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区之狐第1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2/3127


我当然不是和读者对着干,《禁区之狐》毕竟本质上还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认为这届世界杯上的“失败”对于书中这支国家队,这些国脚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牵扯到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成长了。
所有人都在成长,胡莱在成长,胡莱爸爸在成长,谢兰在成长,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在成长。
利兹城这支小球队也在成长。
中国队、中国足球自然更在成长。
在校园篇里我已经通过校园足球的发展描述了中国足球的改革和成长。
但这还不够。
落到“国脚”这个群体上,其实是没有成长的——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他们只是一群由个个角色组合而成的群体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共同意识。
但他们不可能一直这样,在未来他们势必是要成长起来的,要有变化。
这正成长不是实力上的成长,而是内心的成长。
陈星佚、张清欢、罗凯、王光伟、夏小宇……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在增长,内心也在变强。可这是作为“职业球员”,而不是作为“国脚”,两者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职业球员踢球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目标和理想。国脚踢球则是为了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有读者说让他们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国队不能小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觉太容易满足了,没有求胜心,提前认输了,在平局和输球都是出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
这让他们觉得这支球队根本没有一颗“冠军之心”,那章标题就像是莫大的讽刺。
我得说这位读者说的非常对,呈现出来的中国队确实就是这样的,也是我希望写出来的效果——让你看出这些东西,那说明我写的还挺好,目的达到了……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到现在三百五十万字了,只有主角胡莱明确地说过他的目标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来自己在国脚生涯中的目标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莱的野心”里,我就借用胡莱和张清欢、丁元海三位国脚的对话表现了这种差异。
丁元海觉得这次就算没进世界杯也没什么,反正以胡莱他们的能力,下一届世界杯预选赛肯定有戏。
但胡莱却着急,因为再过四年,欢哥就二十八岁了,二十八岁职业生涯正值壮年的欢哥却只能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积累经验。
这不是浪费吗?
他希望中国队能够届届参加世界杯,这样欢哥的天赋才不会被浪费。
他的这个野心吓住了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想把眼前比赛踢好的丁元海。
也让张清欢这个曾经的国内头号天才失神——因为中国队次次都能参加世界杯会怎么样,就连他都想象不出来。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没这个意识。甚至连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
这届世界杯的中国队里那些老球员,诸如江万庆、姚华升,他们的表现也很出色,我花费了一些笔墨描写他们的坚持和表现,也描写了他们在面对平局的时候的欣喜。
对于他们这些这届世界杯很可能将就是唯一一届的老球员来说,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成不成长无所谓,他们以后怎么样也无所谓。
而现阶段的国家队球员大多数其实和他们一样,在世界杯上并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胡莱那样明确的目标说我要拿世界杯冠军。
他们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能参加一次就足够老子吹一辈子牛逼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能够3:3逼平巴西队就是老子的高光时刻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世界杯不败我的职业生涯就无怨无悔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张清欢、王光伟他们当然不会只参加一次世界杯,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同样缺乏自我意识,并不觉得这次小组赛没出线是失败,或者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世界杯小组出线。
因为代入到那个世界中去想一想,就会觉得其实以中国队在这届世界杯上的表现,已经足够让国人感到骄傲。
假设,假设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2:2战平哥斯达黎加,1:1战平土耳其,3:3逼平巴西,然后小组出局……那么请问作为球迷的我们是该骂他们在对巴西的时候最后时刻收缩防守只想保住平局的做法是提前投降,还是高呼“国足牛逼”?
