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1309


徐妙璇感觉,夫君成功的以一己之力,拉低了状元这个神圣称号的下限。
虽然《皇明宝训》是一份被秦状元很嫌弃的工作,但在翰林院里还是引发了一些波澜。
尤其在中低层翰林里,无人不羡慕。
就好比一个让渣男弃之如敝履的女人,可能就是另一人心目中的女神。
这秦状元可真踏马的是个天选之子啊,才进翰林院一年就能捞到编书这样的“肥差”!
没办法,翰苑词臣最为清贵,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做学问”展开,比起其他衙署,号称清简,实务委实不多。
换句话说,就是立功升官机会同样也不多。
大部分翰林只能靠年资来熬,三年一小考,六年一中考,九年一大考。
所以修史、编书对词臣而言,就是难得的相对实务的工作了。
而且最关键是,只要完成修编任务,甭管你资历怎样、现居住何职,必定封赏升官。等于是除了年资之外,额外多出的升官机会。
逼格高,又有实惠,所以编书工作才被翰林视为“肥差”,上到翰林学士,下到编修检讨,无人不想干。
修史要等皇帝驾崩,编书要靠皇帝给机会,但这次偏偏就给了秦德威这个菜鸟翰林。
在暮春的阳光里,今日众翰林又聚在后院柯亭讲学。
学士们坐正中,侍读侍讲坐内圈,修撰编修检讨坐外圈,菜鸟庶吉士们侍立。
不知为何,自然而然的聊起了秦德威。
大家都是清流体面人,读书人里的读书人,不会出现那种眼红撒泼的市井言论。
有人开口道:“自从这位状元公进了翰林以来,似乎从未到过柯亭讲学或者听讲?”
又有人回忆了一下:“这一年来,似乎每次秦状元出现在这里,都是找学士们请假。”
还有人叹道:“秦状元在军器局王恭厂的时间,比在翰林院多太多了。”
张潮张学士也说:“是啊,此小儿不务正业,斯文扫地,整日去研究所谓新式火炮,我也没想到,竟然还真让他成了。
听说这新式火炮实战性很强,还能搞什么标准化制造,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将来要淘汰掉不少旧式火铳。”
原来这新式火炮如此重要,听到这里,大部分人便理解皇帝为什么让秦德威编书了。
按理说,有大功就该赏,但用制造火炮功绩封赏词臣有点离谱,也像是鼓励不务正业。
所以圣上不得已,叫秦德威去修订重录《皇明宝训》,就是一种变相赏功。
突然众人都不说话了,因为某秦姓状元出现在了柯亭外。
“诸君为何忽然无言?”秦德威诧异的问,随即又恍然大悟:“一定是在说在下了!诸君继续,在下这就走,不打扰了。”
同时秦德威又对张学士说:“今晚老师若有闲暇,我与老师小酌几杯。”
众人目送秦德威离去,疑惑不解,这人晃一圈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第五百一十六章
这波门生不行===
正主走了,众翰林还是没心思谈经论文,便很有默契的继续八卦起来。
这位状元身上值得八卦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又比如前几天的重磅廷推大戏。
一场决定了南北四个尚书人选的廷推,不在现场的秦状元在传闻中是幕后操纵者,但很多人到现在也看不明白。
对廷推过程中各种细节的剖析和解读,已经成为这几日京师官场最热门的话题。
有趣的是,所有当事人都讳莫如深,完全没有官方答案,又导致外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互相争论不休。
翰林院的老前辈们无论职务高低,都敢开口议论秦德威。
毕竟翰林院内部是个不太看重品级,但却非常讲究前后辈的地方。
但那些侍立在四周的一大堆庶吉士们,连在这里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所谓庶吉士,就是馆选出一批新科进士,先不做官,在翰林院学习三年。
虽然这是同榜进士里仅次于三鼎甲的最好出路,比其他同年清贵,但毕竟还不是正式的翰林官。
学习结束后,最优秀的庶吉士才能继续留在翰林院正式做官,二流的去科道,三流的去其他衙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