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9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1309


等别人平静后,张潮才进奏:“今日秦德威牵马执鞭,并非为作怪,而是有话想要进言,所以挖空心思现身于御前。”
朝臣里是个人就能猜出,今天嘉靖皇帝到纯德山实地考察,肯定要议论双亲陵墓之事,所以想在前面也不奇怪。
嘉靖皇帝好奇的询问:“秦德威又想什么?”
张潮继续奏道:“秦德威不能前来,就托臣给陛下带个话。大体就两句,其一,纯德山陵气万万不可泄也!”
听到这句,十分迷信的嘉靖皇帝莫名的悚然一惊。
如果将显陵北迁,为了移动父亲献皇帝梓宫,必将开挖显陵地宫,会不会导致气运散了?
张潮继续奏道:“其二,太祖高皇帝定都于应天府时,皇陵并没迁往应天府;其后京师北移时,孝陵也没迁往京师。”
言外之意就是,太祖、成祖两个最重要的祖宗都没干出迁亲爹陵墓的事情。
所以不把亲爹陵墓迁到京师,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不是不孝顺。有两个祖宗先例摆着,陛下你又何必执念于此?
秦士“隔山打牛”传来的两句话,宛如醍醐灌顶又像是快刀斩乱麻,让嘉靖皇帝从长达数月犹豫不决中彻底解脱了。
随即嘉靖皇帝神情舒展的对大臣们:“皇考葬显陵将二十余年,一旦复露于风尘之间,朕心不安,皇考、圣母不宁。故而朕已决意,父陵不迁,只在纯德山改营扩建!”
众人:“.”
所以他们一群人了这半天,最终还是不如秦德威托工具人传的两句话?
严世蕃只感觉悲怆莫名,自己在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本该自己独揽首功,为何最后一锤定音的还踏马的是秦德威?
没有理的地方,严世蕃只能垂下头,默默的退回到最后面,也是尚宝司丞本应该站的地方。
又听到旁边有人小声议论:“朝廷议事乃至于决断,还是要看秦士啊。”
嘉靖皇帝又对群臣道:“朕欲将圣母梓宫南运至此,与皇考合葬,尔等以为如何?”
首辅夏言想了想,还是奏道:“只是沿途地方又要整修一遍道路。”
蒋太后梓宫如果南下,那肯定也是最高的礼节待遇。沿途州县又要重新修路。而且为保护梓宫,可能动用上千人队伍护送,对沿途州县又是很大负担。
今年皇帝南巡已经折腾了一圈,蒋太后梓宫南下再折腾,北直隶、河南、湖广沿途州县只怕撑不住。
万一这些中原腹地出现民变民乱,那不是打励精图治嘉靖皇帝的脸吗?
嘉靖皇帝又对严嵩问道:“尔以为如何?”
严嵩很恭顺的答道:“只听陛下圣裁,臣子竭力去做就是。”
严世蕃在心里合计了一下,感觉自己机会又来了,又一次排众而出,对嘉靖皇帝奏道:“臣想过此事,略有所得。”
嘉靖皇帝却很有期待的先对礼部尚书张潮问道:“尔意又如何?”
张潮答道:“若行于陆路,圣母梓宫撼动于道路,搬运环节也多,时有倾覆之险,有伤陛下之孝心。
若陛下不急于一时,圣母梓宫可从水路南下。沿运河送至江水,再沿江而上到汉口,然后转入汉水。”
虽然所费时间很长,但不用修路了,也不用再一次骚扰陆路沿途州县了。
梓宫放在船上还有好处,不用搬来搬去了,比较体面。而且走水路话,沿途安全系数更高,不需要那么多护卫,节省沿途负担。
大臣们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如果梓宫非要南下,走水路比走陆路还是好那么一点点,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嘉靖皇帝考虑了片刻后,就准了:“可以如此,就走水路。”
只有严世蕃单眼圆睁,他想的也是这些!但陛下却先问了张潮,从张潮嘴里先了出来!陛下为什么不先问自己!
此时嘉靖皇帝才对严世蕃问道:“尔有何话要讲?”
严世蕃也是有点急智:“臣愿请缨,先行去勘察水路,顺道督促沿途州县提前准备!”
从钟祥出发,可以沿汉水南下,然后入大江,又转运河北上回京师。
.;
张潮张尚书犹豫了一下,然后也:“秦德威自知不能前来,便托臣给陛下带个话,也欲请缨勘察水路。”
严世蕃:“.”
嘉靖皇帝却完全没有任何意外神色,“水路之,本也是秦德威想到的?”
张潮如实答道:“秦德威本想将其殚精竭虑之构思,尽数献与陛下,怎奈无法前来,也只能托臣给陛下带话了。”
带你麻痹话!严世蕃急智还在,忍无可忍的进谗言:“陛下明察,秦德威只是想借机顺路回南京,将此差事视为休假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