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1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2/1309


------题外话------
记录:1.610。
这段剧情没设计好啊,始终找不到完整思路,这可能也是恶性循环导致状态起不来的原因。看来只能赶紧写完,跳出来开新剧情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到了高位,朝堂戏写好看很不容易啊,因为主角到了高位就无法动辄亲自下场打架,写布局写分析写各方策略又会显得枯燥。
===第七百五十四章
三人行(上)===
嘉靖皇帝不说话,其他人就更只能闭上嘴,安静的站着等待皇帝思考结束。
其实对于皇帝这次召见的目的,作为近年揣测皇帝最成功的三人,都猜的差不多。
直接原因是秦德威直接推荐座师为太子宾客,以及传言秦德威意欲拥戴太子监国,引起了皇帝的关注或者说警惕,让皇帝暂时放下了修仙大业。
而深层原因则是皇帝因为寿命焦虑带来的犹豫和不自信,所以就想着通过召见,来亲自观察三个最有权大臣的心思。
或者说,面对太子监国这种舆情,嘉靖皇帝还没有明确主意。毕竟那是亲儿子和国本,而且嘉靖皇帝本人也因为正因为寿命而焦虑,也不得不考虑将来。
在没主意的前提下,就让大臣们先互相吵吵,然后旁敲侧击,这也是嘉靖皇帝的老套路了。
所以嘉靖皇帝刚才上来就先从东宫事务入手,质问秦德威。
就是秦德威实在能跑题,不停诉苦叫难,又吵着要辞去少詹事,成功带偏了节奏,暂时吸引了皇帝的全部注意力。
要说大明内阁加六部的行政制度,开创于永乐,发展于宣德、正统,巩固于成化、弘治。
到了嘉靖朝时,这套行政制度已经彻底成熟,变成了传统。夏言、严嵩都是这套制度的受益者,算是传统体制的权臣。
而秦德威与另两人相比,就属于非传统的权臣,似乎干什么都行,看到什么都想指手画脚,偏偏还都能有所作为,结果导致乱七八糟的加官一大堆。
从渊阁到翰林院再到詹事府的官职都有,现在连伯爵爵位都安排上了,但抛开爵位勋位不谈,实际官职一看也就四品。
说在渊阁,但不预机务;说在翰林院,又不是掌院;说在詹事府,却只挂名不管事。
世人印象里秦学士或者秦中堂有权有势,但那些权势都是建立在秦德威个人能力基础上的,而并非来源于官职本身。
不然的话,翰林院那么多学士,詹事府也有比秦德威品级更高的人,渊阁里更有预机务的大学士,京城里还有百八十个公侯伯,为什么都不具备秦德威那样的权威?
所以像秦德威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真可以自我评价一句“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忽然懂了秦德威当前真正的心思。这位“嘉靖男儿”的核心诉求,就是在制度上把他的政治地位确定下来。
无论这个制度是新设军机处也好,或者是拥戴东宫之类的也好,表面是什么其实都不重要,关键是从制度上彰显出权威。
感到已经摸清了秦德威的心思,嘉靖皇帝就重新开始注意另外两人,忽而冷不丁的就问道:“秦德威方才说要辞去少詹事,你们二人以为如何?”
夏言奏答道:“如今詹事府正缺乏实际统领全局之人,而詹事府堂官仅有詹事与少詹事二人。
秦德威虽身为少詹事,但各衙门庶务太多,实在难以兼顾东宫,不妨另换有精力之人。故而秦德威辞去少詹事,也是恰当其时。”
听起来夏首辅说的很有道理,让秦德威当少詹事确实起不到作用。
而严嵩奏答道:“秦德威辞去少詹事实无必要,要说兼官难以兼顾,那詹事府中谁又不是兼官?
若是因为詹事府需要有力大臣统领全局,另设太子宾客即可,换一个少詹事又能有多大意义?
何况当初以秦德威以少詹事兼入直渊阁,也有象征帮助东宫学习政务之意。换掉秦德威,别人谁又可以有此作用?”
严阁老的意见,听起来也同样很有道理,就是与夏首辅的意见截然相反。
嘉靖皇帝颇有玩味的在两人之间看了看,突然又对秦德威说:“关于这二位的奏对,你又有何看法?”
秦德威立刻奏答说:“首辅夏言所言,诚为至理也!臣理当辞去少詹事,并举荐徐阶代替!”
夏言稍稍意外,秦德威怎么会推荐徐阶取代他自己?难道秦德威真心想放弃东宫?难道秦德威推荐座师当太子宾客,也是假的吗?
不,不可能,必定是秦德威故布疑阵!秦德威绝对不会放弃东宫,一切表演是为了避嫌而已!
听完三人新一轮发言,嘉靖皇帝下意识的揉了揉额头。
就秦德威辞去少詹事这件事,夏言赞同秦德威辞职,严嵩反对秦德威辞职。而秦德威反过来又给夏言点了赞,还提议让夏言的党羽徐阶取代自己。
再加上先前夏言反对秦德威座师为太子宾客,而严嵩则又是支持秦德威座师。
虽然皇帝面前的大臣只有三个人,但其中的错综复杂一言难尽。
每个人好像都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但每个人好像又隐藏起了自己的态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2/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