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1309


秦德威奇怪的说:“难道你不想?”
王怜卿看得很透彻:“这个身份虽然卑贱,但也是一份稳固职业,相对还自在些。
即便年老色衰了,也能在这行里找口饭吃,再不济还能去当个琴师之类的。
但若脱籍入了别人家,反而身不由己了,一旦成为弃妇,下场只怕更凄惨。”
秦德威想道,这王美人怎么如此没有安全感?舍不得离开舒适区?还是说对自己没信心?
他还想说什么时,王怜卿就一巴掌把秦德威拍在床上,很心烦的说:
“你今晚怎么如此啰嗦?原来想与你谈心时,你回回喊困装死。
今天却说起来没完没了的,让我看看,你是不是下边不行了?”
===第四百二十章
板桥西畔夕阳斜===
读书人为什么读书,经义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有先贤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更实在的前人说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嘉靖朝著名诗人秦德威也说过:“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不因书万卷,哪得事君王”,这在江南也流行一时。
不管信了哪种说法,读书人但凡有机会,都想要去京师试试看。万一出将入相、青史留名的人就是自己呢?
秦德威决意北上后,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可烦恼的,有钱都好办。
然后在出发之前,秦德威还补了一个冠礼。都已经成为举人老爷了,还没“加冠”,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
再说依照大明制度,十六岁以上就可以开始视为成年了。
当然作为读书人的成年礼,除了姓名之外,还应该有个“字”。
被青出于蓝的业师王以旌老先生作为长辈出面,在冠礼上给秦德威起了个字叫怀远。
有诗云:“圣主勤民岁自丰,德威怀远塞尘空”。
秦德威字怀远,吉祥如意讨喜又能表达出大志向,没毛病!
虽说以大明如今的社交习俗,彼此称呼大都是用“号”,很少用“字”,但即便是摆设,该有还是要有的。
然后读书人称呼最常用的“号”也该有一个,成年之后,别人不好直呼名字,如果没个号,与人交往都不方便。
“号”都是自己给自己取的,有人用志趣,有人用地标,有人为了装逼。
秦德威为此纠结了好几天,到底应该取个什么号?
这日他从王怜卿家回本宅的时候,经过秦淮河上的长板桥。只见此处旷远芊绵,水烟凝碧,赏心悦目,漱涤尘襟。
又有名士倾城,簪花约鬓,携手闲行,凭栏徙倚,诚为太平盛景也。
不愧是金陵名家秦先生亲手拟定的“金陵四十景”中,唯一没有典故的当代原创景致“长桥赏姬”。
此时秦德威突然灵机一动,有“号”了!
桥下河边,不知是谁家的别馆,秦德威敲门索要笔墨,主人家立即就给了,在这里厮混的没有不懂风雅的。
秦德威就先在外面墙上提笔写下了题目《板桥歌》,便有路过的游人围着看。
然后秦德威继续写道:“旧院歌楼三百春,风月莺花难尽记。西厢南巷皆香陌,踏成满路胭脂迹。
青楼到处可停车,朱户谁家不留客?客来江上尽王孙,一望平康即断魂。
当时红板桥边路,络绎香舆织烟雾。只听日日弄银筝,尽说家家拥钱树。”
——这几段是写秦淮旧院的整体盛况。
“御前队子小梨园,长奉千秋万岁欢。一自武宗巡幸后,可怜跳与外人看。”
——这几句是写秦淮旧院的源头和历史。
“昨夜廊前月正高,梦随春水上兰桡。依稀记得秦淮路,芳草萋萋到板桥。
板桥西畔夕阳斜,旧院风流梦影赊。芳树不知儿女恨,却从扇底衬桃花。”
——这几句就是怀念追忆的意思了,仿佛很突兀,但别人细想后也恍然大悟。肯定小秦先生要离开南京城,提前写下的追思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