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第1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4/1272


刘长急忙清了清嗓子,张不疑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哦,没有,他是直接站在了周昌之前,最靠近刘长的位置上。
周昌深吸了一口气,吹起了自己的胡须,还是强忍着没有发作。刘长也不废话,看向了张苍,问道“群臣可有上奏”张苍顿时就明白,这是让自己说上奏之事呢。
他起身,将自己关于漕运粮食的问题说了出来,张苍跟其他大臣不同,他不喜欢用典故,虽然他也懂,在国家问题上,他很少去扯一些先贤之言,也不说什么仁义道德。
同样的粮食问题,若是周昌他们来说,肯定就是“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或者“治人事天,莫若啬”之类的,然后说起一大堆的道理,最后再说粮食耗费大之类的,可张苍就不同了。
这位是西汉实干家,在他这里就没有这些东西,他就是纯粹的拿出了一长串的数字,计算结果,张苍计算出了每年运输的粮食,耗费的粮食,接下来的趋势,未来出现缺粮的几率等等,按着张苍的计算,如此耗费下去,三十七年之后,大汉一定会出现非常非常严重的粮食问题,这个概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多。人家用先圣说话,张苍则是用数学来说话。..
作为修改增补九章算术的数学家,张苍将自己全部的数学知识都运用在了治理国家上,从耕地,税赋,户籍等等的诸多问题,他都尝试着用数学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治理,如今大汉官吏们用来治理地方的“手册”,那都是刘长在被张苍的这个想法所启发后所弄出来的作品。上头详细的解说了如何计算耕地,计算粮食出产,计算税赋等等问题。张苍是大汉,不,甚至可能是全华夏的应用数学之父。
群臣认真的听着张苍的解释,数学其实长期都是各个学派的必修课程,无论是黄老,是儒家,是法家,都不会轻视数学,数学在先秦时期长期被认为是一个贵族必要的修养,你不懂数学,那你都不配当一个贵族。
当后人从秦国的废墟里发掘出了“九九乘法表”的时候,后人都懵了。
古代的数学发展并不像固有观念里的那么差,大汉的数学家就很多,从汉初的张苍到汉末的刘洪,赵爽.其中有名有姓被史书所记载的数学家是非常非常多的。华夏古代其实挺重视数学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唐国的科举,一度是包括数学的,还曾专门设立数学研究所,对这些数学家给与官位,数学地位的逐渐没落,大概是从宋开始的。
刘敬就站在群臣之中,他原先还有些狐疑,不知道陛下怎么忽然将自己从大牢内带出来,此刻,他就明白了。
农桑是他来负责的,漕运也是他来负责。
若不是张苍的这番话,刘敬还真的没有注意过这个大问题。张苍说完之后,刘长看向了他们。
“诸位爱卿,今日将各位召集起来,其实就是为了这件事,你们一定要拿出一个办法!”“尤其是你敬
“你作为治粟内史,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你的太仓令是做什么的”“还有,定都长安也是你的提议”
“还有,迁徙大量的人口来关中也是你的提议”
“这所有的过错,都是你一个人的过错,今日你要是不拿出办法来,朕现在就烹了你!!!“司马喜,最后一句不要记”
刘敬皱着眉头,群臣也是在商谈着该如何解决这件事。
有人认为该减少漕卒的数量,也有人觉得应当将关中的人口迁到关外去,反正提什么办法的人都有。刘敬迟疑了许久,方才说道“陛下,如今的办法,就只有一个了。”“你说。”
“开渠....如今的粮食都是从渭水前往长安,路途遥远,可以沿着秦岭北麓开凿与渭河平行的运河...这么一来,就能缩短从潼关到长安的距离,运输耗费也就能减少,而且这水渠还能灌溉沿路的耕地,有大利与社稷.以然“不可!”
周昌起身,不等刘长开口,便说道∶“如今各地还在修补驰道,每年动用的徭役就不少了,如今还要修建运河,这耗费岂不是更大”
刘敬认真的说道“这运河并不长,所需要的人力也不是很多,不会造成连年的徭役。”群臣议论纷纷,刘长沉思了起来。
“刘公说的也有道理....运河,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朕觉得可以这么做。”
刘长一句话,就让那些反对派说不出话来,只能是默认。“可...不能只是这样。”
刘长严肃的说道∶“这其中,涉及到了四个问题,首先就是路程,用运河来缩短路程,是可以的,然后,就是船只,如今的船只行驶的太慢,若是能改进船只,加快船只的速度,也可以减少耗费,第三个问题,就是这贪污之事,漕运是给了很多人一个好借口,粮食消失,开口就说在路上耗费掉了,反正也没有人能查得出,要明确规定,统计出粮食的准确耗费,并且加强对漕运官吏的监督和管制!”“这第四个问题,就是纳粮地的问题了,从齐国往长安运输粮食,这耗费能不高吗?”
“可以选择长安周围的几个产粮郡,让他们来负责关内粮食支出,运河就围绕着他们来进行...”“诸君以为呢”刘长询问道。群臣此刻早已是目瞪口呆。
===第400章
改国号为唐我就是唐始皇===
这还是我家那个昏君吗群臣愕然。许久不敢言语。
刘长说完,便开始等群臣们的吹捧,可面对这般安静的局面,刘长也有些生气了,这么好的建议,你们居然就这么无视连句陛下英明都不愿意说这是什么道理啊
其实,这些还真的就是刘长自己所想到的,在看到张苍的上奏后,刘长最先就想到了改进船只技术,只要让运粮食的船走的更快,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至于官吏的问题嘛,这是因为刘章在先前也曾上奏揭发过一群贪官污吏,这些人以漕运消耗为名,疯狂的为自己敛财,若不是因为邻居揭发,只怕绣衣都要被蒙在鼓里。刘长看到这耗费如此严重,自然也就想起了刘章所弹劾的内容。
至于就近运粮,这个确实是别人的启发,晁错是最先接触到这个奏章的,当时他特意送到刘长面前的时候,就抱怨如今运粮之地太远,如今大汉各地的粮食都比较充足,何苦从那么远的地方运粮呢
刘长当时就想到,在长安周围,上党,河内,河东,太原都是重要的粮食出产郡,何不直接从这里运呢?至于运河的事情,那确实就是刘敬的主意了,刘长拿来用而已。刘长虽然不喜欢读书,做事没有章法,可脑子并不笨,看事也比较清楚。
至于为什么先前不说,特意在此时说呢?当然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贤明,群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
还是张不疑最先反应过来,高呼道“陛下圣明”其余大臣这才跟随他来拜见,刘长笑着摇了摇头头。“不必如此。”
“朕自幼读书,跟随名师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总是用最贤明的办法来治理天下,这才有了如今这强盛的局面,诸位爱卿要多读书,为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司马喜别愣着,记下来”
在确定好按着这四个办法来做事后,刘长看向了群臣。“尚方令陈陶何在”“臣在”
“令你召集能匠,负责改进船只之事,朕听闻,东南有善造船者,可以召集他们前来做事。“唯”
“治粟内史刘敬何在”“臣在”
“令你负责统筹运河之事,徭役之事,万不能害民”“唯”
“御史大夫张不疑”“臣在”
“你可以派人来监察漕运之事,计算出漕船运往长安所需要的粮食耗费,制定一个额度,另外,各地的护漕校尉那里,你都要安排御史前往监察,但凡有不轨之行为,当重惩!”“唯”“太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4/12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