子龙说道。
  “但就怕忠勇侯志向不止于此啊!”
  湖广巡抚何腾蛟属下,因为公务进京的陶汝鼐忧心忡忡地说。
  “那又如何?大明这盛世可不是假的,大明三百年,应天城何曾有过今日之繁华?纵然全盛之时亦有所不及!仲调兄,我不想讨论你顾虑的是什么,我只想说一点,有一个如此盛世难道不够?”
  何刚说道。
  他是史可法亲信下属,也是陈子龙的好友,原本历史上和史可法一起死在了扬州。
  “仲调老弟,你是担心忠勇侯学贾似道吗?我承认这有可能,忠勇侯为人还是很磊落的,他的确多次公开赞扬贾似道的公田法!但至少十年内他不会这么做的,甚至二十年内都未必,毕竟湖广还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来容纳人口。
  当然,这与我们无关。
  这些土地就算开垦也是皇庄的。
  而对我们来说,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未来的大明是田地最重要吗?
  不!
  是贸易,是工场,是矿山!
  这些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我沈家卖了崇明一半的田产,凑起足够的银子把去倭国的船队扩大了一倍,去年一年赚回的银子相当于原本所有田产的价值。那么你们为何还总是盯着那些田地呢?想想当初张献忠劫掠湖广,各地贫民蜂起响应,多少地主死于这场劫难?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太平才是一切的基础。
  没有太平一切都是虚的。
  而太平的基础就是让人人都能吃饱饭,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如果我们依然把目光盯在土地上,依然要靠地租来维持家业,那终究还是会让佃户吃不饱饭的。
  然后他们就会造反。
  从古至今不都是这样吗?
  过去我们的确没办法,毕竟除了收租也没什么真正发财的,无论桑蚕还是茶叶,说到底都是地里出,可现在不一样,开矿,做海商,开工场统统都能赚钱,而且赚得更多,那么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式?我的地都卖给了崇明所的皇庄,就按照市价,那些佃户欢欢喜喜地入了皇庄,我用卖地的钱扩大海上贸易赚了更多钱,他们在皇庄过上了吃饱饭的日子,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而且我沈家还收获了太平。
  此时崇明别说李自成之流,就是张角之流复生,也别想再煽动起百姓造反,那里可以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我哪怕一个人半夜出城都不需要担心什么,更不用提心吊胆害怕哪天盗匪破门。
  这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一个太平盛世,我们再有钱又有何用?北都那些死于拷掠的哪个没钱?”
  沈廷扬多少有些意气风发地说道。
  很显然这两年沈家的海上贸易的确赚了不少,之前倭国其实是郑芝龙为主,但杨庆作主沈家和郑家重新瓜分了一下贸易方向。后者专营南洋的海上贸易,前者专营北洋的,准确说一个以台湾海峡以南为主,一个以北为主,但都在南洋北洋两大公司互相交叉持股,小的海商要么参股北洋要么参股南洋,否则就是走私。作为海运的既得利益者,他对忠勇侯那是无比支持,为了凑造船的股本,甚至卖了沈家一半的田产。
  但获得的是丰厚回报。
  “湖广如何能与崇明比?”
  前南京国子监祭酒,崇祯南渡前就已经罢官在家,这时候特意跑来监督湖广四民代表团的文安之说道。
  “铁庵兄,川货出川难道不从夷陵过?夷陵茶难道不出名?您雇人学红茶制法,收茶叶制红茶运出,我可以保证运出多少卖出多少,就是不会制红茶,直接炒制绿茶也可以。红茶有多少荷兰人要多少,他们在福建采购的根本不够,哪怕就是绿茶也一样受其欢迎。”
  沈廷扬说道。
  中国茶叶的大规模出口,其实在明朝并未真正形成,这时候欧洲商船采购的货物第是一丝,第二瓷,第三糖,然后才是棉布,茶叶,另外还有一样特殊商品是书籍,这个还是很令人意外的,但各类书籍的确是大明第三大出口货物。
  最大出口目的地是倭国。
  另外南洋一带也大量购买大明的书籍。
  不过随着南洋的公司成立,书籍出口受到严格审查,科技类书籍被严禁出口,而很清楚未来什么最能够从欧洲赚钱的杨庆,早已经开始向巴达维亚大量销售红茶,这种东西比绿茶更容易保质。实际就算绿茶运到欧洲哪怕没发霉基本上也就跟红茶一个颜色了,甚至欧洲奸商为了增色都往茶叶上加铜绿,不得不说他们的脑洞也是很令人惊叹的。
  而红茶最大限度避免了长途运输的变质问题。
  是红茶成就了茶叶的出口。
  而最早记载的欧洲商船采购红茶是福建的,也就是正山小种,这同样也是红茶最早见于记载,这时候普遍的就是炒制绿茶,日本甚至至今还是蒸青,直到十九世纪初才被一个光头偷师去炒制绿茶。
  杨庆现在鼓励制作红茶。
  文安之家乡是夷陵,宜红有记载的出口是十九世纪初。
  沈廷扬看郑家在红茶生意上的财源滚滚一向眼红,但他的手是伸不到福建去的,上海海关的荷兰商船解决了出口问题,他需要的只是供货商而已。很显然他是想拉拢湖广士绅来做供货商,毕竟湖广山区都是茶叶最古老的产区之一,需要的只是把炒绿茶改成制红茶而已,长江会解决向上海的运输问题。
  文安之随即闭嘴了。
  “忠勇侯的原则很简单,他鼓励工商业,鼓励海外贸易,甚至他还想推动大明的商人和泰西诸国一样向海外殖民。但他反对土地兼并,因为大明搞得差一点亡国,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的,他想让大明的盛世延续,首先必须阻止土地兼并,让耕者有其田人人吃饱饭。吃饱饭就不会造反,而没有人造反,这太平就可以保持,但他也给我们指了另一条路,这条路我走了,我觉得很满意,那么我为何要与忠勇侯对抗?
  对抗能给我带来什么?
  别说我们斗不过他,就算我们能和他斗,那斗的结果又能如何?难道多尔衮,李自成,甚至张献忠这些家伙就不会趁虚而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外面等着咱们内乱好来这江南花花世界捞一笔的可大有人在,别忘了咱们在这里欢歌宴舞的时候,多尔衮那里一石米五两银子,也别忘了李自成那里,还在每个人定额供粮。我们是这天下最大的一块肥肉,所有人都觊觎的肥肉,是忠勇侯带领着军队阻挡住他们,没有忠勇侯,谁能挡住李自成的三十万虎狼之师,谁又能挡住多尔衮的十万铁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