最后没出线,肯定会有人觉得遗憾,惋惜是肯定会惋惜。但要说遗憾和惋惜就会转变为指责这些球员不够拼、丢人现眼,像有些读者那样说很过激的话,认为国足给他们强行喂屎……我觉得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平心而论,这些球员在书中的想法和表现都是正常的——有读者说在明知道拼一拼就能出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
问题就是球员们不认为他们应该去拼出线资格,他们就满足于现状了。
况且客观上,当时的中国队已经精疲力尽,最后能够扳平比分都很不容易了。确实也没有余力再去进攻争取抢一个球——他们仅剩的所有的力气都只能拿来防守。
他们没有拼到最后吗?他们拼到最后了,只不过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压榨一下自己,没有再逼一逼自己。
因为当时的他们对平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觉得平局有什么不好的。
但那些读者们的批评错了吗?
没有。
毕竟我们是俯瞰他们的上帝,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他们其实是可以去冲击小组出线的。
而且作为读者,我们对这些被寄予感情的角色有更高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像战士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希望他们拥有崇高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代表足球运动中可贵的体育精神……
这没有任何问题,合情合理,而且也应该这么要求——毕竟我们就是为了欣赏那些人类中伟大的英雄主义。
所以大家才会在中国队最后时刻没有拼死去搏一个出线名额感到不爽。
觉得他们辜负了自己的期待和信任。
他们确实应该这样,也确实会最终变成这样。
但不是现在。
因为成长。
他们不是一出场就具备高级趣味、崇高目标、坚定信念、强大执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种缺点、历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届世界杯中,他们还是懵懵懂懂的,觉得能参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觉得能够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辈子牛,他们没有胡莱那样吓死人的野心,或者说他们内心其实也不认同胡莱的那个目标。
胡莱肯定也知道,所以他从不拿自己的目标要求别人——我确实也没写过胡莱像个传教士一样把自己内心的理想逢人就说,到处劝人和他一起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为了拿到世界杯冠军去拼吧——因为那是一种道德绑架。
他们在球场上的拼劲,不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我觉醒,而只是因为他们是职业球员,他们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既然上场就要好好踢。
仅此而已。
而说句难听的话,就这么最基本的要求,现实中不少球员都很难做到——不只是国内球员,世界范围的球员都是如此——以至于大众媒体舆论还是会经常宣传称赞某某球员的“职业精神”。
说白了,还是那种“好不容易参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并没有“我要改变中国足球未来的”的深刻自觉。
所有批评的读者对他们这支球队的批评都是对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低级”的人。
实际上大多数职业球员其实都是这样的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备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目标。
别说球员们了,就连书中的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也都还没有这样的自觉,通过洪仁杰的口,我表达出来中国足协的态度就是“下一届要是还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就好了”……就是说中国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标也仅仅只是还能再参加世界杯。
当然,其实也没错,毕竟此前的中国足球连参加一次世界杯都几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们突然就爆发出野心——这一点其实他们不如邻国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们的格局其实也是小的。
也因此无论是现实里还是书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亚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书中的中国足球经历了改革,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也确实没那么容易转变过来。我也不想写个一场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面,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完美足协出来。
如果有读者说“我就没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我看这段剧情的时候觉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没错,很好的。
因为如果真的是融入这个书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书里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当然会觉得这个表现和成绩很好,足够满意。
我之所以没有在世界杯剧情中拼命铺垫最后他们小组出不了线,勾起读者的亢奋情绪之后还没有以“上帝”视角来点评,为小组三连平无法出现的结果给读者做心理建设……其实就是为了不打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甚至包括我为什么事无巨细地写这三场比赛,当做是文字版比赛直播那样写,把一些既没有产生进球,也不是比赛转折的片段写出来……这都是为了让读者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届真正的世界杯比赛那样的感觉。
所以看见大家的书评区、本章说里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现实里大家费心费力给国足在四十强赛里算分那样?
我想大家能够有这样的反应,说明我是真的把这支球队写真实了,写的让大家愿意接受他们,愿意为他们在世界杯中的命运感到既担心又期待。
关于对能否小组出线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其实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国队最后没拼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觉得以中国队的能耐,能够3:3逼平巴西队已经心满意足。
不同角度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自我不同认知。
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书中。
再说回到本身,继续说说我的种种伏笔和隐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2/31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