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8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4/1309


许、赵两人直接加了詹事府左右中允,仍兼翰林院修撰,品级升到了正六品。
但对已经是正五品的秦德威就有点难办了,嘉靖皇帝没主意,也没有心思浪费。
所以干脆就下诏,让朝臣廷议秦德威的升迁问题。
而吏部尚书许瓒接到这个诏旨,一开始有点懵。
因为翰苑词臣升迁自成体系,向来是皇上自留地,根本不经外朝廷议。
所以这次把秦德威升迁推到廷议又是什么鬼?难道皇上偷懒到如此地步了?
但许瓒干了几年吏部尚书,对人事工作很有经验了,随即明白了问题所在。
这里涉及到大明官制的问题和结构缺陷,秦德威这样的人从正五品向上升,非常难以安排。
所以并不是皇上想偷懒,或者是善心大发想放权,而是真没了主意,所以让外朝集思广益。
===第六百零八章
不上不下===
大明官员(特指文官)明面上具有九品十八级,还有个无品级的不入流,但正经文官区间基本上就是七品到二品。
七品以下都是杂官,二品以上都是加官虚衔,不在常规文官体系之内。
所以一般做到二品尚书就能称位极人臣了,内阁大学士也要先挂个虚衔尚书来确定基本政治待遇,然后才能套上宫保衔。
在二到七这個区间里,抛开翰林光环加成不说,秦德威目前的正五品就是个中间层,而三品以上才能被成为高官。
至于如何从五品中层变成三品大员,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难点不在于四升三,而在于五升四。
四品升三品相对不算难,但五品升四品才是最难的,尤其是对秦德威这样的词臣来说。
如果打开大明的官职表仔细看,就能发现五品的位置非常多,从朝廷到地方各种各样的五品。。
大学士、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左右庶子、六部郎中、六部员外郎、府同知、光禄少卿、大理寺丞、按察佥事等等,都是正五品或者从五品。
然后三品官职也不遑多让,同样丰富多彩,而且很多都是不限名额的。
虚虚实实的侍郎是三品,大部分副都御史巡抚是三品,还有大理寺、太常寺、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等衙门主官也是正三品或者从三品。
但是再看夹在三和五中间的四品,就会发现,位置瞬间变少了很多,比三品和五品两个档次都要少。
整个京城,
不包括外放的右佥都御史,可能一共就只有十来个正四品官职,
其中只有一个是词臣。
而且更稀缺的是,
京城里的从四品只有国子监祭酒这么一个位置,
也算半个词臣。
看到这里应该都能明白了,五品升四品是一个什么概念,
多少官员就尴尬的卡在了五品。
再想想六部架构就更能明白,中层是五品郎中,再往上就是三品侍郎,
独独没有四品官职。
所以在大明官场里,四品对官员而言并不是承上启下,而是不上不下。
于是秦德威这个五升四的问题,在加上秦德威本身的特殊性,就真难住了嘉靖皇帝,
干脆放权推给了廷议。
如果不是秦德威,
本也不会这么麻烦,
打发到外地当四品知府就可以过渡了。
但秦德威这样的状元是清流中的清流,
怎么能当知府去呢,再说他才二十岁。
吏部尚书许瓒感觉,
这可能是自己掌管铨政以来,
所遇到的最棘手的人事问题!
嘉靖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许天官来到东朝房,主持今日的廷议,此时参加廷议的大臣基本都已经到场。
参加人员还是老规矩,三品以上大臣、科道的掌科掌道,以及衙门主官,
内阁与词臣回避。
廷议内容肯定不只是一件事情,
许天官作为主持人需要控场。
他正在琢磨,应该把秦德威五升四问题放在最前面讨论,还是放到最后面讨论,反正各有利弊吧。
不经意间,许天官眼角余光扫过东朝房的角落,瞥见了一道年轻的身影,安静乖巧的隐藏在人群最深处。
“你怎的在这里?”许天官疑惑的问。
那人反问道:“在下为何不能在这里?”
许天官忍不住喝道:“秦德威!这里是外朝廷议,不是你撒野的地方!未闻词臣列席廷议的道理!”
词臣和外朝真的是两回事,词臣和内阁都是围绕皇帝转的秘书班子,外朝是正式国家机构,是两套不同运转体系。
秦德威“嘿嘿嘿”的笑了几声后,
开口说:“那个,
冢宰且先息怒,请听我解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4/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