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15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2/1622


李自成走到一个村民身边,这村民手里捧着大碗,还剩半碗麦粥没吃完。麦粥里隐约可见麦麸,还有某种蔬菜,甚至表面浮着零星油花,还搁着某种圆圆的球状食物。
“这是什么?”牛金星指着圆球状食物问。
村民笑道:“官府说是土豆,咱们这里都喊山药蛋。这东西不挑地,村里山多得很,随便找块坡地就能种。”
牛金星问道:“不是未申(下午三四点钟)之时吃饭吗?你们怎么快天黑了才吃?”
村民得意洋洋道:“半下午吃饭,一天只吃两顿。咱们村里,早就一天吃三顿了,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牛金星默然。
这个村子是真的滋润,由于地广人稀,虽然还是有分田限额,但只要你有多余的劳动力,开荒种粮官府是不管的。只不过,超出限额的土地,官府不会发给田契,相应的也不会让交田税。子女年满十二岁的时候,可以去官府上户口,优先分得自家开荒的田,这个时候才能真正领到田契。
村子又位于河谷地带,挨着河流的好田种麦子,贫瘠的山地种土豆之类,家家户户都屯着不少余粮。
别说一天三顿,他们一天四顿也吃得起。
牛金星和李自成对视一眼,各自感慨,皆不多言。
牛金星继续往前走,不知惹到谁家的狗,冲着他“汪汪汪”直叫唤。被狗叫声惊动,附近人家的鸡舍,也传来“咯咯咯”的声音。
转身看向村外的麦田,牛金星一阵恍惚,自言自语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百姓足食,此非桃源耶?这里可是贫苦边地,边地竟也有桃源吗?”
“哈哈哈哈!”
村民已经吃完晚饭,却没有就此散去,而是聚在一起继续说笑。
似乎有村民是从南方迁来的,兴致足了,还唱起南方小曲,引来一阵喝彩叫好声。
不知何时,李自成走到牛金星身后,嘀咕了一句:“大明若有这般日子,额们当初还造反作甚?”
牛金星感慨:“今有圣天子在世,哪是污浊大明能比的?”
牛金星在大明有着举人功名,也算是一个小地主。他被富绅亲戚诬陷,说他抗欠赋税、强占妇女,竟然因此革去功名,流放到卢氏县去充军,自家的土地也被这富绅亲戚给占了。
如果自己生活在大同新朝,肯定不会造反啊,一心一意去考进士,说不定早就主政一方、儿孙满堂了。
翌日,继续南行。
这样的村落,沿途碰到好几个,可谓是遍地“桃源”。一直到了米脂,李自成终于破防,这里是他的家乡,乡民同样安乐富足。
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那里已经没啥故人了。
好不容易寻到一个,对方却将他视如蛇蝎,径直跑去找村里的农兵头头:“快快聚兵,闯贼回来了,莫让他害了村子!”
李自成面对那十多个农兵,又看看那个旧时乡邻,欲言又止,转身离去。
他找到张云翼:“去了南京,你给皇帝说说,让我在南方落户吧。”
这位闯王,已经没脸回乡了,在家乡人的眼里,他完全就是个祸害。至少,在大同新朝过好日子的百姓,彻彻底底把李自成当成祸害。
曾几何时,他是带着乡民反抗暴政的英雄。
===837【棉稻轮作】===
跨过黄河至洛阳,这是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
从河套、青海、西域运来的货物,大都要经过潼关直抵洛阳,然后再贩运到更南边。
洛阳人口迅速增多,商业极为发达,出现在李自成面前的,是一座无比富庶的巨城。虽然肯定比不上崇祯初年,但能把崇祯末年甩出八条街,恢复并超越明朝只是个时间问题。
一路东行至开封,这里更加繁荣。
因为开封不仅有来自洛阳的商旅,还有一些来自山西的商旅。在河套蹲了好几年的李自成,乍来开封,差点没被晃花了眼。
“这般日子,真是过得。”李自成迫不及待想去南京,他听张云翼说,南京比开封更富庶百倍。
张云翼得意洋洋道:“莫要只看城里,乡下才是真的兴旺。我大同新朝开国以来,在河南疏浚、开挖河渠一万多条。河南的西北部,还有山西、陕西,不仅修渠,还开凿灌井。便是再遇大旱,也不会如以前那般无着。”
井灌之法,始于明代,主要盛行于北方数省。
鉴于小冰河时期的大旱,清代井灌更加流行。仅在陕西一省,至乾隆年间,专门用于灌既的水井就有13万口。后来左宗棠总督陕甘,突逢大旱,左宗棠赈灾之余鼓励凿井,一口气又挖了几万口灌既用井。
而大同朝廷,自从上次山陕大旱之后,两省官员都在疯狂凿井。
镇长、村长带头组织,农民互相帮忙开凿,陕西新挖灌井8万多口,山西新挖灌井6万多口,河南的西北部新挖1万多口。今后就算再有大旱,也不会像以前那般绝望,抗击天灾的能力大大提升。
李自成来到河南乡下,这里果然比陕西农村更富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2/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