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1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4/1309


听着听着,秦德威简直被恶心坏了。严嵩帮腔并没有超乎预料,但他真没想到,夏言会这样刻意的针对自己。
虽然说在场三人之间,谁针对谁都很正常,但不知道夏首辅这次又是抽什么风?
秦德威一边琢磨着,一边对嘉靖皇帝试探着说:“臣又不想辞去少詹事了!”
夏言却又说:“君前无戏言!你秦德威是将朝堂事务视为儿戏,还是意图戏弄皇上?”
冷眼观察着夏言的态度,秦德威渐渐想到了一种可能,夏言不会把最近关于东宫的“小道消息”当真了吧?
这些小道消息,就是秦中堂要推荐小座师何鳌为太子宾客,然后秦中堂以后要称霸詹事府,再凭借少詹事身份拥戴太子监国,进一步攫取中枢权力。
以秦德威如今的功业和皇帝的信任,对谣言具备一定的抵抗力,是不怕这样小道消息的。
嘉靖皇帝内心是不大相信,按照嘉靖皇帝的逻辑,如果秦德威真打算这样做,根本就不会如此明显的暴露。
据秦德威今天的观察,严嵩可能对小道消息半信半疑,但严嵩似乎并不太想冒险对东宫介入太深,不知道是有什么打算。
唯独夏言夏首辅的表现能说明,他可能把这些小道消息当真了?
夏首辅可能真的相信,秦德威在廷议上未能如愿后,企图染指詹事府,垄断东宫权力,然后拥戴太子监国?
想到这里,秦德威有点无语了,推荐何老师也好,放小道消息也好,一是为了给他提供闪转腾挪的空间。
比如被皇帝质问起来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詹事府少詹事,然后索求其他官职。
二是为了忽悠和麻痹严嵩,毕竟在秦德威心目中,严嵩才是最危险的人。没想到严嵩没有上当,夏言却可能听风就是雨当了真,真是情何以堪。
秦德威实在不能理解,夏言也是老政客了,脑子里到底是什么逻辑?
三思之后,他对嘉靖皇帝请示道:“臣有几句话想问夏言,恳请陛下准许。”
嘉靖皇帝忽然来了兴致,抬了抬手说:“可!”
秦德威转身朝向夏言,沉声问道:“关于近日风传的关于我的流言,首辅如何看待?”
凭经验也知道,不要与秦德威正面对质,夏言没有回答什么,只说了句:“我不曾听说什么流言。”
------题外话------
记录
210,太费劲了,求月票稳一稳!!!!!!
===第七百五十五章
三人行(下)===
嘉靖皇帝不说话,其他人就更只能闭上嘴,安静的站着等待皇帝思考结束。
其实对于皇帝这次召见的目的,作为近年揣测皇帝最成功的三人,都猜的差不多。
直接原因是秦德威直接推荐座师为太子宾客,以及传言秦德威意欲拥戴太子监国,引起了皇帝的关注或者说警惕,让皇帝暂时放下了修仙大业。
而深层原因则是皇帝因为寿命焦虑带来的犹豫和不自信,所以就想着通过召见,来亲自观察三个最有权大臣的心思。
或者说,面对太子监国这种舆情,嘉靖皇帝还没有明确主意。毕竟那是亲儿子和国本,而且嘉靖皇帝本人也因为正因为寿命而焦虑,也不得不考虑将来。
在没主意的前提下,就让大臣们先互相吵吵,然后旁敲侧击,这也是嘉靖皇帝的老套路了。
所以嘉靖皇帝刚才上来就先从东宫事务入手,质问秦德威。
就是秦德威实在能跑题,不停诉苦叫难,又吵着要辞去少詹事,成功带偏了节奏,暂时吸引了皇帝的全部注意力。
要说大明内阁加六部的行政制度,开创于永乐,发展于宣德、正统,巩固于成化、弘治。
到了嘉靖朝时,这套行政制度已经彻底成熟,变成了传统。夏言、严嵩都是这套制度的受益者,算是传统体制的权臣。
而秦德威与另两人相比,就属于非传统的权臣,似乎干什么都行,看到什么都想指手画脚,偏偏还都能有所作为,结果导致乱七八糟的加官一大堆。
从文渊阁到翰林院再到詹事府的官职都有,现在连伯爵爵位都安排上了,但抛开爵位勋位不谈,实际官职一看也就四品。
说在文渊阁,但不预机务;说在翰林院,又不是掌院;说在詹事府,却只挂名不管事。
世人印象里秦学士或者秦中堂有权有势,但那些权势都是建立在秦德威个人能力基础上的,而并非来源于官职本身。
不然的话,翰林院那么多学士,詹事府也有比秦德威品级更高的人,文渊阁里更有预机务的大学士,京城里还有百八十个公侯伯,为什么都不具备秦德威那样的权威?
所以像秦德威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真可以自我评价一句“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忽然懂了秦德威当前真正的心思。这位“嘉靖男儿”的核心诉求,就是在制度上把他的政治地位确定下来。
无论这个制度是新设军机处也好,或者是拥戴东宫之类的也好,表面是什么其实都不重要,关键是从制度上彰显出权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4/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