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566

  尤其是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秀才老爷吓唬几句,再哄一哄,很容易上当受骗的,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来的更好哄。
  不过他们也有真正的劲敌,就是那些商人代表,商人代表们比农民代表文化程度更高,眼界更开阔,他们天然地反对士子代表,他们同样也在争取本乡其他代表支持自己。最终这场算大明第一次议会斗争,实际上就是士子代表和商人代表,各自拉农民代表和工人代表然后分阵营斗。后两家真正抵制士子代表的,其实是那些来自皇庄民兵的代表,南京周边,过去藩王封地,淮河两岸屯田区,湖广的移民区,这些地方的农民和工人代表受过教育同样也是反对士子的,他们和商人代表是坚决合作的。
  总之这场斗争没那么简单,士子代表不是没有希望。
  这种时候真是死也不能退的。
  “好了,诸位代表,虽然你们刚才的行为有些过激,毕竟这里是会场还是要尊重一下秩序的。但我对诸位代表维护自己观点的坚定态度,还是表示理解的,接下来是表决时间,希望诸位保持这种坚定。”
  杨庆站在主席台上说。
  四周一片笑声。
  “科举改革第一项,取消武举,请同意的举起红色牌子,不同意的举起白色牌子!”
  杨庆紧接着说道。
  四周立刻一片红色,零零星星有不多的白色,而在那些代表旁边的过道上,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统计自己负责区域的情况。赞成,不赞成,弃权的都统计,整个过程持续一刻钟,毕竟还得照顾那些不是很懂官话的代表们,最后所有统计结果在杨庆前面进行汇总。
  最终超过百分之八十赞成。
  “那么本项通过,第二项,增设农科,工科,商科,医科,请同意的举红牌,不同意的举白牌。”
  杨庆说道。
  他这四科都是各有用处的。
  以后地方官员职权必须分开。
  农科就不用说了,县农业局,乡农技站,村农业技术员,一个县至少这三样必须得配齐,水利设施,良种推广,新式农业机械推广,还有堆肥技术,这些统统由农业局负责。工商两科短期内倒是不可能把工业局商业局什么的设立,这些机构设立是要耗费财政的,杨庆还没那么多钱。他的财政一直很紧张,山东打了一仗后就更紧张了,不得不说背上一个负担和过去轻装时候完全不一样,原本控制区基本上都能做到粮食自给的大明朝廷,加上一个粮食严重不能自给的省份后一下子现了原形……
  这仍然是一个被小冰河期压制的饥荒时代啊。
  农业局必须设立是因为在他看来农业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农业更重要的,为了农业发展他都减缓了扩军,因为钢铁产量不足必须优先用于推广新式农具。
  但工商业发展可以延后。
  至少不需要朝廷设立工商业局之类耗费财政的机构来扶持,有这些工商科进士就足够,这些人进入佐贰官行列后,为了升迁必然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着手,也就是说他们会最大限度为工商业者创造好的环境。
  这是必然的。
  而这个时代八股文考出来的地方主官轻视工商业者,指望这些主官鼓励工商业很难,至少在绝大多数地方很难。这些人是改变这种状态的,他们的诞生,就是为了在一潭死水的基层有限注入新力量,哪怕有限,也足以带来大幅的进步。
  至于医科是专业人才。
  未来的医科进士们,主要职责就是建立医疗卫生体系,尤其是各地的传染病防治,至于重中之重就是血吸虫,必须在湖广展开一场全民的灭钉螺运动。杨庆准备把第一批医科进士超过一半扔湖广,并且在湖广第一个建立县级卫生局,然后集中全力对付血吸虫。这东西没别的招,就是全民化的灭螺,至少这个时代他能够获得的药品,对于解决血吸虫都没有真正实质性效果,只能从预防着手,灭钉螺,改厕等等,所有能用的手段一起上。
  而这样的活动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是不行的,杨庆的医科进士们就是对付传染病的。
  灭钉螺是第一项。
  毕竟湖广开发首先得搞好这个。
  接着就是蛔虫。
  蛔篙恐怕很麻烦,这东西得去西域找,中国境内是没有了,传说五代之前波斯来的鹤虱就是,但这时候是真没有,至少大明的鹤虱其实是另一种药材。就算唐朝的鹤虱真是蛔篙的种子,经过千年战乱后,已经完全神民化的中亚一带恐怕也早就不知道这东西了。
  但好在他还有使君子。
  使君子虽然效果差些,但也不是不能用的。
  然后还有最普遍的流感。
  这个最好治,中国古代医生们和流感斗争一两千年,之所以每年还死那么多人,完全是因为普通老百姓连药都吃不起,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纯粹钱的问题。但免费医疗这个杨庆真负担不起,他准备仿照皇庄推广种子的方式,在银行设立医疗贷款,没钱治病的老百姓可以贷款,利息低点还款时间长点。
  这样至少能让死亡率大幅下降。
  总之未来这些医科进士们的职责就是分散到各地,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做斗争,甚至杨庆准备干脆成立一个卫生部,连尚书他都选好了,就让傅青主去干。这个人虽然是袁继咸的学生,但这些年作为北方人,跟着杨庆搞医疗所,孤儿院什么的表现还是很出色。
  虽然他是妇科名医。
  但接生本来也是以后卫生系统最重要的工作,他培训的第一批接生婆已经在皇庄卫生所上岗,虽然依旧不可能十拿九稳,却让女人生产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直线上升。既然他把皇庄的搞好了,那就让他向全国范围推广开,在县级卫生局专门对所有乡村接生婆进行培训,甚至对于成功率高的单独进行奖励。对于这样的事情,哪怕财政再紧张也必须咬着牙扶持,实在不行大不了多抄几次家,接下来杨庆还有很多抄家机会,比如说徽州那些盐商家族在这一波斗争后,就完全可以收割一下了。
  他承认他也在养猪。
  但这没什么不对的,只要杀猪后能让老百姓过年,而不是肥了自己那就杀呗!
