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5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4/1309


对于这段感情的未来,秦德威也头疼。
如果半年后李成梁他爹刷够了功劳,跟着曾后爹来京师办袭官手续,而李小娘子又真的跟着过来,那更头疼。
但那也是半年后的事情了,目前先不想了。
六月初的时候,秦德威回到了京师。
先问过徐妙璇意见,她愿意让婚事尽善尽美,男方父母都在场,所以就等曾后爹回来再办婚礼。
都等了四年了,也不差再多等半年。
不过秦德威这次再回京师,虽然只是时隔两个月,但朝堂有点物是人非之感。
走之前,首辅是张孚敬、次辅是方献夫;再回来,都没了!
走之前,管部兵部尚书、总督京营是汪鋐;再回来,也没了!
现在内阁有两个人,原排名第三、低调老好人李时充任首辅;
资历更老但却没什么人缘的翟銮继续当大学士,或者叫次辅也无所谓,反正内阁就两个人。
关于内阁人数,其实并没有一定之规。一个人能顶得住,五个人也不嫌多。
一般情况下三人为佳,算是比较常见的、标准化的人数。
但两个人也足够用了,嘉靖皇帝好像暂时没有增加人数的想法。
所以夏师傅心里再痒痒,也只能先痒痒着。皇帝的心思你别猜,等着吧!
另外汪鋐致仕后,手里职务一分为二,兵部侍郎、宣大总督张瓒回京,出任掌管兵部事务的坐堂兵部尚书。
至于总督京营差事则交给了王廷相,于是王廷相的职务全称看着也奇葩起来了。
为:刑部尚书(坐堂),兼兵部尚书(虚衔)、提督京师十二团营。
但王廷相这个兵部尚书是为了搭配提督十二团营加的虚衔,并不管兵部事务。
他实际管的还是刑部,只是新加了京营。
大明官制就是这样,一个部可能有好多尚书和侍郎,但大部分都是虚衔,具体干什么看差遣。
对王廷相老大人这样的事业型官员,天子将总督京营的重任交到自己手里,那当然是意气风发了。
秦德威回京后,按关系远近逐个拜访相熟的老前辈,并送上来自辽东的土特产。
第一个是张学士张老师,第二个就是王廷相了。
“没想到陛下对老夫如此信重,不但加了京营重任,还没有免去刑部官职,如此殊遇,粉身碎骨也难报君恩之万一啊。”王廷相有一点点小得瑟的说。
其实在官场上,看着奇葩的官职往往也是特殊荣耀,一人兼领两部尚书确实也是值得夸耀。
秦德威端着茶盅直撇嘴,一脸不以为然的模样。
王廷相就质问道:“你那是什么表情?”
秦德威答道:“老大人你怎么没去当那个管部务的坐堂兵部尚书?只总督京营有什么意思。”
王廷相感觉自己被小瞧了,不忿的说:“总督京营也是至关重要的职务!”
秦德威又说:“我的意思是,新掌部务的兵部尚书张瓒就是个垃圾啊,我替老大人你感到不平。”
就目前秦德威接触到的大臣,甭管是敌是友,大多数还是稍微要点脸的,但这个张瓒就属于那种完全不要脸的。
不要脸到身为一个文臣总督去巴结武定侯郭勋......
在历史上,这位张瓒当了七年兵部尚书,贪财受贿无所不为,嘉靖朝边事就是从此人手里开始败坏的。
王廷相听到秦德威嘴里又是垃圾话,不愿再多说这个张瓒,就改口道:“你回来后,述职考察的事情开始办了吗?”
秦德威很迷茫:“考察?谁考察我?”
王廷相顿时气笑了:“你当了钦差,结束差事回京,按制度当然要接受考察!”
但他笑完就发现,对秦德威差事的考察,从制度上确实挺让人迷惑。
比如说一个普通钦差,一般是挂都察院官衔。办完差事后当然是回都察院交还关防,并述职和接受都察院考察。
可秦德威是因为事态紧急,临时以翰林官直接当钦差,那么结束后谁来负责考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4/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