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1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2/1622


也有口气大的,整出长长的招子,上书: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明代就已经有东洋和西洋的叫法,而且各种广告招牌,看起来也非常现代。比如卖衣带的,招子是
“极品官带”。又比如银铺,招子是“万源号通商银铺·出入公平”。
弥尔顿喜欢这种热闹气氛,大街上到处是人,也不知南京市民,为啥有那么多闲心来逛街。
走完西长安大街,顺着石城门大街继续往西,便可到南京城的石城门。这里紧挨着秦淮河,也算一个繁華码頭,许多货物從城里运出,顺着秦淮河运去长江。河对岸是莫愁湖和南湖,风光如画,因此石城门大街也比较繁华。
石城门大街的北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丘陵,也是南京城内的贫民区。
明代的时候,南京的军仓和军营也在这一片。趙瀚没有拆除,用作皇城侍卫的军仓和校场。至于南京的其余军队,军仓和校场设在城外。
由于运往海上的货物变多,城内军营附近的金川门大街,沿街区域变得越来越繁华。从金川门大街,
可以直接运货去长江码头装船。以前走的是石头门大街,还得从秦淮河转一次船,大型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开海的好处,就是南京西北城区,沿金川门大街一线,附近的平民变得越来越有钱。他们的房屋更值钱了,他们能找到的工作也变多了,沿街的商业氛围也变得浓厚。
真正的贫民窟,在金川川门大街、定淮门大街、清凉门大街和鼓楼外大街之间。
这里的房屋建得非常密集,但凡留个空子,都有贫民去搭窝棚。密密麻麻的民居,却找不到两层建筑,房子也是夯土夹着竹篾修建。窗户就是土墙留个孔洞,再嵌几根木条而已。
和城中心比起来,就仿佛是两个世界。
鸿胪寺通事介绍说:“这一片的百姓,男子多在码头当苦力,女子多在城外纺织厂做工。他们的收入虽不高,但只要肯干,其实也不愁吃喝。就是南京房价太贵了,他们住不起好房子。”
弥尔顿听得连连点头,这才对嘛,如果全是城中心那种样子,中国未免也太恐怖了。
鸿胪寺通事又笑着说:“这几年,朝廷不收苛捐杂税,便是此处的百姓,日子也愈发好过。二位且看,前面那几栋民居,明显就是新修的,房主肯定攒下了钱。“
那几栋民居,在贫民窟里确实鹤立鸡群,因为房子的外墙居然抹了石灰。
底层百姓也就那点梦想,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攒钱住更好的房子,儿子也更容易讨老婆。
===721【相差悬殊的平民教育】===
贫民窟的房屋密密麻麻,偶尔会出现街道,但这些街道最宽也不足两米。
“这条叫胡家街,”鸿胪寺通事指着狭窄的石板街道,“三年前,有位胡姓富商,捐钱给泥路换上石板,知县便将此街命名为胡家街。石材是富商捐钱买的,可在街上铺设石板,却是沿街家家户户出力。
街道两边的屋檐下,也有许多摊位,这些摊位不收管理费,只要别摆到街上就行。
摊位上也没啥好东西,有自家做的布鞋,有自家赶的馄饨皮,有自家熬的凉粉等等。顾客都是附近的贫民,收工回家路过,顺手就买一些。
守摊的多为老妇人,衣服上全是补丁。
棉布是很容易穿破的,一两年就要破好几个洞,不似化纤布料那么结实。对于平民来,衣服总要缝缝补补,多穿几年就变成补丁重补丁。
弥尔顿路过一个摊位,守摊的老妇人似乎没见过洋鬼子,用好奇的眼神打量他们。当视线与老妇人相遇时,老妇人立即露出微笑,道:“客人买粉条不?番薯粉条会做的可不多,还是我儿媳妇在城里
(城中心)会的。我这粉条好吃得很,冬天就着大白菜炖,吃了浑身都是力气,去码头扛包都能多扛几袋。”
通事翻译之后,弥尔顿也笑起来,居然真的掏钱买了一把粉条。
隔壁摊位的老妇人见了,立即吆喝起来:“盘娘糖嘞,盘娘糖嘞。宫里盘贵妃(讹传)教做的糖,快来看看嘞!”
这里卖的盘娘糖,明显就不正宗。因为蔗糖很贵,老妇人舍不得多放,只用少许红糖来糊弄。
弥尔顿买了几块薯丝糖,一边吃一边走。他很快就发现,即便是贫民窟,街道上也很干净,沿街住户都被分配了地段,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大街。
这跟伦敦贫民窟的脏乱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啊!
走到校附近,弥尔顿竟然发现文化用品商店。
书籍的印刷质量很差,纸和墨也是最劣等的。毛笔更离谱,竹制的笔杆上,甚至还有没刮干净的毛刺。
但在南京的贫民窟里,确实出现了文化用品店,而且还不止有一家!
这里的校,叫做“西山小”。
校连围墙都没有,小山丘有一条路可以上下,沿着山路走上去就是校。
房屋也很低矮简陋,但教室特别大,一个班有五六十人,生密密麻麻坐在一起。而且,生的习用品也很差,没有正经的砚台,全用陶土小碗研墨写字。
更没有清一色的儒衫,生身上穿,全是打满补丁破旧衣服。
“这里的老师,怎么都很年轻?”弥尔顿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2/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