第三零四章
一顶绿帽子压不死人
  就在四民大会对科举改革进行表决的同一天。
  长安原秦王府。
  “陛下,杨逆此举不过是欲为以后行不臣之事铺路而已,若陛下以圣旨将此昭告天下,陛下非天子,非天命,仅以太祖之遗泽而居大宝,则与庶民无异,既非天命,那么他欲行不轨只需诬陛下失德即可。”
  雪后的城墙上,一身皮裘的水太凉毕恭毕敬地说道。
  “他说的倒也没错!”
  同样身穿皮裘的大明皇帝感慨道。
  皇帝陛下已经十九岁了,这是西历一六四八年,而他是一六二九年出生的,算起来已经做了整整四年准确说快五年的事实上囚徒,在北京他是囚徒,在长安他还是囚徒,虽然李自成对他的供应没有任何匮乏。事实上他的生活费是南京提供,而且李自成把原本的秦王府给了他当皇宫,自己则居住在陕西布政使司,但朱慈烺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这座秦王府。也不是不能出去,只是必须向李自成提申请,后者答应了他才能在顺军保护或者说监押下到外面走一走。
  也没什么可走的。
  长安城周围全都是一个个顺军的公社,而且都是随李自成撤回陕西的顺军老兵,他们是李自成的最忠诚部下,最多也就把这位大明皇帝陛下当个风景看。
  而大明皇帝出去也最多面对一片看耍猴的目光。
  既然这样还出去干什么?
  这几年来皇帝陛下几乎没有踏出过这座皇宫,每天就是发愤读书,可以说经史子集无不熟读,连水太凉看了他的文章都赞叹不已,认为皇帝出马就是状元都不在话下。而且至今未婚,虽然也有几个伺候的女人,但无论皇后贵妃都没有。李自成倒是有心把自己部下某个将领的女儿嫁给他当皇后,不过皇帝陛下婉拒了,很显然他对于这些贼女还是心理上无法接受的。好歹他也是皇帝,就算娶皇后也得娶个名门闺秀,那些贼女哪配得上他的身份,简直污了龙种。
  既然如此李自成也懒得管他。
  “若有天命,朕何至于此?”
  朱慈烺叹息道。
  “陛下说笑了,如今江南已是一片太平盛世,足以证明我大明天命未终,人心不改,至于些许挫折何足道哉?英宗亦有北狩之耻,还不是依旧复位,更何况陛下未失帝位,还都南京乃是顺天应人,陛下踏足南京之日就是大明日月重光之时。”
  顾锡畴说道。
  “忍一时之辱,方能成百世之基!”
  他紧接着劝说道。
  杨庆那份人间宣言已经送到,接下来朱慈烺需要做的,是按照这东西的内容,写一份昭告天下的圣旨,至于是不是叫人间宣言无关紧要,他爱管这份圣旨叫什么随便,但内容必须依照四民大会通过的人间宣言,不过这个还是引起了不满。
  不是朱慈烺的不满。
  他没表态。
  不满的是秦王和晋王,准确说是原秦王和晋王,秦晋已经是新的秦王李自成的了,所以他俩另外封了个宋王和齐王。
  当然,只是封号。
  实际上他们和朱慈烺一样当俘虏。
  李自成恶意满满地准备把他们俩打包送给杨庆,而崇祯的另外三个儿子定王,永王,还有原本历史上七十多被康麻子灭门的朱慈焕,这些则继续留在长安。老李预备着杨庆要是弄死朱慈烺,那他就再立一个,然后继续敲诈杨庆的钱粮,除非杨庆自己篡位,否则弄死朱慈烺肯定还得立朱家的。而兄死弟及,若朱慈烺没有儿子就死了,那么肯定是定王继位,这个游戏完全可以再玩一次,但宋王和齐王这种货色肯定没有利用的价值,就干脆扔回去恶心杨庆了。
  的确是恶心杨庆的。
  这俩好歹也是藩王,而且一直追随朱慈烺,在朱慈烺身边多少有些发言权的,这是患难与共的交情,对杨庆也是满怀仇恨,当年可是杨庆主谋把他们扔给李自成的。再说他们去江南的结果根本不用猜,肯定会被杨庆扔去开荒,实际上他们逃到南方的族人,这时候已经被扔到湖北开荒了。
  他们回去也是一样结果。
  这俩为了争取更多东西,就在怂恿朱慈烺不签。
  这样可以和杨庆讨价还价。
  “陛下,宋齐二王对南都形势还是太过于轻视,那杨庆完全把持了军政大权,臣等只能苦苦支撑,他能迎驾已是侥幸,若再生事端反而使得前功尽弃。陛下若不下这诏书,他是不会迎驾的,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趁着他还未反悔,尽量顺着他的心意一步步麻痹他,只要他能迎驾,他的所有要求都不要拒绝。哪怕我们明知他是为行不臣之事铺路,也只能先跟他虚与委蛇,等陛下回南都再徐图之。此贼之前的释奴令,已使江南各地民怨沸腾,只是无人为主,陛下回去民心所归,合江南之力足以制之。”
  水太凉说道。
  他这时候还不知道丁魁楚和张国维的密谋,人间宣言是走驿站加急送到长安,南京和长安之间有专门用于传递圣旨的驿道,但张国维的私信就没有这么快的速度了。
  如果他知道那就更简单了。
  “二卿无需再多言,朕知道该如何做!另外再传旨南京,晋忠勇侯爵宣国公,晋黄得功,郑芝龙为侯!”
  朱慈烺说道。
  “陛下,这个宣国公有些不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