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1309


王廷相继续说:“然后皇上另有谕示,让阁部院廷议霍韬之事,日期就在后天。”
秦德威还是不意外,这都是很常见的政治程序。
至于廷议最终结果如何,要看各方政治智慧了,甚至一次廷议也未必会有什么结果,几次多次都是常态。
嘉靖皇帝想要什么结果,大臣们都心知肚明,但大臣们给不给皇帝这个结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君臣之间,博弈无处不在。
“家父不会有事吧?”秦德威又问道。
“令尊能有什么事?这件事上没人会为难令尊。”王廷相有很明白的判断:“皇上向来严管内臣,这次大概还会严处麦祥,留用令尊,以此堵住舆情,然后才好宽纵霍韬。”
秦德威想了想时间节点,盘算一番后,又对王廷相说:“过了后日廷议,冯大人长子冯行可将会去敲登闻鼓,到时烦请老大人多多看顾。”
登闻鼓设在长安右门外,有专门锦衣卫官军看守,但凡有击鼓者立即送都察院,也就是王廷相这里,所以才会说让王廷相关照一下。
先让冯行可敲个鼓,把气氛搞起来,然后上书说代父受死,这是卖惨的第一步。
王大中丞先前与秦德威聊过,知道秦德威的思路,当时也觉得是可行的,而且也没风险。
但现在他又感觉,时机可能不太好,便提醒说:“如今满朝都在关注霍韬的事情,冯恩案正好可以冷落下来,或许不用着急出动。
也许皇上已经逐渐淡忘冯恩案了,但你这样折腾动静,可能又会招惹到皇上关注。”
秦德威长叹道:“就皇上那性子,认准了的事情,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过十年二十年他也能记得,想拖延到冷处理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按照原有历史,今年要爆发一个张延龄案。
嘉靖皇帝非要借机弄死张延龄,然而全部大臣都反对,结果就一直拖着。
于是张延龄在刑部大狱,从嘉靖十二年被关到了嘉靖二十五年,然后嘉靖皇帝还是把他砍了......由此可见嘉靖皇帝的“执着”。
王廷相惊愕不已,他倒不是因为秦德威敢于吐槽皇上而吃惊,而是因为秦德威似乎对皇上极其了解。
“对了。”秦德威又提醒说:“在后天廷议上,老大人你少说几句,别给人话柄,只看热闹就好。”
听到这里。王廷相更惊愕了:“后天廷议,是要议论霍韬的事情,我本以为你会应该劝我攻讦霍韬?霍韬若回京师,对你能有好?”
秦德威淡定的说:“不用不用!在下就能把他摆平了,老大人作壁上观就好!廷议上千万不要多说话,不然可能会闹笑话。”
王廷相:“......”
这种体验特别差的感觉又来了,你一个破秀才哪来的逼气?连这种廷议都敢装出尽在掌握的样子?
你知道这种阁部院廷议都有谁参加吗?首辅和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科道,只要感兴趣的都会过来凑热闹!
人多嘴杂众说纷纭,就是天子也不见得能掌握住廷议走向。
而你秦德威一个连皇城都进不去的人,怎么就敢凭空指点老夫应该怎么做?
行吧!老夫就听你一次!如果老夫因为低调少了刷存在感的机会,回来再找你算账。
===第二百九十四章
集体懵逼的东朝房===
这个夜晚,当红礼部尚书夏言结束了应酬,充满疲惫的回到家中,坐在书房里喝茶。
夏尚书觉得,他可能是全京城应酬最多的人了。没办法,谁让他当红呢,一个当红的礼部尚书和一个普通的礼部尚书是两种生物。
当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想找他的人很多。另一层就是,他需要去找的人也很多。
作为短时间内迅速蹿红升起来的高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应酬,去拉拢各方人物,用以补充和壮大自己的根基。
有幕席进来,呈上一叠拜帖,这都是今天送到门上的,其实这样的帖子每天都有一些。
夏尚书打起精神,一张一张的扫了过去。在某张拜帖上,他又看到了秦德威这个名字,但是古井无波,顺手归置到一边去了。
他知道这个名字是谁,但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人实在太小了,目前不值得花费时间回帖。
关于霍韬的事情,后天就是廷议了,还是用心琢磨一下怎么布局。
及到后日,参加廷议的大臣开始聚集。老规矩,这次廷议还是在午门外面的东朝房举行。
像这样特别有对立和争论的廷议,往往两边各会有一个“主将”。主将的人选并不是固定的,因事因人而异。
像今天这次廷议,主题是霍韬,那一方主将必定是与霍韬同党的首辅张孚敬,零一方主将就是霍韬的最大死敌当红礼部尚书夏言。
而且按照传统,主将是不会轻易发言的,主要是由各自的支持者互相争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